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散文二十家之碎碎
2023-02-19碎碎,李梦颖
你就是你写下的字
碎碎
谈起中国文人的恶癖,鲁迅说过:“只要他写得出文章来,或搔或舐,都不关紧要。‘不近人情’的并不是‘文人无行’,而是‘文人无文’。……文人不免无文,武人也一样不武……”
从写作的意义来说是这样。我们很多人被称为文人,或自诩为文人,其实都是空头文人。只阅读,只评说,是容易的。一笔一画落在纸上,都是艰难。有多少东西,永远只停留在了想象之中,又有多少“巨著”,因为没有下笔而永远胎死腹中。写作的人,都需要呕心沥血。时光仓促,岁月混沌,我们大都不敢回想最初的心跳。
做文字工作多年,对文字一直存有敬畏之心。常常觉得,一切经历,只有在文字中重述,定形,才是真的经历。否则,便像是白过了似的。对于一个常在文字中生活的人来说,世界不仅是我们所看到的样子,也是它被叙述的样子。文学通过对世界本质化的、内在化的书写,向我们呈现出更高的、维度更加丰富的现实。作家的叙事犹如魔法棒,可以瞬间改变世界的气质与风度,气息和腔调,节奏与意味。写作者的魅力,便在于此。
一个好作品,即便它描写的生活充满了失败和落魄,破碎与心碎,可是它所透露的心灵质地,精神密度,情感的光辉,犹如阳光透过枝叶婆娑的大树折射出来的斑驳光影,令人沉醉。沉醉到,与现实世界里的紧张、光亮、柔软与湿度比起来,现实中的成功与富贵都显得平庸乏味,不值一提。我心目中的性感,便是能写出这种作品的人。
这无疑也是写作者的幸福。不管他在现实中如何,他都可以通过对生活的凝视,反刍,叙事的转化,获得文学上的意义。这种意义,使他可以超拔于一地鸡毛的生活,获得精神上的优越感,与心理上的俯瞰感。
这么想也许不无虚妄。但至少,能使一个人因此更具悲天悯人的力量。
一个好的写作者,应该找到自己的话语方式,找到契合这个时代语境的话语方式。有人喜欢写出温暖和明亮,于我,往往更愿意写出内心的黑暗与阴郁。不管是呈现明亮与温暖,还是书写黑暗与阴郁,都是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只是爱的呈现方式不同。有时候后者,可能反而爱得更深。因为爱得深,才会痛得切。我惯于在黑暗与阴郁里,感受某种绝望和无助,以此提醒自己活着的重。然后,重新升起力量感。
有时候甚至觉得,于写作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好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自身的养分,全看你自己的心态与转化能力。没有灵魂冲突的生活是不值得记录的。我心目中的好文字,是直面身心真相,写出我们存在的痛与痒的文字;是以身心的真实体验为写作起点,又能由身体指向精神,从具象上升到抽象的文字。我希望能在写作中掀开自己内心的褶皱,透视那些被现实层层遮蔽的东西,剜开每一个无处告白的心结。
理想的散文写作,就是一场灵魂的裸奔。在文字中,卸下所有伪饰与包装,像别人放大自己优点一样放大那些身心深处秘不示人的东西,敲打别人,也解剖自己。让那些在我们的现实中,所有的不适所有的扭曲,所有的尴尬所有的损伤,都被文字一一挑开放大,穷形尽相。写作者不能不深彻地“出卖”自己的精神。因为他写的所有文字,都在诠释他的精神真实,反映自己的精神处境。于我而言,人世间,与自己内心深处的一切粗鄙与污垢,经由这样的写作,都可以得到漂白,仿佛蒸馏过的山泉,可以润泽心肺了。
我写下的那些文字,都是对既往生活与心迹的记载,是悲情与喜悦交织的内心世界里凝结的蚌珠。文章里写到的,不一定都是自己,但无疑,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生活的影子。有时候,“我”的想象,就是我的最高真实。即便是写别人,肯定也蕴藏着一部分自我,因为“我”,就包含在全人类之中。
我向往的散文,是既有具象、泥泞、本质化的生活现实呈现,又有深沉、清澈、超拔的精神质地。它背后的那个人,既能匍匐于大地,写出时代的痛处与广阔的人心,又能飞翔在云端,引领读者到彼岸感受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能给人以智商与情商的双重洗礼,眼界与识见的双重享餍。就是说,你写的可能只是一滴水,但应有一条河流的容量;你笔下的一片雪花,应该有着雪山的重量。
时时提醒自己:你就是你吃下的食物,你就是你看过的书,你就是你写下的字,你就是你说过的话。你也是你无法说出的那些话,你是你未能写出的那些字。你是你的阴影,你是你的障碍,你是你无法写出的那些文字。你是你冰山一角下面,永远无法浮出水面的那座冰山。
我想要写的,很多都还没有写出。我写出来的,都不值一哂。这就是写作的尴尬吧,尴尬是人生常态。这也是写作的痛楚,但是我喜欢。就像我喜欢带着某种痛感生活。
这也是写作者的炼狱。有什么办法呢?有人炼成灰,有人炼成钢,看造化了。
以悲为底,走向欢喜——论碎碎的散文创作
李梦颖
