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北上延安的诗词心路
2023-02-17孟俭红程丽丽
■孟俭红 程丽丽
1945年,毛泽东与陈毅等在延安
1943年11月至1944年3月,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用时百余日,由军部所在地江苏盱眙黄花塘,前往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在数千里行程中,陈毅写下近20首诗词,既描述了沿途的自然风物,又讴歌了抗日军民的斗争风貌。其夫人张茜后来评价说:“1943年冬,陈毅同志由淮南地区西行赴延安,随着新经历的开始,他的诗词创作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仔细研读这些诗词,可以发现,它们也是陈毅革命心路的一次淬炼:由离别黄花塘时的心意怆然,到抵达延安后的欢欣自信,体现了他对革命的忠贞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念,也标志着他的思想认识上了一个新高度,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
离别时茫然——迢迢赴延安,初别意怆然
陈毅是在惆怅郁闷、心意难平的状态下踏上西行道路的,原因是工作搭档饶漱石对其的无理指责和攻击。
1942年3月,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被调往延安,参与党中央的工作。刘少奇离开后,其职位由饶漱石代理。为独揽大权,饶漱石极力排挤打击华中局副书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1943年10月,在黄花塘华中局整风会议上,饶漱石向华中局委员和新四军各师负责人列举了陈毅的所谓“十大罪状”,说陈毅在历史上一贯反对毛主席,一贯对抗党中央,一贯反对政治委员制度,并发了一份长达1500字的电报给毛泽东、刘少奇,罗列陈毅的“十大错误”,要求中央派人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企图把陈毅排挤走。陈毅一贯善于自我批评,向中央简单陈述了事情经过,并提出了去延安学习的要求。毛泽东很快回电,要陈毅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陈毅收到电报后,即刻与赖传珠等人商谈,准备启程去延安。
陈毅经历过艰苦的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经历过下山改编、皖南事变、重建新四军的全过程,在浴血战斗中与同志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即将离别,心情自然是难以割舍。此前9月28日,夫人张茜生下第二个儿子丹淮。此时,张茜抱着襁褓中的丹淮,拉着一岁半的大儿子昊苏,双眼含泪送别陈毅。
陈毅办理好交接,将妻儿三人托付给供给部部长宋裕和、卫生部部长崔义田照顾后,于11月25日8时,离开黄花塘军部踏上了去延安的征途。对新四军和根据地的留恋,对战友和亲人的惜别,加之遭受的委屈,此时陈毅的内心如奔腾的江河,抑郁难平,挥笔写下了一组《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五言诗。
1943年11月25日,陈毅赴延安前作 《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诗 (部分)与诸战友道别
