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02-18李娜
李娜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进而出现神经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人,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发病突然且病情发展迅速[1]。临床常见症状有偏瘫、偏盲、语言障碍、记忆障碍、吞咽困难、晕厥等。研究表明,脑梗死偏瘫患者例数逐渐增多,严重影响到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常规的干预只注重患者病情变化,忽略了对患者偏瘫侧肢体的恢复,为了改善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需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增加肢体康复训练,肢体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有利于偏瘫肢体的恢复[2]。本文主要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肢体康复训练对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遴选2019 年8 月~2020 年7 月本院收治的82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电脑数字随机抽取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 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9 例;年龄 57~86 岁,平均年龄(63.4±5.11)岁。研究组中男23 例,女18 例;年龄 58~87 岁,平均年龄(64.5±6.0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基础干预,包括用药、饮食、心理康复等,不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肢体康复训练,具体措施如下。①根据患者肢体的偏瘫情况,勤翻身、勤按摩,避免偏瘫肢体局部长期受压,改善患肢血液循环[3];②肩关节训练:手法按摩放松肩关节后,协助患者从被动到主动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外展、后伸运动及肩关节旋转运动;③肘关节运动:协助患者进行从被动到主动的肘关节的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运动;④腕关节的训练:一手固定前臂,另一手四指握住患者掌面,拇指在手背侧,完成腕关节的屈曲和伸直运动;⑤手指关节的抓握训练;⑥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协助患者进行坐位训练,从小幅度坐起慢慢进行训练,观察患者是否能耐受,患者能接受后慢慢调整坐起的幅度,使患者最终能够坐直身体并保持一段时间[4];⑦患者能坐立之后开始协助患者进行站立训练,从辅助患者站立到患者能自主站立,逐步提高患者站立的稳定性[5];⑧患者能稳定站立后,协助患者进行行走训练,开始训练时搀扶患者或让患者使用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辅助患者走稳之后,指导患者拄拐缓慢行走,训练过程中注意患者的耐受力,循序渐进,如患者不能坚持应立即停止,最终使患者能独立行走;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根据患具体恢复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教患者双手交替拍球或打击气球,训练患者协调运动;还有编织等一些精细运动训练,有利于训练患者的手眼配合,有利于感觉、知觉的培养,有助于大脑神经功能的恢复[6]。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康复训练后功能活动能力评分,康复训练后生活质量评分。
1.3.1 肢体运动功能 采用简化Fugl-Meyer 量表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分为上肢66 分和下肢34 分,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肢体运动功能越好。
1.3.2 运动功能 采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进行评定,评定项目包括从仰卧到健侧卧、从卧床到床边坐、坐位平衡、从坐到站、步行、上肢功能、手的运动、手的精细活动等8 项,每项0~6 分,总分48 分,分数越高表明功能活动能力越好。
1.3.3 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自测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定,包括食欲、精神、睡眠、疲乏、疼痛、家庭理解与配合、对康复训练的态度、日常生活、面部表情等,满分60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本组康复训练前,且研究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72.61±4.13)分高于对照组的(58.72± 5.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康复训练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康复训练后对比,bP<0.05
2.2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后功能活动能力评分对比 康复训练后,研究组患者的功能活动能力评分为(42.52±4.35)分,高于对照组的(26.23±3.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后功能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后功能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康复训练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56.43±3.26)分,高于对照组的(39.21±5.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本组康复训练前,且研究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72.61± 4.13)分高于对照组的(58.72±5.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研究组患者功能活动能力评分为(42.52±4.35)分,高于对照组的(26.23±3.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56.43±3.26)分,高于对照组的(39.21±5.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如下,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肢体康复训练,通过勤翻身、勤按摩,避免偏瘫肢体局部长期受压,改善患肢血液循环;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旋转训练;肘关节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训练;腕关节屈曲和伸直训练;手指关节精细运动;坐位的训练慢慢调整坐起的幅度;站立训练协助患者从被动到主动站立;行走训练,开始训练时搀扶患者或让患者使用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辅助患者走稳之后,指导患者拄拐缓慢行走;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教患者双手交替拍球或打击气球,训练患者协调运动[7-9];还有编织等一些精细运动训练,有利于训练患者的手眼配合,有利于感觉、知觉的培养,有助于大脑神经功能的恢复。肢体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训练项目。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以被动训练为主,预防关节萎缩变形,保持肢体功能位。按关节活动的范围进行被动训练,由健侧肢体到患侧肢体,活动由大关节到小关节,下肢训练从卧、坐、站、行走等进行训练,注意患者耐受力,循序渐进地进行,还要注意运动强度,以免肌肉损伤[10,11]。康复训练运动可以促进神经元再生、促进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对局部的神经功能产生刺激,可以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促使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功能活动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肢体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功能活动能力,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康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