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诊断胸腺恶性肿瘤中CT与磁共振的对比应用
2023-02-19李晓勇单丽梅通信作者
李晓勇,单丽梅(通信作者)
(1甘肃省武威医学科学院<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影像科 甘肃 武威 733000)
(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3医院放射科 甘肃 武威 733000)
胸腺肿瘤源于胸腺上皮细胞,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得到明确,有数据显示,临床约有90%左右胸腺肿瘤患者经病理证实为良性肿瘤,其余10%则证实为胸腺癌、淋巴瘤、类癌等恶性肿瘤[1]。世界卫生组织将胸腺肿瘤分为A、B两种类型,一般认为病理组织分型为A型患者风险较低,多为良性肿瘤,B型患者风险较高,多为恶性肿瘤,此外,有部分患者病理可呈混合表现,临床将此类患者的组织分型归为AB型[2-3]。不同组织分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存在一定差异,但多以咳嗽、胸闷、重症肌无力等为典型症状,除实验室病理检查外,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胸腺肿瘤患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均有积极意义[4-5]。本研究将对CT、MRI在恶性胸腺肿瘤患者中的诊断及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期间甘肃省武威医学科学院收治的110例胸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60例)和阴性组(50 例)。阳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5~75 岁,平均(50.36±0.47)岁;病 灶 直 径2~5 cm,平 均(3.54±0.26) cm。阴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6~73岁,平均(50.24±0.33)岁;病灶直径2.5~5.0 cm,平均(3.71±0.28)cm,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入组患者的诊断依据为《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6];②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气促、胸闷、重症肌无力等相关症状;③符合CT、MRI检查指征者;④经实验室病理检查确认为胸腺肿瘤者。排除标准:①伴其他类型胸腔恶性肿瘤者(肺癌等);②伴有先天性胸腺囊肿者;③经病理证实为成熟畸胎瘤者;④对CT、MRI增强造影剂存在过敏史者;⑤伴精神、认知障碍无法完成研究或依从性差不愿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CT检查:设备采用GE公司提供的GE64排宝石能谱CT(DISCOVERY 750),扫描范围由肺尖至肺底,选择扫描层厚、间距均为5mm,电压选择120 kV,电流190 mA(平扫)、350 mA(增强扫描),螺距选择1.375:1。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后嘱其平躺于检查床,从肺尖至肺底分别行正位、侧位CT平扫,将CT平扫下感兴趣区域作为最佳扫描层面,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注入80 mL对比剂及0.9%氯化钠溶液,经肘静脉高压团注,速率控制在2.5 mL/s,扫描范围仍为肺尖至肺底,分别在对比剂注射后30 s后行增强扫描。
MRI检查:设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的Magnetom Verio 3.0T MRI,在体线圈呼吸门控下,选择SE、TSE及TE序列对胸部行横断面、矢状面平扫,扫描时层厚选择5 mm,间距1 mm,矩阵512×512。在MRI平扫下兴趣区实施增强扫描,均按0.2 mg/kg剂量注入Gd-DTPA造影剂,对兴趣区分别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扫描,扫描层厚、间距、矩阵选择同上。
扫描完成后由2位放射科医生统一阅片,并将成像结果全部上传至处理工作站中分析。
1.3 观察指标
①在CT、MRI平扫下观察病灶的位置、形状、包膜、边界状态、边缘形状等,增强扫描下观察病灶的内部征象(凹陷、积液、信号强度)、血管、心包、肺部受累情况及淋巴结或其他远处转移情况。②统计两组患者的病灶组织学分型,根据病理结果,验证CT、MRI对不同病灶分型的检出情况,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T、MRI影像学特征比较
