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媒介化语境中实现人的现代化
——“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实然与应然

2023-02-18

知与行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媒介现代化

刘 萍

(黑龙江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哈尔滨 150080)

在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诉求。其中,对“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是一个看似由来已久[1]却时时求新、不断求变的终极问题。在当下中国,现代传播全方位嵌入日常生活,学术认知开启理论新时代,“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亟待转换研究范式,构建适应现实需求的全新理论体系。本文将以简要的学术梳理为基础,重点在时代应然层面探求现实中国社会需要的研究指向。

一、从“舶来”到“融合”的研究实然

现代化问题属于“发展研究”的探讨对象。从社会学学科的演进历程看,有关现代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一些社会学奠基人有关社会变迁的思想和观点。但直到20世纪50—60年代,“发展社会学”内含的现代化理论才基本定型。传统现代化理论尽管存在不尽相同的立场和观点,但总体而言均呈现出“西方中心论”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强调西方化是现代化的“标准模板”,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只要摆脱传统而移植西方的东西,就可以复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传统现代化理论在现代化实践路径问题上过于武断和绝对,但值得肯定的是,该理论重视人的观念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等内在素质,认为它们是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缘起及关系聚焦

“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由传播学与发展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融合而来。西方发达国家学者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应该从发达西方社会的视角观察自己,通过从西方社会引进新思想和新事物来促使传统社会发生变革。其中,传播是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普及是特殊的传播形态,现代性要素的创新和扩散是以一定方式随着时间推移在社会系统各种成员之间进行传播的过程。对中东6个国家1 600人的调查发现,通过传播先进文化改变第三世界国民思想观念,进而带来他们行为的改变,是第三世界国家进入现代化社会的有效途径。其间,大众传媒作用极为重要,它可为构建人们对于现代社会的想象提供支持,这是传播的“移情作用”。

任何社会变革都有一个重要条件,即人本身的改变。制约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平等、理性等人格特征相悖。因此,需要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促进国家认同,树立共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发挥文化层面和教育层面的作用。例如,农民的现代化观念与他们接触大众媒介的频度直接相关,大众传播发挥着现代化“催化剂”的作用。一项采用包含“能够接受新事物”“顺应社会变革”“主动获取知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14项特征的“个人现代性量表”的针对亚、非、拉美地区6个国家不同阶层6 000人的调查发现,大众传播不仅可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普及程度、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共同作用于人的现代化,而且可以独立影响人们现代性的构建和发展。

(二)基于方法借鉴的本土研究情况

中国学术界关于“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大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地方性的农村地区新闻传播状况调查,其中部分问题涉及被调查者观念现代化程度(包括有无社会政治参与意识、是否摒弃迷信观念等)与媒介接触的关系[2]。从传播内容来看,“有利于观念现代化的传播内容是个人变革的动力”,“有碍于观念现代化的传播内容”则会发生“保守或消极的影响”而“抑制变革的发生”[3];换言之,媒介积极观念是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4]。较大范围的全国性调查是在英格尔斯量表基础上从主体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三个方面展开的关于传播对被调查者的影响的调查[5]。“居民的个人特征中对他们的观念现代化起作用的主要是文化程度,但是当媒介介入居民的观念现代化过程时,文化对观念现代化的作用大部分是通过媒介而发生的。”[6]

在技术不断变迁的最近20年里,“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呈零星、发散性存在。一方面,学者从不同视角和专题出发,研究大众传媒对儿童、农民、少数民族等不同群体现代化观念的影响。比如,学者发现,“对于农村受众而言,娱乐性节目更易影响其观念的变更”[7],电视传播中大众文化与中国农民意识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不可忽视[8]。另一方面,研究的视野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例如,学者认为:我国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化新闻传播方式,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域让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拥有了基于社会转型并面向人的现代化的实践旨趣[9];而“当代社会人类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是在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中形成和发展的。新媒介时代,人们生存环境的现代性转型不仅需要物质基础的强大,更需要与之发展相适应、相契合的精神文化作支撑”[10];如果将“传播”的本义回归至“交往”,那么传播学“理应更关怀‘现代人’的命运,担起交往现代化的历史主题,提供本学科视野的现代化论述”[11]。

