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视域下的闽南文化通识教育发展探析
——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

2023-02-17陈素娜蓝邱勇

闽台文化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闽南海峡两岸通识

陈素娜 蓝邱勇

(闽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福建漳州 363000;闽南师范大学人事处,福建漳州 363000)

闽南文化起源于漳州、泉州,是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系。闽南文化的内涵除广义中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其狭义中含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1]哈佛大学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将教育广义地分为通识和专业两个部分,并强调二者不可割裂或对立。美国在通识教育实施中,明显体现了通识教育更加关注教育内容的融合而并非侧重教育的手段和方法。[2]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李曼丽教授(1999)指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通识教育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闽南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里,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两大课程体系组成。本文所研究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指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出台2023年第27号《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第14 点提出:“推进福建其他地区开展融合实践。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第17点提出:“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4]该意见在凸显闽南文化交流与传播重要性的同时,也为高校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做贡献指明了发展道路。闽南地区作为闽南文化的起源地,在闽南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闽南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闽南文化方面的通识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闽南文化与通识教育融合的过程就是从闽南文化中提取与闽南文化相关的艺术元素、审美元素以及语言文化等元素融入通识教育,体现闽南特色的通识教育过程,也是传播闽南艺术文化、体现多元文化交流融汇贯通的过程。在促进海峡两岸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闽南师范大学通过挖掘和宣传闽南文化元素,发挥通识教育在闽南文化传播与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分别从课程构建、教材开放、师资储备和学生实践等几个层面出发,积极构建以闽南文化为主的通识教育发展体系。

一、以闽南文化为重点,构建闽南文化通识课程体系

闽南师范大学秉承闽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浓厚的闽南文化资源优势,积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顺应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需求,聚焦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最新动向,积极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传播与交流,不断促进闽南文化传承育人功能。本研究随机选取闽南师范大学2020~2023学年期间所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等课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闽南师范大学在闽南文化通识课程构建上呈现制度化、多元化、趣味化、特色化等“四化”特征的结论。

(一)闽南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制度化且多元化

闽南师范大学自2012 年6 月成立闽南文化研究院后,致力于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的学术研究与传承,也是开设闽南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的主力军,在培养优秀闽南文化人才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培养方式,并作出突出贡献。2011年起闽南文化研究院实施“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福建省教改项目之一,凸显学校闽南文化办学特色。[5]2014 年“弘扬海峡两岸闽南文化优秀传统创新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成果荣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6]闽南师范大学将闽南文化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从政策上重视闽南文化。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过程中,闽南师范大学充分利用自身地处闽南文化核心地带的优势,比其他高校率先开设闽南文化类课程模块,从制度上保证闽南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交流与传播。与此同时,闽南师范大学将闽南文化多元化,从不同角度传播闽南文化精髓。闽南师范大学所开设的闽南文化相关课程,包括了哲学、历史、文学、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涵盖了闽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闽南文化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明清闽南家族史》《闽南民间信仰漫谈》《闽南文学八讲》《历史、现实与未来:闽南乡村文化的传承》《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舌尖上的“闽南味”——舌游漳州》《台湾电影与闽南社会》《闽南建筑文化》《闽南家族文化与经济》《闽南话基础入门》《闽南历代名篇选读》《闽南民俗史》《闽南文化简论》《闽南传统音乐文化》等课程。

(二)闽南文化通识教育课程趣味化且特色化

闽南师范大学将闽南文化趣味化,不断挖掘学生学习闽南文化的兴趣。在课程开发方面,闽南师范大学注重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闽南文化融入课程中,让闽南文化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比如:闽南文化研究院开设的《台湾电影鉴赏》《闽南话基础入门》等课程。在学习《台湾电影鉴赏》这门课程时,学生通过观看影片以及教师对台湾电影的介绍,不仅能进一步了解台湾电影的历史,还能增进学生对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通过学习《闽南话基础入门》课程,学生不仅能学会基本的闽南方言日常交际用语,还能在校园生活中运用闽南话,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据统计,2020~2023学年期间,闽南文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选课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现象。选课人数从2020~2021 学年的1871 个增至2022~2023 学年的2503个。2020~2023学年期间总计6594名学生接受过闽南文化不同程度的熏陶(如下图所示)。

