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联史的世界意义与当代启示

2023-02-18王晓菊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晓菊

摘 要:苏维埃政权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国内外风险挑战,在缺少前人经验的情况下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七十余年间,苏联取得过世所罕见的辉煌成就,也有过令人痛心的重大失误。苏联历史对一百多年来的全球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联历史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俄国面貌,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创造出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苏联为发展20世纪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探索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新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苏联历史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蕴和现实启迪:应当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加强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改革开放,持之以恒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防范意识,坚决抵御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关键词:苏联史;社會主义现代化;人类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K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3)06-0009-08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出版后,社会主义从无到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现在又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过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也有过令人痛心的重大失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文明进步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苏联社会主义事业作为一项崭新的探索,无论是其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尝试,都是社会主义发展积累的宝贵财富,对于后来各国的社会主义探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最好的教科书、清醒剂和营养剂,苏联历史尤其如此。早在1962年,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曾告诫全党:“无论什么时候,现在,将来,我们这一辈子,我们的子孙,都要向苏联学习,学习苏联的经验。不学习苏联,要犯错误。”“我们学习的是苏联的好人好事,苏联党的好经验,苏联工人、农民和联系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的好经验。至于苏联的坏人坏事,苏联的修正主义者,我们应当看作反面教员,从他们那里吸取教训。”[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大历史观回眸与反思苏联七十余年兴衰演变,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价值,也有助于我们党始终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坚定。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若干重要维度阐释苏联史的世界意义,探析苏联史的当代启示,以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一定的史学支撑。

一、苏联史的世界意义

苏联74年的历史,既有辉煌胜利的一面,又有挫折失败的一面,必须对其加以全面客观的评价[2]99。虽然苏联最终瓦解了,但毋庸置疑的是,苏联七十余年历史具有重大世界意义,深刻地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人类文明进程。

(一)极大地改变了俄国,谱写了俄罗斯千余年文明史的新篇章

自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从拜占庭接受基督教开始,俄罗斯文明历经了千余年的历史演进[3]。1861年废除农奴制,自此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1917年爆发的俄国大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特别是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苏维埃政权在全俄范围内普遍建立。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进程,实现了社会制度大变革,开辟了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到1918年,芬兰、波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先后脱离俄国而独立。1922年12月30日,各权利平等民族根据自愿原则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苏联于1930年消除了失业现象,1936年消灭了剥削阶级残余。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仅用十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至1939年,苏联解决了俄国近60年资本主义发展也没能解决的文盲问题。后来,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喜爱读书的国家[4]280,培育出较高的全民文化素养。苏联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这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胜利,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苏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沙俄时代非俄罗斯族居民遭受歧视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以白俄罗斯为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加盟共和国出现了新的工业领域,包括国防工业,城市居民比重显著提升,形成了新的苏维埃知识界[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在短期内快速恢复,而且扩大了军工业,在某些领域赶超了西方发达国家。“它的表现如此出色,以至于苏联的实验可能成为所有国家追赶西方的样板。”[6]苏联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好地解决了大量社会问题,并且保证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保障住房、就业、文化教育发展、医疗保健、保护儿童和母亲、关心退休者等,特别是在19671968年间,苏联居民的收入和福利显著增加。当时,苏联实现了五天工作制和八年义务教育[7]。“在苏联存在的70年间,其总人口几乎增加了1.6亿(包括被并入领土上的人口)。”[4]276根据2020年3月24日俄罗斯独立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四分之三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时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8]。

(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苏联探索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列宁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他提出的“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这一论断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内战争结束后,面对苏维埃俄国的全面危机,列宁决定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审慎而大胆地引入市场经济,短短几年内扭转了苏俄面临的严重经济困境。列宁撰写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十月革命四周年》《论合作社》等十多篇文章,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目的、指导思想及新经济政策的含义、意义[9]。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了俄国智慧和俄国经验;列宁关于成立苏联的构想符合俄国实际、适应时代要求、契合人民心声,亦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为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得以生存创造了必要前提。事实证明,苏联的成立捍卫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果实,壮大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资本主义包围中的“红色孤岛”摆脱了被摧毁的危险。斯大林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等论著系统阐述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这是苏联政治哲学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奠定了斯大林国家观体系的基石。该理论在苏联这个传统的小农国家变成现实,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宝库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也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有力地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新路径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经了六个发展阶段,其中“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和“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是两个重要阶段。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从根本上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10]。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波兰、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东欧国家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相继建立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内的多个社会主义国家。蘇联通过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等国际组织,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经济社会、科技军事、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苏联模式(或称“苏联式现代化”)在极其严酷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应运而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摈弃了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西方现代化。当西方资本主义遭遇史无前例的经济萧条时,苏联提前完成“一五”计划(19281932)的宏伟目标,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后来战胜纳粹德国、形成苏联大国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苏联模式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非凡的价值蕴含,既为人类文明提供了新样本,创造了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也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道路选择,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四)推动了世界科技进步,在诸多科技领域独占鳌头

