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策略研究
2023-02-19黄家玲
黄家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1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网络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环境,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随之产生了新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形式。从传播学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导与掌握网络技术平台,使其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服务,有利于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战略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特征
(一)数字化与虚拟性的统一
网络是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在网络空间中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网络空间中也是数字化的,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演化为符号化的存在,两者之间的互动是符号化的。这一数字化特性,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获得了同一性,有利于不同形式的话语之间的相互传播。同时,也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虚拟性。“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2]这种虚拟性的话语传播也并非脱离现实实践,而是现实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和原则在网络空间仍然适用。受教育者通过虚拟的主体形象和传播渠道来了解先进的思想观念,实现价值观念的塑造。话语传播的数字化和虚拟性使教育者能够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即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具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更高的影响力。
(二)开放性与平等性的统一
网络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面向所有人的,呈现出全方位的开放状态,这是由网络信息自由共享的内在要求决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开放性包括但不限于对话语传播者的开放、对话语议题的开放以及对话语传播受众的开放。这种开放性的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网络空间中得以传播的特质与支撑。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角色壁垒被彻底打破了,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都是具有独立性和开放性的平等主体。教育者不再是思想权威,而是生产、传播、反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兼顾话语传播者和对话者的双重身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不再是上下等级关系,而是平等的个体。也就是说,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位用户都可以制造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空间结构表现出“扁平化”的特点。
(三)丰富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丰富性指的是网络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丰富,并且来源多种多样。而受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范围较窄,传播渠道不宽,传播方式不发达。在同等条件下,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拥有更多元的传播渠道和更快的传播速度。由于话语生产者和话语传播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表达体现出了个性化,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四)主体性与交互性的统一
网络科技的到来让人们能够便利地发表对事物的评价,甚至不受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主体性意识大幅提升,更加注重主体意识的认同。同时,网络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单一直线型的传播模式,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分享者与接收者。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表现为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体化倾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化表征。[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过程包含话语内容的交互、话语传播者的交互以及话语传播者与话语传播受众的交互。教育者通过访问覆盖无限空间的思想观念传播载体的网络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来影响受教育者。与此相对,在接收阶段的受教育者也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进行反馈和加工,进而传递给网络空间中的其他成员,最终促进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充分彰显其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主体性与交互性不仅改变了话语传播主体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方式,也改变了传递和发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方式。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现实困境
(一)网络舆情中的话语失序影响了教育者话语传播的正向效应
网络舆情中的话语失序是指当某一社会关注的事件和问题发生后,公众对其所作出的言论或情绪反应由于违背了网络话语空间传播和反馈过程中的话语价值规范而产生的网络话语偏离或混乱的现象。[4]网络空间秩序是现实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有赖于规范的话语内容和合理的表达方式的支撑。网络舆情中的话语失序集中表现为群体话语极化现象,即某一群体在话语交往中采取的行动分化与转移。高度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话语空间是一个话语传播成本低、话语权分散的话语生态环境。同时,网络话语空间缺少统一的话语评判标准和价值共识,话语影响力的大小与话语“量的积累”成正比,话语权力与网络空间中发声的人数成正比,“多数人”的发声就可以成为左右热点事件价值立场的关键,甚至左右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话语冲突与对抗。群体话语极化产生的结果就是网络空间中的个人的、非理性的言论与情绪。“集群化”的言论和情绪会在潜移默化中偏离科学的价值判断和话语批判,呈现出话语失序与行为失控的现象,使话语传播效果与教育效果背向而行,不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发展。
(二)西方话语霸权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实效
一定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需要广泛传播并得到公众认同。政治、哲学、道德、法律、历史、文学艺术等意识形式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来源。意识形态又是一种思想体系,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等基本载体进行表达和传播,网络空间则成为其积淀和传播的现实载体,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多元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挑战。网络的跨地域、无国界等特征将世界逐步带入到了全球化状态之中,各种社会思潮、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在网络空间中得以迅速传播。占据网络阵地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抢占意识形态阵地的关键。与此同时,西方话语也借助网络传播这一渠道,在网络空间中悄然传播,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到行为方式的选择都对思想政治教育传受双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教育者在网络空间中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的作用,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整个教育过程是在无形中完成的,这也意味着受教育者会在潜移默化中遇到西方话语霸权的灌输与渗透。长此以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实效会受到影响。
