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品尝者》中的角色转换与移情体验*

2023-02-16周延蓉

大众文艺 2023年22期
关键词:失意者女店员布丁

周延蓉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401)

上海外语出版社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品尝者》讲述圣诞节期间一名失意者因他人意外相助落入窘境并设法解围的故事。叙事者“我”在布丁店发现一名试吃免费样品的落魄老人后深感同情并提议代为购买,此举并未换来丝毫感激反造成始料不及的尴尬场面。老人透过他人怜悯认清自身生存状态,为挽回颜面不得已购买昂贵甜点后抱愧离去不知所终。“我”恼恨不已,后悔自己言行莽撞断送了老人最后的生存之道;移情体验让“我”充分感受老人对尊严的渴望,于是不再打扰任其消失人海。

故事并未交代老人是谁、来自何方、去往何处,唯一身份如标题所示:品尝者(thesampler),他一连三年风雨无阻品尝免费布丁,每周必来、来了必吃、每样不落,给女店员留下极深印象。[1]“品尝者”的面具下其实隐藏着多重角色:老人伪装成购物者(shopper)掩饰乞食者(beggar)和失意者(loser)的本质;女店员的殷勤服务使他不自觉化身表演者(actor),在两位年轻“观众”注视下大吃特吃;数年只吃不买的行为让他变成白占商家便宜的欺诈者(freeloader),青年人的帮助让他成为醒悟者(thesober),意识到自己的悲惨处境之后,老人拒绝接受帮助从而守住内心底线,即可以在经济上破产但绝不能在道德上破产。“品尝者”一词只界定表面行为,并未涵盖人物全貌,老人在文中角色变化多样、心理活动细腻复杂,二者交互影响推动故事走向最终结局,暴露商业社会孤老者的凄凉晚景。透过“品尝者”面具,细究其下隐藏的多重面孔为解读文本提供了更多的角度。

讲述者“我”是一名满怀善意和好奇心的青年,他看到布丁店摆出众多样品供顾客试吃不由产生疑问:会不会有人借此机会只吃不买占便宜?女店员证实怀疑说确有其人,话音未落当事者不期而至。一位失意老者一瘸一拐走进商店,寒酸干净的衣服和得体矜持的态度令“我”猜测此人本属于精英阶层,出身不凡、教育良好,曾经生活优渥但不知何故老来落魄;从前可以不吝金钱选购最爱的布丁,如今囊中羞涩只能用令人不齿的方式解馋充饥。老人的言谈举止建构出模糊的落魄者形象(poor old chap who has come down in the world),在人头攒动的商店主人公本可以与叙事者擦肩而过,但“我”观察许久后良心难安,热情提议代为购买布丁。原以为对方会感激涕零,谁料老人错愕不已跳起身来连连后退,仿佛被什么蜇了一样,意识到自身形如乞丐不禁面露赧色;为脱窘境老人佯称“我”认错人并大声招呼女店员倾其所有买下最贵的布丁,带着赎回的尊严离开商店,从此不见踪影。读者不难推测老人将会面临悲剧性结局——或流落到其他店家继续“品尝”,或放下尊严混入流浪者队伍靠救济过活,或因自尊心太强不愿乞食冻饿殒命。这篇朴实平淡的故事具有极高解读价值和触动人心的力量,如何在资讯高度发展的情境下解析经典文章,使其中蕴含的质朴情感打破时间壁垒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值得在教学过程中探讨思考。本文将从老人扮演的角色入手分析其心理变化,指出正是基于不同心理的角色切换和青年的观察、移情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悲悯和遗憾的深刻故事。

一、品尝者(thesampler)

老人每日扮演的角色是品尝者,他一连三年风雨无阻光顾同一家商店,借店家提供的便利试吃各样布丁。女店员描述有一位老先生差不多每星期都要来,每只布丁都要尝一尝,却从来不买什么东西,估计永远也不会买。[2]女店员发现“他看上去似乎确实有这种需要”,此处不光指解馋更是果腹的生存需要,也是借助味觉体验重回过去“光辉岁月”的心理需要。老人衣食无靠本可以接受救济,却因自我认同的原因不肯混迹流浪汉和乞丐的队伍。他尽量保持出身阶层和教育背景赋予的生活方式,不肯轻易妥协放下尊严。“品尝”可能是主要的谋食途径,他将破旧衣衫收拾整齐堂而皇之步入店堂,伪装成潜在的购物者不慌不忙享用商家基于礼貌和职业道德的服务。“我”深信“有一点自始至终很明显:“他真诚地相信自己最终也许会买一只布丁,他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是在欺骗商店。”[3]只有扮演品尝者并做出“先尝后买”的消费者姿态,老人才有勇气心安理得地吃个不停。品尝布丁对他而言亦是追忆往昔、重回美好时光的途径;味蕾享受不仅满足口腹之欲,亦能唤起人生巅峰状态的种种体验,在“我”看来那是过去生活唯一留给老人的东西。

