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传承与创新

2023-02-19魏琳琳任敏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3年5期
关键词:长调民族音乐民歌

□ 魏琳琳 任敏

诸多民族音乐类型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与保护问题也随之走进高校音乐教育的视野。如何将民族音乐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及培养方案之中,成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关注的话题之一。少数民族音乐在其自身原有的文化语境中相互交往交流交融,通过长期的文化交流与日常音乐实践,共同促成了“基于文化了解的共同体意识”。民族音乐有两种传承路径,即民间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民间传承包括民间的师徒口传心授和民众日常化的音乐实践。学校音乐教育包括专业艺术院校常规化体系化的教学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乐教育。内蒙古艺术学院自办学以来,始终凸显民族融合特色,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艺术,将学校教育与民间传承有效对接。学校现有的民族音乐教育有教学型、传承型、创新型。在整个培养模式中,学校始终立足于“承传、发掘、教学、创作、实践”,提倡“以传统为本、自我为体”,培养“编创—表演—科研”人才。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形式有民族音乐声像资源库、民族音乐传承班、创新版、民族音乐传承驿站、日常化的教学模式、民族音乐学网、典藏系列光盘等。

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南京艺术学院召开“2018年江苏省研究生音乐专业学术创新论坛”,主办方邀请笔者及三位研究生(阿斯雅、任敏、张亚楠)对内蒙古艺术学院民族音乐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介绍。笔者将在下文中探讨民族音乐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传承与创新。

一、 以传统为本、 自我为体的民族音乐传承教学方式

过去,少数民族音乐以口传心授作为民间传承的主要方式。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少数民族音乐传承融入到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成为少数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课题。无论是民间传承还是学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都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该理念很早就由我国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孔子在教学方法上推行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的方式来教导学生。在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对民族音乐感兴趣,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展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真正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

在当代,高校一方面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又要解决如何培养传承人的时代之问。下面就以内蒙古艺术学院开设的民族音乐传承班和二人台教学班为例,一窥高校应当如何培育合格的民族音乐传承人。

1.内蒙古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班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

民族音乐传承班是内蒙古艺术学院在60余年民族音乐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根据当前民族音乐高校传承与高校学科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所进行的新探索。民族音乐传承班自2011年开始,每年选择一项重要的传承项目,对其保护传承价值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充分评估,将其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请进学校开展教学,面向内蒙古自治区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内蒙古艺术学院已有的传承班教学类别分别是:科尔沁民歌传承班、阿拉善民歌传承班、潮尔传承班、锡林郭勒民歌传承班、鄂尔多斯民歌传承班、呼伦贝尔民歌传承班、乌力格尔传承班。这些传承班打破高校教育与民间传承二择其一的固有模式,将民间艺人请进高校面对面教授学生,在尊重每一个具体歌(乐)种原有传承机制的基础上,实现了与高校资源、“教学与科研”系统的有机结合。

科尔沁民歌传承班于2011年招收六名学生,聘请民族音乐学家、科尔沁长调重要传承人、中央民族大学乌兰杰教授担任指导教师,开展科尔沁民歌的传承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有科尔沁长调民歌、科尔沁古老短调民歌等。青年教师乌云、蒙古族四胡国家级传承人伊丹扎布老师协助授课。毕业时,每位学生都掌握了60余首科尔沁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并录制光盘。

阿拉善民歌传承班于2012年招收六名学生,该班由长调艺术大师、蒙古族长调国家级传承人、阿拉善长调演唱风格流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巴德玛老师担任专业导师,由内蒙古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格里格阿拉希担任助教,乌云娜老师担任班主任。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巴德玛老师阿拉善长调民歌演唱技法,学习了40余首和硕特、喀尔喀、土尔扈特风格的长调短调民歌,还兼修了马头琴、四胡、雅托嘎等民族乐器。

2013年潮尔传承班招收学生七名,聘请蒙古族马头琴国家级传承人、马头琴艺术家布林老师担任指导教师。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潮尔演奏的基础技法和马头琴三种定弦五种演奏法,并且掌握了多首潮尔曲和马头琴传统曲目。