(三)网络“圈层化”挤压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空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对于话语传播的信度和效度影响很大。话语空间与话语内容和话语主体息息相关。网络的平等性和开放性打破了原有的自上而下的话语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熟人话语,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话语空间。网络在让个人拥有话语能力的同时,也让个人拥有了自主选择、接受和认同话语内容的权利,人们会以个人为中心,选择符合自身特点、个性需求、兴趣爱好的网络信息,从而形成不同的圈层。“圈层化”成为当下网络虚拟生活的基本形态。大数据算法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网络主体的行为数据,形成主体画像,为用户智能推荐符合其要求的同质信息。网络空间中不同的交往场域因交往内容、交往主体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圈层。随着交往的不断深入,圈层内部会越来越趋同,圈层与圈层之间呈现对立的状态。圈层之间的彼此对立加剧了多重话语空间的博弈与挤压。圈层内的成员呈现高度同类化、同质化的现象。“圈层化”在为圈层成员提供便捷交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使其落入“信息茧房”。圈层与外部空间相互割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空间因此受到了挤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体难以进入其内,不利于传播多元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策略
(一)加强传播主体能力建设,着重提升网络舆情把控能力
网络舆情的传播通常体现了传播主体在话语权上的竞争。传播主体会根据自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网络舆情进行自主传播与再传播。网络舆情的走向离不开传播主体的服务与引导。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体的能力建设对于把控网络舆情来说至关重要。
1.提升传播主体综合素养。在网络空间中,信息生态日益复杂,对传播主体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无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个体还是整体的素养提高,都离不开队伍的全面建设。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加强话语传播主体的队伍建设,不仅要保证队伍数量充足、保障充分,更要使队伍获得必备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传播学原理知识,还能根据社会实践规范的需要进行自我调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路,创新教育方式,正确分析网络舆情,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进行话语传播。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体应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责任,严守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法律是一种刚性的规范,道德是一种软性的约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传播主体应该主动了解和学习网络传播的相关法律,要在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传播危害社会稳定的内容;另一方面,传播主体应该提高责任意识、自律能力和道德修养,培育良好的传播行为习惯,不传播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内容。
2.强化传播主体的把关人角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体在网络空间占据主导地位,能自如地搜集、整理、发布信息,成为内容的把关人。传播主体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导致“把关人”的角色有所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教师、党群工作中的宣传人员等为主。网络相对较低的准入门槛为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进入与碰撞提供了广阔空间。传播主体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担负着价值引领、社会实践引领、意识形态引领的重大责任。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传播主体要具备把控话语传播过程的能力,即话语议题的设置能力、网络空间的对话能力、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话语议题的设置能力是引领思想的第一步,有利于抓住话语机会、引导话语方向,是把控网络舆情的关键一步;网络空间的对话能力是确保有效对话和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占据话语场域,构建网内网外同心圆,形成教育合力,是把控网络舆情的重要一环;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关乎话语传播秩序和意识形态引领,有利于凝聚话语力量,是把控网络舆情的致胜一招。三者相辅相成,有利于话语传播主体掌握话语权,积极应对复杂的网络舆情。
(二)提升中国话语传播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关键部分,应将中国话语作为话语传播的主要内容,在网络空间润物无声地传播给教育对象,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1.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话语。中国故事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政治性。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的故事话语,形成具有亲和力的话语场域,是提升意识形态引领力和把握话语主导权的重要方式。在网络空间中,传播主体可以将中国故事以系列视频或语音资源的形式传播给教育对象。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比如:中华文明的故事、中国革命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这三类中国故事,不仅是理解和建构中国话语的基本前提,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法。
2.提高话语表达的可通约性,扩大话语的传播范围。话语表达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思想文化的载体。话语表达的效果能够直接影响话语传播的效果。在网络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客体身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中。话语表达的可通约性可以打破沟通的壁垒,使话语的表达更加清晰、具体,进而获得广泛的认同,实现有效的传播。过强的理论性和思辨性不利于话语在网络空间中的迅速传播。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与实际生活相接近的内容和元素更容易接受。例如:推进新型城镇化将“留住乡愁”作为一项重要要求,“留住乡愁”就是对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大众化表达。这样的表达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思考与交流,加强传播主客体之间的联系。提高话语表达的可通约性,还要充分利用文化的人文性和生活性,将不同领域的中国话语优先转化成文化话语,再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对其作一些必要的说明和阐释。
(三)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满足受众个性需求
传播受众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导致了网络“圈层化”现象的产生。评价反馈机制是指处于一定评价关系中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根据对传播成效的考察,不断调整和完善活动机制,进而实现圈层内外的双向话语联动。
1.评价反馈机制有利于反馈传播受众的实际情况,助其“破圈而出”。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是了解话语传播受众的重要途径。传播受众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部话语内容传播的意义所指。只有充分了解传播受众的实际情况,传播活动才能顺利进行。传播受众的实际情况包括思想实际、情感实际和生活实际。了解传播受众的思想实际有利于有效跟踪与及时捕捉其思想动态,引导其不再囿于圈层内的同质化信息,走出固化思想,弥合话语鸿沟;了解传播受众的情感实际有利于及时关注其情感诉求,构建圈层内和圈层外的情感纽带,发生情感共鸣,达成情感共识,不断积累情感风暴,最终“破圈”而出;了解话语传播受众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洞悉其话语诉求和话语期待,赢得话语内容优势,打造符合其主体身份特征的话语传播方式,实现圈层话语突围。
2.评价反馈机制有利于评价传播主体的传播效果,助其“破圈而入”。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需要始终保持行为主动,实现有效传播。传播受众兼有双重身份,即话语的被动接收者和能动的接受与加工者,与传播主体发生互动,并对其传播活动产生反应和影响。传播主体需要合理利用传播受众的反馈信息,结合其个性特征、现实需要、利益诉求等进行综合考虑,及时对传播效果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改进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不断优化传播的各个环节,进而塑造其“圈内人”的话语形象,得到圈内群体的认同和信任,最终“破圈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