全诗共七节,是以情感为主线的道别诗,采用对话的方式,相互叮咛,情深意长。第一节写难舍之情:“战斗相依久,初别意怆然。”“怆然”一词用得恰如其分,真实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复杂情感。“长记叮咛语,早去复早还”,蕴含着绵长的革命友谊,深藏着难舍的离别之情。第二节写情到深处,却相视难言:“知我二三子,情亲转无言。”第三节写大家谈论完时局,举杯欢送诗人远征。第四节写叮嘱:“西去路漫漫,风物仔细看。”既实写路途遥远,又象征革命道路漫长。第五节借西汉名将程不识和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郭汾阳)的典故,凸显我军奋勇抗击日军,“朝中竞献降”则讽刺国民党顽固派的消极抗日。从第六节开始,诗的意蕴不再低沉,转为对延安的展望,想象将要见到一些老战友,诗人心情变得激动起来。第七节是总起,也是回望。“众星何灿烂,北斗住延安。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诗人用“众星”寓革命志士,用“北斗”寓毛泽东,用“清凉山”寓圣地延安,一个“飞”字,展示了对延安的向往。因此,陈毅也盼望早早“飞”到延安,与过去的战友们重逢畅谈。
全诗在这种悲壮与希望、沉郁与明快相反相成的交织状态下,真实地反映了“黄花塘事件”后陈毅的心境。同时也能看出,诗人的心理已悄悄发生了变化,由不舍、担忧,到渴望快到延安,说明陈毅的胸怀是坦荡的,信念是执着的,坚信未来是光明的。这也非常符合陈毅开朗豁达的性格。
但是,“西去路漫漫”,行程绝非轻松平坦,不仅要穿越陇海线、津浦线、平汉线等敌伪封锁线,还要翻越多座山脉,天气愈加寒冷,敌情时刻紧张。然而,越是环境恶劣,越是斗争艰苦,越能激发陈毅的诗性,化成笔下篇篇佳作。
征途中焦虑——横越江淮七百里敌伪关防穿插勤
与陈毅同行的,除了两名警卫员,还有华中局交通局局长曾浪波夫妇。曾浪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红色交通员,华中到延安的交通线就是他奉命主持开辟的。他们一行五人,首先过洪泽湖到达淮北根据地新四军第师师部,副军长张云逸在那里迎送根据毛泽东的电示,陈毅把军长的担子交代给张云逸代理。两位红军时期的老战友促膝谈心后,26日到新行圩子第9旅驻地。旅长韦国清十分热情不但把自己的房子让给陈毅住,自己在隔壁房间搭床相伴,而且考虑到陈毅此行路途遥远,为安全及健康起见,要求陈毅化装为资本家,并为其赶制了一件蓝色碎花缎面裘袍,称其为“张老板”或“掌柜的”。到陈毅起程时,又专门派了一个骑兵排护送。
离开军部时,冷冷清清,只有随行4人,而在这里,却受到热情接待和迎送,陈毅不由诗兴又发,写下《泗宿道中》:“夜走泗宿道,晨过旧黄河。古邳解鞍马,煮酒醉颜酡。半规残月照,铁骑送长征。百里吠村犬,穿插敌伪惊。畅游根据地,沿途劳送迎。相见问安好,老苍惊故人。”诗中所说的“古邳解鞍马,煮酒醉颜酡”,“畅游根据地,沿途劳送迎”,反映了各基层部队和根据地干部对陈毅的尊敬和热情。“铁骑送长征”是指韦国清派出骑兵排护送的事。陈毅的心情也渐渐为沿途的经历和风光所影响,慢慢地由悲观转向开朗,恢复到“黄花塘事件”以前的状态。每经一地,他几乎都要写诗赋词,或记录行程,或讴歌革命,或抒发感怀。
12月初,陈毅一行来到鲁苏边界,在新四军第4师运河支队的护送下,趁夜色穿过运河封锁线,到达鲁西南,再由著名的铁道游击队护送。铁道游击队在铁路沿线设置了1公里的警戒线,碉堡上的伪军哨兵全换成了我方人员。凌晨3时,陈毅顺利跨过津浦铁路。他还特意看了看铁轨,用手码了码炮楼墙壁的厚度,从一座炮楼一步一步地跨向另一座炮楼,步测距离。
到达津浦路西,鲁南军区独立支队已在此迎接。他们一同来到微山湖边,乘木船抵达湖中芦柴丛中的一个鸭墩(湖上渔民养鸭子用的土墩,供鸭子和养鸭人夜间寄宿),在上面的芦苇棚中休息。陈毅在这个特殊的“招待所”安度了三昼夜,创作了《过微山湖》 《在微山湖遥望微子墓》两首诗,既写自己“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又感慨祖国大好河山被日军占领,汪精卫等人却“贼子投降不自惭”,不禁“痛心滕薛盘倭寇”,希望早日驱逐日军,收复河山。
