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作中感悟传统与创新
2023-02-16董菲
董 菲
推陈出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既要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又要在互学互鉴中着力创新。就自身创作而言,不能脱离时代气息,也不能做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新”是花鸟画创作的目的,古人反映了自己的时代,我们也可以反映我们的时代。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走出画谱和画室,走向更丰富而神秘的大自然,会获得更广阔的创作题材。北方茂密的灌木丛林题材的花鸟画,则成为新时代花鸟画获得真正解放和生命力的重要途径,花鸟画因为新题材的开发与新形式的表现,从而思想感情和题材内容上产生了新的变化。艺术标准和审美观点也是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常见的题材——北方茂密的灌木丛林。笔者结合自己的近作《幽溪漾碧烟》,分析创作动因与艺术思路,来探讨工笔兼小写意花鸟画的笔墨之美、造型之美、意境之美。
作为一个花鸟画家,自我绘画风格的形成是许多成熟艺术家追寻的目标,同时凝聚着艰辛而漫长的艺术探索过程。当代花鸟画家一直在追求如何去塑造个人符号的语言图式,探索对物象抒发的情感转变成现实画面。当代创作者们探索的勇气和可贵的品质,一直在影响着笔者的花鸟画创作。一直以来,笔者在创作中,以小写意和工笔的笔墨语言来表现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对物象写实性的叙事表现,来展示对诗意、静谧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幽溪漾碧烟》取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常见的题材——北方茂密的灌木丛林和荒僻山岭中的古木苍柏。笔者认为对自然的如实写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不同的表现内容需要营造不同的画面形式语言,从而达到丰富与完善自己的创作实践的目的,这正是笔者作品想要呈现的视觉思考。
前期通过大量写生训练去提高自己,表达自己,为今后的创作积累资源、指明方向。将方案计划做得详细,先选择一些较为常见的树木、灌木丛、石头构图入画。接下来重点到名山大川写生搜集题材,像悬崖峭壁、参天古木、飞瀑流泉,硕大的古榕树,茂密繁复的原始森林,茂盛挺拔的树木群。画大场景古树溪流题材,高耸的参天大树,树叶茂密不见底,林中小溪旁几只白鹭嬉戏饮水,河畔斗舞,构成一幅生态文明的美丽画卷。这种大场景写生在众多植物和禽鸟中提炼物象结构,抓住大结构,捕捉大动势,始终以营造动静对比为主题。
通过一定的写生积累,也慢慢地总结了一些规律,在复杂的场景面前,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入画的角度,确定整个画面的结构动势,用前面几根主线条去定住画面的走势,把画面分成几个大块面,选取比较集中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点,按照物象的结构慢慢开始画,逐渐向四周扩散,从而布满整个画面。然后再回到这个点围绕对象,深入刻画,画出它的结构、层次、疏密关系,层层深入到整个画面。在大场景对景写生面前,学会移花接木,在不违背其生长规律的情况下,作一些主观处理。因为自然界的植物,无论是杆、枝、叶本身都有自身的规律,我们要在杂乱中找出规律,用自己的感受画出对事物的理解,使之繁而不塞,密而不乱,给人意境深远的画面意味。在这个艺术再创造过程中,靠的不是写生的技巧,而是对自然生命的理解,对物象题材的归纳,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创造自然界最真实的自然之美。
在《幽溪漾碧烟》的写生稿进行笔墨转换的创作环节中,针对几种题材的搭配穿插、相互呼应、取舍关系,笔者选择传统的表现手法,拟宋元笔意,以小写意的笔法勾线、皴擦出树木的结构层次,再以工笔细腻的手法勾画,层层分染出白鹭的动态结构。整体拟宋元画风的墨花墨禽,画面以水墨为主,追求幽远静谧的无我之境。此幅作品的细节处理工作量相当的大,每一棵树木和枝干都要皴擦出结构,每一片叶子都要积出水墨效果,显现出丰富的层次。白鹭的身体结构和羽毛鳞片要染出厚度,染出虚实。由开始对幽溪古木题材瞬间萌发的一种“意象”,到最后的层层相映,交错复杂。笔者认为创作是一个由形象到意象的完美蜕变与升华,在这个蜕变与升华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情和人、情和景的自然融合,体现书卷幽境、古意雅致的格调与品味。
《幽溪漾碧烟》将总结写生经验,反复思考绘画作品可读性与耐读性,如何传达物象之生命意义将是笔者创作下一步思考的问题。以往的写生,过于注重物象本身的形,直到创作《幽溪漾碧烟》时,才慢慢地去尝试,忽略物象本身的形,去寻找形之外的东西。当时只是一种朦胧的意识,写生的意义不在于描绘其形象本身,而在于传达形象之外的一种精神气质。
写意精神不同于西方的传统写实主义,它不是客观对象的完全模仿再现,而是建立于客观、真实的物象基础之上,融入了画家的情感,强调对物象自然形态的改造、超越与提炼,最终是为了表现事物的本质和抒写人的自然本性。《幽溪漾碧烟》是一种以自然题材为主的艺术门类,是从自然中获得素材、吸取养料、总结绘画的观察理论和方法,写生创作了大量精湛绝伦的花鸟作品。仔细观察分析历代花鸟画作品,会发现他们在构图上讲究
含蓄巧妙,达到了生动自然,反对加工造作,意境上更是追求情景交融,天人合一。从而形成了中国花鸟画形神兼备的特征,直到今天,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现实意义。
《幽溪漾碧烟》展现花鸟画之写意精神,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大自然静谧幽深、素以为绚的诗学意境为追求。不拘泥于一景一物的细致描刻,而是主张超越有限形质,以物抒情,构建幽远静谧的无我之境。
《幽溪漾碧烟》作为小写意花鸟画,在造型上以写实为主,有主体形象的生动塑造,又有画面的前后呼应虚实关系,整体色调古朴淡雅,耐人回味。笔墨关系是运用传统的表现手法,表达不同的现代人思想。花鸟画创作不同于人物画,无法直观突出主题,表达思想。但一幅好的作品,应该是通过画面能够传达一种人文精神,表达作者的美好祝愿,也就是所谓的借物抒情。《幽溪漾碧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以幽溪古木的质朴无私、静谧幽深来传达一幅书卷幽境、和谐盛世下的幸福家园。
如何衡量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是艺术创作的关键。笔者认为首先要新,新就是有新意,有现代气息,不守旧。都说艺术要反映时代,这是对的。我们可以学习传统,但一定要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现代人画花鸟,画面就是要有现代花鸟画的气息。其次是美,美就是形式之美、笔墨之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意境之美的完美统一,画面有了这些新和美,就能衡量出一幅作品的质量高低。
总的来说,笔者创作《幽溪漾碧烟》时,立足于中国本土美术传统,从艺术本体角度出发探讨花鸟画的用笔、结构、写真、传神等问题,融入了新的思考和个体化陈述方式,也获得了许多感悟。文艺创作不能是“一个人的风花雪月”,学术研究也不能是“象牙塔里的枯燥文章”,一切有价值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是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的。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只有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成就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