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3位公募基金经理跻身百亿俱乐部 顶流瘦身新锐登榜业绩稳定成关键

2023-02-19张桔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顶流张坤经理

张桔

据某券商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内地全市场基金经理中管理规模过百亿的已经达到了173位,这其中囊括了股债两大类型,同时不仅有主动型产品基金经理,也有被动型产品基金经理,各类型产品的“百花齐放”,是内地公募基金当前在机构中独一无二江湖地位的体现(本文不考虑基金经理管理产品限购和限制大额申购的因素)。

具体聚焦这份名单:若将管理规模分为超过200亿、150亿~200亿、100亿~150亿三个组,能清晰地看到各组基金经理的差别。第一组中上榜的是葛兰、张坤、谢治宇等顶流一族,但其中有的基金经理有“沾光”之嫌,比如任职刚满3 年半的罗佳明,目前的管理规模已经接近240亿元,但是对他个人贡献最大的一只基金是与公司名将周蔚文所共管的,同时是前任周应波留下的旗舰产品,而这样“沾光”的基金经理还有兴全基金的乔迁等等。第二组中的基金经理,能看到很多并非顶流的低调实力派名字,比如韩威俊、李竞、秦毅等等。第三组的基金经理,有一些短期业绩突出终于破茧成蝶的舵手,比如万民远、罗洋、郑有为等人。百亿是一面旗帜,也能带来各自的拥趸。

而谈到长期能停留在百亿榜单的基金经理的特点时,上海某券商基金分析师李梦一指出:“知行合一永远是基金经理选择时优先考虑的,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能够和净值走势相互交叉验证,尤其在面临市场巨大波动时。张坤、刘彦春等看重企业质量和成长性的基金经理在消费整体下行的时候仍然对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公司青睐有加,而并没有转型景气度投资或者转入低估值的投资方法,按照他们的投资框架,好公司是能够穿越牛熊的,那么基于此操作不变形才是知行合一的解释。”

虽然去年顶流大多受困于行情欠佳,2022年12月31日时没有一位主动权益的基金经理在管规模超千亿。但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随着四季度防疫政策调整,大消费率先揭竿而起开启修复行情,随之一众百亿俱乐部中的顶流迅速收复失地。其次,虽然各位顶流的管理规模都或多或少有回撤,但适度瘦身后反而更利于做业绩,这从近期快速反弹的业绩表现可以得到印证。

最为典型的就是公募“一哥”张坤。他管理的两只A股基金,易方达蓝筹精选和基金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近三个月分别反弹20% 和25.04%。以表现更为明显的后者为例分析,重仓股中更为集中持股的股票表现优异居功至伟,尤其是前两大重仓腾讯和五粮液近三个月涨幅分别在55%和40%一线。

在去年的基金四季报中,张坤也谈到了投资理念的坚守:“一个投资者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清晰地了解自己投资方法的局限性,放弃完美,保持淡定的心境,能够从容地执行自己的投资策略,不因市场的短期波动喜或悲。从概率上说,某一次机会的错过,或者某一笔投资的亏损,这都是投资体系固有的一部分,不必对此过于烦恼,坦然接受自己所选择的体系的缺陷。”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張坤同时还管理两只QDII类基金,他的国际化配置思路至少在同行业顶流中更为突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了不同市场的走势差异来平衡组合的业绩。其更为直观地体现在易方达亚洲精选上。

2022年基金的四季报显示,报告期末基金在各个国家(地区)证券市场的股票及存托凭证投资分布来看,张坤在香港的配比约为66%,在美国的配比约为28.68%,同时在英国的配比约为0.41%,而重仓中所持有的两只美股标的分别为SEA、STAARSURGICAL。至于张坤在英国买了哪只股票,当前年报未出,不过从2022年基金中报来看,6月30日时他持有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OxfordNanopore Technologies PLC。

再从这一小组中基金经理所属公司来看,根据《红周刊》的统计,还是来自于易方达的基金经理最多,具体包括了张坤、萧楠、张清华、陈皓、冯波、祁禾、王元春、何崇恺等八人。

接受《红周刊》专访时,一位不愿具名的卖方基金分析师举了一个反例:“北京某位顶流明星之前是做景气度投资的,2020 年前业绩好,公司为他发了多只产品‘增肥’,但他的产品策略一致性非常强,都是科技加消费龙头构筑十大重仓的模式,后来核心资产暴跌一度导致短期业绩难看。”

