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旱獭有“表情”,更有绝技

2023-02-18李颖超北京林业大学

大学生 2023年1期
关键词:表情旱獭主洞

文/李颖超(北京林业大学)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摄影师鲍永清曾拍摄了一张喜马拉雅旱獭,照片中,藏狐正在攻击喜马拉雅旱獭,上演着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真实场景,喜马拉雅旱獭受到惊吓张嘴大叫。随着这张照片在2019年第五十五届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中获得年度总冠军,旱獭也随之蹿红,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以这张照片为基础制作的旱獭表情包。

2019年度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获奖作品《生死对决》| 鲍永清

不是“一种”动物

实际上,旱獭不是指特定的某种动物,而是啮齿目松鼠科中旱獭属所有种类的统称。目前全世界有15种旱獭,中国境内分布有4种:灰旱獭、长尾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蒙古旱獭。

喜马拉雅旱獭国内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涉及西藏、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青海、甘肃西部和新疆南部。体长45~67厘米。体躯肥胖,呈圆条形,尾短。头部短圆,鼻上面和两眼之间暗褐色至黑色,形成“黑三角”。背毛呈深褐青黄色,有不规则的黑色散斑,腹毛灰黑色,腹中央有橙黄色纵线,幼体呈灰黄色。

灰旱獭国内分布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地。体长46~65厘米,体型粗壮,四肢短粗。身体背面淡黄色或沙黄色,有黑色或黑褐色波纹。面部深棕褐色,唇部灰白色。腹部全为深棕黄或土棕色。尾端黑褐色。

长尾旱獭又称红旱獭,国内分布于新疆西部帕米尔地区。它的尾巴是所有旱獭属中最长的,超过体长的三分之一,甚至达到体长的一半,也因此而得名。长尾旱獭体长42~57厘米,体型粗胖。整个体躯和四肢几乎是一色锈红或一色棕黄。头顶从眉间向后至耳上,为一境界清晰的方形黑毛区,形如“黑帽”。

蒙古旱獭又叫西伯利亚旱獭,是濒危物种。国内分布于内蒙古东部。体长36~50厘米。体型粗壮,体为两种色型。一种为褐色,另一种为黄褐色。头上部从鼻垫到耳基部呈黑色或黄褐色,颏部有一块长条形白色斑。

两个绝技

旱獭是草原生态系统生态链中的重要成员,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旱獭是典型的草原动物,生活在高山草原、草甸荒漠草原、森林草原等生境中。旱獭需要温暖且干燥的生存环境,因此干燥向阳的山麓缓坡、小丘、谷地是它们最喜欢的居住地。一般而言,山麓平原区和山地阳坡下缘,旱獭数量很高,河滩冲积区数量适中,山坡上部、河谷沟壁数量较少。

旱獭是群居动物,尤其擅长挖掘洞穴,是自然界中少有的住宅建造师。旱獭的洞穴建得不是一般的“漂亮”,每个洞穴都有各自的功能,就如同人类的三室一厅,客厅待客、餐厅用餐、卧室休息,各司其职。旱獭的洞穴一般有4种,主洞、夏洞、临时洞和乱眼。每个旱獭家族大都具有这4种类型的洞穴。主洞是旱獭主要的居住洞穴,用作冬眠和日常生活以及养育幼崽。主洞通常结构复杂,洞口多为1个,可深达2~3米。夏洞位于主洞附近,作为夏季栖居场所。夏洞结构较为简单,大部分为单洞,深度比主洞浅,多在1米左右。临时洞又叫避难洞,数量很多,作为临时躲避敌人的洞穴。所以一般远离主洞,结构最简单。乱眼又叫瞭哨洞,位置较高,可用于避敌,夏季中午旱獭多在乱眼洞中休息。乱眼洞结构简单,洞口较多。

洞穴是旱獭最基本的生活场所,它们在洞穴内冬眠、繁殖、避敌、休息和玩耍等。在自然条件下,离开了洞穴,旱獭是不能生存的。旱獭喜欢白天活动,每天日出之后,地面变暖,旱獭出洞活动。夏季正午气温太高,旱獭会返回洞穴躲避高温,待下午气温降低再出洞。若遭遇雨雪、冰雹等不利天气,旱獭会躲在洞穴中不再出洞。一年当中春季到秋季(一般在4~10月)旱獭在洞穴外活动,冬季在洞穴中冬眠,冬眠时间一般为半年,寒冷的地区可延长到9个月。

正是由于旱獭具有建造洞穴的本能,才使它们有可能得以栖息于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的山地草原和草甸草原,他们建造的临时洞、乱眼洞以及废弃洞穴常被其他鸟兽等动物当做栖息地。已经发现有鼠兔、鼢鼠、长尾仓鼠、獾、沙狐、荒漠猫、猞猁、艾鼬、香鼬、狼、蒙古兔、赤麻鸭、褐背地鸦以及红尾鸲等动物在旱獭洞中生存。

大多数的旱獭还有另一个绝技,它们几乎不饮水。那么这些旱獭的水分如何获取呢?答案是从它们的食物中来,所以旱獭喜欢吃水分含量高的植物,不怎么喜欢吃干枯的植物。旱獭还有一个获取水分的途径,即早晨取食草叶上的露水。

1.长尾旱獭 | Arthur Tiutenko/nature-images.eu

2.灰旱獭 | Alastair Rae/Wikimedia Commons

3.蒙古旱獭 | Deer Forest/zoochat.com

4.喜马拉雅旱獭 | 李颖超

旱獭与人

最开始人类与旱獭的关系是捕猎者和食物的关系。据考证,早在人类使用石器、弓箭的年代,捕猎旱獭就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后来人们发现了旱獭浑身是宝,旱獭皮属于高级毛皮,旱獭肉可供食用,骨、内脏等还可入药,旱獭脂肪可提取高级润滑油,用于精密仪器等。

旱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作为鼠疫的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和传染源,携带着鼠疫杆菌及带菌跳蚤。著名的1910年东北大鼠疫,其源头就是猎人捕杀蒙古旱獭食用感染鼠疫。鼠疫很快沿着西伯利亚铁路从满洲里传入哈尔滨,最终在哈尔滨傅家甸暴发。这场疫情持续6个多月,死亡6万多人。

旱獭作为鼠疫来源之一,以及东北大鼠疫的发生历史给我们以启示:在野外,注意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不要零距离接触,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尸体,更不要随意触碰、食用,因为你并不知道它身上是否携带有致病或致命性的病菌。

猜你喜欢

表情旱獭主洞
不要着急劝旱獭
第三系有水泥岩地质支洞进主洞施工技术
旱獭洞迎来“看房团”
博瓦水电站引水隧洞三岔口开挖与支护技术浅析
找“表情”
让音乐课“活”起来
2015 元首“表情”
搜集狂与预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