离开微山湖后,路过沛县、丰县、曹县南部平原地区。由于当地日、伪、顽各种力量犬牙交错,斗争尖锐残酷,特别有一处三角地带,日军正在对抗日力量进行“扫荡”报复。陈毅等人用急行军的办法,以一夜一百五六十里的速度快速穿过黄河故道,再作诗两首《夜过丰沛》 《过曹南》,既讽刺批评说“当今抗倭日,独夫犹阋墙。文恬而武嬉,甘心事虎狼”,又夸赞说“赖有人民在,敌后国之光”。
1941年11月18日,陈毅在新四军4师9旅
一天投宿时,下起了小雨雪,陈毅写下了《再过旧黄河》:“故道黄河千里沙,旅途投宿二三家。黄昏细雨人不寐,夤夜隔窗数雪花。”回顾离开黄花塘后,路途多险阻,天公又不作美,诗人的心情焦急起来,即便“黄昏细雨”这样最易催人入睡的夜晚,仍然难以入眠,无奈之余,只好“隔窗数雪花”,计算此后的行程。
1943年底,陈毅到达河南安阳附近。这是平汉铁路的要点,敌人封锁很严,刘少奇一年前返延安途经此地时,是靠武装部队硬打过去的,付出了很大代价。在交通站负责人建议下,陈毅化装成一名绅士,坐上轿子,由化装成伪军的秘密交通人员掩护,于下午1时行人最多时,混在人群中穿过安阳。随后他们越过平汉铁路,进入晋冀鲁豫根据地。
终于穿过了敌人的封锁线,陈毅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借用清代著名诗人纳兰性德所写的词《长相思·山一程》,以轻松愉快的笔调写下了《长相思·冀鲁豫道中》:“山一程,水一程,万里长征足未停。太行笑相迎。昼趱行,夜趱行,敌伪关防穿插勤。到处有军屯。”“趱”为赶、加快的意思,写出了在敌伪封锁线和据点间穿插的紧张;一个“笑”字,展示了陈毅的乐观精神;处处“军屯”不再是敌据点,而是英勇的八路军,怎能不令人高兴。一首小令,笔触细腻、简洁,既写出了沿途的不易,也道出了陈毅的浪漫情怀和紧张过后的放松心态。
太行山振奋——抗战精华又此间,我过太行梦魂安
1944年1月中旬,陈毅一行终于平安到达八路军总指挥部所在地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受到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的滕代远等老战友的热烈欢迎。
在陈毅到达麻田前,毛泽东曾于1943年12月25日发电报给邓小平,嘱其关照陈毅:“请告他可在沿途略作休息,以免过劳,大会要在四月后开。”同时让陈毅了解一下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整风情况。于是在“昼趱行,夜趱行”之后,陈毅终于有时间停下来,了解八路军抗战的情况,并把八路军在华北整风的经验电告华中。
邓小平、滕代远不但悉心安排陈毅在此休整,而且为他提供了阅读各种中央文件的机会,许多文件使他耳目一新。陈毅感受到莫大的温暖和信任。他一面休整,一面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迟到的、新接的各种文件,同时也对自己和党所经历的种种事件进行了回顾总结。
1944年1月25日,是农历春节。陈毅领略了太行军民节日的盛况和积极抗战的精神面貌。联系自己在太行根据地的所见所闻,他十分激动,挥笔写下了长达130多行、800多字的杂言古体诗《过太行山书怀》。整首诗大气磅礴、纵横捭阖、跌宕起伏、浑然一体,是陈毅写作生涯中最长的一首诗。
全诗共六节。第一节记录了诗人对太行山景物的观察。起句“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一下子就把太行山的广袤无际、壮阔雄伟勾画了出来。接着写山峡,写奇峰,写峭壁,写山中云雾风雪,写山中流出的溪水,写河畔的田园村舍。结语“无与江南异”,表明诗人眼中的太行美景与江南几乎没有两样。