碎碎,本名杨莉,出版有散文集《别让生活消耗了你》《无限悲情,无限欢喜》。在我看来,碎碎的散文容易被人误解,如果只是粗略地阅读其几篇文章,读者可能就会轻易地将她的散文划为鸡汤文一类,觉得不过就是市面上畅销的情感心灵散文。但碎碎的散文绝不是如此。反复阅读,认真揣摩,我们会发现碎碎散文之真,悟得其理,甚至能通过她的文字读懂生活和自己。就像赵瑜所评论的那样:“久了,觉得她的汤里有不少大于现实的词语,碎碎所拥有的不只是词语的碎片,她有完整的生活哲学和日常逻辑。”
一 往“小处”写
碎碎的笔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她所记录的就是发生在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赵瑜所说:“碎碎常能将自己从日常生活里抽离,她梳理自己的见闻,将所有路过她生活的人都用小火炖了。”碎碎本人也经常提到,人要拥有经常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审视生活的能力。正是因为碎碎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敏锐的心性,她可以发现生活中那些人们因为生存或是碍于颜面选择忽视的“粗粝的石子”。她将这些“小石子”捡起来,再细细打磨,铺成文字,将人们平凡的小日子写得饱满而富有韵味。《杀死一只鸡的方式和方法》这篇散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去杀鸡店里买鸡时的所见所闻。她听到了杀鸡店的老板娘和其女儿的对话,从中感受到了老板娘女儿的难堪与失意,发出了“世上有那么多鸡,哪能一样呢”的感慨。作者以此来告诉读者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生活,好好经营与提高自己。《活至心安,便哪里皆好》中,碎碎用自然平淡的笔调写出了极富有生活气息的县城生活,她写回乡的大巴上老乡之间亲切的交谈,写靠做生意挣钱从此走上小康道路的邻居的生活变化,写街边的普通的馄饨店,写乡村间的闲言碎语、娱乐生活,写姐姐人生的失意与得意。碎碎通过叙述这些乡村小人物的人生起伏,道出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哲理。《某生活小区的身体档案》,作者通过观察小区居民买药时的表情和状态来“窥探”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此来写出人生百味。《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作者通过写生活中自己和母亲在一些小事上的摩擦与分歧,记录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矛盾与羁绊。《和一只肉粽平起平坐》中,作者从一个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肉粽出发,讨论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吵架的哲学与高度》中,作者写的是自己从夫妻生活中一场习以为常的小争吵中引发的思考。《人生的全部意义,不过是一碗面而已》写的仅仅是路边摊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吃烩面时的幸福感。由此可见,无论是生活中多么不起眼的小事情,碎碎都能找到它们存在的价值,从生活中的小事物中悟出大道理。
碎碎在往“小处”写生活的同时,也在不动声色间将人性中的“小”写尽了。她用冷静的文字展现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在她的笔下,平凡人是生活的主角。她将平凡人每天的小日子写成故事,叙述了凡人小事的悲哀。这些凡人小事,组成了最真实的生活,常常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同时也蕴含了最真实的人性。碎碎写尽了平凡故事里的百态人性,将人们平时生活中容易忽略的或碍于生存无法指出的人性中的丑恶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碎碎散文中那些描写爱情的篇章,《从此以后,你睡在我的记忆里》《最危险的往往最迷人》《相忘于江湖,有时也是一种慈悲》。这些篇章叙述的内容都很类似,作者并没有歌颂爱情的美好动人,而是记录下了普通人身边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作者揭露出了男方摇摆不定、“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不道德的行为,仿佛世间的男女都逃不过这种俗套的“爱情骗局”。