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驱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及其应对策略
2023-02-19王思辰覃月
王思辰 覃月
摘 要:大数据时代网络快速发展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呈现新特点、新形式、新内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针对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模式,本文从坚持“创新为王”的教学方式、补足“精神之钙”的教学理念以及克服“本领恐慌”的教学手段来应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掣肘,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向新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72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网络化、智能化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据化”越来越成为时代的显性特征。置身于这一时代的人们被数据围绕,为算法所左右,成为“数字空间新人类”。随着科技技术不断升级和发展,教育事业迎来新一轮改革和优化,各类别教育事业发展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但从客观实际的角度来分析,在大数据时代呼之欲出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显得步履缓慢,当前许多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克服。本文在分析大数据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对应措施。
1 大数据驱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大数据不是单一“实体媒体”而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载体,实现新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体之间内容资源融合,宣传效果共融、传播利益互融的新媒体形式,为发展高质性、有效性教育体制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大数据推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特征。
1.1 信息數据海量化、信息传播交互性强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存在比以往更为复杂。一是信息数据的海量分布和即时传播。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主要是来源于移动电子设备的使用,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产生大量的信息,第一时间把资源传送到各类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不仅不限于纸质版面的限制,而且突破以往单向性的传统传播模式,促使信息能够快速分布在各大媒体平台中,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全面、立体的信息。二是信息数据的多样性。现代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最佳方式,现代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相互融通的关系,通过新媒体技术呈现出时代的新特征、新的传播方式,而且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传播内容海量化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呈现多元化。三是信息交互性强。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的边界在大数据体时代变得不再明确,两者之间的实时互动性逐渐增强,即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接受者。
1.2 信息容量无限、传播速度时效性高
在大数据的驱动下,网络已经成为储存信息和发布信息的一种潮流和趋势,传播主体、形式、方式趋向多元化,信息资源生产发布、接收传播突破时空与环境限制,大量信息资源融入生活各方面,通过各类新闻客户端以及当下盛行的抖音、短视频、H5、直播平台等新媒体,这些新媒体媒介都成为传播信息主要渠道,也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信息传播变得更加高效和时效,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时掌握各类信息,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呈现多样化,并且能够及时提供信息最新动态,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快速查找所需信息,伴随着网络APP不断进步和完善,海量数据与信息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素材、增添新内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呈现多元化,从而为大学生分析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1.3 信息预测和决策更加智慧化
大数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搜集海量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库之间存在的潜在价值和内在规律,为大学生归纳总结理论知识提供新渠道。传统传播方式由于自身的空间限制和手法单一的特征,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到各种因素制约,传播的效果难以达到要求,如媒介传播的时效性,而时效性是传播信息的关键基础,因此我们通过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得出传统媒介传播时效性相比新媒体时效性来说还有待提高,传统媒介传播时效性总体偏弱,传播范围有限,在大数据的驱动下,为各级各类信息拓宽传播路径和提供新方法,给信息传播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测变得更加智慧化。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并不是我们所想象那么简单的、轻松的、快捷的,反而却是复杂的、多变的、不稳定的、不易控制的,容易被披着“华丽外衣”的虚假消息蒙蔽双眼,所以,很有必要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评估与检测,并通过海量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能够快速和准确地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
2 大数据驱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是时代发展双刃剑,即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方面:冲击传统“一元主导”的教育模式,充实原有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向纵深发展;挑战方面:冲击了原有传统教育模式,弱化教育者的主体性、主导性的作用,科学分析大数据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双重影响,应当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1 大数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机遇
2.1.1 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覆盖范围
大数据时代,“内容为王”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同媒介融合使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得到充分拓展和延伸。大数据平台收集各种优质资源,涵盖了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大数据技术使得各行各业都呈现出智能化的现象,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到充实,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网络时代到来,信息传播的快速性、资源的丰富性以及整合资源的便捷性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极大丰富,进一步的延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领域,提供更为广袤学习平台,丰富高校思政教学内容,扩展了教育覆盖范围,通过这些能够全方位满足大学生内容需求,为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基础。
2.1.2 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创新性发展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比,主要以单向度的传播的方式为主,内容传播方式较为单一,数据资料来源受到一定限制,内容资源由信息传播者主动传播、接收者被动接受,这是传统媒体自身无法克服的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足以证明,高校教师要意识到互联网的效能对理论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的驱动下,课程理论的教学内容呈现丰富化、教学方式多元化,延伸和拓展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渠道,从当前发展的趋势的来看,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在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功能,根据个人需求、兴趣爱好充分利用自主学习资源,以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加课堂教学互动交流,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大数据时代信息双方的交互性更强,资源的来源和传播的途径更加广泛,这样能够更好进行资源整合,传播实效性更持久,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借助大数据平台能够实现观点通、实时反馈,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极大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空间,促进实践活动更加具体翔实。
2.1.3 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定量研究的优势,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样的转变,无疑是给高校教师带在教育事业上的重大变革。定性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认识对象的性质或者对象的类型,研究侧重点在于分析和阐发社会现象,目的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定量研究主要是指通过规模、数量等关系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有多少”的问题。定性分析可以判定教育对象思想行为性质,考察教育对象思想认识、思想方法等问题,而定量分析则可以判定教育对象的思想以及行为的强弱程度、发展趋势之间数量关系。大数据的到来开启了可量化的新起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数据库信息对受教育者的“知情意志”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比,进而在对各类数据库信息进行量化分析,而海量数据库就是进行量化研究的起点,这些数据库的信息容量大、时效性高,不仅能够能提高量化研究的效率,同时有助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大数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2.2.1 信息繁杂冲击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的思想意识形态
