APP下载

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3-02-19梁向东万晓航胡孟谦董建昭解景浦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升级技能人才

梁向东,万晓航,胡孟谦,董建昭,解景浦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工业基础教学部,石家庄 05009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发生了变化,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核心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可以说,制造业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但也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需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和趋势,提高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技术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顺利推进。

一、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概况

对于面临传统要素投资回报率下降、人力成本上升形势的制造业来说,以“智造”为核心的新一轮全球工业革命是转变发展模式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已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021年,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进一步强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更大力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迈向工业化新阶段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我国装备制造业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产业经济总量为世界第一。但从行业发展与结构分析来看,仍是“大而不强”,结构性过剩特征明显,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缺乏。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核心部件和技术仍有较强依赖性。[1]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装备制造业面临着改造传统、紧跟全球技术前沿的升级发展趋势。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新装备、新技术需要加快推广和运用,精准对接市场,开展个性化定制,以绿色生产方式匹配可持续发展理念。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产生明显变化,大规模生产将转向大规模定制,刚性生产将转向柔性生产,工厂化生产将转向社会化生产。[2]

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实现了快速转型升级,具体包括由初级加工向先进制造转变、由技术依赖向自主研发转变、由集中低效向高效分工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制造品向高附加值制造品转变。新市场、新技术、新模式、新管理不断涌现。从行业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装备制造业正逐步走向智能化、绿色化,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建设的重点。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在分工方式上表现出专业化、服务化、产业链一体化和高度细分化等特点,在产业组织形式上表现出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绿色化等特点。基于此,建立结构合理、数量充裕、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体系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主题,并同步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国家战略,力求通过职业教育现代化来实现人力资本持续增长,加速技术革新进程和提升技能积累水平,从而有力推动实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3]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支撑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备受关注。[2]

二、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工作岗位的新特点与新要求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和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岗位更新对人才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以体力消耗为主的技能正在逐渐消失,以复合型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工作任务正在逐步增加。

(一)工作内容层面突出人机结合

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网络化制造。随着智能设备、智能网络日益广泛的应用,传统技术工人单一重复性、低水平的工作任务将被机器人所取代,人机结合的工作方式将成为常态。一线技术人员的工作由简单重复的执行转变为包含操作、控制、程序调试设计和规划管理等多个层次的任务,劳动方式更为智能化。[4]

笔者走访江苏部分制造业企业发现,加工车间数控机床的实时状态和参数均通过传感器和网络上传至工业系统,实现对加工各工艺环节的监控。加工区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也在系统中实时更新,方便管理与调控。技术人员除了机床的基本操作外,还需通过专用通讯仪器记录加工过程和成品检测质量,并根据工业系统反馈对设备进行维保,对运行异常提供解决方案,对加工进度进行规划与把控。一个工业产品,从订单建立、工程分配,到工程编程、生产排产,再到生产加工、检测入库,整个环节均依托于数字化、智能化的网络平台。应届毕业生需经过一年的培训来熟悉和掌握完整的智能制造过程和操作。

(二)知识与技能层面突出复合

智能制造的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机电一体化”转为“机电软一体化”,产生了对懂机械、电气自动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4]技能由单一操作发展为工艺设计、质量控制等。[5]同时,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要求技术人才具备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快速学习应用,跟上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步伐。智能制造对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复合”,要求技术人员既要有机械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又要具备自动化控制和模具方面的专业背景。[6]从调研结果看,设备操作岗由传统的“一人一机”转变成“一人多机”甚至“一人一线”,注重机电复合技术。生产调试与维护岗侧重“体检式维护”,而不是简单的“外科手术式维修”。生产线设计与规划岗、精益生产专员,不但要具备机电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生产计划管理能力。

(三)能力与素质层面突出创新与终身学习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基础、技术层次、知识迭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7]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还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岗位工作任务和技能人才结构的动态变化,技能人才是与新技术、新业态、新工艺等紧密贴合的,应当具有动态调整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传统意义的以知识技能获得岗位的能力,而是在岗位任务更新调整后能够重新获得岗位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技能人才的培养应是终身性的而不是阶段性的。[8]有学者专门研究构建了技术技能人才岗位胜任力模型,分析出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特征,知识方面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和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方面更加注重创新、知识迁移和终身学习,素质方面尤其注重技术技能和人文素质的结合。[9]