散文中男方的这种不坚定其实也是人性最真实的表现——人心不容易满足,永远以为更好的在等着自己,而不去珍惜身边的美好。还有《借与不借,都可能从此失去一个朋友》中,作者通过对借钱这件小事的思考,写出了有些人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幸福都是相比较而言的,不幸也是》,这篇散文写二婚的儿媳妇不愿意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盼望着他可以早点去世省事。儿媳妇因为现实的无奈,不愿意照顾自己的公公尚且可以理解,但她的诅咒与冷漠却体现出了人性的丑陋。这些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的苦涩的故事,碎碎用最简单自然的语言将它们记录下来,没有多余的描述,没有浮夸的抒情,她用冷静的文字写下了内心所感,人性之真。作家路遥曾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就是能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能够震撼人心的内容。碎碎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她挖掘出了平凡生活中的人性之真,毫不避讳地将一些“小人之心”展现给读者。她笔下的人物的“恶”并没有到罪大恶极的程度,而是人性中“小”的一面的最真实的体现。这些人性中的“恶”之所以“小”,是因为它们都来自于人们生活中不能被宣之于口的秘事,正如碎碎解释的那样,这些秘事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冲动和欲望。所以,这些人性中的“小”,我们或许就能在生活中周围的人身上看到,或许还能够感同身受,反省自身是否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发生在作者周围的这些平凡小事也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默默上演着,网络交友的真与假、夫妻交流的词不达意、父母孩子之间的摩擦隔阂等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但这些小事中往往隐藏着不易被人察觉或体悟到的“小恶”。这些“小事”中的“小恶”就像那粗粝的石子在不经意间为人们的生活增加痛感。所以,碎碎往小处写生活,往小处写人性,不仅是在警醒自己,也是在警醒你我每一个普通人“需要对一切感同身受,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也许这样才能丰富和扩充我们的人生。世界上的一切都与我相关,都会与你我相关。”
二 以悲为底
碎碎的散文写的是生活,是自己的经历与见闻,不禁让人想到了散文大家汪曾祺的著作。但汪曾祺的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透露出生活的趣味,幽默风趣。而碎碎则是执着于写出生活中的痛。正如她本人所说:“有人喜欢写出温暖和明亮,于我,往往更愿意写出内心的黑暗与阴郁。”“我希望能在写作中掀开自己内心的褶皱,透视那些被现实层层遮蔽的东西,剜开每一个无处告白的心结。”“被现实遮蔽的东西”即被每天忙碌重复的生活所掩盖的阴郁,“内心的褶皱”“无处告白的心结”即碎碎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痛感。所以,碎碎散文的内容是以悲情为基调的,读来是充满痛感的。
如碎碎笔下的爱情,从来都没有童话般的甜蜜与美好,而是透露着日常感与真实感。网恋的不靠谱,渣男的游移不定和伪装欺骗,夫妻生活中的矛盾摩擦,以及两个不合适的人生活在一起的痛苦都被碎碎描写得淋漓尽致。例如《你喜欢酷,还是足够的温度》这篇散文,男人与女人在网络世界相识相知,女人被男人在网络上伪装的虚拟形象所欺骗,从而对男人一往情深,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在认清现实之后依旧念念不忘,执迷不悟,反而引来男方的唾弃与嫌恶。这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男女在面对感情时的情感差异,一个是理性,一个感性,自以为的美好爱情也许只是一戳即破的泡沫。在《本来想抒情,但生活让我去叙事》一文中,作者将多年夫妻的平淡无趣的婚姻生活写得十分真实。这对夫妻在结婚之前的生活是充满浪漫与趣味的,但在婚后,时间带来的安稳感使男人逐渐懈怠,不再费心于妻子想要的仪式感。于是,他们因为节日、纪念日该不该过的问题发生过许多次争吵。妻子在一次次希望落空中逐渐失望,但又被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拉回现实,于是,妻子逐渐明白,生活不是抒情,而是叙事。