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平扫征象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效果
2023-02-19邱玉发张黎红通信作者
王 驰,邱玉发,张黎红,舒 张,王 伟(通信作者)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 江苏 苏州 215400)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系统危急重症,致残及致死率比急性脑梗死更高[1]。影响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因素较多,早期血肿扩大是主要因素之一,对预测神经系统功能恶化及死亡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已将血肿扩大影像学征象作为脑出血重要的诊疗靶点[2]。CTA影像学征象对预测血肿扩大的效果确切,但检查条件严格,限制也较多[3]。CT平扫简单易行,一般在患者入院后即可进行检查,能够显示不同密度的血肿征象[4]。临床研究显示[5],不同CT平扫征象与脑血压脑出血的血肿进展密切相关,混合征、黑洞征、岛征等均可独立预测早期血肿扩大。本研究进一步分析CT平扫征象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8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基线及复查CT结果显示是否存在血肿扩大进行分组,对照组(n=51)不存在血肿扩大,观察组(n=34)存在血肿扩大。观察组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35~85 岁,平均年龄(58.78±12.15)岁。对照组中男33例,女18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59.24±10.93)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6]中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②经头颅CT检查确诊,发病至首次CT时间≤6 h;③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在3~15分;④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其他病因所致脑出血;②服用抗凝药物所致脑出血者;③存在CT检查禁忌。
1.2 方法
采用GE revolution CT机,范围自颅底至颅顶,患者取仰卧位,设置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层厚5 mm,层间隔5 mm,螺距1.0,矩阵512×512;完成平扫后行增强扫描,静脉团注碘佛醇80 mL,注射速率为4.0 mL/s,行动脉期及静脉期双期扫描,延迟20 s、45 s开始扫描,扫描及重建层厚均为0.625[7]。所有CT图像资料均传至工作站行多种方式重建,由2 名神经科医生分析血肿形态、部位、密度等,记录各征象出现时间,分析血肿内及周围组织情况。
1.3 判断标准
血肿扩大:血肿增大>33%,血肿量增加≥6 mL。有效“征象”判断标准:血肿内及周围出现≥1个强化灶,CT值>120 HU。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岛征、漩涡征、黑洞征、混合征检出率;② 分析各征象与血肿扩大的关系,记录阳性、阴性病例数;③计算各CT征象对血肿扩大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④ 分析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时SBP/DBP、首次CT检查时间、入院时GCS评分、基线血肿量、周围血肿、血肿破入脑室、血肿位置;⑤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CT平扫征象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岛征、漩涡征、黑洞征、混合征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各CT平扫征象检出率比较[n(%)]
2.2 各征象与血肿扩大的关系
岛征阳性18例,阴性67例;漩涡征阳性19例,阴性66例;黑洞征阳性14例,阴性71例;混合征阳性14例,阴性71例;联合检测阳性38例,阴性47例;见表2。
表2 各征象与血肿扩大的关系 单位:例
2.3 各征象对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联合征象对血肿扩大的预测灵敏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各征象对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n/m)]
2.4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观察组入院时GCS评分、基线血肿量、血肿位置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性别、入院时SBP/DBP、首次CT检查时间、周围血肿、血肿破入脑室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5 影响血肿扩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为自变量,血肿扩大为因变量;入院时低GCS评分、基线血肿量、岛征、漩涡征、黑洞征、混合征、联合征象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5。
表5 影响血肿扩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情复杂,变化迅速,对神经系统破坏大,致残及致死率高,死亡率高达30%~50%[8]。早期诊断并治疗、确定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临床研究证实[9],早期血肿扩大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影响血肿扩大的因素较多,血肿部位、形态、血肿量、密度等以及治疗过程中凝血酶、血液成分、炎性因子等相互作用可损伤基底膜,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脑出血加重、血肿扩大[10]。
CTA是诊断血肿扩大的有效手段,对于处于活动期的血肿,CTA检查时注入的造影剂可发生泄露,导致血肿内密度更高的点状信号可预测血肿扩大,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11]。但CTA检查的限制较多,检查条件也较为严格,导致在血肿扩大影像学检查中的开展并不广泛。CT平扫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根据血肿不同密度特点,能够显示脑出血病灶的特征性影像,如岛征、漩涡征、混合征等,为临床预测血肿扩大提供了可靠依据[12]。临床研究显示[13],血肿密度不均可能预示着血肿扩大,在脑出血早期,血肿因稳定结块导致CT图像呈高密度,而后续出现新鲜出血可增加血液流动性,使得血肿出现不同密度,这为临床预测血肿扩大提供了有力证据。临床对不同血肿密度进行细化,对于界限清楚、密度差≥28 HU、低密度区被高密度包裹的称为黑洞征,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密度差≥18 HU的称为混合征[14]。各种CT平扫征象均提示血肿密度不均匀,这是临床诊断血肿扩大的关键。
本研究中,各征象联合检测对血肿扩大的灵敏度、准确率更高(P<0.05);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基线血肿量、岛征、漩涡征、黑洞征、混合征、联合征象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说明CT平扫征象能有效显示血肿密度不均的特点,对血肿扩大有较高预测价值,临床应警惕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对于入院时GCS评分低、基线血肿量较大的患者,提示发生血肿扩大的风险较高,再结合CT平扫征象,能提升对血肿扩大的诊断效果[15]。
综上所述,CT平扫征象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效果确切,灵敏度及准确率高,临床应积极防治相关高危因素,防止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