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铁路社区 留住成昆记忆

2023-02-18肖奔驰清华大学

大学生 2023年1期
关键词:铁路记忆职工

文/肖奔驰(清华大学)

编者按:2022年,在成昆铁路复线(新成昆复线)替代工程即将开通之际,清华大学同学赴四川开展了有关成昆铁路历史文化记忆留存与保护方面的调研,他们于攀枝花集结,顺着成昆铁路一路走入凉山深处。

作为十余年的铁路爱好者,我在高考后的那个暑假到西南地区开展了一次绿皮火车环线运转之旅,走马观花地游览了成昆铁路北段的风光。我惊讶地发现自己从小“看火车”的这条铁路线也名列“三线建设”重点工程之中。2022年的寒假与暑假,我担任支队长组织了两次前往成昆铁路的实践活动,调研作为“三线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成昆精神”的内涵与发展脉络,以及成昆沿线“三线建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记忆的保存与传承现状。

转述中的“成昆精神”

针对成昆铁路各区段不同的运行状况,对于桥隧等工程所代表的“三线建设”文化历史保护主要分为两种途径。

目前仍在运用的线路,主要通过“走车+养护”的方式实现线路的动态运行保护。一方面合理运用了老线,使其仍能为铁路运输作贡献,另一方面也通过频繁走车和养护保证了线路本身不陷于荒废之中,一举两得。

已经废弃或濒临废弃的线路则多采取物质留存的方式进行保护。处于蓄水区的沿江段,云南省政府与云南铁路博物馆已在2020年采取措施,将一些可迁移的,如隧道上的浮雕、雕塑等,搬入博物馆中静态展览。处于非蓄水区的线路,攀枝花市正在策划将花棚子一带开发成旅游打卡地进而带动遗址旅游。

成昆铁路之所以能够作为“三线建设”历史的典型缩影,离不开特定时期修筑这条铁路时背后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集中体现在参与修建的测绘员、铁道兵、职工和沿线热情投入铁路建设的同胞身上,伴随着铁路的完工继而体现在为其保驾护航的铁路职工身上。

2020年,成昆铁路全线通车50周年之际,媒体面向社会公开提及“成昆精神”,其本源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是从众多具体的人、具象的历史与事迹中共同反映的文化。要将这种非物质化存在的文化具象化,就需要对成昆铁路背后个体的人生轨迹进行故事性转述。对于“成昆精神”的讲述大致有如下几类途径和资源可供利用:

首先是展览馆与烈士陵园,作为物质与精神的联系纽带,它能够很好地将离现在有些遥远的事迹具象化、清晰化地复现,同时完善对健在的建设参与者和老铁道兵的口述史记录与归档。随着时间推移,此项工作将会越来越难,但能获得宝贵的一手访谈资料,可信度与详细度都是其他文献难以媲美的。

再者,对“三线建设”的讨论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三线建设”时期,“后三线”的学术研讨也在蓬勃发展。对于奋斗在成昆铁路运营保障一线的职工而言,他们的人生历程尤其能体现“后三线”时期西南山区的文化记忆特征。而考察他们在“事业”意义上的生命史轨迹,也能为“成昆精神”的形成和“三线精神”的发展提供个体层面上的重要经验材料。

成昆铁路的物质与非物质内容的保护是相互交融且统一的。客观存在的工程不仅反映着“三线建设”时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锐意进取,也集中体现着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同时,浓缩为“成昆精神”的意识,也能动地激发着一代又一代成昆人改造着沿线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山水间镌刻岁月的篇章。

变迁中的铁路社区

铁路社区,指的是在较大车站周边,由铁路下辖工段、车间的职工居住地以及其附属的各类设施组成的相对独立的人居片区,与中国建筑遗产学与人类学研究者所关注的城市工业(遗产)社区具有高度相似性。

从建筑的功能上分类,铁路社区内大致包含以下几类设施:一是供职工及其家属居住的住宅楼。二是包括医院、派出所、邮局、银行等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内的居民大多时候无须依赖外界满足其公共服务。三是公共活动场馆,如广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等为职工联谊、消解寂寞提供的活动场所。总而言之,铁路社区和工人社区类似,都是一个与外界环境相对独立的、可以自给自足并且实现社区居民大多数社会性需求的人居环境。