苏联历届领导人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苏联在数学、物理学、人口遗传学、心理学、动植物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战后世界科技革命涉及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一系列领域,苏联在其中的众多重要领域均有重大发明创造。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航空航天、核物理和原子能等领域仍居世界领先地位。以核能的开发利用为例:苏联于1949年成功试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1953年氢弹的成功试爆也成为美苏战略平衡的重要标志。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为人类向和平与发展时代转变做出重大贡献。核电站基于无污染、低成本等诸多优点,成为国际能源工业发展的新方向,欧美一些科技强国也纷纷着手建造核电站。再以航天领域为例:苏联征服宇宙空间的活动在国际上首屈一指,1957年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到外层空间,这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划时代成就。1959年,苏联宇宙飞船第一次到达月球。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艘绕地球轨道运行的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108分钟。1963年6月16日,宇航员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驾驶宇宙飞船“东方6号”升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独立驾驶宇宙飞船升空的女性。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在航天领域的卓越成就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为探索外层空间注入了强大动力,大大推动了世界科技进步[12]305。凭借在战后世界科技革命中的重大成就,苏联迅速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战略大国。

(五)创造出社会主义新文化,留下了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

苏联在赓续俄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秉持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培育出苏维埃社会主义新文化。苏联文学艺术家们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原则,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及革命乐观主义、胜利与团结等价值标准,在文学、戏剧、电影、芭蕾等领域创作出内涵深刻、催人奋进的世界级经典作品。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维希涅夫斯基的《乐观的悲剧》、高尔基的《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法捷耶夫的《毁灭》、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梁赞诺夫导演的《办公室的故事》、缅绍夫导演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众多文艺佳作给各国人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涌现出肖斯塔科维奇、丹琴柯等众多蜚声国际的艺术大师和各种风格的艺术流派。苏维埃社会主义新文化为人类社会留下了独具魅力的丰厚遗产,绘就了人类文明史中最鲜艳夺目的画卷,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焕发着永不褪色的历史光彩。苏联文化艺术对许多国家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学习借鉴苏联文艺,如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苏联的芭蕾舞、电影等,苏联著名舞蹈家乌兰诺娃以及一些苏联著名演员、导演当年都来过中国访问。这种学习借鉴……起到了促进作用。”[13]202

(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近百年来国际新格局

苏联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主导角色。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重大作用,战胜纳粹主义是20世纪最引人注目、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如果没有这场胜利,今天的世界会是完全不同的样子。苏联参加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挪威、丹麦、中国、朝鲜等欧亚十一个国家的解放运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推动建立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使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版图大为缩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演进和较量产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性变化。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之一,苏联同西方大国一起在制定雅尔塔体系、重塑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与秩序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苏美争霸、东西方对峙,构成冷战时代世界历史的重大主题。苏东剧变终结了绵延40余年的东西方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苏联剧变对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格局和走势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苏联史的当代启示

苏联的兴亡演变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全局性影响[2]98。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重大发展趋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亦具有不同以往的特点。在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积累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更具有启示价值。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开放性地发展,其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其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前文述及,苏联早期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时代化做出很多重大理论创新;与此同时,苏联也曾长期教条化对待马克思主义、僵化对待社会主义,苏联高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根本问题缺乏深入探索。斯大林时代,为了加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实行了全盘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理论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大清洗等严重后果,“两个阵营”“两个平行市场”等理论则严重束缚了苏联对外开放的范围和力度。后斯大林时代,苏共领导人未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路线。苏联于1959年宣布已进入建设共产主义新时期,1961年宣称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1977年宣布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完全不切实际的历史定位导致苏联日益偏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戈尔巴乔夫试图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制,其倡导的“改革与新思维”与社会主义道路背道而驰,使强大的苏联迅速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当代俄罗斯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建成的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而是变异了的社会主义。

苏联历史表明,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们应当立足本国国情,把准时代脉搏,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展现出更强大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无论我们吸收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最后都要本土化。十月革命的风吹进来了,但我们党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个苏联式的党。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们仍然走自己路,所以我们才有今天。”[13]133-134

(二)加强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苏共拥有二十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二百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拥有近二千万党员时却丧失了政权。由于苏共出了问题,社会主义苏联就出了大问题,没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早在1920年,列宁就指出:“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14]然而,苏联长期忽视党风建设,民主生活严重缺失,党性意识日趋淡薄。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做了“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全盘否定斯大林,在苏联国内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造成巨大的思想混乱,也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反苏反共浪潮。勃列日涅夫当政后,官僚特权阶层迅速扩大,仅农业部门管理机构就多达300万人[15],同时贪污腐败问题愈演愈烈,形式主义也不断蔓延。