二、失意者(the loser)

老人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是失败者:他腿脚不便、患有眼疾,在女店员的邀请下直奔柜台,急切地一只接一只地接连品尝起来,中途不时停下来用破手帕擦眼睛。他衣着寒酸、随身之物破旧不堪、几乎一文不名,买布丁时不知去收银台付账,坚持要把钱塞到女售货员手中。这一细节暗示贫弱的老人已与社会脱节、缺乏基本常识,衣物破旧程度说明他生活陷于困顿,步态、身形和眼睛状况证实他健康堪忧,急不可耐品尝布丁显示他早已饥肠辘辘;“我”不由感叹:“可怜的老头!很可能他已经家道败落。从前他是有钱来选购最喜爱的布丁的,而今却只能这样来品尝一下布丁的味道了。”[4]老人丧失健康、金钱、地位,孤身一人、晚景凄凉、四处觅食,是老无所依的失意者。过去生活留下的只有措辞严谨的说话方式、不经意流露出的矜持和礼貌,还有对美食的喜爱和品鉴能力。当“我”动了恻隐之心热情相助时,老人的不寻常反应表明他虽然渴望食物,却更看重外在形象和内心尊严。他执意拒绝年轻人的善意,坚持用仅有的钱保住脸面,在食物和自尊不能兼得时宁愿选择后者。他经历了老后破产,决不允许自己在道德层面破产。

三、表演者(the actor)

老人具有演员的潜质,长期背离真实扮作臆想中的人物,用购物者和品尝者的姿态掩饰乞食者和失意者的本质。经常光顾同一家商店却从不购买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普通人难以做到心安理得和面不改色,老人不仅镇定自若还不忘随时点评,仿佛忘记了生活的寒酸窘迫而一味陶醉在味蕾盛宴之中。他有强大的心理暗示能力和自欺思维模式,认定自己迟早会购买才能忽略店家隐而不发的轻视和不满,长期在同一家店里吃白食。他将品尝化作一种无意识表演,但从未料到会在他人注视下全方位展示荒谬心酸的试吃过程。女店员曾向“我”表达过对老人的包容态度,说要是他想品尝就来吧,欢迎品尝,并希望有更多的商店可以向他开放。老人碰巧步入商店在年轻人面前演练起来,浑然不觉自己成蹩脚的临时演员。当“我”被这一幕触动并急切地提出代为购买时,老人始料不及并大受刺激,紧接着又开始又一场场表演,用和外表极不相称的高傲态度断然拒绝对方好意,强调“我”认错人,还当机立断让女店员为他打包最大最贵的布丁。他担心被误认为乞食者就大声自证清白并及时出手购买商品。故事呈现出老人的三种表演:长期习惯性无意识扮演试吃者和购物者、不经意间成为被观赏的临时演员、为挽回尊严刻意营造被误认的场景。长期表演迫于无奈、临时表演充满尴尬、及时救场耗尽所有,三种表演道尽了老人的辛酸和脆弱的尊严。

四、清醒者(the sober)

文中并未交代老人何以沦落到衣食无靠的地步,但读者能够看出他面对凄凉晚景仍有很强的求生欲,以一种维持尊严、勉强果腹的方式周游在不同的店家,用自欺和暗示保持心理平衡,在未被说破的情况下勉强过活。上述行为具有欺诈性质,但在生存压力下他已浑然不觉道德上的瑕疵,反而生出一种类似“窃书不算偷”的孔乙己心理。始料不及的是“我”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叫醒了一个在道德上“装睡的人”,“我”的慷慨令老人如芒在背、满脸羞红,让他意识到自身处境如此不堪:原以为是美食品鉴师,不料在他人眼里如同乞丐!自我认同和他人印象的反差造成极大的冲击和慌乱,老人的虚构世界瞬间坍塌,他被迫正视生活现状、并以尊贵高傲的态度拒绝突如其来的好处,耗尽所有挽回岌岌可危的尊严。他的做法看似微不足道,却是“to be or not to be”(生存抑或灭亡)的艰难抉择:收下布丁就认同乞食者身份;买下布丁则丧失生存之本。老人不愿意成为他人眼中的占便宜者(freeloader),于是选择保住尊严并得体地离开。结局令人唏嘘,但读者会在同情、遗憾之时油然生出敬佩。