锡林郭勒民歌传承班于2014年招收六名学生,由蒙古族国家级长调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锡林郭勒长调民歌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扎格达苏荣老师担任导师。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内蒙古锡林郭勒长调民歌和潮尔道的基本演唱技法,每人掌握了60余首锡林郭勒长调民歌,包括乌珠穆沁长调、苏尼特长调、察哈尔长调、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长调和潮尔道,以及不同支脉流传的不同风格的锡林郭勒长调民歌,恢复、重建、活化演唱失传曲目20余首。2018年,第一届锡林郭勒民歌传承班的学生顺利毕业,并且顺利完成了“锡林郭勒蒙古族长调民歌失传曲目的搜集整理与活化演唱”项目。同年9月,内蒙古艺术学院又面向内蒙古自治区开办第二届锡林郭勒民歌传承班,共招收六名学生。

鄂尔多斯民歌传承班于2015年招收六名学生,聘请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金花老师进行教学指导,授课内容以鄂尔多斯民歌为主。学生们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掌握了鄂尔多斯民歌的地域风格和演唱技法。

呼伦贝尔民歌传承班于2016年招收八名学生,特聘著名歌唱家其其格玛老师作为传承班的指导教师,并由著名歌唱家木兰教授担任顾问。该班开设多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音乐表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著名歌唱家传人+知名教授+民间艺术家”是呼伦贝尔民歌传承班的一个新的探索。

乌力格尔传承班于2017年招收六名学生。学生跟随内蒙古艺术学院纳格日乐图老师学习四胡演奏,跟随成格乐老师学习马头琴、蟒古思因·乌力格尔学习说唱,跟随辛吉乐图老师学习潮尔和马头琴。2018年7月,科尔沁史诗传承人金刚对乌力格尔传承班的学生开展了为期六天的科尔沁史诗教学,金刚根据每位学生演唱演奏特点分别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指导。

传承班的模式以“传—受”关系为基础,结合课堂教学,培养“承、传、演、研、用”五位一体的学院式传承人。虽然高校传承环境与民间传承环境存在差异,但将传承人请进高校课堂的培养方式,为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课堂上的传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传承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产生了影响。学校音乐教育偏向体制化,教师来自专业院校。将传承人请进校园教授的方法,能够填补原有学校所缺失的原生态音乐实践知识。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也在学习专业音乐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

2.内蒙古艺术学院“二人台” 教学班

二人台是广泛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山西与河北地区的一种戏曲,它是蒙汉音乐文化交融的代表。二人台在内蒙古中西部拥有大量的爱好者与学习者。作为戏曲曲种,二人台集“唱、念、做、打”于一身,产生于底层民众的生活中,集中体现了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2006年,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在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在民办、公办性质的中专类院校中就开设了二人台相关课程,当时采用的就是类似师徒性质的民间艺人在学校授课的传承模式。

内蒙古艺术学院根据二人台的传承现状在2006年招收了第一批本科学生。在二人台本科班的教学计划中,内蒙古艺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逐渐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课程设置。在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舞台实训方面走出一条“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建设培养之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内蒙古艺术学院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聘请已有相关成就的艺术家(如武利平、许月英、宋振莲、彭关心等)教授学生二人台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优秀的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专业知识教学。为了在教学中不脱离二人台的民间环境,内蒙古艺术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到二人台流传地区进行田野考察,向民间老艺人学习,做到从民间传承角度体会二人台艺术。

内蒙古艺术学院开设的二人台教学班,在教学上以民间传承的简单模仿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作为基础,辅之以深化引导、启发式的方法,实现了专业教学的完整性。学校组织教学班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演出并获得多个奖项,在教学和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二人台的传承与保护,并在此基础上为二人台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创新元素。

二、 将实践经验纳入课堂教学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民族音乐教育也是如此。民族音乐传承人多年来的表演经验,及其对表演的掌握与把控,都是在高校教材中无法学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课堂外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对研究对象的音乐实践进行详细的观察与研究。下面以内蒙古艺术学院开设的民族音乐传承驿站(以下简称“驿站”)为例,探讨高校如何平衡常规教学与校外音乐实践之间的关系。

驿站设立在内蒙古艺术学院,由内蒙古艺术学院杨玉成教授带领的“蒙古族传统音乐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创新团队于2011年7月创立,是传承、发展、应用民族音乐的一个民族音乐发展中心。驿站的主要工作涉及两方面,一方面聘请相关传承人以及专业的艺术家进站对民族音乐进行研究与传承;另外一方面,成立相关的课题研究小组,关注民族音乐以及传承人的发展。