三、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教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装备制造业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又不得不面对人才“找不到、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装备制造业具有重复劳动、劳动密集和待遇低的特点,年轻人不愿意“进厂”。受规律性和周期性的影响,人才培养的转型速度难以追赶产业的转型速度,而动态调整机制的不完善又加剧了市场上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一)制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税费优惠等较难落实。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和贯通有待完善。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对区域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人才需求的预测分析有待细化。企业内部培养机制不健全,主体地位尚未充分发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进技术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少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表现为“重使用、轻培训”,技能人才的成长路径不畅。一线技术人员在待遇和晋升方面与技术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存在较大差异,缺乏专门性的制度设计,也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企业往往更关注短期利益,忽略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隐性效益,最终导致技能人才衔接不足。[10]

(二)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1.专业建设基础薄弱。职业院校教师多是从高校毕业又进入学校从事理论教学工作,缺少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学生由此不够了解一线实际,不清楚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项目中,难以满足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此外,不少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能力较弱,硬件条件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不适应企业岗位需求。[10]一些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忽视了前期基础性工作,并未对产业、行业、企业进行系统调研,也未对专业教育基础开展细致梳理,不顾市场需求,盲目跟风,贪多求全。对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把握不准、不全面,导致专业建设较难与技术更新实现同步。缺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加剧了专业人才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脱节。[11]以装备制造大类专业为例,一些院校在课程设计上重理论轻实践,且理论课程往往忽视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引入,滞后于行业发展实际;实验实训场地设置不合理,设施陈旧,实践内容与岗位需求不匹配[12]。

2.人文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不足。高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学以专业理论和技术技能为重点,弱化职业素质、人文素养和学习习惯,会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发展后劲不足,可塑性和钻研精神欠缺,不能适应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要求。[11]过于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带有功利成分,使得终身学习、精益求精、勤奋专注的精神难以在职业教育阶段养成。终身教育要求各层级教育应该在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下,相互可以转换衔接。终身教育体系通道不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对接困难,也制约了技能人才的持续发展。[8]

3.产教融合不够深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多体现在实习、实训和就业方面,技术服务与科研成果实质性转化较少。企业可为院校提供的资源与帮助较多,院校可为企业提供的服务较少。[1]企业在资金、设施、培训、管理等方面的投入短期内得不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对参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关联性认识不足[13],对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热情不足。院校也存在对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不够重视,对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把握不准、不全面,教师缺少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等问题。校企合作表面化、碎片化,局限于短期教育培训,缺少长效机制,使得产教融合难以深入,范围窄,层次低。[12]

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背景下,技术技能型职业的实质内涵与外在形态已被重塑。生产方式、技术层级和工作组织模式的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体的职业院校,需要实现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格的升级。从专科向本科的升级就是为了能更有效地应对产业变化带来的人才需求的变化。深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畅通了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成长通道,是教育供给侧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必然趋势,是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14]2021年,教育部出台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其中的“高层次”,指的是坚实的理论基础、多样化知识的整合能力和跨职业与跨岗位的复合能力。

(一)摸清行企岗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细化装备制造业人才供需研究,理清产业供给现状,预测研究人才供给趋势。加强校企合作与信息交流,明确行业企业岗位能力的新变化与新需求,为区域内人才精准培养提供指导。[4]装备制造行业生产系统岗位可分为简单型、复杂型、复合型三个层级。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在复合型岗位人才。复合型岗位人才的特点是培养周期长,岗位能力较为复杂。工作人员需要经历多个相邻岗位的锻炼,对单独部件和整体部件的生产技术都较为熟悉,具备生产操作和生产管理两类技能。具体来讲,他们需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悉下游生产技术,具备生产管理与协调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自主分析与决策能力。[15]坚持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强化学习能力、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肩负起培养应用创新型、复合型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16]

院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与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科学精准设置专业,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定位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升通识课程比例,加强综合素养培育。强化专业群、专业大类基础课建设,为学生奠定宽、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开发跨学科、模块式专业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和复合化的发展通道。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培养方案中。创新校企、校校合作办学模式。区域内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均可根据各自的优势特色开展合作交流。组建联合培养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实践教学、实训设备等方面开展规划设计、实施与监督等工作。[17]

