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嬗变
2023-02-19董洪良
董洪良
云上小店
山核桃、野酸枣、灯笼果、土花生
斑竹笋、野韭菜……这些绿色有机之物
在张小丫的云上小店里挂着
图片拍摄角度新奇,画面精美而质朴
有时,除了平台售货之外,她也会
把直播间搬到田野和大山深处,玩一把
现场绿色直销:于是,这些乡野的
纯天然果蔬,便从山峦、大地和山道两边
搬进了她那方寸之间的镜头里:
天空的云彩,把绿色洗得更绿
把红色洗得更红、更艳和更诱人
而移动手机屏幕,就像一次次移动群山
和镜头后的另一个人间——
“你所处的山村,怎么那么绿色葱茏?
空气中该含有多少负氧离子?而你直播的
网络信号也很强、很稳定,一点儿
也不影响画面、声音,和互动下单……”
弹窗里,一阵煦暖的清风吹过
网上购物之人,哪怕与张小丫并不认识
却也忍不住把天然和绿意一并网购回家
在互联网时代,即便隔着手机屏幕
他们也能感觉到彼此的信任和心跳
而云上店,则连着大山,连着乡村、城市
连着千山万水和祖国的心脏
采石场的春天
那个空空的采石场空置已久
在确定不再继续开采以后
便没有人前来采石了
也没有人来回填那些石屑和泥土
按照村里年初的乡村振兴规划
它将被蓄满水,铺上网箱
开始施行“废旧”利用并养殖龙虾
此刻,石场外土丘上的几棵桃树
一定提前知道了什么消息
拼命开着花朵,突兀地美着
与空旷的采石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躲藏在采石场缝隙里的岩蛙
呱呱直叫,仿佛它已经觉察到了此处
必将春水碧绿
天上必将繁星璀璨
立体鱼塘
持续退耕还林,持续不断地推进
乡村振兴智能化立体养殖——
这样,一口鱼塘水面上的物象
就无比直观地立了起来:
水面之下,鱼儿潜游
一台台制氧机,则与水齐平
水面之上,用条石、楠竹和竹片建起的
鸡棚呈U 字形排列,高低错落
送食的传送带,在固定的时间点
把一个个小食盒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
鸡舍口,让鸡进食。它们所产的粪便
被自动铲刀铲除、清理并收集后,被另外的
传送带输送到岸边的有机肥处理区
而鸡舍内的灯火,持续亮着
那些带电的线头刚好连着鸡圈上方的
太阳能电板,像采集山野鸟鸣,和日月
精华。旁边,通风窗口的方格子里
放着路由器、光猫,以及室温调节器
监控器探头,则像一个明察秋毫之人
紧紧盯着那些产下来的鸡蛋滚落进
自动采集器的槽孔,然后慢慢地
被输送到岸边的智能化分拣包装线
按着大小,被一一分拣和装箱……
整个过程,绿树和水草不吭一声
群山也倒立在水中——
一切都显得静谧,而又如此生机盎然
“很显然,这口鱼塘在乡村立体地活着!”
那一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和深情
长久地抵住了我的喉咙
细微之美
一尾鱼在山涧下的小溪里产卵
一个村庄却在酝酿一场大的秘事——
是的,这是我看到的神秘一幕
比之原来,溪流的水更深更清澈了
封山育林之后,禁捕之后
青绿的树枝、小草和各类野花
一起把影子扎在溪流之中,各呈安详
“这条溪流中,存有珍稀鱼类,
千万千万不能再让它们的数量减少了!
必须要自发地保护,提升种群数量!”
村里之所以有这样的举措和行动
是村里有老年人发现这产卵的鱼类
几十年中越来越难得一见
在他们看来,小溪枯瘦而细小
但它的细微之美,却又如此真实
因为这溪流终归要途经村庄
融入到某条不知名的大河之中
而后,必归于长江和大海
突发事件
我是站在黄昏的村口,看见瘸子张大爷
拄着拐棍,一瘸一拐地穿过
那条刚拉起的警戒线,颤颤巍巍地
迈进村上那座老旧戏台的。戏台左右两边
还分别保存有三间低矮的老式木材老宅
只见他抚摸着那些台基、木柱,和转角楼梯上
的雕梁画栋,一再弯腰,又一再起身
嘴里还不停地喃喃自语——
“这座老戏台,不知建于何朝何代
只听人说,这是清代某位举人
在原址上重建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在国家实行‘包产到组’前,这里,
曾一度作为生产组重地——粮食保管室!”
现在,在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的热潮中
这座老戏台的历史,终于被人挖掘了出来
要写进村志中,要纳入“申遗”保护
此刻,在一大堆陆续赶来的围观者中
有村上老者唏嘘:“这个张瘸子呀,
是舍不得这个老戏台!以前,他当生产组
粮食保管员的那些年,尽忠职守
吃住都在这里,不让老鼠偷吃一粒粮!”
而今,大家知道的是:张瘸子已经
年过八十了,不幸又无儿无女。所幸之处
他现在早已被村里妥善安置在养老院颐养天年
但身体多病,说不一定哪天说走就走了
他要四处看看,就由着他看吧
最好,给他和老戏台一起拍几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