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澜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3-02-17蒋擎川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旧交替张澜当代价值

蒋擎川

摘 要:目前正值国外分裂行径暗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进一步弘扬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张澜的爱国主义思想,揭示其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张澜在中国近现代五个不同时期的主要经历,揭示其爱国主义实践是从忧国、救国到爱国的演进,思想本质是追求民族独立、坚持国家解放和期盼祖国统一的探索,可以视作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路径以及中国梦实现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张澜;新旧交替;爱国主义思想;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48

近年来,妄图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沉渣泛起,为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带来了诸多挑战。民主人士张澜作为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民主同盟和知识分子的光荣,更是毛泽东称赞的“一面旗帜”。重新回顾其爱国主义思想并揭示时代价值,进一步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当前时期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张澜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

1.1 跨越两个世纪的忧国忧民思想萌生:立志救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爆发出的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张澜出生于1872年,从小同父耕读,随后中秀才、补廪生,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03年,作为公派留学生赴东京弘文书院,次年十月初十,驻日公使组织全体留学生为慈禧70岁祝寿,张澜在留学生大会上坚决反对:“中国已经快陷落到亡国灭种的地步,我们还能有什么心情和资格来祝寿。慈禧太后已到古稀之年,此时仍不退位让贤,还要等到什么时候”。之后,被押送回國的张澜,见识了明治维新改革后国力强盛的日本,相比之下的中国则国弱民穷,忧国忧民情怀油然而生。在任官立中学堂教务长期间,他怀揣教育救国理想,提倡“陶铸人才,以为国用”。先后在南充创办中小学、女塾,通过实业学校发展果山蚕桑社,意图通过教育和实业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惨淡局面。1911年,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国家抵押路权以偿外债,张澜随即成立保路同志会,积极开展群众保路运动,在大刀架颈、洋枪抵胸的压迫下也毫不妥协、据理力争,用生命维护着国家利益。自此踏上了中国政治舞台,张澜的名字也第一次被人们熟知。

1.2 民国动荡时期救国救民行为凸显:上下求索

民国时期四川局势动荡不安,被很多国人视为“异乡”之地。自1921年起,张澜着手实施“川人治川”,组织南充乃至全川实行地方自治,将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国民教育合力发展,有力促进三者改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争取救国自主”目的。政治救国方面。张澜从清朝末年主张君主立宪;到辛亥革命后,受袁世凯以非法手段称帝影响,形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抗日战争期间主张民主宪政,四处奔走呼号争取各民主党派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7年,民盟被迫解散,张澜接受新民主主义思想,彻底放弃“第三方”立场。实业救国方面。为解决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迟滞、工业基础薄弱等问题,1921-1925年,张澜在南充兴办轻工业,意图通过发展生产力,最大程度解决民众生存生活问题。教育救国方面。张澜从事教育相关工作近30年,其教育活动核心宗旨就是“教育救国”,通过教育让国家富强,为民众造福。1925年,张澜提出“打开夔门”的口号,欢迎国内外著名学者进校传道授业。此外,他力行“革命为教育,教育为革命”,认为学校不仅教导知识,更应锤炼学生为人民贡献力量的意志。

1.3 新中国成立以后爱国爱民品德永驻:奋斗不息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澜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开国大典当天,他依旧身着瓜帽布衫在天安门城楼上与国家领导人一同见证历史。正值百废待兴之期,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急需人才,77岁高龄的张澜不负重托,领导民盟群策群力地参与新中国政治、经济、文教、国防统一等建设伟业。政治上,张澜组织成员参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号召全国人民广泛学习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经济上,他加强对《土地改革法》的宣讲力度,强调身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应坚决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铲除封建剥削,为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顺利前行扫清障碍。文教上,他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学生德育培养的前列。在担任国家副主席期间,张澜仍关切南充建华中学的发展,不断对学校课程优化和规章制度制定提出建设性意见。国防统一上,在响应抗美援朝爱国运动之际,张澜组织民盟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国内抗美援朝活动;同时以身作则倾囊捐献,迅速成立武器捐献委员会,扎实做好后方支援;期间,他陆续发表了多篇演讲和文章,严厉谴责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直到1955年2月,弥留之际的张澜仍期盼台湾早日回归,期盼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大业。

2 张澜爱国主义思想的本质内涵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特质也不同。张澜的爱国主义思想本质和内涵,无论是在追求民族独立、坚持国家解放还是期盼祖国统一方面,都是现实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

2.1 追求民族独立

张澜被迫从日本回国后就不断思索救国路径。他认为,长期处于主权丧失、领土遭到破坏、自然经济解体下的中国,当务之急的事情就是呼吁中国人民坚定地踏上反帝独立之路,把外来侵略者赶走,恢复独立自主的地位。正如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关于民族统一战线所论述的,“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卖国贼人的异心是将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而中国人民的目的就是完成民族独立这一伟大任务”。因张澜在四川地区影响力颇丰,站在保路运动风潮前列的他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爱国和民主的迫切要求,为争取破约保路激昂提出:“吾辈为爱国而来,今爱吾国,必破约以保路”言论。七七事变后,更是在川军抗日战前欢送大会上致辞道:“今日中国对日战争,系中华民族争生存战争,中国为争生存,人人必存死之信念……”此类诸多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保卫国家主权、倡导民族独立的言论,一方面彻底激起川军保家卫国、长期抗战的满腔热血;同时通过知识分子宣扬中国抗日必胜的坚定信念,带动中华民族普遍朦胧的民族独立意识觉醒,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做足了前期准备。另一方面,这段致辞与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相契合,更是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及亲日派提出所谓的“和平路线”形成鲜明对比,为顺利实现和巩固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扭转抗日战争形势奠定了良好基础。