从第二节开始,诗人对自己的革命生涯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我行半中国,廿年不暖席。”七年中央苏区东征西伐,三年游击战争,历尽艰辛;“六年战平原”,叱咤东西,“茅山竖战戟”,风雷滚滚。“南进战苏皖,淮泗波涛激。西征向郑洛,中原撑半壁。江淮与河汉,四望红旗立。”可谓功绩赫赫。
此时到了太行山八路军总部,耳闻八路军的战绩,目睹根据地的政绩,诗人无限钦佩。虽然自己行程近半个中国,住过五岭,战过罗霄,游击过武夷,观赏过黄山,但“此日见太行,险峻称第一”,“风驰万壑开,云卷千峰集”,如此雄伟、如此气魄世所罕匹。而与太行浩气珠联璧合的八路军,在抗战中更是建立了举世称颂的功勋:“平型雁门捷,阳堡显奇迹。妙峰战北平,冀东敌逃逸。大军出雄关,满蒙斧初劈。东进抵渤海,齐鲁喜洋溢。”北中国的辽阔土地上,可以说到处都有八路军的踪迹。
从耳闻八路军抗战的壮举,到有机会坐下来和八路军将士促膝交谈,听八路军指挥员介绍华北抗战情况,陈毅的眼界为之大开,由华北而华中、华南,“敌后三战场,驰骋羽书疾”。在三大战场中,华北战场举足轻重,这里有八路军主力,有一批最优秀的指挥人才;这里也是日军重点进攻的区域,八路军因此担负着艰巨的任务。所以,陈毅在对三大战场作纵横比较之后,欣然得出“决策赖延安,太行天下脊”的结论。抗日军民在华北、华东、江淮河汉等地取得的一系列胜利,都来自延安的正确领导,而坚守太行山的八路军和根据地民众是真正的民族脊梁,是铜墙铁壁,有他们在,中国不会亡,抗战必胜。
接着,陈毅对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建设盛赞了一番:“政治尊民主,联合定大计。经济重生产,首事减租息。文化归大众,工农兵统一。……盗匪告肃清,乞丐无处觅。稼穑与工商,生产事蓄积。在在无贫乏,耕三而余一。大同尚有期,小康已中的。如此前无古人的成就,不禁令陈毅赞叹:“华夏五千年,治隆谁能匹?并豪情满怀地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辛勤百年来,收功在近纪。”
写到最后,陈毅的激情迸发了出来:“吁嗟乎!黄河东走汇百川,自来表里太行山。万年民族发祥地,抗战精华又此间。山西在怀抱,河北置左肩。山东收眼底,河南示鼻端。长城大漠作后殿,提携捧负依陕甘。更有人和胜天时,地利攻守相攸关。创业不拔赖基地,我过太行梦魂安。这个结尾如黄河东流,一泻千里,磅礴大气,振奋人心,可以让人从中充分感受到陈毅自“黄花塘事件”以后的郁闷心情已一扫而空,旅途中的焦虑情绪也烟消云散。“麻田度良夕”“我过太行梦魂安”,陈毅终于从精神到肉体都痛痛快快地放松了下来。
《过太行山书怀》是陈毅在抗战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他心情格外舒畅、身心最为放松、精神状态极佳时的产物。全诗雄浑奔放、热情洋溢,充盈着昂扬正气且张力十足,诗人自己也很满意。后来,张茜在整理陈毅诗词时也说,这篇长诗“用了大开大合的手法,纵论在我党领导下敌后战场的发展局面和抗日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把写景、抒情与政论三者结合起来,一气呵成,斐然成章,是一篇少见的咏写抗战史实的作品”。可以说,在太行的时间虽短,却胜读百卷书,陈毅的感情世界随着其诗词得到了升华。
冰雪中豁达——地冻天寒西北行,延城延水春波绿
在麻田住了半个多月,陈毅接到毛泽东的电报:“望动身来延,沿途请小平注意安全部署。”陈毅一行又踏上了西去的征程,邓小平、滕代远特意为他们选配了骏马,派出护送部队,并交代一定要把陈毅安全护送到吕梁军区。
到榆社县曲里村八路军太行二分区司令部所在地后,曾绍山司令员把护送任务交给了同蒲支队,并叮嘱他们要做好敌情侦察,多加谨慎。因为这里处于太行根据地边缘,再往前走,即是碉堡林立、形势复杂的敌占区晋中平川。当时敌人在太行与晋绥两大根据地之间设置了五道封锁线,要通过是十分困难的。
