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南部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对策
2023-02-19马玉峰
马玉峰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00)
农村水系是农村水环境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行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等功能,是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农村水系整治是实现生态宜居的主要途径,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大的意义[1]。
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出现,农村水系规划和水环境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河湖水系连通和河长制等项目和措施的全面推行使得我国农村水系规划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农村小微水体缺乏系统治理,农村河湖水生态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2]。
安徽省界首市河道规划建设多年来侧重以防洪、排涝为主的水利工程,农村小微水体缺乏治理,存在水系萎缩、生态退化、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文以界首市南部农村水系为对象,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治理研究,构建系统治理、水域岸线并治的农村水系,打造滨水生态空间,以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研究区概况
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为淮北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多年平均降水量886.3 mm,人均水资源量391 m3,属于皖北水资源短缺地区。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当地河流多为雨源型季节河流,汛期暴雨河道水位暴涨,旱季河道干涸,水旱灾害频繁。
界首市以泉河流域分水岭为界往南总面积346.59 km²,耕地面积22 067 hm2,总人口35.2万人。农业生产以农业种植、养殖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山芋为主。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除沿沟、河、路、滩地生长有各种自然植被外,其余均为人工植被。区内水系以自然水系、人工沟渠、自然坑塘为主,除棋子沟、方沟为东西向,其余主要水系多为南北走向汇入泉河,支流下游地势低洼、水面较宽,自然形成湖泊湿地。主要河流有棋子沟、方沟、界南河、黄沟、白莲沟、关金沟、岳塘沟、湖沟等泉河支流水系,支流水系下游洼地自然形成关金、湖湾、东西湖、蒋杨湿地。
2 界首市南部农村水系问题分析
2.1 水旱灾害频繁
界首市南部片区水资源短缺,区内中小河道多系间歇性、雨源型河流,丰枯比大,旱季流水细微,甚至干涸断流。河道、湖泊淤积,调蓄能力不足,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所限,区域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沿岸分布有大量的村庄及耕地,水资源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水资源短缺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
2.2 部分水质污染严重
界首市南部的广大农村地区河流沿线养殖废水和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加之农业生产普遍采用化肥和农药,面源污染影响,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当地除部分村庄设置化粪池,大部分生活污水依然为自然散排状态,经雨水汇集到水系或坑塘,污水自然漫流、下渗,农村生活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入河造成河道水质恶化。不仅危害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也对附近水体及农田造成污染。水污染使可利用水资源量进一步压缩,增加了区域水质性缺水的比重,也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从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 部分滨水生态空间缺失
界首市南部农村地区沟渠在使用多年后,河道及两侧滨水生态空间受侵占挤压现象严重。毁坡种植、弃置秸秆、垃圾堆放等多发,两侧绿化缓冲带缺失,局部岸坡出现雨淋沟和塌陷,存在着水土流失现象。部分河道受水生植物堵塞,加之缺少管理养护易造成水生植物腐烂水体污染加重。河道沿岸植物多为自然状态杨树、构树等,草种以狗牙根和高羊茅为主,不利于成坪和固土。两岸植物布局杂乱,观赏性差。未设置开敞活动空间、亲水空间及配套服务设施,河道沿线步行空间匮乏,尚未形成完整的慢行系统。
3 治理对策
3.1 提高调蓄能力
界首市南部农村地区降雨丰枯变化频繁,水资源紧缺问题十分严重。扩大调蓄空间,提升水资源储备和供应能力,是解决界首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可建湿地湖库地质、来水条件等综合分析,清淤及扩挖下游低洼地,可建设关金、湖湾、东西湖、蒋杨湿地调蓄区,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
3.2 连通水系及补水
结合农业灌溉进行生态补水,可使河道水体活起来,增加水体自净能力[3]。界首市南部农村沟渠纵横,由于乡村路阻隔,连通性差,断头沟多,通过对现有沟渠的连通,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系,对淤积严重的河道及断头沟进行清淤,可提高河道连通性和畅通性,实现河、渠、湖、塘互连互通。
水系连通后以水闸控制水流有序流动,可通过提水泵站引外河水补水。根据界首市南部水系布局及地形条件,方沟为东西向横向沟,连接南北纵向支流水系。引水补水水源为泉河,规划新建白莲沟提引泉河水至方沟,以方沟为主要输水通道,对区内水系进行补水。补水线路为白莲沟—方沟,通过方沟对东关金沟、黄沟、湖沟、幸福沟、蒋杨沟等大沟及下游湿地补水。
3.3 治理水环境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应充分考虑村镇分布特征、地形地势、污水量及水质特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4]。村庄较为集中的农户污水由污水管道收集,通过污水管网集中处理,集中处理采用一体化设备,处理达标后方可就近排放水体。有条件的可布设人工湿地进一步消减污染负荷。居民比较分散且地形较为复杂的,采取分散污水处理模式,按照不同区域收集污水,分区域单独进行处理,通常采用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排放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处理后的污水可回灌农田。
针对养殖废水,主要采取“养殖—沼肥—生态农业”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把厌氧处理后的沼液用于温室大棚蔬菜、花卉、果木基地等高效农业的施肥灌溉,实现沼液的资源化循环利用[5]。
治理水环境还需实施灌溉节水减排,推广保护性耕作、农艺节水保墒、水肥一体化、喷灌、滴灌等技术,改进耕作方式、适当调整种植结构,对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
3.4 滨水绿化
绿道作为城乡最为普及的滨水开放空间,承载着村民对亲水活动的美好想象,应充分发挥其休闲、社会、文化等多重综合服务功能。河流沿线应全线贯通,打造为可骑行、能漫步的生态廊道,实现方便亲水的幸福形态[6]。
河道岸坡要因地制宜选择自然驳岸、生态驳岸或亲水型驳岸。滨水空间的建设要结合滨水绿道和公共活动空间功能,打造以居民休闲活动功能为主的滨水空间,服务居民日常生活。下游湿地的滨水空间主要种植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带和湿植被等树种。水生植物多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以具有较强的治污净化潜能的植物为主。扩挖大沟下游低洼地新建关金湿地、湖湾水库、东西湖湿地、蒋杨湿地,湿地植物可吸附净化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及污染物。
3.5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水系运行管理是一项全面、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应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维护水系生态建设、参与水系保护的自觉性。创新农村水系管护机制,以河长制为依托,推进设立村级河湖长,强化督查考核,保证综合整治成效持续性[7]。
4 结语
界首市南部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通过增加蓄水容积,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通过水系连通、补水增加水体自净能力,通过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养殖废水处理及资源化改善水体环境,通过滨水空间绿化,湿地净化修复河道生态,为界首市乡村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