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椎旁软组织强化方式在脊柱感染中的鉴别意义

2023-02-19曾雪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1期
关键词:椎旁胸椎椎管

孙 洋,曾雪伟

(佛山市中医院CT室 广东 佛山 528000)

脊柱感染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脊柱由特定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疾病的统称,根据感染病原菌将其分为特异性感染和非特异性感染两种类型[1]。在脊柱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有两种,分别是结核性脊柱炎(tuberculous spondylitis,TBS)和化脓性脊柱炎(pyogenic spondylitis,PS),两者均累及椎体、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在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表现方面,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较高的误诊率,对患者预后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免疫缺陷人群增多等原因,脊柱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脊柱结核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化脓性脊柱炎呈升高趋势[2-3]。当前临床上在诊断脊柱感染时,MRI是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其在脊髓/神经受压情况显示、确定感染范围以及病灶定位等多个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从椎旁软组织强化方式方面探讨PS和TBS两者之间的影像鉴别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22年8月于佛山市中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56例脊柱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6例为TBS(其中合并化脓性炎症19例),年龄8~82岁,平均47.5岁;38例为女性,28例为男性;发病至首次MRI检查时间为30~270 d。其余90例为PS患者,年龄22~76岁,平均58.0岁;39例为女性,51例为男性,发病至首次MRI检查时间为7~30 d。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MRI增强扫描,选择Siemens 1.5T及GE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采用脊柱表面线圈,取头先进仰卧位,常规采用TSE序列横断T1WI、矢状T1WI、T2WI及增强横断和矢状T1WI、冠状T1WI-FS扫描。扫描参数T1WI:TR 500 ms,TE 11 ms;T2WI:TR 2 500 ms,TE 96 ms;STIR:TR 511 ms,TE 11 ms,TI 150 ms。层厚4 mm,层间距1 mm,视野320 mm×320 mm~640 mm×640 mm,矩阵256×256,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静脉注射0.1 mmol/kg,扫描层面与参数同平扫。

1.3 图像分析

由影像科2名及上具有丰富经验的诊断医师负责阅片,确认所有病例均累及椎体、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主要观察椎旁软组织强化特点及有无椎管内脓肿,并对发病部位、有无椎体高度改变及后突畸形等进行观察记录,具体如下:①根据骨质破坏部位,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颈胸段、胸腰段以及腰骶段;②在矢状位和冠状位上观察是否存在椎体高度改变和后突畸形;③椎旁软组织以强化表现为基本依据,分为囊状强化或多囊状强化(溶通性脓肿,脓肿占据椎旁软组织病变1/3以上且长径超过单个椎体高度)、不均匀强化(肉芽肿性病变,可伴有小脓肿形成)及局限性环形强化(肉芽肿+局限脓肿);④是否存在椎管内脓肿。

2 结果

2.1 病变分布

90例PS位于腰椎62例,胸椎8例,胸腰段2例,腰骶段14例,颈椎4例,大多为两个或以上椎体受累(2 例为单椎体受累)。66例TBS位于颈胸段1例,胸椎21例,胸腰段11例,腰椎25例,腰骶段6例,跳跃式累及胸椎、腰椎2例,绝大多数为两个或以上椎体受累(仅1例为单椎体受累),见表1。

表1 两组受累脊柱节段分布 单位:例

2.2 两种类型疾病患者的MRI强化方式对比

90例PS病例中椎旁软组织呈不均匀强化(伴有或不伴有厚壁小脓肿)84例,见图1,多囊状或囊状强化5例,局限性环形强化1例,其中椎管内软组织受累共49例,其中7例见椎管内脓肿形成;大部分PS病例不伴有椎体形态高度的改变。66例TBS病例中椎旁软组织呈多囊状或囊状强化50例(包括12例TBS合并PS病例),见图2,局限性环形强化14例(包括6例TBS合并PS病例),不均匀强化2例(包括1例TBS合并PS病例);在TBS病例中,椎管内软组织受累共54例,其中50例见椎管内脓肿形成。绝大部分TBS病例均伴有椎体高度和/或形态的改变(仅3例TBS合并PS病例无明显椎体高度改变)。