五、移情与同情(Empathy and Sympathy)

移情表示旁观者自身与眼前的人或物浑然一体,以至切身体验到对方的状态和情感。移情被描述为‘主观情感向客体的投射’,是‘内模仿’结果,即对客体观察引起的牵动,它不因观察者自身的知觉所感知,而由外界事物所引发。”[5]故事中“我”是观察者、讲述者、更是情节的推动者和他人命运的间接影响者。“我”的移情终结了老人的品尝者身份,令其认识到生活的不堪和道德的瑕疵,从而走向未知的、更为凄凉的生活。

“我”对店家惯例和人性好恶充满好奇,在当事人进店时不由密切观察起来:老人步履不稳、饥不可耐、不时流露出的贵气令“我”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正如移情者看到苍鹰会觉得要和它一同翱翔、看到劲风中的树木会一同产生摇曳之感,“我”目睹老人的身量、吃相和神态后立刻猜测老人家道中落、把品尝布丁当作唯一乐事;那个映衬在热闹欢快的购物人群中的瘦小身影让“我”产生强烈的冲动要帮一把,好让老人堂而皇之享用布丁,而不是对着小份样品浅尝辄止。在密切观察的过程中“我”已与老人合二为一、惺惺相惜,开始体察老人的饥渴、心疼他的寒酸,了解品尝者的难处,想慷慨解囊让他好好享受一番。但是“我”只看到对方渴望美食,没有注意到他对尊严有着更强烈的要求。

同情和移情不同,它代表感情的共鸣,是与被同情对象在精神上和情感上产生共鸣。比如我们同情一位初次当众朗读的孩子的情感体验;而当孩子语言支吾、呈现窘态时,我们则会产生移情。[6]故事中“我”被老人的境遇触动,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同情老人,又因移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便一厢情愿慷慨解囊。“我”不曾留意老人对于尊严和道德的看重远超过口腹之欲,不经意冒犯后“我”无比懊悔,希望收回不得体的蠢话,此时故事又一次呈现强烈的移情:即“我”认同老人对尊严的渴望,能体会“品尝者”身份被揭开时当事人的羞愧心情;“我”认识到一切为时过晚,此时唯有走开才是最积德的事。“我”本可以一意孤行劝老人不要逞强、切勿打肿脸充胖子等等,但“我”理解老人对于尊严的执着并守住界限接受对方的选择,哪怕选择带来的后果无法预测。

六、另一种选择

《品尝者》一文充满温情和遗憾,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女店员、老人和“我”都在切换自身角色。女店员更像一位施舍者,默许老人数年免费品尝样品,利用店内规则变相帮助一位失意者,并且从未戳破秘密、尽量维护对方尊严;老人为果腹和追忆往昔,小心翼翼在多种角色中切换,装作顾客做着品尝者的事情,掩盖自己沦为乞食者和失意者的事实,当遮羞布被好心的青年揭下后,他选择自我救赎——宁可放弃吃白食的机会也要消除道德瑕疵;“我”是好奇心重的观察者,又因为移情和同情化身帮助者,当事情发展明显失控时选择成为放手者,听任老人选择看似更艰难的解决方式。读者感叹老人命运猜测他能否善终并与讲述者产生强烈共鸣,遗憾其说话不当断送老人的谋食之道。故事也许有另一种选择,如果“我”付账并授意女店员告知老人:作为当天的幸运顾客他可随意挑选布丁免费享用,那么将出现皆大欢喜的结局:老人心安理得享受美食、“我”和女店员体会到助人的快乐,老人日后还可以继续做品尝者。

文中“我”的移情起初只局限在物质层面,仅看到老人的可怜和饥饿;随故事发展“我”开始了解对方的精神需求,即更看重尊严,与挨饿相比更怕被人歧视。正因为“我”明白了老人的精神需求才选择了放手,听任他自行购买并隐没人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老人的内在需求和角色转换,并体会文中的同情与移情,使其在生活中帮助他人时学会采取维护对方尊严和更有智慧的方式,达到愉悦和双赢的效果,这不啻是很好的尝试。

猜你喜欢

失意者女店员布丁
失意者之歌
当 心 (外一首)
不寻常的侃价
迷你布丁
布丁三贱客
高职高专:“失意者”翻身跃龙门
不能忍
小布丁大显身手
“坑爹”的专卖店
小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