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黄河”
2023-02-16
本报编辑部
黄河是慈祥的母亲,她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我们;黄河是一手撑天的巨人,她用宽大的臂膀保护着我们;黄河是成长的摇篮,她用清脆的歌声抚慰着我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让我们走近诗词中的“黄河”,去倾听她澎湃的自然声响,去感悟她独特的文化魅力,去探究她恢弘的文明史话。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南北朝〕范云《渡黄河》
解读:“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起笔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的意思是连桧楫使用起来都好像力不胜任,松舟也只是勉强胜载,可见河水之迅猛,渡河之危险、困难。“渡黄河”这一题材在南北朝诗歌中并不多见,作者写出了黄河水流的迅猛和浑浊,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
解读: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大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诗歌发端是一组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扑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如此波澜壮阔的景象,必不是肉眼能轻易看到的。这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言语带有夸张。
前半句写黄河之来,势不可挡;后半句写黄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构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道。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雄壮势、隆今昔。
——〔元〕许有壬《水龍吟·过黄河》
解读:词人从空间上写气势之大,从时间上写存在之久,二者构成动人心魄的自然景观,气魄宏大,雄浑恣肆,为全词定调。“经天亘地”六句,从黄河的源头昆仑写起,黄河从昆仑发轫,横亘于天地之间,狂飚巨浪,激越澎湃,轰鸣震天,写尽了黄河声威。接着由写景转入人事,黄河流经中原,哺育中原,使中原王气长存。
当时正值元朝鼎盛时期,词人由黄河的壮阔联想到国家的强大,情景相融,不仅加深了描写的力度,也符合特定的政治环境和人物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