习近平强调:“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博弈和争夺的重要领域,这些意识形态并非“风平浪静”“弱不禁风”而是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功能的优势,裹挟一些非理性意識形态渗入互联网,各种错误思想、错误价值观在网络上盛行,构成了纷繁复杂网络信息生态,这些非理性的情绪引发消极言论,甚至还会滋生虚假交错、煽动人心和迷惑人心的言论,企图是消解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识形态,淡化和虚化共产主义理想,拉拢那些一直思想意志不坚定者,目的想通过网络的领域来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化解高校教师的精神家园,扰乱人民心智。有些高校的教师面对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舆论仅限于表面的认知,使得一些缺乏意志坚定者容易轻信那些迷惑人心和非意识形态的言论,这些问题加剧了西方意识形态不浪思潮的抬头,总而言之,在大数据背景下容易滋生有害思想潮流、错误价值观,攻击和扰乱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给教师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带来极大的挑战。
2.2.2 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媒体融合从表面上看是媒体技术与传播平台的革新,实则是用户需求方式深刻变化。随着大数据技术爆炸式的发展,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素质要求逐渐提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过程对大数据产生依赖感,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对待网络的新信息而损害身心健康。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方面上,阻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学课程,增加处理工作的难度,教育者抓住时机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理念和方针政策,及时关注教育环境新变化、遏制苗头,善于发现和运用融媒体资源,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对网络知识、技术、平台和教学模式等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同时大学生要正视这些挑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克服驾驭网络的短板,才能在扑朔迷离的网络中脱颖而出,科学合理运用大数据的便利,才能更好地真正克服一切挑战。
2.2.3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数据信息处置本领不足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不断增强网络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的网络技能,成为净化“网络信息达人”,但现实表明,网络空间开放化、虚拟化、多元化以及网络传播的瞬时性,造成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不易控制和管控,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善于运用网络技术处理信息,也不明白信息传播、介入和引导规律,正是因为这些知识和技术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处理数据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数据时代对使用者信息处理的本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使用者不断加强和拓宽学习大数据相关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和运用大数据理论信息的处理技能和技巧,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海量数据精确性,时刻注重运用大数据进行创新,提升数据意识和数据理念,与此同时,学会和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信息处理基地,提升处理数据的速度和效率。
3 大数据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策略取向
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面临诸多新问题和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摒弃滞后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发展新形式,补足“精神之钙”,克服“本领恐慌”的方式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短板。
3.1 坚持“创新为王”,实现教育模式、教学形式创新发展
大数据时代,高校迎来了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新的变革和新的发展机遇,教师应当立足时代发展的潮流,把握大数据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及高校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机制,拓展教学内容和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引导高校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大数据时代教育者主体地位不断弱化,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模式不断更新,教育者要适时转变观念,逐步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主动接收正确的思想观念。当然,引导高校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避免网络舆论对学生产生不良负面影响,一方面学会激发高校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意识和主观的动机,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管理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善于围绕思政内容、学生需求搭建优质高效的大数据传播平台,如建设高校思政公众号,借助大众化的移动媒体、生活化的话语表达、立体化的传播渠道,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
3.2 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理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根基,加强和巩固理想信念必然建立在马克思科学真理“知情意”的基础之上。“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一些人之所以出现理想信念的崩塌,关键是世界观出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读懂马列宁主义,才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准确地把握‘三大规律才能坚定理想想念”。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高校要把握教学时机和积极主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先机,开设读马恩文集经典著作研讨班,深刻认识和全面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要义,在学习过程中切记“空讲、空谈”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付出切实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高他们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所蕴含的科学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在波谲云诡的网络环境中,敢于与各种扭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言论进行交锋和斗争,扫除各种消极错误思想的言论,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清除障碍,为构建主流意识形态搭建良好的平台。
3.3 克服“本领恐慌”,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网络素养及信息处理能力
高校教师的网络素质的缺失会直接的限制网络信息处理本领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提升教师网络素养的重要性,教师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以及业务培训都应该涵盖网络知识素养和网络信息技术本领的培养,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浏览网上信息、转发评论、象征性的统一“神回复”等方式,而是要学会利用大数据捕捉信息的能力向学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驾驭网络以及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领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因此,在实践中,高校领导干部杜绝出现“纸上谈兵”“走马观花”的敷衍形式,而要充分的利用教师活动、党校培训、民主生活会等机会,提升教师的网络素质,加强网络的信息处理的本领,精准抓住隐藏在“网事”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将网络信息处理技能纳入到高校网络技术员的日常考核,督促他们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强加他们网络信息处理本领,积极参加网络知识教育的培训,成为高校网络净化“达人”的领袖。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师担负起网络信息传播的“守门员”和“把关者”责任,信息多元化和“无屏障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很难达成共识,在形形色色的网络上信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极大影响学生的感情认知和正常的网络秩序,甚至影响学生判断能力,使得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举步为难,在良莠掺杂的网络洪流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坚定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同时还要培养网络知识教育和网络处理本领。因此教师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积极推进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新时代网络文化的特点,同时还有培养高校教师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技能,提高辨别和抵御有害信息能力,才能更好掌握思想政教育传播的主导权,增强传播信息的可信度、权威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8.
[2]习近平.习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至贺信[N].人民日报,20210926.
[3]魏晓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4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6.
[5]沈传亮.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党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