2月初,陈毅一行在同蒲支队的护送下策马行进。此时,寒风劲吹,天降瑞雪,千沟万壑白雪皑皑。因雪大封路,陈毅一行不得不停下脚步,在太行山一个偏僻的村庄停留。夜深人静,“衾寒难入梦”,面对“残灯不成红,雪打窗纸破”的情景,陈毅写下《由太行山西行阻雪》。这首诗可以说是《过太行山书怀》的姊妹篇。因“策马不能行”,诗人“山村徒枯坐”,内心急盼冰雪融化,免得“征程从此错”。但在“险韵诗自课”中,诗人的心情开始平静。回首过往,赴法勤工俭学途中,因病险些客死他乡,不也拼了过来;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时,曾被围困20多天,最终也挺了过来;眼前这些风雪又算得了什么,怎能阻挡我前行的脚步?“浩歌赋太行,壮志不可夺。”想到这里,诗人的心情开朗起来:“歌罢祝天晓,一鞭汾河过。”诗人不畏困难、笑对人生的乐观豪情跃然纸上。此后,虽多次遇雪,陈毅的心情却不再焦急,而是怀着从容的心情一边欣赏自然景观,一边在与风雪的抗争中顽强西行,可见其旷达超脱的胸襟。
2月8日元宵节这天,陈毅一行来到太谷县胡家坪。虽是战争年代,但节日的气氛依然浓厚,家家户户门前花灯照耀。在节日的气氛中,陈毅灵感的火花再次闪烁,一首《元夜抵胡家坪》瞬间闪现:“敲冰踏雪麦坪前,半夜山村犹未眠。点点花灯当户照,齐占胜利在今年。”读罢短诗,既感受到了山村雪夜的节庆,又给人以光明和信心。
随后的路途中,又降大雪,满山遍野银装素裹。陈毅饶有兴致地欣赏雪景,并与随行人员交谈,说他生在南方,革命在南方,很少看到这样的雪景,真是江山多娇。前行不久,面前有一座高山横卧,千峰裹银,万壑叠玉,路又陡又滑。陈毅和大家一起攀爬,十分费劲地翻山,一首《水晶坡又阻雪》诞生了。“雪涛冰柱鸟难过,水晶坡上蚁旋磨。下马敲冰图寸进,赤手攀援如刀割。行行行行觉衣重,朔风吹来裘又薄。进退艰难人马困,不复少年轻腰脚。攀登绝顶望天海,新月初挂远山角。征程日短延安近,喜见吕梁在天末。”该诗形象地描述了跋涉的艰难,但从中能体会到诗人战胜困难后的喜悦。这既是对恶劣自然条件的战胜,也是对坎坷革命征程的超越。
2月中旬,在交城县五里铺,吕梁军区部队接过了护送陈毅的担子。翻越吕梁山时,陈毅写下《过吕梁山》一诗。在诗人心中,尽管“冰雪未消融”,“雪海冰山行不得,飞岩绝壁路偏长”,但“花信迟迟春有脚,夕阳满眼是桃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之花、自由之花、幸福之花一定会盛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明天一定会到来。
1944年3月7日,历经千辛万苦的陈毅终于到达延安,受到党中央的热烈欢迎,被安排住在党中央驻地杨家岭,离毛泽东住的窑洞不远。9日,陈毅出席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的生日庆贺活动,见到“十年故旧满座排”,陈毅感慨“关山万里我始回”。到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见到阔别近10年的老战友,陈毅心情格外高兴,举目四望,“延城延水春波绿”。这不仅是自然的春色,也是革命的蓬勃力量。
教导中升华——延安有宝塔,万众齐仰望
初到延安,一切对陈毅都是新鲜的。他访故友,到学校,登宝塔,看街市,四处参观,感受延安军民的革命热情,同时不断了解八路军、其他战略区和敌后战场的情况。面对蒸蒸日上的革命形势,面对新人新事新气象,陈毅感触极深,作《延安宝塔歌》以抒怀:“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塔尖喻领导,备具庄严相。犹如竖战旗,敌军胆气丧。……”在这些朴素的诗句里,陈毅用最崇高的敬意,歌颂党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通过对政治地标宝塔山的形象描写,寓意有党中央指引方向,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革命永不迷航,胜利必将到来。
