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MRI增强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鉴别
2023-02-17蒲燕燕许华权张佩佩周吉良侯俊成
蒲燕燕 许华权 张佩佩 周吉良 侯俊成
非哺乳期乳腺炎为非哺乳期乳腺常见疾病,多见于20~40 岁女性,其病因尚未明确,在临床上根据病症类型可分为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及急性化脓性乳腺炎(acute suppurative mastitis,ASM)等三个亚型[1,2]。非哺乳期乳腺癌定性诊断多依赖于手术活检等,但其为有创检查,患者依从性较差。MRI 因具备多序列及功能成像的优势,已成为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常用技术[3,4]。本次研究探究多模态MRI 增强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鉴别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2 年3 月岱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40 例为乳腺癌组,均为女性,年龄33~54 岁,平均年龄(42.80±4.49)岁;左侧发病18 例、右侧发病22 例;选择本院同期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84 例为乳腺炎组,均为女性,年龄31~59 岁,平均年龄(44.26±5.38)岁;左侧发病40 例、右侧发病44 例;根据实际病症亚型分为:PDM 26 例、GLM 42 例、ASM 16 例。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纳入标准包括:①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②患者依从性较好;③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④患者发病位置均为单侧。并剔除:①患精神类疾病或无法正常沟通者;②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者;③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者;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两组患者年龄及发病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使用3.0T 全身MR 扫描仪(由美国GE公司生产)对所有患者行MRI 扫描成像。患者取俯卧位,乳房自然悬垂于线圈内,且足先进,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矢状位脂肪饱和FSE T2WI:矩阵大小从288×224 零填充至512×256,视野为20 cm×20 cm,重复时间/回波时间2 600 ms/85 ms,切片厚度5 mm,激发次数为2;轴位短tua 反转回复序列:矩阵大小从256×160 零填充至256×256,视野为40 cm×40 cm,重复时间/回波时间4 450 ms/68 ms,反转时间210 ms,切片厚度5 mm,激发次数为1;DWI:矩阵大小从96×128零填充至128 ×256,视野为30 cm×30 cm,重复时间/回波时间8 000 ms/90 ms,切片厚度3 mm,激发次数为6;获取1 张平扫及7 张增强序列图像:矩阵大小从320×320 零填充至512×512,视野为32 cm×32 cm,重复时间/回波时间3.7 ms/2.1 ms,反转时间12 ms,切片厚度2.2 mm,激发次数为1,翻转角度10°;随后采用笛卡尔校准成像;以钆双胺作为造影剂,并按照0.1 mmol/kg方式进行注射给药;注射后,在第25秒进行第一次增强图像采集,随后采用连续无间隔方式采集剩余图像,间隔时间57 s;所有获得数据均传至GE AW4.6工作站,并根据软件自动生成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ecient,ADC)及DWI,观察高信号位DWI,并手动选取感兴趣区,并取感兴趣区平均值为最终ADC值。
所有图像均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进行诊断鉴别,对不同意见图像,则需经两位医师共同讨论后做出诊断。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包含边缘(模糊或清晰)、强化特征(肿块样或非肿块样)、环形强化、水肿、皮肤增厚及淋巴结肿大等内容。②对两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进行观察记录,其分为Ⅰ型、Ⅱ型及Ⅲ型。判断标准:该位置位于显著病灶强化部分,且>3 个像素,避开液化区及出血区,绘制TIC 曲线:Ⅰ型则为持续上升,Ⅱ型则为平谷状,Ⅲ型则为流出状[5]。③统计乳腺炎组各亚型患者ADC 值,记录各亚型强化类型分布情况,包含肿块样强化及非肿块样强化。④记录乳腺炎组各亚型MRI 强化特征,分为病变强化特征及内部强化,其中病变强化特征包含线样强化、节段性强化、区域性强化、多区域强化及弥漫强化;内部强化包含不均匀强化、均匀强化及簇环样强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于样本量较少的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对各亚型ADC 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理学特征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病理学特征比较/例(%)
