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视域下积极与消极旁观者行为探析
2023-02-17杨晓婷张野杨硕
杨晓婷 张野 杨硕
摘 要:网络欺凌因其强匿名性、快速传播性等特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其中,有关欺凌旁观者的价值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进化心理学指出,网络欺凌旁观者的欺凌行为、局外行为和保护行为是个体与环境长期互动的结果,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功能。本文从进化心理学视角探究网络欺凌旁观者行为的产生机制与作用,并对积极旁观者行为的保持与促进进行深入探讨,以促进网络欺凌的心理与行为干预质量。
关键词:网络欺凌;旁观者行为;心理机制与作用;进化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32
随着网络人际交往在规模与频率方面的快速增长,网络欺凌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欺凌方式。网络欺凌指个体通过互联网一次或多次对不能自卫的受害者进行故意的攻击行为。其匿名性、强传播性、受众广泛以及不易消除等特点,往往给受欺凌者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在网络欺凌中,旁观者占据较大规模,对事件走向也有一定影响作用。网络欺凌旁观者指网络欺凌事件中除了最初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之外的身处现场的当事人。Salmivalli等人将网络欺凌旁观者行为分为以下三类:旁观者欺凌行为,即旁观者加入或鼓励欺凌;旁观者局外行为,即旁观者忽略欺凌事件;旁观者保护行为,即旁观者帮助受欺凌者对抗欺凌者。本文將从进化心理学视角,对网络欺凌旁观者所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及其对事件发展产生的影响加以探究,以丰富网络欺凌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
1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不同网络欺凌旁观者行为的心理机制
1.1 旁观者欺凌行为的心理机制
欺凌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攻击行为,进化心理学将其解释为用来解决各类适应问题的一组行为策略。根据进化心理学中支配等级的形成过程,个体首先会通过评估机制,比较自身与他人能力的差异,进而选择支配或顺从策略,避免双方因不必要的决斗而付出惨痛代价。研究发现,部分旁观者在目睹网络欺凌时,因惧怕欺凌者的等级地位,而选择顺从策略成为新的欺凌者。
在旁观者欺凌行为的性别差异方面,研究发现,男性更具攻击性,更易加入消极旁观者群体而产生旁观者欺凌行为。研究指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婴儿更多依赖于母亲的照顾,致使女性更看重自己的生命,而那些经常出现危害繁衍行为(如身体伤害等危险性攻击方式)的女性逐渐被淘汰,因此女性较少出现攻击行为。
1.2 旁观者局外行为的心理机制
根据RHP竞争策略,当个体认为自己在守住资源潜力方面处于劣势时,便会产生溃逃行为。此外,Kirkpatrick和Ellis从进化论角度出发,拓展了心理学家利里的社会计量理论。他们认为,自尊是一种追踪社会地位的机制,在特定的社会领域中监控个体行为,错误的自我评估很可能会给个体带来损伤。因此,旁观者局外行为可以理解为其在守护资源方面不占优势,为了守住自身地位,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而选择忽略欺凌事件,进而保全自尊。
1.3 旁观者保护行为的心理机制
如果说自然选择源于自私基因,那么在高匿名性的互联网世界中,非亲缘者之间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保护行为是如何得以进化的?社会互惠式的利他主义理论指出,只要利他者能在未来从受惠者那里得到回报,那么这种可以促使个体向非亲缘者提供帮助的适应器就能得到进化。此外,产生利他行为的个体,也在间接地向外界传递一种愿意积极合作的信号,这会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其他个体的帮助。因此,网络欺凌旁观者的保护行为会使其在未来可能获得被保护者的直接馈还,也可能从得知旁观者慷慨行为的其他个体那里获得间接收益,获得更多的可利用资源。
在旁观者保护行为的性别差异方面,研究表明,相较于男性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支配行为,女性更倾向于关注集体利益,更易于表现出支持和鼓励等社会行为。
2 旁观者行为对网络欺凌的影响
2.1 旁观者的欺凌行为与局外行为的影响
研究指出,在网络欺凌事件中,旁观者发表支持欺凌者的言论等消极旁观者行为,更会加深受害者的孤独感,降低其自尊水平,还潜在扩大了欺凌规模。研究发现,旁观者会观察其他个体的做法,尤其对青少年而言,其认知能力尚未成熟,面对复杂事物,他们更倾向于借鉴、效仿成年人的行为,易受到消极暗示而成为欺凌者。因此,网络欺凌中的旁观者欺凌行为会强化欺凌烈度,刺激欺凌者的表现欲,加深欺凌的危害。
面对欺凌事件,部分旁观者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与事件后果间的联系,进而采取局外行为,这样既可以避免自己卷入欺凌事件,也可以减少被报复的风险。在行为上旁观者局外行为看似中立,但也可能会被欺凌者视为对欺凌行为的默许,无意间为欺凌行为的持续和扩大提供了支持,导致更多人遭遇欺凌。
2.2 旁观者保护行为的影响
旁观者保护行为是阻止网络欺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帮助被欺凌者缓解当前痛苦,改善对网络欺凌的感知。研究发现,保护行为不仅可以阻止羞辱性或威胁性的言语欺凌,还可以对受到关系欺凌的受害者给予情感支持以减少群体对他们的孤立和排斥。还有研究发现,旁观者保护行为给予被欺凌者的积极支持,可以缓解被欺凌者的孤独感,促使其鼓起勇气对抗欺凌者。
3 思考与启示
在进化心理学视角下,互联网为人类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展现出有利于生存繁衍的价值,网络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欺凌行为和局外行为均具有保全地位的适应性功能,而旁观者保护行为则是非亲缘帮助适应器进化的结果,使提供帮助的个体更具繁殖优势。
互联网文明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文明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构建互联网强国的重要内涵,因此,为构建文明网络,必须遏制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为受欺凌者提供更加积极的力量支持。首先,已有研究发现,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快速传播性及其交往对象的不确定性,个体无形中会产生网络道德推脱,进而增强了旁观者的不作为或参与欺凌行为。但高网络道德水平者的道德推脱可能性更低,提供旁观者保护行为的概率更高。因此,应该以旁观者网络道德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旁观者网络道德的内生动力与水平。其次,社会支持缓冲器模型指出,当个体遭遇压力性事件时,社会支持会降低个体的压力感知水平,减轻心理不适。同传统社会支持一样,网络社会支持也可以增强压力情境下个体的社会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亲社会行为。因此,持续强化网络社会支持是减少网络欺凌的有效方式。最后,应努力构建旁观者保护行为的保障性措施,避免遭受欺凌者的报复。因此,网络平台应筑牢保障措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消除旁观者忧虑,并加强对报复者的惩戒力度。