可见,在西方研究范式植入以来的半个世纪中,中国“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的本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积极实践,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三)难以拓展研究深度的范式困境

对于现实的中国社会而言,迄今为止,“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还远未形成应有的规模和力量。此项研究之所以遇到瓶颈,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受到理论源流和研究方法的禁锢。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是将英格尔斯提出的指标稍加变通后与传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调查结果嫁接而成的实证研究成果。研究方法注重参考传统社会学路径,以问卷调查等实证性研究为主,思辨性和实验性不足。二是对其他学科的成果吸收得不足。人自身发展问题暨传统性或现代性问题本身不是传播学理论框架中的问题,所以,如果只是在一般意义上单纯地将传统的现代化理论或者现代化衡量指标植入媒介研究,而缺少对生存世界的全方位关注,就无法将人的现代化问题真正嵌入传播研究,因而导致此类研究踟蹰不前。

二、聚焦时代所需——适配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应然

新媒体时代“人的现代化”研究必须面对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以信息失序为重要表征的全球信息传播态势,运用好与人的现代化相关的各种要素。在媒介化社会中推进“人的现代化”研究需要打开研究视野,首先要在社会与个体的双重维度上回应现实需要。

(一)社会层面:为“五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布局实践提供助力

我们现在处于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阶段,这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关键一步。在此前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人的现代化不是重点;但在从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人的现代化就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因为此阶段更需要通过人的现代化来对抗“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针对负面效应进行重点突破。把“人的现代化”研究从宏观的人转换到微观的人,将哲学层面的宏观思辨转入实践领域的真实关照,让“人的现代化”研究落地扎根,为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而展开现实层面的研究。

对于我们来说,人的现代化要适配中国式现代化,因为中国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内容上,中国人的现代化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的、有中国特色并兼具国际品格的“人的全面发展”。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责任语境下,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人的现代化二者的和谐统一为根本诉求,基于传播失序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语境而深入研究“传播与人的现代化”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现实而急切的呼唤。

(二)个体层面:为转型社会的矛盾消解和人自身的文化转型提供理论图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其中,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的现代化方面的重大创新是重中之重。而人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运用好与人的现代化相关的各种要素来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课题。在社会媒介化和媒介社会化的现实语境中研究人的现代化问题,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同日而语。传播视角之下的时代回应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必须是一种结合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当下信息生态的、直面媒介化生存的“人的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对人而言是一种深层意义上的文化转型,是历史性地凝结而成的生存方式从传统自在式向现代自觉式的跃升。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之下共时态、并联式的现代化进程必须面对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全球信息传播态势。一种难以逆转的社会现实是传播贯穿于人的生活、工作以及其他一切行动之中,这是当代中国人媒介化生存的基本特征。而很多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生与个体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直接相关,个体认知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凝铸为社会深刻变革的基础,并通过分布式生产和全民传播而时时彰显着隐匿在日常主体背后的心理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应当从信息失序背后主体生存方式的本质内因入手,进而为传统日常生活主体的现代转型打造一种可供借鉴的理论图式。

三、回归日常生活——社会媒介化语境中的学术应然

在社会媒介化的当下中国,“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应立足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实际,借助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探究媒介化生存逻辑之下中国人的现代化转型路径,在新的历史起点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为全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具体贡献。

(一)目标指向:推动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学术体系创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知识、新思想

西方传统传播学与现代化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传播与国家现代化”“传播与社会现代化”“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等具体的领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发展传播”研究。但需要强调的是,如上文所说,人自身发展问题暨传统性或现代性问题本身不是传播学理论框架中的问题,所以如果只是在一般意义上单纯地将传统的现代化理论或者现代化衡量指标植入媒介研究,而缺少对生存世界的全方位关注,就无法将人的现代化问题真正嵌入传播研究,因而导致此类研究踟蹰不前。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素质转移,传播视角之下对人的现代化问题的时代回应必须摈弃以西方国家为标杆的主观色彩,转而充分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结合中国人自身实际,结合社会化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脚踏实地的研究。

