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音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现状研究
2023-02-19李傲翼陈从容
□ 李傲翼 陈从容
一、 前言
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上最悠久的古音乐,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历史上,南音曾有过弦管、南管、南曲、南乐、郎君乐等各种不同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音乐形态被泉州市正式命名为“南音”。尽管一些当地南音艺人仍喜欢将南音称为弦管,但是在泉州市政府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文件中,“南音”这一术语被学界广泛认可和接受。在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闽南音乐不断接受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南音”这种具有中原古音乐韵味的文化表现形式。闽南社会文化的快速和动态变化一直在不断地改变着南音文化及其实践。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得到音乐审美上无限的选择可能性,年轻人在流行音乐文化的严重影响下,忽视了对本土音乐的关心,本文意在研究适应当今社会音乐环境下南音在中学课堂的传承现状,增强传统音乐的传承意识。
目前关于南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本体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境下的相关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境下的相关研究鲜有以中学教育为载体的传承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南音的起源及艺术属性,通过走访南音社及建设南音相关课程的地方中学等方式实地考察南音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现状,并根据传承实际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为南音在中学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因传统音乐逐渐消失,大多数福建年轻人对南音几乎处于闻所未闻的状态,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福建南音的生存和传承问题,而文化传承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学校教育,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加强南音教学有利于了解传统音乐、增强学生的民族音乐审美意识,同时对南音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福建南音的审美价值
南音是闽南地区重要的音乐体裁,承载着该地区最重要的传统音乐文化内核,闽南的表演艺术流派多数是在南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南音常被称为闽南地区民间戏剧艺术形式的“母乐”。福建南音起源于唐朝这一说法已被许多音乐学家所认可。唐朝是我国军事、经济和文化都充满活力的时代。据资料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和闽南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南曲。”南音的音乐特点和表演情境导致了其复杂的身份认同。南音记谱系统的独特性,体现了闽南地方语言的古老,闽南的方言歌曲也体现了闽南语的地域民族特色。南音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它起源于福建闽南地区,使用闽南语发声,学习南音必须先学会闽南语,这种演唱方式的局限性导致南音虽然流传海外,却只能在闽南语族群中演唱,南音的地域性主要体现在福建厦漳泉地区的传播发展。随着迁移和商贸往来,南音在海外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地域上看为集中分布,广为扩散。
南音是一项综合性艺术,其本身是音乐艺术,在歌词中融合了文学艺术,在舞台艺术方面还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淡雅美。南音社团常被邀请到各祭祀典礼中表演,在闽南地区的信仰活动中,南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闽南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融合历史的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南音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取了各时期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因此,南音具有综合多种器乐表达形式的淡雅美。在闽南方言的语境下,南音的表演情感处理细腻,演唱效果委婉柔和,这一特点使得南音委婉柔美的声韵成为其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三、 南音在中学课堂的传承现状
为清晰了解南音教学在中学音乐课堂的开展现状,笔者对泉州市中学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调研,主要调查学校对南音认识与态度的情况、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学习南音的兴趣和接受情况以及南音教学的模式等,并分析南音在泉州市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进而思考南音传承的发展方向。
1.地方政策扶植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各项保护工作,逐步建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并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将南音推向国际舞台,从1981年起,泉州市政府开始举办“国际南音大会唱”,通过政府的号召与专款支持,使南音传承成为一项法定责任,不仅为南音传承发展起了良好的开端,还提高了南音从艺者的热情。
1990年,泉州市教育局和文化局联合下发了“把南音教学渗透到中小学音乐课堂去”的文件,根据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规定“为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体现各地区音乐教学的特色,各地可自选乡土教材”的精神,把南音教学纳入中小学音乐教学计划,并设置专项部门开展适合中小学南音课程的教材编写。大力宣传南音,投入经费,并对师资进行专项培训,同时在全市举办南音表演比赛,为南音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传承氛围。但是尚未出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细则,缺乏对于传承人的认定机制和法律责任等,仅依靠以上措施实难真正做到南音在中学音乐中的传承。
2.校园活动开展现状
从1990年到2001年之间先后有123所学校设立了南音课程,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南音教学和南音表演活动。泉州市文化局全力支持传承南音传统,并每年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比赛,至2018年,已经连续举办28届中小学南音比赛。现如今,南音教学既有在南音社团中的团体学习,也有个别化教学,学习进度也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自我激励。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的要求,泉州市开始指定具有代表性的南音文化传播者到学校专门讲授南音知识和技能。在闽南,许多有代表性的南音艺人被指派到各个中学进行南音教学。但这一系列举措对南音的推广只针对于泉州地区,其他闽南地区与南音相关的活动少之又少,即使有此类比赛,中学高年级学生常被禁止参加,因此南音在校园中的推广依然不足。
