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学》“破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在全国文学报刊主编论坛上的发言
2023-02-19高权
高 权
编者按:2023 年7 月29 日,以“新时代文学报刊的转型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文学报刊主编论坛在山西大同举行。我刊副总编高权代表《延安文学》,与《人民文学》《文艺报》《小说月报》等9 家文学报刊一起,在论坛上做了主题发言,交流了办刊经验,引发了在场业界人士的深度思考。
《延安文学》创刊于1979 年,是由延安市文联主办的文学双月刊。创刊当年的刊名,叫《山丹丹》,就是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里的“山丹丹”那三个字,光听这个名字,就给人感觉充满了黄土高原的泥土气息。创刊第二年1980 年,改名为《延安文学》。1987 年起,开始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0 年扩版,由80 页扩到240 页,单纯从页码上来说,一度成为西北地区最为厚重的文学期刊。2010 年《延安文学》发表的中篇小说《手铐上的兰花花》,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成为全国地市级单位主办的刊物中,第一个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期刊。
破圈:立足文学刊物,打造文史读物。虽然《延安文学》从刊名上来说,是文学类期刊,但是在编刊过程中,我们始终是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文学,扶持作者,而不是单一地就文学而文学。因为一个地方文学刊物,你在办刊资源和文化资源上受到当地的支持和滋养,你肯定要为当地文化服务。我是2011 年到《延安文学》工作,也正好是我们现任社长魏建国同志刚开始主持工作。当时,就如何把刊物办得更有“延安特色”,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延安文学》最吸引全国读者的是什么?到底是“文学”还是“延安”?如果只是“文学”,读者大可以去订阅《人民文学》《收获》《当代》《花城》这些名刊大刊,《延安文学》肯定要受到冷落。读者与其说是冲着“文学”,不如说是冲着“延安”来的。“延安”到底有什么?我们觉得最主要的有两点:一个是红色文化,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史;一个是陕北民间文化,如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秧歌、安塞腰鼓、剪纸艺术等等。因此,我们在继续办好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栏目的同时,新开辟了两个具有延安特色的栏目:一个文史栏目“红色记忆”,一个文化栏目“人文陕北”。
“红色记忆”栏目一直由社长魏建国主持,他既是文学编辑,又是党史专家,还当过十多年记者,阅历丰富,眼界宽阔。这个栏目重在发表陕北红色题材的文史作品,披露或者说解密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党史资料和延安文艺史料,比如《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忆毛主席为中共佳县县委题词的经过》《抗美援朝时的延安动员》《毛泽东与鲁迅师范学校》《周恩来与延安电影纪事》,比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井泉同志延安时期所写的十余封书信。尤其是连载的老一辈革命家赵通儒的回忆录《陕北早期党史资料》,因为是第一手资料,发表后在党史界反响很大。很多研究党史的人订阅《延安文学》都是冲这个栏目来的。2018 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集结出版了单行本《陕北早期党史资料》,这个书在党史界特别受欢迎,还被长安街读书会推荐为当月的“干部学习新书书单”。我们还出版过“抗战胜利70 周年纪念专号”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纪念专号”。这两个纪念专号可以称得上是全面详实、图文并茂、兼具文学性和史料性的“抗战史”和“长征史”,很多读者主动联系我们要收藏这两本专刊。
“人文陕北”栏目则重在刊发陕北历史、民间艺术、北京知青等方面的内容。这个栏目为整理和保护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栏目首先立足于本土作家的培养,挖掘本土文化和文学资源。尤其是重点关注北京知青题材,发表了一系列口述回忆,很受本地读者和北京知青及他们的子女后代的欢迎。由于北京知青对延安本地百姓的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后来不光北京知青十分怀念在延安插队的经历,延安本地的百姓也很怀念当时的北京知青。
从文学破圈上来说,这两个栏目,为我们杂志争取了党史界和热爱陕北文化的大量的读者。当然这两个栏目它并没有喧宾夺主。《延安文学》每期240 个页码,这两个栏目总共占到不到40 个页码,杂志还是以小说、诗歌、散文等纯文学内容为主。