2.2 坚持国家解放

国家衰败、列强入侵的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导致无法顺利地进行社会性质过渡。见识到新旧两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的张澜,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国家和人民彻底解放,必须依靠民主政治。张澜爱祖国爱人民的诸多实践正是做好民主政治的前提,其领导的民盟将“中间性的政协路线”作为唯一可能的正确方向,希望建立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但追求“和平、民主、统一、团结”的政治主张与国民党独裁政策背道而驰。随着国民党背盟败约,民盟意识到走“第三条道路”的计划行不通,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因此,在1948年劳动节前夕,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后就立即迎来了社会各界的响应热潮。张澜随即致信,对民盟总部的积极响应表示极其欣慰,感慨这是当时国家能够顺利实现自救的唯一途径和办法。正如马克思关于此类问题论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地与资产阶级进行着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联合着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多方面力量,通过坚决斗争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使国家得以完全解放。

2.3 期盼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世界政治格局也由此发生改变。但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台湾尚未回归,祖国的大一统任务未彻底完成。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张澜意识到,大陆和台湾同根同源,但海峡两岸的完全统一还存在诸多阻碍。1955年,病入膏肓的张澜发表了《任何威胁都不能丝毫动摇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声明,向全世界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的首要态度,严肃提到:“任何国家或党派团体,妄图通过支持中国的剩余反动力量,实施分裂国家、破坏社会、损害人民利益的险恶手段,以此来实现其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阴谋。中国人民必将视之为公敌,群起而攻之”。指向明确、态度坚定的表示外界意图通过支持反动势力达到破坏中国革命、阻挠中国进步的计划不可能达到。张澜再次号召民盟,要始终站在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立场,持之以恒地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亲密合作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爱国统一战线,这充分彰显了张澜为祖国统一不惧任何威胁的决心。回眸中国的发展历程,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演进的主旋律,是国家与人民的客观要求。张澜期盼解决台湾问题的迫切心愿,与近现代无数仁人志士的使命一致,在不可动摇的国家认同、领土认同及民族认同指引下,终将转化为推動祖国统一的巨大力量。

3 张澜爱国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中国正经历着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张澜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为接续完成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着当代实践价值。

3.1 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有益借鉴

孙中山说过,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恢复了,民族的地位才能恢复。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也充分证明,正是一批批舍己为国的先驱者和一代代“继死者之志愿而奋斗”的后来人,秉承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为中国走出困苦磨难黑暗时期增添强劲的革命动力,才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丰碑。穷其一生“奔走呼号、以为国是”的张澜,积极培养广大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宣扬“只有把爱国主义付诸行动才算真正爱国”的理想信念,为新时代征程中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是加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的文化认同。作为富有优秀、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我们自带的忠诚属性,把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爱国主义教育之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是加深文化认同的现实做法。

二是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爱国主义的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把个人的情感认同凝聚成良性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认同,“爱国”作为个人层面的引领准则,是明确政治认同的现实需要。

三是加深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爱国主义正是个人同国家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桥梁,在国际格局加速变化的今天,更应对我们的祖国充满信心,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构筑情感认同的现实举措。

3.2 为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指出,几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在苍黄翻覆的年代,张澜坚持“民主”主基调,坚强地带领民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好伙伴,始终紧跟时代潮流,踏上了正确光明的政治道路。他关于多党合作的深邃思考和自觉坚持,为新中国成立前后新政协的筹备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打好了根基、铺好了道路;也为新时代各民主党派团体进一步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定位和建设,进一步理解新型政党制度带来的独特优势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衍生出了许多新的重大问题。因此,需要辩证地认识新型政党制度这一项伟大的政治创造,这不仅是从中国土壤里孕育而出的产物,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以客观、先进的形式,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最能有效解决我国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最能广泛、真实的代表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对全世界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由此看出,张澜的爱国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和平、民主、统一、团结”品质信念,更是弥足珍贵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真谛的精神资源。

3.3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动力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保障、文化引领、社会合力、生态良好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球化发展使各国联系程度空前加深,后疫情时代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和平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但国际发展深层次矛盾交织、竞争必定愈发复杂。张澜以民主人士的身份从“亲共”“联共”,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再到践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这正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因此,张澜的爱国主义思想,对新征程上忧患意识的增强,无疑起着重要启示作用。在不进则退的发展大势中,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就会重蹈覆辙,上演百年前的悲剧。中华民族要想昂首挺胸立于世界之林,就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继承自古以来追求进步的优秀传统,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就要顽强进行伟大斗争、坚定建设伟大工程、全面推进伟大事业。以史为鉴,回顾张澜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了中国青年团体开展正确的“三观”教育;面向未来,借鉴张澜的爱国主义思想,铸就了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时俱进,秉承张澜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强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发布,不仅对巩固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局面进行了路径优化,更对中华民族进一步立德铸魂起到了积极作用。张澜的一生,从一个立志救国、上下求索的民主党派人士,转变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伟大爱国主义者。回顾张澜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有效运行、政治协商制度的深入开展,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蓬勃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澜年谱新编[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1:14.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

[3]张澜文集(上册)[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5]民盟历史人物张澜[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1:180.

[6]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10(01).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猜你喜欢

新旧交替张澜当代价值
礼敬民盟“教育世家”奠基人——张澜——纪念张澜诞辰150周年
张澜:拒用公款做长袍
图志
NONLINEAR STABILITY OF VISCOUS SHOCK WAVES FOR ONE-DIMENSIONAL NONISENTROPIC 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WITH A CLASS OF LARGE INITIAL PERTURBATION∗
替换
试论传统学塾在近代教育新旧交替中的作用
公证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探究
年味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