《时间没有那么多一见钟情》中,作者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男女瞬间相爱的本质不过是荷尔蒙的爆发,高质量的富有营养的巧遇在生活中遇到的几率微乎其微。散文中的这些男女的爱情故事最终都以相忘江湖或是回归平淡的结局收场。所以在作者看来,再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都会归于平淡,美好的爱情是生活的调味品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因此,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爱情,哪一阶段的爱情,在她的笔下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悲哀。当然,这并不代表碎碎不相信爱情,只是,碎碎更相信现实,她笔下的悲是想提醒人们要足够清醒,才能增强心智,从而更好地抵挡现实的风雨。碎碎对亲情的描述也是如此。在《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世界上最亲近的人》这篇散文中,碎碎通过记录自己和母亲生活中发生的摩擦与不合,将父母和孩子之间始终有沟壑、势必要渐行渐远的悲哀的现实呈现给读者。如母亲买菜时为了一分钱讨价还价,“我”觉得为了那一分钱不值当;母亲执意要看“我”的日记,使“我”没有了隐私;还有母亲想要控制“我”的生活,打探“我”身边的每一个朋友。诸如这样鸡毛碎皮的小事,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的发生过。碎碎将这些小纷争记录下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不动声色间分析了造成父母和孩子渐行渐远这种悲哀的现实的原因,即心灵上无法进行沟通和交流。除了亲情、爱情,对碎碎来说,一件很小的事物也能牵动她的感伤情绪,使她能够透过现实的表象看到隐藏其后的悲哀。如《打电话的时间伦理》,碎碎注意到了被人们白白浪费掉的话费。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忙碌,尤其是要兼顾家庭和工作的成年人,他们几乎很少有空闲时间和朋友们打电话联络感情。正如碎碎写道“生活早已被最高程度地删繁就简,无事谈心好像也成了感觉羞涩的事情。”“羞涩”一词准确地写出了现代社会人们进行人际交往的尴尬处境;《成为你自己的拍黄瓜哲学》也是如此,通过朋友描述的做好一盘正宗的拍黄瓜的步骤,碎碎发出了人们因生活忙碌无暇享受生活的感慨。当代社会人们连静下心做好一盘正宗的拍黄瓜的时间都没有。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不能承受生活之朋友圈》更是引人深思。对很多人来说,朋友圈只是记录自己生活、分享自己生活的一个媒介,而碎碎却看到了朋友圈背后的“悲”。比如,朋友圈“废话文学”的实质是人们无法信任自己朋友圈里的朋友,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所以朋友圈多是一些没有营养的话。还有朋友圈里朋友精致丰富的生活给同伴造成的压力和焦虑。“话费”“拍黄瓜”“朋友圈”这些事物看似平平无奇,但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碎碎通过写隐藏在其后的“悲”,引导人们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
当然,这些平淡的事物背后的“悲”也是淡淡的。阅读碎碎的散文,悲情像是被捻为粉末,均匀地撒在字里行间。悲情是底色,是不动声色间流露出的情感与哲思,自然又流畅,而不是被浓墨重彩的描绘着。碎碎的散文,很少有哪一部分,或者哪段文字突然带给你一击即中的痛感,而是通篇都笼罩着淡淡的悲哀。她笔下的“痛”是如人走在鹅卵石上脚底产生的那种微微的痛觉,并没有撕心裂肺之感。这样的痛感持续性也更强,可以从碎碎的文字中绵延到读者自己的生活中,以此来引起人们重视生活中的那些看似微小的痛处,疗愈人们的精神麻木。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指出:“现代知识界对于道德进步的主要贡献,不是哲学或宗教的论文,而是对于各式各样特殊痛苦和侮辱的详细描述。”关注人类生活和精神的痛苦,对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进行审视,是现代文学的必然使命和归宿。没有能力表达痛感的文学,很难真正触动人心。从这点来看,碎碎的散文是无疑是合格的。