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角膜病变的临床汇报

2023-02-17何艳艳张希娴

眼科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屈光力屈光度散光

何艳艳,张希娴

(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兰州 730000)

角膜变性[1]及角膜先天性异常在临床诊疗中并不少见,屈光不正中角膜散光临床诊疗中也是寻常可见。角膜老年环病因可能与家族或非家族性的异常高脂血症有关,最常见临床表现是边缘性角膜白色环状混浊、带状角膜变性、Terrien角膜边缘变性[1],病因也不明确。角膜营养不良如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角膜内皮营养不良临床诊疗活动中也可遇到,确诊难度不大。圆锥角膜[2]确切病因至今不清,好发于青少年,病程进展部分发展快,临床诊断至今亦有一定难度,尤其针对早期圆锥角膜,随着病情发展,可根据临床体征及角膜地形图确诊。本文汇报一例中青年女性的角膜病变,经过2周的诊查,自行恢复,临床诊断不明确,回顾该患者此次临床诊疗经过,倍感困惑,总结了该患者的临床病例特点及检查资料,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眼科专家、同道的指导,对该病的预后及再次复发后确诊给予帮助。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3 岁,以“双眼视物模糊一周”为主诉,于2021年8月27日就诊于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眼科。患者自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于1周前已自觉双眼不适,未予以重视,无外伤,无熬夜史,无例假期不适等特殊原因。既往史:既往双眼屈光度−5.00球镜(diopter of spherical power,DS),平日长期佩戴美瞳、隐形眼镜;曾于201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模糊,就诊多家医院,行角膜地形图等检查,并未给予明确诊断,后自行休息近2周后恢复。于2022年9月再次出现该症状,经2周休息,症状再次消失。追问病史,患者父母双方无特殊,母亲因肾病综合征有多年激素药物服用史;生育史:足月顺产,有一妹,屈光不正,亦长期佩戴美瞳。该患者已婚已育,育有一女。

专科检查:视力:右眼0.04,左眼0.02,矫正视力:右眼0.40,左眼0.15;眼压正常;裂隙灯检查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未见角膜后沉着物(keratic precipitate,KP)及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AF),双眼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021年8月27日,TPCON-KR8900验光仪可见角膜环呈不规则椭圆形,环欠完整(见图1)。2021年8月30日,于兰州某医院眼科行Pentacam检查示:右眼前表面:平坦轴曲率半径(Rt)8.04 mm,陡峭轴曲率半径(Rs)7.50 mm,平坦子午线中央3 mm区域内的角膜曲率值(K1)42.0 D,陡峭子午线中的角膜曲率值(K2)45.0 D;后表面:Rt 6.55 mm,Rs 6.11 mm,K1 −6.1 D,K2 −6.6 D;右眼角膜前表面曲率显示右眼颞下方曲率爆红,前表面高度图+20,右眼Belin-Ambrosio 增强型扩张显示图示:D值2.82,爆黄。左眼前表面:Rt 7.56 mm,Rs 7.43 mm,K144.6 D,K245.4 D;后表面:Rt 6.61 mm,Rs 6.18 mm,K1 −6.1 D,K2 −6.5 D;左眼前表面曲率4 mm区域鼻上方曲率增高,前表面高度图+7,左眼Belin-Ambrosio增强型扩张显示图示:D值2.56,爆黄。2022年9月28日,于兰州某医院行Pentacam检查(见图2~5)示:右眼前表面:Rt 7.69 mm,Rs 7.10 mm,K143.9 D,K247.6 D;后表面:Rt 6.49 mm,Rs 6.28 mm,K1 −6.2 D,K2 −6.4 D;右眼角膜前表面4 mm区域曲率显示对称领结型,下方曲率爆红,前表面高度图+14,右眼Belin-Ambrosio增强型扩张显示图示:D值1.84,爆黄。左眼前表面:Rt 7.68 mm,Rs 7.38 mm,K143.9 D,K245.7 D;后表面:Rt 6.46 mm,Rs 6.09 mm,K1 −6.2 D,K2 −6.6 D;左眼前表面曲率4 mm区域下方曲率增高,前表面高度图+12,左眼Belin-Ambrosio增强型扩张显示图示:D值2.21,爆黄。