形成对比的是,在这一阵营中最为年轻的基金经理当数年少成名的郑澄然,但他的争议看似也最大。这位刘格菘团队的基金经理一出道就凭和孙迪搭档管理的广发高端制造走红,该基金在2020年全年的净值增长率约为133.83%,同类基金中排名高居第二位。有趣的是,该基金在后来选择扶正了郑澄然,而孙迪则是在2021年8月中旬卸任了该基金。凭借着在新能源战役中的大获全胜,特别是在光伏领域赚得盆满钵盈,他一度被誉为最懂光伏的人,公募圈中的最“壕”90后。

顺理成章的是,公司在2021年和2022年为他量身定做了多款产品,也使得他的管理规模迈过了300亿元大关,甚至在整个百亿军团的掌门中也是最年轻的一位,但是这样的操作难免有拔苗助长之嫌,其在管产品业绩也出现较大起伏。仍以高端制造为例,该基金去年净值下跌超过20%,两类份额合计规模大约130亿元的水平下换来的却是净值萎靡。同时从今年到目前大约1个半月的排名看,他的一众基金中最好的收益也不到5 个点,同类排名均在中下游。

整体从这一阵营的基金经理名单看,管理数量最少且独管的舵手无疑含金量更高,那么当仁不让的是仅管一只基金过300亿的富国老将朱少醒和与朱璘合管睿远成长价值的傅鹏博。对比来看,这一阵营中某位此前“一拖十”的成长股顶流近期陷入离职传闻,虽然公司方出面否认,但或许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名之下难堪重负的无奈。

接受《红周刊》采访时,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表示,能长时间维持百亿以上规模的基金经理,策略空间都足够大,它的市场空间都是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级别的,因此它们才能获得阿尔法收益。从投资风格来讲,他们更多偏向于价值投资,拉长周期看其实换手率并不算高。

相比超过200亿组中多为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规模150亿到200亿这一类中的基金经理,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的一类是偏整体均衡派,他们大多在单一年度不会特别冒尖,但是长视角下来会有一个稳定的收益和年化回报,另外对于组合的控回撤能力体现出高人一筹;而另一类基本属于能力圈突出的赛道型选手,这其中包括了医药、半导体芯片、新能源等诸多细分领域。

令人惊讶的是,这一阵营中排名第二的基金经理是来自交银的韩威俊,甚至管理规模超过了大名鼎鼎的王宗合,仅次于工银瑞信的老将鄢耀。而在公司内部,这位任职超过7年的老将被称为交银的“消费一哥”,他所管理的6 只基金中有4 只任职回报都实现了翻番。

以他管理产品业绩翻两番的代表作交银策略回报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体的组合构建思路还是白酒+医药,而这兩部分基本还是机构的抱团股,不过也有个别非抱团的特色化股票闪现在组合中,比如连续持有多个季度的金域医学和时隔两个季度重新杀入前十的盐津铺子。在最新的基金四季报中,他对于在消费领域的调仓思路进行了解释。

韩威俊表示“: 预计未来半年,整体消费的复苏还是会有前后排序,我们预计,优先复苏的子行业主要在高端白酒、医美、黄金珠宝、高端化妆品、周边游以及标准化餐饮等,下半年复苏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消费服务相关(包括医疗服务、医院刚需服务以及旅游酒店等)。”

进一步从2023年迄今的业绩来看,他在管的产品也惊人地显现出了步调一致:截至2月15 日收盘,他所管理的6 只基金2023年的收益均在5.5%~7%的区间之内。而实际上中生代的实力派控回撤能力更为体现功力,仍聚焦韩威俊。2022年全年他管理的6只产品中,所有产品的年度回撤控制在8% 以内,表现最好的一只仅回撤不到4个点。因此他在圈内也享有“进攻不比张坤差,防守不比朱少醒差”的美誉。

除去擅长消费的韩威俊外,其余赛道高手也纷纷在这一组中闪现,例如当初和蔡嵩松一起成名于半导体战役的郑巍山、黄兴亮、胡宜斌等,成名于近几年新能源战役的李瑞、邢军亮等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邢军亮幸运地“沾光”前辈不少,在他目前所管理的三只基金中,规模超过百亿的产品恰好就是前任状元赵诣的代表作,而他目前管理的另外两只基金,一只的最新规模是3.40亿元,另一只的最新规模约为7.20亿元。

但这一阵营也并非一派和谐,与200亿组的问题近似,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中的权益明星或许承担了更重的规模担子,然而规模与业绩的跷跷板很难长期平衡。天天基金网显示,圆信永丰的名将范妍在管规模达到了159.80亿元,同时去年虽然没有新管产品,但是她的管理产品数量也是达到了8只之多,甚至还包括了一只混合债基,这一数字在主动权益类的女性基金经理中也是名列前茅。