注:本表格的数据由闽南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网站数据整理而成。

闽南师范大学积极找寻闽南文化的特色,不断提升闽南文化知名度。据统计,2020~2023学年期间,最受欢迎的闽南文化相关课程为《舌尖上的“闽南味”——舌游漳州》《历史、现实与未来:闽南乡村文化的传承》《闽南传统音乐文化》等课程。每个学期学生选课人数达到选课人数的最高限额500人。这些课程更贴近现实生活,且通俗易懂。比如:《舌尖上的“闽南味”——舌游漳州》这门课程以漳州地区的特色食品为核心内容,学生在掌握闽南地区特色鲜果、山珍海味的文化、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与卫生等知识的同时,还能在学习中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闽南文化的理解。学生群体中不乏来自全国各地游子。这些学生学完闽南文化课程后,不仅可以通过在闽南地区的生活加深对闽南饮食、闽南乡村文化以及闽南音乐的印象,而且在返乡后还能进一步成为其他地区闽南文化的传播者。开设闽南文化通识教育选修课为闽南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了理论和物质基础。构建闽南文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以闽南文化为纽带,构建闽台合作交流师资队伍,开展闽南文化教材研究

构建闽南文化通识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以闽南文化为纽带,铸造一支具有文化认同感、可以胜任闽南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47 人,致力于闽南文化研究、教学与实践,其中教授22 人、副教授13 人、具有博士学位32 人,至今有11 人次先后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39 项,在CSSCI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70余篇。[7]在高层次师资占比方面,闽南文化研究院的教授占比高达47%,博士占比高达68%。闽南文化研究院在闽南文化通识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20~2023 学年期间,闽南师范大学62%的闽南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均由闽南文化研究院开设。在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闽南师范大学通过全职聘用台湾博士师资,制定政策直接认定已具备副教授、教授职称的台湾师资,采取年薪制、政府补助相结合等各项政策,不断提高台湾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薪酬待遇,大力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不断充实具有闽南文化认同感的师资队伍。[8]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将闽南文化任课教师与大学生紧密联系起来。这种以闽南文化为纽带的文化认同感是推行闽南文化通识教育的重要精神来源,也是海峡两岸人才进一步交流,闽南文化进一步融合的归宿。

2021 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研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指南或指导纲要。同时要求指南或指导纲要明确重大主题教育是普及性、通识性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持续开展,必须覆盖各学科。[9]教育部这一举措为闽南文化进一步融入通识教育体系指明了发展方向。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在闽南地区显得格外突出。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在闽南文化传承和交流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闽南师范大学积极为闽南文化通识教材编写营造所需要的内外部环境,比如:出台《闽南师范大学教材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鼓励教师开展闽南文化教材研究,并设立专项资金全额资助专任教师出版教材。闽南师范大学还多次邀请台盟中央台海出版社到学校交流闽台文化书籍出版相关事宜,在教师与出版社之间搭建沟通与合作的桥梁。与此同时,闽南师范大学还出台了《闽南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办法》从职称评聘层面,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的积极性。闽南师范大学积极构建一支集跨学科和闽南文化研究为一体的教材编撰专家团队,先后共编撰20 余部闽南文化特色教材,包括:《闽南历史文化概说》《闽南民间诸神探寻》《闽台民间舞蹈研究》《漳台关系史》《漳台民间信仰》等。[10]由闽南文化研究院策划,陈支平教授和张龙海教授任总主编,出版的《闽南文化》系列教材全面呈现闽南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社会风貌,并深入挖掘闽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被列为中小学系列教材。[11]闽南师范大学在闽南文化教材编写方面所采取的各项政策,响应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的号召,是记录闽南文化历史,延续闽南文化历史的有效举措。

三、以闽南文化为主体,丰富学生闽南文化实践活动

关于通识教育的授课形式与学习效果,有学者提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撑体系,通过实践教育、导师指导、学业个性化辅导、技能训练等多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提升教育的效果。[12]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充分挖掘第二课堂尤其是户外实践课程,让闽南文化通识教育栩栩如生,显得尤其重要。在推动闽南文化通识教育的过程中,闽南师范大学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主题活动构建、实践活动助力以及闽台文化研习等方面,通过建立闽南文化大学生实践基地、开展闽南文化文艺活动、闽南文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闽台文化交流活动以及举办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等各种方式,搭建海峡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沟通、交流与传播的桥梁,不断拓展海峡两岸大学生的闽南文化实践活动。