(二)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探索在线课程教学模式,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强化过程考核、技术技能考核、应用能力考核,丰富考试形式,建立学生毕业设计与行业企业实际应用和实际项目之间的联系。转变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客体”身份,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2]探索中职与高职一贯制,甚至直通本科教育,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系统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高职业教育精准服务智能制造的能力。[4]

在职业本科班推行导师制试点,建立校级导师资源库,逐步吸引校外专家。[17]导师可以是具有行业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项目或大赛经验丰富的教师、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笔者所在高校从2022年启动了学业导师模式。学业导师针对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从专业认知、职业发展、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辅助,给予及时、全面和个性化的指导,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专业成才助力,为长期的职业规划打好基础。此外,学业导师还需在课外创新创业类竞赛、职业技能大赛、企业参观、专业实习、课题研究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平台和指导。加强学业指导,服务学生职业成长,在专业选择、毕业设计选题、企业实习、职业规划、考研辅导等方面为提供指导与帮助。[16]

优化教学内容,筑牢人才知识技能基础。课程内容要面向岗位生产一线,反映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知识,及时更新,融入主流技术、装备和标准规范。例如: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除了讲授基本知识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查询国标和ASME等标准,并依此核算实际工程案例的结构强度。相比高职学生,职业本科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需要更加深入。笔者所在高校专门成立了“工业基础教学部”,开设了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大学物理、计算机文化基础、人工智能概论等智能制造类的专业基础课和通识课。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强化跨专业、交叉学科(尤其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知识的讲授,可以为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借助仿真软件、3D虚拟技术手段,模拟真实生产岗位环境和界面,丰富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在生产运行控制、操作和协作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将校内仿真实训和企业生产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企业岗位实习与专业理论学习的时间节点,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使专业知识与岗位实践相互渗透。[18]

(三)探索岗课赛证融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在助力技能人才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国家或行业技能大赛检验教学效果,紧跟行业主流,了解先进技术,促进竞赛要求、内容与课程的融合,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加强先进技术、高端装备、前沿理论的渗透。[18]同时,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气,更好地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笔者所在高校近些年承办了多项化工、装备制造大类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前沿技术和技能及时融入比赛内容,检验选手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下对技能的运用及综合职业素养,有助于为行业、企业培养紧缺人才,也进一步加强了与设备供应商等企业的交流与沟通,便于摸清技术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时代,技术和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技术技能人才除需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外,也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职业本科院校需要调整重技能、轻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升级为“校企科合作”“产教科融合”,将装备制造业专业领域建成科研成果转化的“试点车间”,将理论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知识迁移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增加创新创业课程,为创新创业提供孵化环境和技术辅助,推动校企合作,促进项目产业化。[19]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者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等,通过大赛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四)推进纵向衔接贯通,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本科目前处于试点阶段,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的贯通模式尚待研究,职业本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之间的衔接方式也有待明确。政府主管部门需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和布局特色,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通道,构建涵盖中职、高职、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本科目前仅在专业设置上有标准可依。专业教学标准可通过行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办学评价体系可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制定。[16]

将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构成有机整体。目标体系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具体可细化为学生毕业所具备的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支撑,其中课程标准、教材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是关键要素。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环境、目标、方法等要素,需要科学处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着重培养实践与理论能力。评价体系是对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与反馈,保证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一致性。此外,职业本科要保持职业教育属性和特色,实施校企行多元协同育人,积极打造产业联盟、产业学院,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为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和紧缺人才。立足职业本科特色,创新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创新“新型学徒制”“订单班”等育人模式,开发“1+X”中高级证书,强化教育与实训相结合。[16]

(五)提升职教社会认可度,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风气,增进社会对职业本科的认可和支持。明确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建立能力至上的引才观念。制定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吸引更多战略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大力宣传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营造尊重人才、尊重技术的良好氛围,增强技术人才的行业信心。引导企业逐步提高技术人才的待遇、社会保障与福利,畅通职业发展路径,增强期待感。根据《“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在推动技术转型的同时进行绿色化改造,逐步改善升级工作环境,让技术人才工作更舒心。针对行业紧缺岗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给予配套经费和社会服务支持。落实国家政策标准,加强办学条件建设。聚焦学历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提升以及“双师”素质培养,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加快图书资源、实训实习场地设施和校企合作与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办学成果积累,积极对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升行业、企业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猜你喜欢

升级技能人才
高级技能
人才云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回暖与升级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