图1 右眼验光仪图片可见角膜瞳孔环不规则Figure 1 Irregular corneal pupil ring can be seen in the picture of right eye refractometer

图2 右眼角膜地形图显示平均角膜屈光力45.7 D,散光度为3.7 DFigure 2 The corneal topography of the right eye shows that the average corneal refractive power is 45.7 D and the astigmatism is 3.7 D

图3 右眼Blin图增强型扩张显示图示:D值1.84,爆黄Figure 3 Blin diagram of right eye,enhanced expansion display diagram: D value 1.84,burst yellow

图4 左眼角膜地形图显示平均角膜屈光力44.8 D,散光度为1.8 DFigure 4 The corneal topography of the left eye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rneal refractive power was 44.8 D and the astigmatism was 1.8 D

图5 左眼Belin图前表面爆红,增强型扩张显示图示:D值2.21,爆黄Figure 5 The front surface of Belin diagram of left eye bursts red,and the enhanced expansion display diagram: D value 2.21,bursts yellow

患者自发病以来,裂隙灯检查角膜(见图6、7)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未见KP及AF,眼压正常,角膜共聚焦显微镜示双眼巨噬细胞增多,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角膜内皮镜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拒绝行相关免疫学检查及基因检测,故未能进一步从免疫或基因方面进行该角膜疾患的诊断,间断自行点用0.1%氟米龙,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对症治疗,患者于9月11日屈光度恢复正常。后复查3次,验光单见表1,个别时间段部分数据无法测出。

图6 右眼裂隙灯见角膜透明,光带无膨隆Figure.6 The slit lamp of the right eye shows that the cornea is transparent and the light band is not swollen

图7 左眼裂隙灯见角膜透明,光带无膨隆Figure 7 The slit lamp of the left eye shows that the cornea is transparent and the light band is not swollen

表1 患者不同时间段验光单数据Table 1 Optometry sheet data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2 讨论

临床定义角膜散光[3]: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2条焦线和最小弥散圆的一种屈光状态。临床分为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规则散光即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相互垂直;不规则散光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不相互垂直。散光的屈光状态一般较稳定,有研究[4]报道,如长期频繁揉眼、眶内肿瘤、甲状腺相关疾患可引起散光度数波动,散光镜片超过2.00°,需要订做,那么临床上一般散光超过2.00°,需要检查角膜地形图,排除圆锥角膜可能或定期复查角膜地形图。

圆锥角膜是一种以角膜扩张为特征,致角膜中央部向前凸出、变薄呈圆锥形并产生高度不规则散光的角膜病变。圆锥角膜的文献报道最早可追溯至200多年前,发病机制不明,治疗较困难,造成的角膜散光、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后角膜水肿、角膜瘢痕等问题,严重威胁患者的视力。临床分为潜伏期、初期、完成期、瘢痕期。其中初期表现为近视,角膜曲率增大,逐渐发展成为规则或不规则散光,角膜地形图表现为明显后圆锥;完成期临床4个体征:1)Munson征;2)Fleischer环;3)Vogt线;4)角膜呈明显锥状前凸,中央变薄。早期诊断较困难,最有效的方法为角膜地形图检查。