苏共执政能力的丧失大大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大厦的坍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全党理想信念动摇,退党人数日益增多,党成为乌合之众。戈尔巴喬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以苏联总统名义要求苏共自行解散。“苏联共产党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纽带,取消苏联共产党的领导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关键节点。”[16]

苏联历史证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党。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保证。必须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充分发扬党的自我批评、自我净化、自我革命精神,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和昂扬斗志。只有坚持不懈抓好党的建设,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才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三)坚持改革开放,持之以恒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协调性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苏联模式过分强调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不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就存在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问题。斯大林通过强制手段实施现代化方案,

明显抑制了苏联经济社会发展。赫鲁晓夫改革在很多方面仍沿袭斯大林模式,且带有主观随意性,因而无法克服日益凸显的种种弊端,使苏联摆脱发展困境。以食品供应为例: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粮食安全面临严重危机,食品短缺现象不断加重。1962年在罗斯托夫州新切尔卡斯克市发生大规模抗议活动,这是苏联时期公民与政府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冲突[17]。1963年秋,苏联已濒临饥馑的边缘,于是赫鲁晓夫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即从国外大量采购粮食,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罗马尼亚采购了940万吨谷物,占粮食采购量的20%。苏联为此拿出了372吨黄金,超过国家黄金储备总量的1/3[12]324。勃列日涅夫上台时,苏联社会发展问题面临的严峻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不比1917年所面临的选择轻松多少[18]。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柯西金-利别尔曼改革即“计划和经济刺激新体制”,通称新经济体制。虽已初见成效,但终因官僚集团阻挠而夭折。因食品匮乏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加剧,如1969年苏联有20家重工业企业(其中白俄罗斯、乌克兰分别有4家和11家企业)举行罢工[19]。戈尔巴乔夫改革则走上了不正确的路线,致使苏联政局动荡、经济凋敝,改革最终走入死胡同。19901991年是整个苏联时期商品短缺的高峰期,其中食品短缺状况最为突出。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西欧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急剧扩大。

苏联历史告诫我们,一个国家只有审时度势,不断改革和自我完善,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不断推进和扩大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充分利用世界各国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其中包括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先进成果,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比资本主义文明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20],应当秉承“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国家观,奉行“利民之用,厚民之生”的民生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大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将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完善社会保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苏联历史充分证明,“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1]。

(四)增强防范意识,坚决抵御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

冷战背景下,美国开始对苏联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政绩,无疑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造成历史虚无主义蔓延和思想理论方面的混乱,给西方敌对势力瓦解苏联提供可乘之机。他在对外政策上片面强调“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对西方“和平演变”策略放松了警惕。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一方面呈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基本实现了美苏战略平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技支撑,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逐渐陷入停滞的泥潭。至20世纪80年代初,美苏战略平衡被打破,重心越来越向美国倾斜。此时,苏联总体科技水平已远远落后于美国,在双方的战略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当时,美国着手推进星球大战计划,向苏联发起全面的科技挑战,并试图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另外,“西方女权运动中内嵌的自由主义价值观通过跨国的妇女网络传入苏联和东欧国家,成为瓦解斯大林体制的重要力量”[22]。戈尔巴乔夫无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在对外政策方面提出“政治新思维”,放弃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1991年,七国集团成员国从政治和物质上鼓励苏联个别加盟共和国的分离主义,并通过非公开渠道提供大量贷款。戈尔巴乔夫大力倡导“改革与新思维”“填补历史空白点”,导致历史虚无主义肆意泛滥,民族分离主义和地区分离主义急剧高涨,为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和平演变”提供了口实。

苏联历史清楚地表明,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剧变的主要外因。如果低估西方世界摧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和手段,社会主义国家随时都会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站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和平演变”战略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为此,我国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以“自由、民主、人权、平等”为口号鼓吹西方的“普世价值观”。

(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随着国力的强盛,苏联加紧奉行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按照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加议定书和《苏德边界和友好条约》,苏联将波兰东部(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芬兰、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的一部分)纳入版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于1946年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时代的序幕。为了遏制苏联并维护在欧洲的主导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于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苏联、民主德国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仅20世纪50年代,苏联用于军备竞赛的费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11%[23]。苏联通过经互会、华约等组织,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蒙古国实行全方位管控,长期驻扎军队甚至武装入侵。例如,1968年8月苏联出兵镇压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事件,此后苏联在国际舞台上陷入孤立境地;苏共企图干涉、控制中国,致使中苏关系破裂,1969年发生边境武装冲突。20世纪60年代,苏联在军事领域成为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古巴导弹危机将双方对抗推向极致,核战争一触即发;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向非洲、中东和拉美地区扩张渗透。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也极大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威信。最终,苏联在美苏竞争中落败,苏共丧权、苏联解体。