由表1 可见,乳腺炎组在边缘模糊、强化特征非肿块样、环形强化及水肿占比均高于乳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8.04、39.34、23.63、38.35,P均<0.05),乳腺炎组在皮肤增厚及淋巴结肿大占比与乳腺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72、2.06,P均>0.05)。
2.2 两组患者TIC类型分布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TIC类型分布比较/例(%)
由表2 可见,乳腺炎组Ⅰ型占比高于乳腺癌组,Ⅲ型占比低于乳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3.44、-23.34,P均<0.05),两组Ⅱ型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5,P>0.05)。
2.3 不同亚型乳腺炎患者ADC 比较 PDM 组ADC值为(1.63±0.30)×10-3,GLM 组ADC 值为(1.31±0.29)×10-3,ASM 组ADC 值为(1.10±0.50)×10-3,不同亚型患者ADC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6,P<0.05)。
2.4 各亚型强化类型分布比较见表3
表3 各亚型强化类型分布比较/例(%)
由表4 可见,各亚型间强化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P>0.05)。
2.5 各亚型MRI强化特征比较见表4
表4 各亚型MRI强化特征比较
由表4 可见,各组在线样强化、节段性强化、区域性强化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7.40、6.31、15.25,P均<0.05);且GLM 组线样强化占比高于PDM 组及ASM 组(P均<0.05),GLM 组节段性强化占比高于PDM 组(P<0.05),ASM 组区域性强化占比高于GLM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09,P<0.05)。各组在多区域强化、弥漫强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5.21、5.17,P均>0.05),各亚型内部强化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45、2.05、0.44,P均>0.05)。
3 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为常见良性乳腺疾病,因其病程进展较为缓慢,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其发病机制及原因尚未完全统一,临床上多呈慢性炎性反应进程,且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同时病理表现多样,在诊治时易错诊或漏诊[6]。故寻找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有效诊断技术,对患者治疗方式选择及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
MRI 因具备多序列及功能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势,已成为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常规技术并在炎性乳腺癌的鉴别上具有重要的价值。王伟等[7]研究表明采用MRI 技术有助于区分非哺乳期乳腺炎及乳腺癌,诊断价值高。但亦有研究表明采用MRI 较难区别乳腺癌及急性乳腺炎,因这两者均呈现炎症迹象、皮肤增厚及乳头异常等症状,故采用MRI 成像时,易受多种信息干扰而造成结果不准确[8]。故采用MRI 结合DWI 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关键信息及征象进行筛选,有助于非哺乳期乳腺癌病变类型鉴别[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炎组在边缘模糊、强化特征非肿块样、环形强化及水肿占比均高于乳腺癌组(P均<0.05),并且乳腺炎组TIC 类型以Ⅰ型为主,乳腺癌组以Ⅲ型为主,表明采用MRI 结合DWI进行诊断,可有效区分乳腺炎及乳腺癌,从而可避免发生错诊的现象,进而有利于选择正确治疗方式,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所帮助。分析原因可能为,乳腺癌组织细胞密度高,则细胞外水分子活动受限,则呈现DWI 高信号且ADC 图呈信号减低,同时因ASM 存在大量炎症因子,其细胞外水分子活动同样受限,但其ADC 图无信号减低,故可采用两者结合方式对乳腺炎及乳腺癌做出有效诊断[10]。另外,各亚型间ADC 值有所差异,且PDM 值最大,ASM 值最低,分析原因可能为PDM 常见于乳晕周围,特征为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GLM 可累及乳房任何象限,并伴随炎症及微脓肿,ASM则在病变区域存在大量炎症细胞及坏死组织等,故不同病理状态导致ADC 值有所差异。此外,亚型病变强化特征相比有明显差异;各亚型内部强化相比无明显差异,虽DWI信号将受穿透效应影响,但在排除坏死及囊性成分后,所测ADC 值不受影响,故以此可分辨不同亚型,同时依据不同亚型所测ADC 值,亦可有助确定诊断阈值[9]。
综上所述,多模态MRI 增强结合DWI 可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及乳腺癌进行鉴别,并有助于鉴别非哺乳期乳腺炎各亚型。本次研究尚存有不足之处,所选样本量较少,故结果可能有所偏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