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挑战及实施路径探析

2023-02-17姚鑫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学习教育四史挑战

姚鑫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四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开展“四史”知识的宣传工作,使党史知识更加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尽管目前“四史”学习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同样如此,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通过对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存在的挑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具有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四史”学习教育;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65

“四史”学习教育是指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开展的教育的总称,不仅蕴含革命精神和底蕴深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彰显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高校“四史”学习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党的各届领导人的历史教育观相契合,也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和新一轮基础课改的要求。在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能够帮助其“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加深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理解,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1 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实施价值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其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厚植爱国主义精神;三是培育正确的历史观念。

1.1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报国之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来引导其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帮助他们“回首过去,坚定信心,追求未来”,这与“四史”教育的教育目的不谋而合。

“四史”教育能够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理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深化,结合时代特征为社会主义理论赋予新的内容,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却从未有过改变。通过“四史”教育,大学生能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中汲取力量,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以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目标为己任,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培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1.2 厚植爱国情怀,明确人生方向

《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强调“要引导青少年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四史”学习教育能够通过鲜明的历史事实帮助学生明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谛,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受苦受难的屈辱历史,也是一部中國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英勇奋战,争取民族独立的血泪史,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领导核心但是当前部分青少年对党领导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知之甚少。对此,以旧中国和新中国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以党的奋斗历史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发展的历程来鼓舞学生不怕困苦,勇于探索的精神,以中国梦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1.3 培养历史观念,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各类社会思潮得到了更加快捷的传播途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通过互联网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极大地干扰了学生“三观”的形成。首先,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以“价值中立”为出发点否定党的功绩。其次,历史虚无主义频繁地出现在各种社交媒体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再次,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互联网的各个层面渗入学生群体中,企图通过对历史的否认瓦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在这种背景下,实施“四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觉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首先,“四史”教育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使科学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四史”的研究并于2019年成立了专门的中国历史研究院,以历史的眼光和历史思维分析研究历史问题,这为“四史”教育的客观性提供了保障。其次,“四史”教育所使用的教学资源是客观的。“四史”教育主要以红色基地作为实践教育地点,既保证了对历史讲授的真实性,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最后,“四史”教育采取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对“四史”进行介绍同时对“戏说历史”“侮辱英烈”等历史虚无主义信息进行批驳,能够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分清是非黑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 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存在的挑战分析

高校“四史”学习教育虽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作为新事物其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的挑战。结合挑战分析原因有助于增强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亲和力和教学效果。

2.1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活动缺乏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而非抽象的对象,这就要求在开展教育时必须注重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对“四史”学习的兴趣。但是在调查过程中遗憾地发现,思政教师在授课时仍存在方法单一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授课形式局限于讲授法,缺乏课外实践活动和综合探究活动。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授课模式存在“思维定式”,高校缺乏相关培训。高校思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已经习惯了“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固定模式,很难跳出这种根深蒂固的教学模板。另一方面,高校没有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以及教育部出台的文件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高校在开展的教学培训的形式主要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研讨会和对于新教师的培训会,鲜少有对与思政课程相关的政策文件学习会,因此对于多数教师而言,知识本位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是最为行之有效且普遍的,若不打破授课方式的“思维定式”,在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必将困难重重。

2.2 高校开展活动同质性高,教育载体单一

“四史”学习教育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部分高校也积极地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开展的活动同质性较高,以及教育载体单一两方面问题。根据对来自不同地区高校的学生访谈可知,目前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类型主要以讲座、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为主。这些活动通常具有非强制性,参与活动的学生群体相对固定,导致“四史”学习教育的覆盖面不完善。

同时,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载体相对单一,主要以思政课堂和线下讲座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结合学生兴趣,导致“四史”学习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个人倾向于认识和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能够推动学生提升求知欲的重要内在力量”。而学习兴趣产生的原因除个人内驱力外,外在环境的影响同样重要,作为外在教育环境的高校却未能有效把握增强学生对“四史”学习兴趣的方法与时机。当前,大众媒介平台已成为学生了解“四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这种了解途径并非“有意识的”,更多的是一种以“碎片化”时间进行无意识浏览的行为,学生对其中呈现出的历史印象并不深刻;同时,网络和影视作品所呈现出的历史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若受到网络上不良思潮和部分影视作品中虚假成分的影响,带来的后果也是难以估量的。然而,高校却很少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针对性教育也是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原因之一。

3 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实施路径探析

3.1 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打造专业化“四史”教师队伍

“四史”学习教育的实质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四史”学习教育的教育者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四史”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紧缺。根据调查显示,在高校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基础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专业师资人数缺口是最大的,而中国近代史纲要授课专职教师又是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中坚力量。面对师资力量不足,缺口较大的情况,高校应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补充紧缺的师资队伍,通过给予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保证人才“引得来”也“留得住”;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原有的师资队伍,挑选一批有理想担当,有扎实功底,会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作为“四史”学习教育的骨干力量,依托当地特色的红色资源,党史史料开发校本课程并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其历史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除高校需要付出努力外,作为“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主导者的思政教师也应当充分把握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创新教学方式。“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实践教学法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让学生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大课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将学科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开展实践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备课过程中,尽量选取本地的“四史”资源开展教学以增加教育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第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实践活动与“四史”知识紧密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教学法必须紧紧围绕与思政学科相关知识进行设计,一般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不能算作实践教学。

第三,实践教学法的教学评价要体现过程性评价的要求,即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是否完成了既定的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2 以多元渠道为载体,营造高校“四史”学习教育良好氛围

第一,推动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高校除了借助课堂开展教学以外,也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育,在校园中形成积极学习“四史”的良好风气。首先,可以组织师生开展“四史”理论学习活动。“四史”学习教育的必读书目是理论学习的重点。同时,理论学习应当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容易理解的内容以及本土的历史理论作为学习内容。其次,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领学、促学作用。学校要重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党员干部的领学、促学,使校园形成积极学习“四史”的良好风气。常态化的“四史”学习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师生的“四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增强“四史”学习能力。

第二,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高校可以将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作为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关键节点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充分把握教育契机,推动学生将“四史”中的精神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关键节点为契机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不仅能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方式,也体现了“八个统一”的要求,既富有理论性,又不忽略实践性,既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四史”学习教育水平,又能通过政治仪式使学生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精神永驻心间。

第三,拓宽“四史”学习教育渠道。高校“四史”学习教育主要以教材为基础,以课堂为主要平台,教育渠道较为单一,因此,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多元渠道为载体,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高校“四史”学习教育,提升教育时效性。其次,要以优秀的“四史”影视作品鼓舞学生。文化强国的建设带动了我国文化影视产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不少以“四史”为主题的优秀影视作品,为开展高校“四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这些弘扬主旋律、正能量的影视剧与历史相符,能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使“四史”学习教育事半功倍。

营造“四史”学习的良好氛围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功能,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四史”知识,明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为什么“好”,切实做到知史爱国,知史爱党,切实增强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成效。

4 结束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使命和任务,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开展高校“四史”学习教育不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也是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面对“四史”学习教育存在的挑战要积极思考对策,以切实发挥“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月星. 试论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核心特质[J].群众路线与科学领导,2013:114122.

[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李佳璐,陈丽英,何佩文.运用上海红色资源构建基层党组织“四史”学习教育体系[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02):125127.

猜你喜欢

学习教育四史挑战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