苏联历史警示后世,迥异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应立意高远,具有促和平、谋发展、求合作的卓越品格,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世界各国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一是践行“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要加强友好与平等交流对话,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与世界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凝聚共识,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持久和平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二是在混乱迷茫的复杂国际形势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应为当今世界注入确定性,以增强世界发展信心、引领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壮大了国际正义的力量,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大道不孤,众行致远。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传递更多正能量。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世界各国应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威胁和挑战,推进交流互鉴、同舟共济,加快融合发展、共赢共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让人类共享文明进步发展的积极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一带一路”提升了我国的国际感召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公信力[24]。

三、结 语

74年苏联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却留下了深深印记。虽然苏联模式失败了,苏联解体了,但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将彪炳史册,留下的深刻教训也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综观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制度、从制度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每一步都是在艰难曲折中走过,都经历过无数波折和失败。苏联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巨大挫折,使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和实践陷入低谷。然而,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并未一蹶不振,而是赓续发展,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勃勃生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充分展现大国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成功转型,使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放异彩。事实证明,苏联解体绝不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时代的结束,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已经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发展所推翻。

苏联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社会主义道路虽曲折,前途却光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借鉴吸收了苏联的许多有益经验。”[25]1956年中共八大吸收了苏共二十大的经验教训,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探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借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苏联的经验教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负责任大国,发挥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重大作用。新时代10年的辉煌成就不仅在诸多重大领域解决了中国问题,而且在相当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粮食安全、公共安全等世界难题。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我们党和国家从苏联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建设实践中学到了很多经验,从苏联历史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在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的动荡变革期,在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赶考之路上,苏联历史对中国式现代化更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蕴和现实启迪。站在新时代,我国迫切需要不断总结和充分汲取苏联兴衰的经验教训,以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和增进人类福祉,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巍巍巨轮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7.

[2] 陈之骅.历史唯物主义与俄国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 刘祖熙.夏日堂史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4] АНИЩЕНКОВ В Р. Рождение СССР[M]. 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ше завтра2023.

[5] А.А.科瓦列尼亚.白俄罗斯简史[M].赵会荣,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48.

[6] 拉里·尼尔,杰弗里·G.威廉姆森.剑桥资本主义史:第3册[M].李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50.

[7] МИТРОХИН Н. Очерки советско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политики в 19651989 годах: Том 1[M]. Москва:Н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2023:362.

[8] 75%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时期是“最伟大的时期”[EB/OL].(2020-03-31)[2023-08-21].https://www.sohu.com/a/384579082_425345.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论新经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编者引言1-6.

[10]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89-90.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12]СПИЦЫН Е Ю. Хрущёвская слякоть: Советская держава в 19531964 годах[M]. Москва:Концептуал,2023.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14]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M]//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

[15]СИНИЦЫН Ф Л. Эпоха брежнева:Советский ответ на вызовы времени(19641982)[M]. Москва:Вече,2022:419.

[16]郭春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当代省思[J].前线,2020(8):29.

[17]亚·维·菲利波夫.俄羅斯现代史(19452006)[M].吴恩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2.

[18]叶书宗.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

[19]САХАРОВ А Н, КАЗАНЦЕВ Б Н. Трудовые конфликты в СССР(19301991): Cб. ст. и док[M].  Москва:Институт российской истории РАН,2006:328.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7.

[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22]王立新.跨国史视角下的冷战终结[J].史学集刊,2023(4):87.

[23]ГАЛИН В. Союз сталина[M]//Политэкономия истории. Москва:Алисторус,2022:436.

[24]赵英红.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5.

[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3.

The world significance and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Soviet history

WANG Xiaoju

(School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

Since its birth, the Soviet regime has faced extremely sever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isks and challenges, and has been exploring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no previous experience. Over the past seventy years, the Soviet Union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at are rarely seen in the world, and also had major mistakes that are painful to recall. The 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has had a tremendous and profound impact on the global patter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socialism and even the proc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not only greatly changed Russia, but also profoundly changed the world pattern and created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Soviet Union made origin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the 20th century, explored the first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ory in human history, and promoted world socialism into a new stage. In the context of the great changes that have not occurred in the world for a hundred years, the 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has even greater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We should promote the loc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and unswervingly follow the socialist path. We should strengthen party building, unswervingly adhere to the comprehens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dhere to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persistently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We should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resolutely resist the “peaceful evolution” strategy by hostile forc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and unswervingly follow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Keywords:

Soviet history;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human civilization;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编辑:李春英)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