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听中华文明的前进足音

2023-02-17施雨岑王鹏徐壮

党员文摘 2023年3期
关键词:雨儿大运河胡同

□施雨岑 王鹏 徐壮

长城获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高光时刻”频频出现。

这些“高光时刻”,是新时代中国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生动例证——从长城到大运河,从良渚古城遗址到敦煌莫高窟……星散在广袤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实证着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生生不息,展示着中国文脉保护与传承的亮眼答卷。

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胡同、四合院,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见证着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其生存和发展问题也一直引人关注。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玉河旁的雨儿胡同,先后走进29号、30号大杂院。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来就是想看看老街坊,听听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

老城要发展,居民生活亟待改善。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如何既满足老街坊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又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思考。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

一系列着力保护胡同肌理和院落风貌的举措在古都有序落实。

“为保留老房子的味道,许多建筑上缺损的老构件不再是简单替换,而是专门搜集传统的材料,依据胡同特色,用传统技艺进行修复。”负责雨儿胡同改造工程现场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郑天深有感慨,“以往,我常常修复建筑,但这一次,我感觉是在修复城市,修复文明基底、抚慰城市心灵。”

随着一条条老胡同里的建筑风貌和规制格局恢复,尘封已久的古都记忆慢慢苏醒,“老巷幽宅静树依”的风韵回来了。

雨儿胡同30号院里,老居民崇宝才坐在小院核桃树下,细数着小院里的秋藤、冬雪、春雨、夏荷……一年四季都是好光景。

30多年前,崇宝才一家三口搬进30号院时,约300平方米的院子里住了14户居民,私搭乱建十分严重,密如蛛网的胡同里房屋杂乱得挤成一团。

“这些年经过修复改造,我们四合院的温情味儿回来了,私搭的棚子没了,大杂院变成了自己一直羡慕的中式大院。阳光照进屋里,心里亮堂堂的。”这位70多岁的老人脸上皱纹舒展,漾出笑容。

春草生,秋叶落,胡同和四合院浓郁的文化气息在岁月中沉淀绵延。“作为胡同里的一分子,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传承好这里的人情味儿、文化味儿。”崇宝才说。

珍视根脉,坚定守护

一把皮尺、一根米绳、一部自制木梯——这曾是山西省山阴县长城保护员尹成武的全部测量工具。

从1979年就开始守护长城的尹成武,靠着简陋的工具,每天在山上待十余个小时,一米一米咬着牙完成了山阴县境内长城的测量工作。

“老祖宗的东西,你接触时间越长越有感情。”尹成武说。如今,当地增加了4名文保员,守护长城的队伍不断壮大。

巍巍万里长城,历经千年风霜。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相关决议认为,我国在长城保护方面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使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得到了妥善保护。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4年。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之际,时任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顾风在激动之余也深深担忧:申遗成功的大运河能否更有尊严地活下去?

这一担忧并非没有缘由。长期以来,这条纵贯南北的大动脉,一直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空间挤压严重等突出问题。

重现大运河的绝美风光,离不开“壮士断腕”的决心。

扬州为了大运河生态,关停“每年能够交税2个多亿”的化工厂;杭州出台我国首个保护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印发,更是掀开了大运河历史的崭新篇章。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当读懂并珍视文化根脉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期许,文化遗产的美好未来不再遥远。

寻根溯源,面向未来

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南岸土层下,文明的秘密层层揭晓。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曾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在2021年3月以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

然而,只有35年前那次发掘的亲历者才能体会,考古这门学科已实现了何等惊人的发展。

先进的技术、新锐的力量,研究最古老的岁月,展现最悠远的文明。曾被视为“冷门”的学科,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灿如星河,绵延闪耀。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处?延绵不绝的传承,走过怎样的起承转合?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考古人所承担的任务,便是解开文明起源的秘密,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

50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重点实施……

放眼中华大地,甘肃敦煌莫高窟、江西海昏侯国遗址、浙江井头山遗址……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接过前人的“接力棒”,以自己的蓬勃朝气和研究成果向世人证明:考古,并不等于故纸堆和冷板凳,而是探寻根脉、面向未来的“朝阳”事业。

薪火相传,与时俱进

草木葱茏的天龙山,在2021年的盛夏格外引人注目——在各方努力下,2021年7月24日,漂泊海外近百年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回归山西故土,与广大观众见面。

这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归天龙山石窟的珍贵流失文物。

“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于灏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千年前,顶尖的匠人在这里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天龙山样式”,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推向高峰。

百年前,璀璨的文化瑰宝遭人觊觎,超过240尊造像被盗、四散飘零,堪称中国石窟寺史上最为惨烈的劫掠。

今天,国宝归家的传奇,一次次唤起人们对家国深沉的热爱。

马首铜像回归圆明园,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跨海追索回国,意大利返还中国700余件文物艺术品……永不言弃的追寻,是为了古老文脉的传承,更是为了民族精神的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当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每年暑假,首都博物馆都会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

泡水皱缩的简牍靠什么化学试剂才能复原?圆明园兽首如何用射线检测内部结构完好程度?轻轻一碰就碎成齑粉的出土丝绸怎样还原本来光彩?……“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的展厅里,许多小观众好奇地发出追问。

从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大受欢迎,到舞蹈《唐宫夜宴》火遍全网;从2020年5.4亿人次“打卡”博物馆,到良渚古城遗址“亮相”中学教科书……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传承不绝的中华文明璀璨瑰宝,鼓舞着千千万万自信的中华儿女,在前行的征途上昂首阔步!

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鞠焕宗/新华社

猜你喜欢

雨儿大运河胡同
雨儿雨儿下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雨儿雨儿下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应该怎么做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