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口二号”出水,打开近代上海的“时光宝盒”

2023-02-17孙丽萍

党员文摘 2023年1期
关键词:沙船宝盒古船

□孙丽萍

集全国水下考古精兵强将之力,历时8年寻觅打捞,清代晚期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终于重见天日。它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取得重大突破,为世界水下考古贡献了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如同一只封存近代上海丰富信息的“时光宝盒”,“长江口二号”古船未来将如何一一解密文物悬念,又将向世界诉说怎样的上海故事?

寻找:漫漫8年“大海捞针”

从2015年到2022年,漫漫8年,“长江口二号”古船这个“时光宝盒”重见天日的过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对于水下考古来说,沉船考古是永恒的主题。”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说。

凭海临风的上海,作为国际重要航运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在水下考古方面的记录却是空白。

上海对水下文化遗产展开了大规模的普查,将目光锁定在一艘晚清著名船只——“万年青”号炮舰。

2015年,在水下普查启动四五年之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组成的水下考古队,在长江口水域反复搜寻,寻找“万年青”。

同年9月,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加入其中。打捞局大队长袁立新回忆:“当时传达的任务是长江口有一条古沉船,还不能确定是什么材质,潜水员要下水去摸清楚。”

然而,潜水员随后探明那只是一艘铁质的现代沉船,并非“万年青”号。不仅如此,全国水下考古专家组成的这支队伍还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搁浅事故。

但转机也随之到来:潜水员摸到了一个覆盖着厚厚渔网的大木桩。上海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翟杨兴奋地拿起电话向时任上海文物局副局长的褚晓波报喜:“可能发现了个大家伙!水下摸到了大桅杆!”寻找一艘承载上海记忆的古代沉船,似乎有了眉目。

然而,接下来的2016年,水下考古团队在长江口苦苦搜寻了大半年,竟一无所获。眼看由于天气水文等原因,潜水作业的时间窗口即将关闭,搜寻工作再次陷入“黑暗”。

天无绝人之路。最后一次下水作业时,潜水员摸到了一个外形奇特的瓷器。两三天后,他们又一鼓作气,在水下发现了长约23米的木船船舷。

就这样,人们遇见了沉睡水下的“长江口二号”。如今,“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已经探明:这艘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所在水域水深8米至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的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从勘测情况来看,古船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考古工作者对“长江口二号”古船的4个舱室进行小范围清理,舱内均发现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发现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以及建筑材料等大量文物。

出水:清代古船重见天日

2022年3月2日,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宣布启动“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消息震动中外。

在长江出海口水域,水浊流急、瞬息万变,寻找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水下打捞亦是极大的挑战。浑水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至今极难跨越的瓶颈。长江口水下能见度极低,基本“伸手不见五指”。

由此,拥有全球顶尖高端装备制造实力和工程施工技术的上海,组织了一支技术“天团”——他们由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联合上海隧道股份、上海电气等企业组成,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最终研究形成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

同时,科学家们也跨界“组团”,以最硬核的科技赋能中国水下考古和水下打捞,催生出不少创新技术,包括水下沉船自动识别辅助系统、全球首艘智能化立体采样无人艇、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等“黑科技”。

2022年9月6日,“长江口二号”整体打捞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到达长江口横沙水域,开始在海上施工作业。“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2022年11月20日深夜,长江出海口横沙水域,两艘巨型工程轮——“大力”号和“奋力”轮灯火通明。它们的使命是携手将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成功打捞出水。

“快、快看!桅杆!桅杆出水了!”21日零点左右,这是中国水下考古新的里程碑时刻——“长江口二号”古船断裂的桅杆顶端探出了水面!

在此起彼伏的惊叹和拍照声中,百年清代沉船沧桑的身躯缓缓浮现,显露真容——爬满了藤壶,厚裹着淤泥,唯有它身上分割各舱室的“横隔板”如人体肋骨般历历可见……

“长江口二号”古船被确认为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此次被成功整体打捞出水、重见天日,不仅可为深化中华海洋文明研究和文明交流互鉴研究提供珍贵实证,亦将向世界讲述上海故事。

聚焦:“时光宝盒”琳琅满目

考古工作者探明,“长江口二号”古船这只“时光宝盒”内涵丰富。翟杨介绍,“长江口二号”古船已清理出水600多件陶瓷器。这些瓷器大多产自景德镇窑,也有部分可能产自江苏宜兴窑口。

众多瓷器中,一只清同治景德镇窑绿釉杯最为特别,被命名为“长江口二号”古船上的“001”号文物。这件绿釉杯小巧玲珑,底部有矾红彩书“同治年制”篆书款识。正是这个底款,对于“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年代判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景德镇窑于明代宣德年间始烧绿釉瓷器,至清代早期又引入欧洲技术,创烧出一种‘西洋绿色器皿’,釉质上与传统绿釉有所不同,并且是通过吹釉的方法施釉。这件出水绿釉杯因长期受海水腐蚀,呈微褐色,但它自带的上海开埠之初中外文化交流印记,却依然鲜明。”翟杨说。

令人惊喜的是,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的文少卿副教授团队在古船淤泥中取样了一些稻壳,然后以碳十四测年验证出稻壳的年龄也在清同治时期,从侧面佐证了长江口二号古船已沉睡水下150余年时光。

“二甲传胪图”杯、“吹绿”釉瓷、青花双耳“嫁妆瓶”乃至越南水烟罐……从目前收获的文物来看,“长江口二号”出水的瓷器多为贸易交流瓷,制作精良,它们如散落海底的拼图碎片,为人们“拼贴”出一幅上海开埠初期生机勃勃、文化多元的社会生活图景。

回家:讲述近代上海传奇

2022年11月25日,“奋力”轮带着“长江口二号”古船驶入黄浦江畔的上海船厂旧址一号船坞。百年古船回到了百年船坞,可谓珠联璧合。

人们不免好奇:一艘清末沉船为何如此重要?

学者指出,眼下,考古工作者已经初步判定——“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一艘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属于沙船船型的可能性极大。上海素称“沙船之乡”,它的重见天日,对于上海近代史研究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沙船是见证上海“以港兴市”成为现代大都会的重要航运载体,它的形象亦因此醒目地出现在上海市市徽上。穿过百余年时光回望,当时的上海沙船行业可谓“顶流”,直接推动了钱庄业、布业、北货业等在城市中兴起并繁荣。

然而,短短二三十年中,沙船经历了“领袖百业、富庶江南”的高光时刻,也经历了在外商钢铁货轮竞争之下的逐渐衰败。

在帆船消失的同时,仍有一些大型的中国沙船远航至日本、马尼拉和新加坡。与此同时,上海成了由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的巨大海运枢纽中心,航线四射,辐射日韩和欧美。

如今,由于历史原因,曾盛极一时的沙船已没有完整实船存世。正因如此,被初步确认为沙船船型的“长江口二号”,不仅填补了我国水下考古清代晚期古船的空白,更为研究近代上海历史找到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见证。

据介绍,未来,作为历史建筑的上海船厂船坞将“变身”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将在那里打开“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时光宝盒”,逐步揭开这艘清代沉船的诸多未解之谜。

猜你喜欢

沙船宝盒古船
揭秘水下的“时光宝盒”
走近宝荷,打开宝盒
打开艺术的宝盒——“青藏三部曲”的多样化文体与叙事探索
古船和木墩
四大古船复原“大帆船时代”
重构白板舟:3D建模在疍民古船复原中的应用(英文)
某吸沙船配套柴油机曲轴轴颈磨损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神秘的抽沙船”
自制沙船模型
蓬莱古船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