最近几年,内蒙古艺术学院另外开设了几个分驿站:长调驿站、科尔沁史诗传承驿站以及马头琴传承驿站等。邀请了多名民族音乐艺术大师进站工作(如蒙古四胡国家级传承人吴云龙、科尔沁长调传承人白音通拉嘎等)。这些进站工作的艺人既有个体,也有团体;既有长聘,也有短聘,还有驻站的艺术家。使鹿鄂温克传承人玛妮的进站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鄂温克部落只有两三百人,而掌握该部落语言、神话传说、萨满文化、民间说唱、传统歌舞、哈安民歌等多项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者更是寥寥无几。驿站聘请玛妮,针对她所掌握的使鹿鄂温克传统乐种进行录音录像,并对其开展了系列口述访谈。工作结束后,玛妮与内蒙古艺术学院师生共同举办了一场展示音乐会,联合地方学者和基层单位,录制了典藏系列光盘。

艺术家们在进站期间会完成口述访谈、录音录像、展示演出、传承技艺、聘请仪式、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系列光盘出版等。驿站所聘请的艺术家来自不同地区、精善不同体裁,如布仁初古拉专精科尔沁史诗,莫德格专攻乌珠穆沁长调,巴德玛专研阿拉善长调,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是对应体裁民族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把传承人请进校园,驿站的设置使内蒙古艺术学院的师生不出校园即可获得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三、 因材施教, 适应现代发展趋势的民族音乐教育

高校传承民族音乐,需要完整保留民族音乐特色,更需要对民族音乐进行创新,使民族音乐适应当代音乐发展潮流。内蒙古艺术学院开设的安达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结合现代音乐流行趋势进行创新,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作为民族音乐创新的典型案例。

2016年9月,内蒙古艺术学院柔性引进蒙古族著名乐队安达组合为特聘教授。“安达”意为“结拜兄弟”,该组合成立于2001年,成员有那日苏、其其格玛、毕力格巴特尔、乌日根、乌尼、青格乐、赛汗尼亚、阿乌日根、青格勒图等九人,他们都是马头琴、长调、呼麦、冒顿潮尔、蒙古族打击乐等艺术领域中的青年代表人物。引进安达组合后,内蒙古艺术学院选拔新生成立安达班,目前已有六届。安达班是在内蒙古艺术学院原有民族音乐传承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创新模式,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安达班将学院式教学与民族音乐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舞台化人才。其培养模式是采用团队培养团队的良性生存模式;培养目标贯穿“传承、发掘、教学、创作、实践”全过程,培养能够适应民族音乐市场化发展需要的民族音乐编创表演人才。安达班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考试测评等环节全部由安达组合制定,教学内容有呼麦、民族乐器演奏、器乐组合等。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因材施教,老师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教授学生。学生除了能得到专业指导,还有大量的舞台实践机会。安达组合自身在音乐创作方面就是一种创新,他们选取内蒙古民间歌曲作为基础,后加入乐器(如马头琴、冒顿潮尔、鼓、吉他等),配合人声呼麦组成器乐合奏的形式。因此,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民族音乐理解能力。

民族音乐的高校传承不能苛求在原生语境中进行。创新班与旧有民族音乐专业的不同之处,是它在传承的过程中更注重自我发展,如何将民族音乐推向世界,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传承已失去生存语境的民族音乐,并解决传承人的现实生存问题。在功能意义方面,凭借高校平台纳入民间音乐传承系统之中,是社会性传承与高校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教学实践案例,团队带团队的培养模式有利于乐队组合将其已经实践出的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合作模式传授给学生,这些体现了显性功能。高校为包括现代乐队在内的民族音乐社会表演创造了话语权,为失去传统语境的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其中蕴含着隐性的文化功能。

民族音乐传承必须要两条腿走路,即一方面要传承,另一方面要创新。如何在保留民族音乐自身所蕴含的深厚文化特色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走向趋势和需要对民族音乐进行创新,内蒙古艺术学院的传承方式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无论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蒙古族乐种,还是蒙汉杂居区交流融合下的民间音乐,在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及地方性等因素,将民族音乐学局内、局外观进行融会贯通,贯彻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民族音乐进行传承和创新。

猜你喜欢

长调民族音乐民歌
草原的长调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草原长调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长调
长调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