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自然,游刃有余

2023-02-17蒲雪莲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庖丁解牛天性寓意

蒲雪莲

金题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教益。阅读这些经典时,我们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

经典的寓意往往是丰富的,比如庄子的《庖丁解牛》,有人认为它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它主要强调的是“保全天性”……

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庖丁解牛》寓意的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从《庖丁解牛》结尾梁惠王的“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一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庄子讲述“庖丁解牛”正是为了给梁惠王提供“养生之道”。既为“养生”,那么“保全天性”应当是更贴近寓言本意的解读。庖丁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解牛数千,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作为刀,完全做到了“保全天性”。而它得以“保全天性”的方法又是什么?“顺应自然”。所以,《庖丁解牛》的寓意应当是顺应自然、保全天性兼而有之。二者中,“顺应自然”是方法,“保全天性”是目的。

人的天性应当就是人们先天存在的固有性格。但是人立于世,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来自自然或社会的力量与我们的天性发生冲突,有时甚至会是非常剧烈的对抗,使我们的天性无法完全舒展。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探索规律,进而顺应规律,让自己的天性在各种阻力与矛盾中作适当伸缩,尽量避免正面、剧烈的冲突,以达到保全的目的。把握规律并遵循规律,在规律的“夹缝”中生存,天性就不会被磨损,个人也就能够免于重创,并在此基础上求得发展。

习作展示

面对自然,虽然人们不时感叹“人类太过渺小”,但就是这“渺小”的人类却能在“强大”的自然面前完成一个个突破,实现一次次跨越。究其原因,无他,就四个字——顺应自然。同样,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生机勃勃,文明璀璨,正与我们老祖宗崇尚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密切相关。“天人合一”,乃是高层次的顺应自然。

关于顺应自然,古人有很多经典言论。庄子在他的《齐物论》中写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没有对天地万物的“顺应”,显然是无法达成“天人合一”的。至于如何“顺应”,他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已说得明明白白。

首先是观察。从“所见无非牛”到“未尝见全牛”,这便是观察之功。“目无全牛”乃是观察的最高境界,是剔除了迷人眼的“形”,而见到了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规律。

其实,人类的每一点进步,都是顺着规律的罅隙前进的。面对日出日落、昼夜交替,人们学会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对寒暑易节、冬去春来,人们学会了春种夏管,秋收冬藏;面对江河奔腾、原野无边,人们学会了驾舟滑雪,骑马乘车……而今,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是在衣食住行上有了质的飞跃。如今的人类,可以飞上浩瀚的太空,可以探秘微观的量子,可以预报天上“不测之风云”,可以演算人间之“旦夕祸福”……而这一切,莫不是建立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

回首人类进程,我们其实也曾遭遇过因藐视规律而受到惨痛教训的历史。比如因毁林开荒而导致水土流失,因围湖造田导致气候变化,因高碳生活而导致各种污染,因迷信“人定胜天”而导致大自然的报复……一旦眼里没有了“规律”,人们便会被“规律”撞得头破血流。人们这些无视规律的行为,不仅比不上《庖丁解牛》中的“良庖”,连“族庖”也不如。

好在今天的人们终于领悟了“规律”之重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规律,“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是规律,“维护生命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是规律……当这些“规律”融入了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体现在我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上,我们何愁找不到“游刃有余”的发展空间!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顺应规律、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且在孜孜不倦地探寻与宇宙和平共处、与自然相容相契、与他人美美与共的生活方式。如此,我们必定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大自然成为最宜人的家园,让万物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全!

【江苏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三(7)班】

点评

作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顺应自然。而后借助种种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实和现象从正反两方面作对比,揭示出尊重规律无往而不胜、违背规律必然头破血流的道理。最后充分肯定了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尊重规律,深信人类必有美好前程。条理清晰,说理充分。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基在《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像松、楠、柏等可以做栋梁的树木,须三五十年才能长成;像柽、柳、樕等树木,种下就成活,却只能当柴烧。短期来看,栋梁材得利慢,木柴材得利快;长期来看,得木柴材的利是一,而得栋梁材的利是百。一个以种树为业的人,全部栽种栋梁材,世世代代享受其好处,结果成为国内最富有的。这人的邻居家境贫寒,非常羡慕,就效仿他,但种植松、楠、柏不到三年,不等成材就砍伐了它们,认为这样能常获利,但仅能供他吃一日两餐,没有剩余。

以上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则种树的故事是一则寓言,其所蕴含的道理是多层面、多角度的。我们可以从树木成长规律的角度分析,可以從人们对树木的态度的角度分析,还可以从这些树木给人带来的不同利益的角度分析。考生可从三个角度立意:

1.就像树木的成长有其规律一样,人才的成长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人想要学有所成,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

2.在人才的培育、管理和使用上,一定要遵从规律,给人才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甚至允许其失败,促进人才健康成长。

3.知识经济时代,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百年树人,善待人才,就是对未来最大、最好的投资。

当然,形象大于思想,我们还可以分析、解读出更多的立意。只要能触及故事的一个关键点、探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好的立意。

猜你喜欢

庖丁解牛天性寓意
美好寓意品芝麻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好的评价如“庖丁解牛”
模仿老鹰的乌鸦
庖丁解牛:牛和马的较量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工匠精神之庖丁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