其实,这两个栏目在“破圈”方面发挥的作用,我觉得还是次要的。尤其是“红色记忆”栏目,最主要的作用,体现了《延安文学》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的一份杂志,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策源地的杂志,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方面担当的使命。近十多年来,我们期刊多次受到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中心,以及中宣部一些领导的表扬,主要是因为“红色记忆”栏目发表的文章,而很少是因小说散文等纯文学作品。
转型:主题出版和数字阅读。如果把图书和期刊作比较,无论从装帧设计,还是图文内容,能让我长期保存在书架上的还是图书。就单纯从期刊的外观形态上,我更喜欢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这样更像图书的开本和装帧——虽然它也是一本期刊。我发现在普通大众的认识里,对杂志社、出版社都是混为一谈的,没有区分。但同样是做出版,都是生产图文的印刷品,为什么出版社经济效益那么好,而我们期刊社很多却捉襟见肘难以为继?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社也在对杂志已发表的作品,进行整合汇编,和出版社合作策划出版一些图书。目前出版的书,有《延安文学200期作品选》《延安文学奖获奖小说集》,还有刚才提到的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陕北早期党史资料》。今年还有一本书稿《赵通儒回忆录》,正在出版社审读。在出书的成本上,我们目前主要是争取当地文艺精品项目资金的扶持。
在纸媒逐渐萎缩、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下,我们刊物不断加强与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博看网、超星网、中邮阅读网等数字期刊网站的合作。2019 年起,我们和博看网合作开通了《延安文学》数字版微信小程序,实现了“一部手机,随时随地”的“数字版和原貌版”双重阅读体验。这个数字版小程序在销售策略上,采取和纸刊销售相结合的方式:一种是可以单独订阅当期刊物,目前定价一本7 元;也可以订阅全年纸刊,顺便赠送往年数字版一个月的在线阅读权限。
目前我们在正常编刊之外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把《延安文学》1979 年创刊以来的所有刊物,全部实现数字化。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期刊,时间越久我们越觉得它们的珍贵,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广告都能唤起我们关于一个时代的文学记忆和城市记忆。我们想在扩大数字阅读版本量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做一些主题性图书出版,开发一些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文创产品。
试水“元宇宙”:今年年初,我们和博看网签订了“元宇宙”合作出版协议。“元宇宙”应该说是近年全网最热门的话题。可是当我给我们同事和文学圈的人聊“元宇宙”时,他们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对于“AR”“VR”“区块链”“赋能”等术语更是没有概念。这也说明我们很多传统媒体在认识上的滞后。但是已经有一些出版公司已经在做了。我之前看到一个网站对去年有代表性的元宇宙数字藏品进行的一个统计:2022 年初,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数字藏品“贰拾年光阴的故事”,定价19.9 元、限量8888 份,上线仅20 秒就宣告售罄;人民文学出版社限量发售的正子公也的《三国志》数字藏品,售价19.9 元,60 秒销售破99 万5千元;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数字藏品《天下妈祖》(盲盒)上线发行,6000 份藏品上线5 分钟即售罄……
虽然现在谈“元宇宙”可能显得尚早,“元宇宙”目前还是一个较新较大的概念,这一概念的落地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现在基本还处于“盲人摸象”的雏形探索阶段。由于元宇宙是5G、VR/AR/MR、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集成,具有虚实相生、人机交互、深度沉浸、去中心化等特点,我们带上一副AR 眼睛就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中。元宇宙时代的融合出版是一次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实践的深度融合,能够打造虚拟图书馆、虚拟教学课堂和虚拟教学实验室等。它肯定会对我们文学界和出版界带来根本性的变革。所以也有媒体和出版人呼吁说:“数字化转型出版行业走了十几年,如今站到元宇宙起点,应该尽早布局,掌握先机。”我最近也一直在抽空了解“元宇宙”。
以上就是我们《延安文学》在破圈和转型方面的一点经验,总的来说,我们还处在学习探索阶段,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的。期待在这方面做的好的期刊社能给我们传经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