与市面上流通的只会隔靴搔痒的提出同质化的社会问题的鸡汤文不同,碎碎的散文真正挖掘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易被人察觉的痛点,使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也能回过头来审视自身的生活状态。读碎碎,也是在读自己。碎碎通过以悲情为底色的文字告诉读者,即使生活也是以悲为底,也要勇敢地跳出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与内心,不能屈服于日复一日的麻木与萎靡。正如她本人所言,“我喜欢带着痛感的生活。”要以痛感为养料,在尘埃中努力开出花来。这是在现代社会人们逐渐麻木的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启示。
三 走向欢喜
碎碎的文字以悲为底,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悲哀。但这并不意味着碎碎是悲观主义者。“我喜欢带着某种痛感生活。在痛中,会更深地仰望幸福。在痛中,也会更多地期许未来。”从碎碎的这句话来看,碎碎的文字有种“在绝望中反抗绝望”的生命意味。碎碎感受到了生活中许多黑暗的瞬间,并且将它们记录下来,但她并没有以悲观的心态对待生活,而是以此积累经验向着希望重新出发,或者抱着平和的心态看淡一切,给自己快乐。“我乐于在黑暗与阴郁里,感受某种绝望与无助,以此提醒自己活着的重。然后,重新升腾起力量感。”例如,《只要还能看月亮,一切便不是太坏》,作者先是用大量文字写自己每天又要忙工作,又要带孩子的千篇一律的生活。生活的忙碌与枯燥使读者感受到绝望与窒息。但是在此时,作者却笔锋一转,转而写儿子和自己一起在阳台上欣赏月亮时的宁静与美好。“月亮,只要这世上还有月亮,我们还能感受到月光浴,一切便不是太坏。”这一句话单独成行,便将散文的感情基调由悲情引向了欢喜。《25 岁的别处,35 岁的此处》《我们的此处,正是别人的别处》这两篇散文富有哲思。人们在25岁这个充满诗意的年纪向往的是远方与疯狂,35 岁时人们已经在远方了却又向往充满诗意的生活。每个人追求的生活也是如此。你现在的生活可能就是某个人所向往不来的。碎碎通过这两篇散文告诉我们,要学会珍惜眼下的生活,要顺其自然,看淡一切。同样哲理的散文还有许多,只从标题便可以看出来,如《把一切快与不快,都活成享受》《以热爱的姿态走向一切》。很明显,碎碎并没有将悲情作为散文的主旋律,相反,她只是将“悲情”当做工具,借生活中的“痛感”更好地感悟人生、参透人生。“不管是呈现明亮与温暖,还是书写黑暗与阴郁,都是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只是爱的呈现方式不同。有时候后者,可能反而爱得更深。因为爱得深,才会痛得切,我乐于在黑暗与阴郁里,感受某种绝望和无助,以此提醒自己活着的重。然后,重新升起力量感。”碎碎的这段话道出了自己文章悲情作底的意义与目的,以热爱的姿态走向这个悲情又欢喜的世界才是作者认可的人生态度。正如罗曼·罗兰所讲的那样:“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底真面目,并且爱世界。”碎碎散文真正想表达的道理就是人们要在参透人生之后以更加的热爱的姿态去拥抱生活、享受当下。历经悲情,才能走向欢喜。
由此可见,碎碎的“欢喜”并不是“风雨之后见彩虹”的惊喜,而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和。正如碎碎在《在这悲情又欢喜的世界》里所写的对幸福的理解:“幸福只是某一瞬间的感受,而不可能是持续的巅峰状态。从这个意义来说,幸福确实只是一种传说。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是生活的本质。所有的痛感与快感总归要归于平淡。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碎碎所追求的是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冲淡平和,即淡泊、平静。它除了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指人心灵的宁静与情感的柔和。碎碎本人的精神状态即是如此。她待人宽厚,用包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她热爱安静,用平和的心态默默地消化掉生活中的苦难。文如其人,碎碎本人恬淡从容,喜欢用平和的心态去感受生活,她的散文也透着生活的哲思、生命的质感,有着冲淡平和的审美意味。因此,细品碎碎的文字,读者可以在当今浮躁的生活中寻得一处宁静。“艺术的最高境界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碎碎将生活中的痛处“小火慢炖”,用平和的心态抚平内心的伤痛,舍弃了其内心纠结与碰撞后所爆发的浓烈的情感,在散文中只留下了淡淡的痛觉与柔和的情感。简单、自然、醇朴的文字就足以打动人心,冲淡平和的氛围氤氲在每一个娓娓道来的平凡小事之中。