参考文献
[1]Piazza J,Bering J M.Evolutionary cyberpsychology:Applying an evolutionary framework to Internet behavior[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25(6):12581269.
[2]Smith P K,Mahdavi J,Carvalho M,et al.Cyberbullying: Its nature and impact in secondary school pupils[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8,49(4):376385.
[3]祝玉红,陈群,周华珍.国外网络欺凌研究的回顾与最新进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8085.
[4]张荣荣,董莉.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的作用机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7(2):118128.
[5]Saarento S,Salmivalli C.The role of classroom peer ecology and bystanders’responses in bullying[J].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2015,9(4):201205.
[6]黄勖喆,褚晓伟,刘庆奇,等.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行为[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7):12481257.
[7]Salmivalli C,Lagerspetz K,Bjrkqvist K,et al.Bullying as a Group Process: Participant Rol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Social Status Within the Group[M].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Routledge,2017:233247.
[8]Bauman S,Yoon J,Iurino C,et al.Experiences of adolescent witnesses to peer victimization: The bystander effect[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20,80(1):114.
[9]王沛,吳薇,谈晨皓.社会支配倾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17,40(4):992996.
[10]刘翠娜.进化心理学地位追求模块的研究述评[J].心理学探新,2008,28(4):1822.
[11]PolancoLevicán K,SalvoGarrido S.Bystander Roles in Cyberbullying: A MiniReview of Who,How Many,and Why[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1,(12):19.
[12]Campbell A.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women′s aggression[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2013,368(1):20130078.
[13]李宜如.基于生物竞争行为策略模型的网络竞拍买方决策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14]Kirkpatrick L A,Ellis B J.The Adaptive Functions of SelfEvaluativ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J].NewYork Psychology Press,2006,(18):334339.
[15] Aradhye,C.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J].Encyclopedia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6,(13):12.
[16]Mofulu G,Pan A,Li P.Indirect reciprocity: It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in social entrepreneuring[J].Rationality and Society,2016,28(1):105138.
[17]Hortensius R,de Gelder B.From empathy to apathy: The bystander effect revisited[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8,27(4):249256.
[18]许波,车文博.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进化心理学[J].心理科学,2004,27(1):236238.
[19]苑波,张野,张珊珊.中学生自尊在孤独感与网络欺凌间的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4):526528.
[20]孟凡兴,高玉璇,王淑合.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中的行为分析及干预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20,(2):2327.
[21]金绪泽,刘慧仿.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角色差异及其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3):151156.
[22]韦维.初中生共情与网络欺凌中旁观者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23]莫梅鋒,宋飞颐.道德推脱与身份转化:社交网络欺凌中的旁观者效应[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2):156160.
[24]张荣荣,董莉.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的作用机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7(2):118128.
[25]任萍,张云运,周艳云.校园欺负中的积极参与角色:保护者[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98106.
[26]叶宝娟,杨雪,雷希,等.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6):12081210.
[27]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8]Song J,Oh I.Factors influencing bystanders′ behavioral reactions in cyberbullying situation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8,(78):27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