中国正处于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重要阶段,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应当突出人文性,时刻将媒介认知与个体解放、社会转型、文化迭新相关联。根据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就是理解社会的变迁”这一理念,新时代“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有必要在反思的基础上深挖研究领域,扩展研究维度。要在人的媒介化生存的不同视角上,通过“人的现代化”研究,促进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同时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提升国际话语权而成为更大范围的共识。

(二)路径指向:在中国人媒介化生存的日常景观中探索新的研究路径,推动宏观理论走入微观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以资为本”的现代化。中国特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立需要用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来提供支撑。目前,关于宏观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社会发展层面的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已经较大规模地展开,并且已经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立足于中国社会实际的“人的现代化”研究作为全面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分支,还远远没有得到展开。

以往所有关于人的现代化以及“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或是完全以西方社会研究中人的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和指标体系作为参考指标,或是缺少那种立足中国社会、适应中国人文化转型现实特征的在地研究。“人的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个综合性命题,新媒体时代“人的现代化”研究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以往对“人的现代化”实现途径的探索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法治、环境、传媒(以往在传媒方面主要是基于传统媒体时代情形进行分析)等诸多领域,任何单一要素都不可能独立完成宏大任务。然而,各种要素分别居于各个不同学科,并长期被人们进行割裂性的阐释。在这种情况下,深度媒介化社会中的信息传播能否带领人们完成系统组合,以及信息秩序对社会发展的引领和统筹作用能否禁得住系统性的考核验证,都是亟待突破的研究课题。为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全方位构建,需要让宏观理论启动微观实践,从而构建信息时代适配国家总体战略、符合中国人自身发展实际的“人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三)维度指向:开拓“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新维度,在信息失序和日常生活媒介化的现实语境中探寻人的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创新

当下适配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重点不在于用量化数据证明媒介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关系,而在于找到在中国人的媒介化生存中有哪些支撑生存的文化要素是现代化转型的现实羁绊,又有哪些文化要素是在以往“人的现代化”研究中经常被忽视但确实早已熔铸在中国人血脉之中而对中国现代性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先进性存在”。将这些文化要素梳理清晰,并加以合理利用,是当下中国“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重大需求。

人的现代化是一种依托于媒介革命的现代化,但是人的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并不取决于媒介革命,而是取决于人自身的选择。正是因为如此,媒介化生存中的信息秩序调适,以及蕴含于其中的理念引领,就变得尤为重要。在当下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最重要的语境是媒介化日常生活世界的转型和变革,这种转型和变革正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走向,而信息失序是日常生活转型和人自身现代化的典型羁绊。信息失序语境之下人的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应当为:媒介化日常生活世界是人的观念和思想所寄居的母体,日常生活世界的转型和变革过程便是当下的人在媒介化生存中完成认知革命的过程。因此,在信息失序的语境下,通过与信息失序的对抗过程来完成中国人历史性地凝结而成的生存方式的转型,便是完成中国人自身现代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需要强调用新发展理念来突破传统意义上“人的现代化”研究的藩篱。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现代化”研究中对传统性的归纳主要立足于非洲和拉美国家,很多地方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社会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究竟有哪些内容是西方“人的现代化”研究不曾关注却极其重要的、影响“人的现代化”进程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熔铸在中国人血脉之中,我们该如何更合理地设计中国“人的现代性”的内涵体系?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全方位媒介化的日常生活来剖析日常主体的全面发展,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的现代化方面的重大创新。

四、结束语

当此社会媒介化和媒介社会化的时代,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语境下,“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不仅要面对传播失序的历史挑战和转型社会信息生态的现实表征,更重要的是应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要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为必要取向,深入探寻媒介化生存之下中国人自身现代化的可能路径。“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虽然“道阻且长”,但是意义深远,我们有必要将其做大做强。

猜你喜欢

中国式媒介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