四 冷静叙事
冷静叙事指碎碎用冷静的文字叙述着日常生活中的平淡小事。正如作家赵瑜评论的那样:“碎碎的文字冷静。”碎碎笔下平淡的日常生活与普通人的生活接近,读来是充满亲切感的,但碎碎选择用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去呈现这些平凡琐事,再用自身柔和的情感去抚慰这些琐事带来的痛感,这就使自己的文字拥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读来可以使人感受到一种“冷辣的甜暖。”碎碎的文字的冷静,首先表现在散文的遣词造句以及意象的选择上。作者写文章通常选择温度偏低的词语和意象,使散文整体氤氲在“冷”的氛围中。像大多数人写日常生活常用的花鸟虫鱼、柴米油盐等热烈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词语在作者的散文中是少见的。时间、月亮、寂静的夜晚、陈旧的小摊小店、失意的路人是碎碎散文中常见的叙述对象。例如,《只要能看月亮,一切便不是太坏》这篇散文中月亮的出现抚平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不愉快,但作者并没有将叙述重点放在母子之间的摩擦上,而是重点描写月亮,思接千载,联想到古今许多人都得到了月亮的慰藉,被同样盛满月光的恬静的夜晚所治愈。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述使文章读来清冷恬静,同样治愈人心。《敬古老的夜晚和遥远的文字》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作者在一个个寂静清幽的夜晚中感受着文字的魅力。除了对意象的选择偏冷色调,作者对生活中普通场景的描绘也是整体偏“冷”。如《邻居》一文,这篇散文写的是乡下邻居的平淡的日常生活。在描写城里回乡的精致美艳的女孩在小饭馆吃饭的场景时,作者并没有选择许多色彩饱和的词语去描写女孩的精致美丽,而是将描写的重心放在小饭店的环境上。“粗劣的卫生纸”“吃剩的馄饨汤汁”“坐在低矮桌凳上吸溜吸溜吃馄饨的人们”,这些生活化的词语的选择,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人满为患的小饭店的热闹气息,而是呈现出了一个“灰扑扑的世界”,营造了清冷悲凉的氛围。碎碎散文文风“冷静”,还在于她的散文多叙事,而少抒情;多哲思,而少情感。这源于作者总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烦心琐事,在文章中,几乎很难察觉到作者的感情倾向,对于发生在周围的悲情故事,作者总能以第三方的视角用冷静的笔触将故事平淡的叙述出来;对于自己的故事,作者也能随时跳出来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与做法。这些生活中的痛处,比起隐隐作痛的过程,作者更注重事件本身所带来的的经验与思考,所以,作者将笔锋直指人性深处,抛弃抒情的段落,将生活及人性的真相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一来,在叙事之余,散文中还有许多作者关于生活本身的哲理性的思考。冷静理性的哲思代替了热烈感性的情感抒发,这也使作者散文的整体温度下降,形成清冷的文风。例如,《活至心安,便哪里都好》中对姐姐跌宕起伏的人生的叙述与总结。姐姐是小县城家的女儿,但和县里其他的女生不同,姐姐从小就有着远大的志向。姐姐爱好读书,洁身自好,梦想着可以考上研并且能在北京扎根生活。但是天不遂人愿,姐姐一次次考研都失败了,中途被丈夫抛弃,遭亲朋好友非议,不被理解,最后为了生存,只能放下自己的尊严与理想,回到县城过着和其他女生一样的普通生活。姐姐的人生经历在外人看来是惋惜凄凉的,因为姐姐再也没有了年少时的冲劲与朝气,变得世俗世故,泯然众人矣。但是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对姐姐的人生经历做出任何评价,也没有抒发自己的惋惜同情之情。作者一直保持着一种客观到近乎默然的态度淡淡地叙述着姐姐的生活经历,正如作者在散文结尾处所写的那样:“我知道,我并没有对任何一种生活指手画脚的权利。”作者只是借用了苏东坡的一句词来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思考“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既来之,则安之”的人生哲理是作者想要借姐姐的人生经历传达给读者的。在散文中,类似发生在姐姐身上的绝望的事情还有很多,毕竟碎碎的散文是以悲情作底,但是她用理性冷静的笔触提醒我们,绝望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绝望没有安然度过的心态。