虽然去年基本回撤在20% 以内的年度成绩尚可以接受,但是产品设计上的问题或许也是导致规模再进一步的羁绊。具体说来,她早期接手所管理的“优生活”系列最新任职回报均翻番,特别是优加生活最新规模接近44亿元。不过后续她管理的产品似乎并未延续这一主题,目前的规模也是分化明显,并且整体未有一只超过50亿的准爆款。由此分析,似乎减少她在管产品的数量,集中精力做出一只规模、业绩俱佳的产品才是上策。

按常理来推断,第三组是百亿俱乐部的新军,多人是近几年业绩突出的新锐,如刘畅畅、万民远、郑有为、周智硕、罗洋、高兵等,他们尤其在近一两年市场的结构性行情中把握住了不多的板块机会脱颖而出,管理产品规模水涨船高也顺应情理了。

融通基金的万民远在这一组中稍显另类,如果单看任职时长大约6 年半并不算短,不过他属于苦熬成婆的类型,终于在去年四季度末晋升入百亿行列。作为医药赛道的专项选手,在行业整体阿尔法机会不大的情况下却能业绩不俗,复盘关键其在于对医药小众标的的挖掘上。

以他迄今任职回报翻两倍的融通健康产业灵活为例,在全年的四份基金季报十大重仓股中,除去长春高新和智飞生物外,其他的标的几乎都不是此前投资者烂熟于心的机构抱团品种,特别是重仓中没有涉猎疫情中受伤很深的CXO。相反他对于受益的零售药店、原料药等左侧布局,比如四季度大幅加仓一心堂,其持仓占比达到9.85%。

对于万民远,前述不愿具名的卖方基金分析师评论,万民远坚持逆向思维、人多的地方不去的原则,在企业经营阶段性低点布局,寻求成长与估值匹配,不追逐短期热点,提前预判和布局。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他也坦言规模增加对投资的束缚,“过去我买中小市值公司可以买到8 个百分点,现在规模大一点只买到5 个百分点,但可以通过多买几只股票来解决。我是逆向投资,给自己设定的在左侧买入的时间通常有半年,我也会提前在右侧慢慢卖出,产品规模的大小对股票的交易或不会造成冲击。”

相比万民远,建信的周智硕是一个更为陌生的名字,这位任职还不满2 年半的基金经理此前在多家卖方机构担任过研究员,而其终于在2020年9月开始管理产品,能够进入百亿俱乐部名单很大程度得益于管理时间较长的两只产品的业绩贡献。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2020年9月18日同时管理的中小盘先锋股票和潜力新蓝筹股票,目前的任职回报均已经突破了80%,前者更是逼近了90%。从他的选股来看,其似乎对能源类的周期股把握更为到位,比如四季报时的头两号重仓股兖矿能源和南都电源。而他在财报中一直强调要寻找穿越周期的公司。另外的例子也有持仓相对分散的嘉实基金肖觅,在物流、交通运输板块有偏好,但仓位不会超过20%,剩余仓位在其它各个板块也有非常分散的配置,其业绩在近三个月同类型基金经理排名占前34%。

对于新涌现的百亿基金经理,爱方财富总经理庄正用数据提醒:“从新进百亿规模的基金经理往往较为年轻,部分基金经理的业绩不尽人意。截至2022年底,在有统计的9名新进百亿规模的基金经理中,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为4.68年,对比头部规模的30个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8.34年,少了接近一半。另外从业绩上,我们选取了各基金经理代表产品作为统计,9 名新进基金经理在近三个月平均收益为+2.79%,而头部30 位基金经理的平均收益为5.43%,落后了2.64%的收益。”

因此,这些刚过百亿门槛的基金经理还是充满不确定性,比如市场热点发生轮换导致业绩起伏时,他们很有可能还会掉出这一行列。从这个意义上看,去年末并未在名单中的一些基金经理也并非没有机会,比如代云峰、张东一、卢纯青、郑慧莲等等名将。百亿并非绝对意义上的衡量指标,关键还是看能给投资者带来怎样的回报。(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网

猜你喜欢

顶流张坤经理
冬奥“顶流”冰墩墩抢疯了!南通生产商:初八开工补货
冲击顶流
“顶流”翻车的启示
航天主题成“顶流” 玩具和婴童品牌这样“搭快车”有卖点
经理的难题
挑剔的经理
捎你一程
张坤 藏石欣赏
夜半买驴的南航经理
复变函数洛朗级数的展开方法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