本文报道此病例目前又处于发病期,患者是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接诊后眼科行视力、验光、角膜曲率、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由于科室检查设备有限未能进一步做角膜地形图Pentacam[5-8],前节OCT检查,角膜内皮镜、角膜共焦激光等检查[9];患者于8月31日在外院完善相关部分检查,但未能确诊。因科室验光便利,故能多次验光,测眼压,询问病史及家族史,患者自诉于201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后多次在兰州市多家医院及西安某医院就诊,初步考虑诊断圆锥角膜,后无继续诊治,休息2周后双眼模糊症状消失,近7年常年佩戴美瞳,无特殊不适。至此次发病,于8月27日科室验光检查前1周晨起视物模糊,午休后略缓解,下午自觉双眼模糊加重,验光仪可见角膜环不规则,验光屈光度变化大;于9月1日到兰州某医院就诊行Pentacam、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给予0.1%氟米龙、贝复舒等治疗,患者未规律用药,1周后病休2周,自觉症状消失,验光及矫正视力正常。该患者于9月26日再次出现视物模糊,同1天不同时段验光出现于2021年9月同种验光情况,屈光度变化大,验光仪显示角膜环不规则,次日到兰州市某医院进行角膜地形图、角膜OCT、角膜内皮镜等检查,有专家考虑系过敏所致,建议给予0.1%氟米龙、溴酚酸钠滴眼液对症治疗,患者在随诊过程中有所发现,患者行双眼加压20 min后验光,屈光度稳定,散光消失,用眼后再次发生屈光度变化。

该患者发病期间典型表现与圆锥角膜不相符:患者裂隙灯检查无光带锥形改变,且能自愈。针对该患者患病情况,笔者考虑:角膜在临床上分为5 层,完整的角膜上皮细胞和泪膜、基质层胶原纤维束的规则排列、角膜无血管以及“脱水状态”共同维持角膜透明性。Pentcam[10-18]检查报告:D值由5个参数组成,包括前表面高度的标准偏差(D f)、后表面高度的标准偏差(Db)、厚度变化率的标准偏差(Dp)、最薄点厚度的标准偏差(Dt)和Ambrosio相对厚度的标准偏差(Da)。每个单独的参数及其最终D数都归一化为其平均值,并报告为与平均值(D值)的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SD)。参数以白框(正常)<1.6 SD、黄框(可疑)>1.6 SD或红框(异常)>2.6 SD表示。患者自诉发病后晨起视物尚可,数小时用眼后视物模糊症状加重,从验光数据可以佐证,作为眼科医生,常见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角膜雾状水肿、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角膜上皮水肿(角膜上皮密集或较大水泡),角膜基质层或后弹力层皱褶等,验光屈光度、角膜曲率变化较大,该患者角膜裂隙灯检查无异常,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基质层或后弹力层无皱褶,K P(−),Ty n(−),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巨噬细胞,表明角膜炎症反应明显,患者历经1月后自愈,验光度可自行稳定。于2022 年9 月发病后,有专家考虑:1)角膜过敏;2)干眼症[9,19]。给予患者0.1%氟米龙滴眼液、奥洛他定滴眼液(帕坦洛)对症治疗,患者仍未规律用药,2周后屈光度稳定。患者睑缘未见明显异常,干眼筛查项目未排除。

笔者考虑此病例系角膜病变,病因不明,专科检查不能给予较明确诊断方向,因科室设备有限及多方因素限制,患者未进行免疫及基因检测等,目前多考虑角膜特异性病变,特报道供大家了解该类角膜疾患,请同道批评指正。同时殷切希望能得到专家的指点:1)该患者诊断?病因是?2)患者系中青年女性,有爱美诉求,该患者能否继续佩戴隐形,患者行角膜O CT检查及Pentacam检查示角膜中央厚度490 μm左右,患者可否考虑长期佩戴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es,RGP)或者角膜交联术[20]来预防角膜病变发作;3)患者多次发生此种情况,有否可能出现圆锥角膜?

开放获取声明

本文适用于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允许第三方用户按照署名(BY)-非商业性使用(NC)-禁止演绎(ND)(CC BY-NC-ND)的方式共享,即允许第三方对本刊发表的文章进行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但在这些过程中必须保留作者署名、仅限于非商业性目的、不得进行演绎创作。详情请访问: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

猜你喜欢

屈光力屈光度散光
配戴离焦RGPCL对高度近视儿童角膜屈光力及散光量的影响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眼镜光学成像与眼内屈光力需求须吻合
一种星敏感器杂散光规避方法
宝宝体检有散光需要配眼镜吗
验光中散光问题的处理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星敏感器杂散光抑制方法及仿真分析
镜片度数标称值与屈光力的关系
视知觉学习对近视性弱视患儿屈光度增长的影响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