“我不过是在寻找一种绝望的激情,用文字加深绝望,用绝望引燃激情。”所以,冷静的文风背后是碎碎深切的人文关怀,冷静并不代表冷漠,作者没有漠视悲伤,而是劝诫人们要时刻保持理性,保持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热爱。因此,这种冷静的文风与碎碎“悲情作底,走向欢喜”的人生态度是相照应的。作者散文中写尽了普通人生活中的悲,但从不渲染悲情,而是用平静柔和的心态去接纳一切。碎碎在面对生活中的痛处时,没有如临大敌的焦躁与颓丧,而是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冷静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和。这种平和的心态写出的文字自然会升腾起某种力量感,调和文章中的悲情,不至于使文章的温度降到冰点,从而调剂出一种冷静自然、平静柔和的文风。总而言之,碎碎的散文叙事是独具特色的,她的文字有专属的魅力与力量感。冷色调词语和意象的选择与悲情作底的故事相互配合,写尽了人世间的心酸与苦楚;冷静理性的哲思铺垫出平静柔和的人生态度,又抚平了生活中的丝丝痛楚。碎碎用冷静的笔触淡淡地叙述着琐碎的现实,在悲与喜之间自觉地用文字去还原生活本相。
结语
碎碎从生活小事写起的散文,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被迫卷入了快节奏的生活当中。“人闲车马慢,路遥星亦辞”的生活方式成为了现代人的奢望。人们逐渐沦为生活的奴隶,变得麻木与逆来顺受。对于生活的感受,很多人都用一个“痛”字来总结。碎碎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她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点,把生活中经常被人们忽略的细微的痛感捕捉放大,从中剖析人们的心理与精神状态,用冷静的文字将其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促使读者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碎碎提醒读者“痛”乃人间常态,人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历经悲情,走向欢喜。正如碎碎在《在万家灯火中,找到内心的光亮》一文中所写的那样:“有多么虚空,就有多么实在;有多么绝望,就会升腾起多少希望;有多么悲伤,就有多么快慰。在人潮汹涌的街头热泪迸流,在万家灯火中找到内心的光亮,那些,都是结结实实活着的滋味。”世界是悲情又欢喜的,唯有直面生存之晦暗,才能感受活着之欢愉,两者矛盾之统一构成了人间底色。悲情作底,走向欢喜,是碎碎的文字给予人们的力量。
这两部散文集是碎碎在两三年间陆陆续续写下的文字,它的成功得益于其深谙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敏感度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力。她的散文是作者对既往生活与心迹的细腻记载,是其悲情与喜悦交织的内心世界里凝结的蚌珠。她用敏感的心找齐了散落在她生活中的思想的碎片,并用自己内敛的情感将这些历经时光淬炼的碎片黏合在一起。她的文字中蕴含着锋利的善良、坚强的柔软与冷辣的甜暖。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在碎碎的散文中是和谐统一的,因为她的文字来源于对复杂又丰富的生活的用心体悟,这是岁月给她的馈赠,也散发着她自己的理性的光芒,更是碎碎给自己生活以及当下社会的一份答卷。
附:碎碎 主要散文发表和出版情况
一、发表
1.《疼痛的母亲》,《芒种》2015年3期
2.《吃相》,《芒种》2016年3期
3.《县城生活》,《天津文学》2016年3期
4.《母女关系》,《天涯》2017年2期
5.《身体细节》,《天津文学》2018年5期
6.《当我有了你》,《黄河文学》2018 年10期
7.《人群中那些面庞的闪现》,《芒种》2018年12期
8.《人在文字的背后》,《天涯》2019年2期
9.《儿童词典》,《山西文学》2019年5期
10.《琐碎的忧郁》,《牡丹》2019年7期
11.《不被世界改变的人》,《芒种》2020年3期
12.《内心观察》,《天津文学》2020年3期
13.《中年女人的友谊》,《芒种》2022年2期
二、出版
1.《别让生活耗尽你的美好》,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2.《无限悲情,无限欢喜》,新世界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