CT结果显示:平扫下阳性组内病例病灶边缘粗糙、包膜不完整,可见肺局部浸润、部分存在胸膜增厚及胸腔积液,增强扫描下可见部分血管受压、病灶有远处转移;MRI结果显示:平扫下阳性组内病灶边缘多呈分叶状、边界模糊,增强扫描后可见部分患者淋巴结增大、多有血管受累,增强后病灶信号呈不均匀强化,两组CT、MRI影像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1),见表1、表2。
表1 两组CT影像学特征分析[n(%)]
表2 MRI影像学特征分析[n(%)]
2.2 CT、MRI对不同组织分型病灶的检出情况比较
病理结果显示:阳性组内60例患者中,25例为B1型,20例为B2型,15例为B3型;阴性组内50例患者中,30例为A型,20例为AB型。与病理结果相比,MRI对不同分型患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1),见表3。
表3 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分型病灶的检出情况比较[n(%)]
2.3 CT、MRI的诊断效能比较
与病理结果相比,MRI诊断的灵敏度88.33%(53/60)高于CT诊断的75.00%(45/60)但差异不显著(χ2=3.562,P>0.05),特异度88.00%(44/50)显著高于CT诊断的64.00%(32/50)(χ2=7.895,P<0.01),见表4、表5。
表4 CT与病理结果比较 单位:例
表5 MRI与病理结果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目前除病理学检查这一金标准外,临床一般会通过CT、MRI等影像学手段对胸腺肿瘤患者的病灶性质进行鉴别诊断[7]。目前临床将CT作为诊断纵隔前肿物的首选影像学方法,通过观察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状态、密度等可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在CT增强扫描下,还可获得病灶累积周围血管、心包、肺组织的清晰显影,以此可进一步评估肿瘤对周围脏器的侵袭性[8]。段世军等[9]研究,部分混合型病灶(AB型)患者的CT征象缺乏特异性,其肿瘤组织可与周围结构相连,应用CT检查也可造成一定漏诊和误诊,与CT检查相比,MRI具有更高分辨率,在观察病灶对周围组织侵袭程度方面更具优势。
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CT、MRI检查后,两组CT、MRI影像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1),入组患者病灶均分布于前纵隔,但相比之下,阳性组病灶多边缘粗糙、包膜不完整,可见肺局部浸润、部分存在胸膜增厚及胸腔积液,增强扫描下可见部分血管受压、病灶有远处转移,在MRI扫描下,阳性病例病灶边缘多呈分叶状、边界模糊,增强扫描后可见部分患者淋巴结增大、多有血管受累,增强后病灶信号呈不均匀强化。相反的,CT诊断下,阴性组内患者病灶多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经MRI进一步诊断后提示,阴性组多为原发性病灶,肿瘤并未过多累积周围血管、心包及肺部,且阴性组患者周围淋巴结形态、结构均无异常,而阳性组中60.00%的患者存在淋巴结增大表现,血管、心包及肺组织受累病例数均多于阴性组。目前临床对胸腺肿瘤患者进行诊断时多会依据WHO提出的病理组织分型标准,一般会将生物学行为相对温和的A型患者列为低风险病例,生物学行为有恶变风险的B型患者列为高风险病例,B型患者一般包括B1、B2、B3等三个亚型,等级越高表明患者预后越差,将此分级标准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即可实现对胸腺肿瘤患者良恶性质的有效鉴别[10-11]。本研究中,与CT诊断结果相比,MRI对A型、AB型、B1型、B2型、B3型等不同组织分型患者的检出率均更高,差异显著(P<0.01),通过对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后结果提示,MRI诊断的灵敏度88.33%(53/60)高于CT诊断的75.00%(45/60)但差异不显著,特异度88.00%(44/50)显著高于CT诊断的64.00%(32/50)(P<0.01)。郭蕊等[12]指出,MRI对鉴别良恶性胸腺肿瘤具有重要意义,与良性肿瘤患者相比,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边界多模糊、血管、心包及肺组织受累率均高于良性患者,与本研究相关数据近似。CT、MRI均可用于诊断良恶性胸腺肿瘤,二者均具有一定鉴别诊断效能,但相比之下,MRI对组织分辨率更高,在明确胸腺恶性肿瘤患者不同组织分型中更具临床优势。
综上所述,CT、MRI在胸腺恶性肿瘤患者中均有较高应用价值,前者可通过观察肿瘤基本形态及内部情况实现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而后者对不同组织分型病灶的检出率更高,相较于CT诊断来说,MRI诊断恶性胸腺肿瘤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