3.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1)“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
南音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为主。口头传播在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南音传播一直遵循着“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菲利普·柏曼认为口传心授的音乐教学传统是将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的最好方式,是一直以来音乐教学实践的核心媒介。南音的口头传播模式如今仍然存在,这一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被称为“徛馆先生”。如今许多南音的资深音乐人仍然是晋江南音大师蔡维彪的追随者和门徒。尽管南音的演奏、演唱也借助于乐谱的使用,但是今天仍有许多南音音乐人将“口传心授”作为他们的主要教学方法。不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过于依赖老师,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声乐为先、器乐为后”的课程设置
南音课程通常以声乐教学起步,随后再辅以器乐教学。在学习南音演唱时,各年龄段的学生都认为发音是最难的。教师在教授一段新的声乐作品时,首先要用琵琶伴奏演唱整首歌曲,让学生熟悉旋律。然后,教师再逐字逐句地把歌词拆开并朗读,让学生模仿以确保咬字的准确性。根据传统,所有的学生都必须从声乐训练开始,以获得该流派的基础知识,然后才是器乐训练。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基本上不允许同时学习不同乐器。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声乐训练一直是学习乐器的先决条件。现在一些学生则更喜欢直接学习一种乐器,跳过声乐训练,但他们总是被建议相信传统方法的用处——每一个想要学习乐器的学生都必须从歌唱课开始,并且学生没有老师的允许不能碰任何乐器。这在训练学生专注于基本的南音知识方面可以被看作是善意的。在开始器乐训练后,学生可以选择单独向另一位专攻某种乐器的老师学习。然而,这种课程设置也有其弊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声乐天赋,一些学生由于不自信而羞于开口演唱,因为南音先声乐后器乐的课程设置而放弃学习。故而,此种课程设置能否根据学生特点而灵活调整,关系着南音在中学校园推广的成效。
4.学生学习接受情况
闽南地区的部分学校虽开设了南音相关课程,但学生学习南音的积极性并不高。以泉州晋江的东石侨声中学为例。这是一所成立于1950年的中学,该校成立之年就组建了“侨声南音研究社”这一南音社团,对南音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愿加入这个社团。在早期,这所学校的南音老师都是从附近村庄的南音社团中招募而来。这一社团也积极参加社区内的所有公开演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南音学习在侨声中学中断,直至改革开放后,东石镇当地的南音艺人才又被请回学校传授南音技艺。2001年,侨声中学作为改革开放后晋江华侨资助的大型项目之一进行翻修改建。如今,南音作为该校的一门选修课,有10到20名学生,侨声中学的南音活动传统得以保持。南音选修课的学生们每周三放学后要学习南音的基础知识,识读工尺谱;每个星期六晚上,这些学生都会参加东石镇的聚会,与当地的南音艺人们共同练习表演技巧。
学习南音的学生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家族中有南音艺人,在入校前,少数学生在家人亲族的影响下已经有一定的南音基础,在校方的鼓励下,这些学生加入南音选修课;二是极少数对民族音乐兴趣浓厚的、颇具艺术天赋、志在从事音乐职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将学校的南音选修课视为一个免费的、难得的学习机会,因为校外专业培训价格昂贵。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闽南地区的其他中学。可见,南音在校园中的推广也只是“极少数人的推广”。然而,这种“极少数人的推广”仍然对南音艺术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四、 南音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优化策略
南音作为闽南地区的“母乐”,是福建南部最重要的音乐体裁,承载着该地区最重要的传统音乐文化内核。传承南音这一艺术文化形式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南音艺人的义务,也是广大青少年和中学生群体的责任。
目前,南音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现状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南音课成为“自习课”和南音推广过于局限等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落实校园文化传承政策
在每年举办“国际南音大会唱”及中小学南音比赛的同时,结合闽南地区特有的文化开展南音文化的活态保护,宣传闽南地区的郎君祭祀活动,扩大南音影响力,为南音传承发展营造氛围。组织学生观看南音表演,积极参加闽南地区民俗祭祀活动,通过现场体验南音的独特魅力,推动南音学习。
2.提升音乐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十分重要,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了,南音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目前,很多学校的老师对南音知识、表演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充足。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南音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的唱腔、唱词、身段、表情等,都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来进行授课,学生才能从正确的表演、表达中学到知识。可以聘请南音传承人进校为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丰富南音教学形式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价值观和信息化多元的时代,网络媒体资源是一个先进的、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平台,可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教学方式,为学生构筑起专业知识提升的“快车道”。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学堂在线、中国慕课等互联网教学平台,让学生可以学习到其他学校出品的南音相关精品课程,也可利用网页、微博、微信等,建立南音学习网页、微博、微信,加强教学指导交流,及时解惑答疑,促进课外学习,建立便捷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
4.开拓南音演绎形式创新意识
大量南音教师对传统方式的维护和南音艺人对南音作品中保留传统音乐元素的坚持,南音的质量并没有因为西化等因素而有太大的下降。相反,西方音乐元素的引入为南音的传承带来了新的生机。如2017年厦门金砖会议中南音与交响乐相结合的表演惊艳全场,既保留了南音风格的独特性,又满足了观众现代审美的要求。
中学教育中的南音传承任重而道远,过程具有挑战性,仅凭一方的努力是无法达成的,唯有政府、学校与学生相辅相成,才能将南音的传承做好。作为学生,更应该积极关注南音活动,热心参与南音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