铁路社区属于皮埃尔·诺拉(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学术编辑,曾主编《记忆之场》)意义上的记忆场所,存放着社区居民的记忆,并由这些记忆生发出改造社区的行动。铁路社区由于其极高的职业性,其中居民在社会身份上有着一层共通的属性——铁路职工或家属,同时由于这层属性,车站附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作为索引,已经深深嵌入了居民的对话与意识之中,并不断地再生产出关于当地的共同记忆。

成昆铁路沿线较为典型的铁路社区主要包括燕岗站、汉源站(乌斯河)、西昌南站(马道)、密地站、攀枝花站(金江)等站周边的铁路社区,诸如燕岗的鸳鸯抄手、乌斯河的晓琴水饺早已成为铁路职工心中的美食符号。

近年来,在成昆沿线的铁路社区也悄然发生着许多变化:人们不断地流出铁路社区,流向邻近的市区,熙熙攘攘的街道成了过去的景观,各类店铺卷帘门半掩,只有傍晚散步时和露天电影播出时,老年人的出现才会燃起一些生气,属于这些地方的繁荣慢慢地在向城市转移。

铁路社区和工业社区相似,随着企业改制与基层治理的模式调整,铁路的属性慢慢退出社区治理的舞台。同时,随着人均收入增长与商品房开放,加之交通发展使得通勤困难和成本逐渐降低,职工不必受限于在工作地购房,而是倾向于在工作地所在地市的城区或者原住地购房。随着人口的逐渐减少,功能化场地的不断关闭,社交途径的慢慢消失,铁路社区作为记忆场所所承载的历史和记忆都随离去的人而逐渐远去。

在宏观基层社区管理制度以及国企改制、权责转交的大背景下,倘若试图人为倒推铁路社区回到20世纪的兴盛状态,以保存成昆铁路集体记忆,不仅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难以说服职工逆流回到原地定居。城市工业遗产社区的改造或许可以参考,譬如有学者曾经调查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的改造实践,该地将工人村的住民迁出后按照尊重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了居住区,将一些住房改造成美术馆、博物馆等记忆和艺术场所,以记忆生活馆的形式试图留住属于沈阳市重工业区工人们的集体记忆。尽管工人村的这一改造实践存在记忆生产不足、场所简化流失等缺憾,但依然不失为一种颇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对于铁路社区,若联合地方政府与铁路部门的力量,深度发掘铁路社区里保存有居民独特记忆和维系着一方“成昆精神”传承的建筑设施,并且不定期“请回”原住居民、“请来”居住在外的铁路职工回到铁路社区中聚首,在特定的建筑中讲述成昆故事,将保护性改造与文化性讲述相结合,可能是缓解铁路社区在迭代中衰微消亡的一个理想化方式。

2020年,为纪念成昆铁路全线通车50周年,成都局组织宣传工作者开展“南行记”系列报道,自北向南,从燕岗到金江,在报道沿线站段职工坚守岗位保驾护航成昆铁路的同时,也走入了成昆线广大的铁路社区,与留守社区的老职工对话,以文字与图片的形式留下属于这些社区的集体记忆。而在2022年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之际,相似的巡回系列报道同样得以开展。这些记录对于无法亲身到访的读者而言,是了解铁路社区非常宝贵的材料,而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后被吸引,进而投入到记录与保护集体记忆的行列中来,成昆铁路社区记忆才会有未来,这也恰恰是成昆历史文化保护中的重要一环。

成昆铁路的历史文化保存和传承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地方政府和铁路部门为相关工作做了大量规划。成昆铁路文化传承的未来大致会是动态保护、遗址开发与故事讲述并存和融合的模式;而具体的路径,也有待各地探明当地成昆资源,因地制宜地设计保护方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期待成昆铁路以一种新的方式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猜你喜欢

铁路记忆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记忆中的他们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记忆翻新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