(一)建立闽南文化大学生实践基地,开展闽南文化文艺活动

根据漳文旅〔2022〕103 号文件,截止2022 年5 月份,漳州市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96 项,其中,17 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7 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5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歌仔戏和锦歌都属于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闽南师范大学与漳州市实验小学共建闽台传统戏曲歌仔戏、锦歌教学实践基地,为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提供了实践场所。闽南文化实践基地是闽南文化交流传播的物质载体。在传承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在大学和中小学之间搭建起闽南文化传播的桥梁,是推动闽南文化通识教育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闽南师范大学通过开设不同主题的闽南文化通识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比如:举办闽南文化文艺活动、闽南文化志愿者活动,以及闽南文化艺术欣赏活动等不断拓宽闽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文艺表演、闽南语歌谣传授、闽南文化诗词朗诵、经典诗词传唱大赛等形式丰富的闽南文化文艺活动,进一步提升闽南文化通识实践课程的影响力。

(二)开展闽南文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促进闽台文化交流。

闽南师范大学在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中多维度融入闽南文化元素。通过闽南文化劳动教育实践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感性认识闽南传统习俗,加深对闽南文化的热爱。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漳州木版年画、漳浦剪纸和木偶等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闽南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这种集理论学习和实践于一体的闽南文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为海峡两岸文化融合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加强闽台文化交流是响应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通识教育的重要特色。闽南师范大学通过举办两岸文创实践基地系列研习活动、闽台诗人、作家创意写作工作坊主题系列活动、承办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等举措,为大陆、台湾及港澳师生进一步了解闽南文化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在活动过程中,海峡两岸大学生们以诗会友,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具有闽南文化特色、蕴藏着闽南文化元素的历史文化古迹,包括:林语堂纪念馆、东南花都、闽南文化展示馆等地方,更加深刻地感受闽南文化博大精深,体验到闽南文化的艺术美和生活气息。闽南师范大学加强闽台文化交流的举措,进一步促进港澳台高校与闽南师范大学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开展海峡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交流活动是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也为海峡两岸进一步融合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新的启示。

表1: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实践活动一览表

闽南师范大学通过闽南文化一系列实践活动,让海峡两岸的大学生深刻体会闽南文化元素中所蕴含的民间文学、诗歌、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以及民俗等各方面的闽南文化艺术、审美和生活元素。海峡两岸的大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和实践美的过程中,进一步吸收和升级闽南文化元素,为传播与传承闽南文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沟通交流的舞台,最终形成通识教育与闽南文化融汇贯通、相辅相成,海峡两岸进一步交流合作,闽台人民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的局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大背景下,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闽南文化通识教育是高校开展闽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闽南师范大学充分利用自身地处闽南文化核心区的优势,开拓创新,构建具有制度化、多元化、趣味化、特色化等“四化”特征且闽南文化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闽南师范大学的闽南文化研究和通识教育走在时代前列,为其他高校起重要的示范性作用。闽南师范大学积极发展闽南文化通识教育,分别以课程、教材、教师和学生四个方面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发展闽南文化通识教育,更好地推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开展闽南文化通识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也是当今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趋势对高校的内在要求。闽南师范大学以闽南文化为重点,构建闽南文化通识课程体系,是闽南文化融入通识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选择。课程与教材的关系如同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植物是离不开土壤的滋养。因此,在开设闽南文化相关课程的同时,应进一步开发闽南文化教材,用文字记载和传承闽南文化是展现闽南文化风采,也是促进海峡两岸文化进一步融合的另一种方式。以闽南文化为载体,开展闽南文化教材研究是闽南文化融入通识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文化延续的内在需求。教师是课程的灵魂。倘若将闽南文化比喻成养料,那么课程就是植物,而教师则是施肥者,植物生长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施肥者对肥料的性能以及使用方法等信息的掌握程度。换句话说,闽南文化如何更好地在通识教育课程中体现出来,与教师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息息相关。以闽南文化为纽带,培养具有闽南文化认同的师资队伍是闽南文化融入通识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海峡两岸融合过程中人才交流的必然结果。实践是学习中最直观、最深刻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实践出真知,教学实践是闽南文化从抽象走向具体重要的学习途径。闽南文化在实践中栩栩如生,摆脱了理论的束缚,能更深刻地将闽南文化根植在学生的脑海中。以闽南文化为主体,让大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感知闽南文化是闽南文化通识教育发展的途径,也是加强闽台合作交流,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必经之路。由此可见,课程、教材、师资和实践是闽南文化融入通识教育关键的四大法宝,是闽南文化在通识教育发展中的催化剂和重要营养成分,同时也是促进闽台文化融合交流的重要元素。

猜你喜欢

闽南海峡两岸通识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闽南,闽南
海峡两岸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