1945年10月,粟裕、刘瑞龙、谭震林、陈毅、饶漱石 (右起)在山东临沂
至于陈毅和饶漱石的矛盾,在毛泽东的耐心开导下,陈毅剖析了自己,放下了包袱。起初,他要求党中央开一次会议,谈一谈自己与饶漱石的问题。毛泽东不同意,说:如果你要谈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谈华中抗战的经验,我可以召集个会议,让你谈三天三夜。如果你要谈与小饶的问题,我看还是不要提,一句话也不要提。3月15日,毛泽东约陈毅谈“与小饶的问题”,同时指出陈毅的若干毛病,希望他给华中局发个电报,作个自我批评。陈毅照办,在电报中说:“我自己对于如何团结前进的问题上,我的某些认识上和处理方式常有不正确的地方。由于自己有遇事揣测,自己又常重感情、重细节,不正面解决问题,对人对事不够严正等等陈腐作风,这样于彼此协合工作以大的妨碍……我自惭最近一年来在华中的工作尚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这就是我到中央后所获得的教训。”毛泽东也给华中局发了电报,想对这个问题打个结。饶漱石收到毛泽东和陈毅电报后,分别回了电,其态度对毛泽东基本是“顶”,对陈毅还是指责批评。陈毅看到饶漱石的蛮横回电,当即写信向毛泽东诉说委屈。毛泽东于4月9日复信陈毅,极为中肯地告诫道:“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他特别强调:“忍耐最难,但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10日,毛泽东恐陈毅火气未消,又找陈毅面谈,说现在人家对你有误会,你越解释误会越大,将来回去是可以解决的,还开导他在受到冤枉和挫折时,不能消极、气愤,而要当作一种有益的锻炼。陈毅听后表示:本来我的气很大,你这样一讲,我也没有什么意见了。陈毅说到做到,把委屈放在一边,迅速投入到工作中,4月底完稿并上送的《1938年至1943年的华中工作总结报告》,受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这段时间,陈毅还参加了4月12日在延安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听了毛泽东作的《学习与时局》的报告。他对薄一波说:“不要把我们党内的生活看得尽善尽美,矛盾和问题多得很,我们走过的路并不平坦。”他在认真学习了《学习与时局》初稿后致信毛泽东说:“我个人说来多年含茹于经验主义的原野之上,今后多从打开脑筋重新认识自己去着手,由己及人,变更过去及人而不由己的办法。可以看出,到延安后,陈毅的心路已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从思想深处解剖自己,并学会了忍耐,其做人格局和思想水平有了质的跃升。
对于这个艰难但可贵的心路转变,陈毅在《虞美人·春夜》中进行了记录。起初毛泽东不同意开会让他诉说委屈,陈毅心里想不通,“料峭春寒人不寐”,“几番推枕起挑灯”“户外星光冉冉月华生”,内心仍旧意不平。毛泽东让他作自我批评,主动给华中局作一说明,他“一番检点一番愁”。饶漱石复电指责再次激起他的怒火后,毛泽东的信和当面开导又使他醍醐灌顶,“恰似禅家棒喝正当头”。顿悟的那一刻,陈毅的心结彻底打开了。从此,他抛弃个人恩怨精神抖擞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此刻,延安城春水绿,万物复苏在经历大生产和整风运动后,延安也度过了革命征程的寒冬,春意正盎然。于陈毅而言,其心境早已由冬转春,在中国革命转折的重要关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成熟,一个劈山开河、堪当大任的帅才已在延安蓄势待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