图1 椎旁软组织呈不均匀强化

在PS病例中,腰大肌受累共16例,其中3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无明显脓肿形成见图3,3例表现为大脓肿,10例表现为小脓肿;在TBS病例中,腰大肌受累共22例,大多表现为脓肿,大部分为大脓肿,见图2a。

图2 椎旁软组织呈多囊状或囊状强化

图3 不均匀强化无明显脓肿形成

3 讨论

PS和TBS都是比较常见的脊柱感染,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鉴别难度较大,而早期诊断和治疗脊柱感染,可以对疾病进展进行控制,对预防脊柱畸形、神经损伤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4]。临床上TBS病程较长,进展慢,大部分患者均伴有肺结核,而PS病程短,进展快,症状重,部分患者病前曾有椎间盘穿刺史。在脊柱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中,血行感染占有较高的比例,一般超过50%,因为病原微生物在终板附近停留,所以大多数TBS和PS自发性感染都位于椎体终板区附近,然后再累及邻近附件、椎体,但是在受累椎间盘和椎体的破坏程度方面,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PS椎体破坏程度较轻,大多数局限于终板区,但是严重破坏椎间盘,尤其是早期合并椎间隙狭窄,椎旁软组织多为蜂窝织炎、少部分可形成脓肿,一般为厚壁小脓肿[5-6];而TS严重破坏椎体,通常超过椎体高度的50%,并且多累及胸椎,可使椎体塌陷和后突畸形,椎旁脓肿多见,多为薄壁光滑大脓肿,容易形成硬膜外脓肿[5,7-8],由于结核杆菌缺乏蛋白分解酶,不会彻底破坏椎间盘,所以在脊柱结核患者中,椎体破坏较明显而椎间盘破坏相对轻,是与化脓性脊椎炎早期表现鉴别的要点之一[9]。

虽然PS和TBS均会导致椎旁软组织受累,但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中PS常表现为椎旁软组织弥漫性肿胀,边缘不清,少部分可形成厚壁小脓肿,而TBS椎旁软组织肿胀相对PS比较局限,边缘相对清楚,脓肿常大而多、壁相对较薄,常累及腰大肌[10]。以前的研究认为,TBS与PS鉴别最可靠的MRI特征是TBS脓肿壁薄而光滑,椎旁异常信号显示清楚,而PS的脓肿壁厚而不规则,椎旁异常信号不均匀,因此增强MRI增强扫描对这两种脊椎炎的鉴别是非常重要的[11-14]。本组病例中PS椎旁软组织大部分表现为不均匀强化伴有或不伴有厚壁小脓肿形成,仅少数以脓肿为主,大多无椎管内脓肿形成;而TBS病例大多以囊状或多囊状强化为主,以椎旁脓肿为主,大多伴有椎管内脓肿形成。同时,除了椎旁软组织强化方式外,椎体高度形态的改变以及椎间盘的强化方式也有助于两者的鉴别[5,15-16]。进展期TBS常引起椎体的破坏变形而引起后突畸形,但这种情况很少见于PS病例,因为PS主要为椎间盘炎症及继发性终板下骨质破坏,很少引起椎体高度的改变和变形,另外进展期时PS病变椎体边缘常形成明显的骨质增生,而这种改变不见于TBS病例[12]。在椎旁脓肿形成时,钙化的存在则支持TBS的诊断[13]。此外,增强后病变椎体的花边样强化也是脊椎结核的特征之一。而早期骨质破坏不明显时椎间盘中心髓核的异常强化则有助于PS的诊断。

综上所述,TBS和PS具有不同的椎旁软组织强化方式,其MRI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为TBS和PS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如果再结合椎体、椎间盘信号的不同改变以及临床病史,绝大部分病例都可以鉴别,因此具有推广运用价值。

猜你喜欢

椎旁胸椎椎管
定量CT与化学位移编码磁共振成像测量椎旁肌肉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穴位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椎旁肌群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