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位”式课堂签到对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的启示
——以“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为例

2023-02-16刘恩周赵帅南赵彬然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考勤座位学习效果

刘恩周,赵帅南,赵彬然

(西北大学 化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西北大学十分重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产出为导向的教育体系、持续改进的教育质量观已经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1]。2021年,学校要求各专业对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评估)标准等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按照《西北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等,化工学院以毕业要求的制定、落实和评价为主线,以产出评价机制建设为底线,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需要,进一步校准、系统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然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相互统一,但如何确保学生取得特定学习效果,需要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机制,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2021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成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起点,只有必须坚持持续改进工作,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升。如何获得改进的灵感,需要专业教师在本科教学方面多投入精力,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与实践。本文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反应工程”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为例,将传统课堂签到升级为“定位”式签到,通过关联学生学习效果与课堂座位动态演变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以教师为“空间中心”的成绩分布规律,分析了“定位”式签到结果对教学工作的启示,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以期通过改进,切实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实效。

二、“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简介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工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运用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知识,结合反应器中流体流动、混合、传质和传热过程,对实际反应过程进行解析,完成反应器的分析与设计,实现反应过程最优化。通过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反应器中化学反应和三传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宏观动力学方程进行反应器的建模、设计和优化,培养学生运用工程方法分析和解决复杂化工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考勤过程的不断改进

课堂考勤是重要的教学管理环节,是学生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2017年之前,“化学反应工程”课程考勤主要依靠点名,但点名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尤其当学生人数较多时,往往得不偿失,甚至影响教学进度。此后通过照相很快获得学生落座的照片,课后依靠电子照片进行考勤,但将学生与其“样貌”一一对应需要花费很多课后时间。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多样化的“互联网+”课堂考勤方式不断涌现,比如基于近场通信技术(NFC)、二维码、蓝牙、人脸识别技术等的签到方式[2-3]。但上述考勤方式需要进行大量系统开发及数据维护工作,获取的仅仅是信息化数据,缺乏挖掘价值。因此,需要思考更加合理、有效、实用的课堂考勤途径。

结合长期实践效果和现实教学条件,2018年起“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对传统考勤方式(纸上签到)进行了简单创新,通过了解授课教室座位布局,设计如表1所示的课堂出勤表,学生落座后逐一将姓名填入对应位置,这种“定位”式签到与“互联网+”课堂考勤方式一样,几乎不影响教学时间,不仅可以实现快速考勤,而且可以准确获得每名学生的座位“轨迹”,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能基于签到结果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进行关注,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此外,借助签到结果可以快速熟悉学生,便于课堂交流。

表1 第1周学生签到结果

四、学习效果与其座位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以2018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学习为例说明“定位”式课堂签到的实施效果。该班共计45名学生,授课教室每排可容纳11名学生,理论上只需要5排座位即可容纳所有学生。表1至表4给出了全班学生第1、第2、第3和第7周的落座位置(其中,第1周39号学生请假,第3周4号学生请假),为保护学生隐私,本文用数字表示学生。由表1可知,第1周学生分散在前七排,其中第六、第七排共有8人,第一、第二排共有14人;第2周起第七排无学生,第六排有4人;第3周起第六、第七排均无学生,第一、第二排人数增加至19人,随后教学周学生均坐在前五排听课,相对比较集中,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见,“定位”式签到不仅可以实现准确快速考勤,而且通过核对签到表中的空白与教室中的空位,可以有效防止代签,关键能够督促学生主动向前排移动,具有无形的约束效果,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风。

表2 第2周学生签到结果

表3 第3周学生签到结果

表4 第7周学生签到结果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知识点较多,课程始终鼓励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关注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在期中考试形式上进行了创新,采用前一小时开卷,后一小时闭卷的形式,目的是避免考试成为学生记忆力的比拼,防止死记硬背。这种考试方法导致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本文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定位”式签到结果进行了关联,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

表1至表4中浅灰色标记的学生成绩为100分,深灰色标记的学生成绩低于60分,统计发现,成绩等于100分(3、5、7、11、14、16、20、29、32、36)和低于60分(4、10、15、21、22、23、24、25、37、41)的学生各10人。从第1周开始,浅灰色标记的10位学生座位靠前,深灰色标记的10位学生座位靠后。从第七周的“定位”结果可明显看出,浅灰色标记的学生均坐在靠教师最近的位置,深灰色标记的学生基本上都远离了教师(教师在讲台右侧),形成了显著的两极分化,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定位”效应,即以教师为“空间中心”的成绩分布现象。通常喜欢学习的学生一般都坐在前排,经常与教师互动,远离教师的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或信心,长期脱离教师视线,缺少关注,成绩往往不理想。

表1至表4中20个学生座位好像随机分布,无明显“定位”规律,实际上:(1)第一周上课时学生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定位”,即爱学习的学生大多数积极向前就座,喜欢后排就座的学生始终不喜欢坐在前排。同时也说明课程本身没能吸引后排学生积极向前排移动,座位“轨迹”改变不明显,这需要反思课堂教学内容、讲授方式,甚至教师教学魅力等。(2)座位靠前或靠后与成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比如29号、36号学生在第四排出现概率高,10号学生在第二排出现概率高,然而成绩截然相反。(3)从座位“轨迹”可以发现学生缺少班级内部交流,感觉有块“磁铁”使7号和16号,5号、14号和20号,25号和41号,21号、22号和23号学生形影不离,可能大三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圈。这也可能与宿舍环境有关(本文没有研究学生成绩与宿舍之间的关系),相信这些课堂签到结果能为学生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课程需要重点关注深灰色标记的10位学生,经过课堂主动交流、鼓励等,期末考试中4号、10号、15号、21号、22号、23号、24号和25号分别获得68分、91分、88分、74分、67分、74分、80分和69分,基本达到了课程有关教学目标。但37号和41号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均为57分,仍需要持续关注。

五、“定位”式课堂签到的启示

虽然“定位”是动态变化的,但多数学生座位变化不大。第一次上课,学生座位分布似乎已经与学习成绩之间建立了联系,说明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态度在上课之前已经基本形成,表1中第六、第七排的8位学生,或许存在“观望”的心态,但“定位”式课堂签到的实施,使8位学生逐渐“前移”。同时前排就座的学生并没有“后移”,随着时间推移,学生最终在教室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定位”,甚至长时间固定不变。

学生座位的动态变化过程,一方面,体现了课程或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可以预测:同一课程主讲教师不同,或者由同一教师主讲不同课程,“定位”结果可能有差异)。如果学生都往后排坐,就要思考课堂教学是不是出了问题,或课程内容不足以吸引学生,或授课方式不合适等,无论何种原因,必须思考改进的策略。另一方面,有些变化需要引起警觉,若学生由前排逐渐转移到后排,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鼓励式互动交流,了解学习困难,解答疑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重燃课程学习的信心。可见,“定位”式课堂签到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温度”的信息。相较于单纯的提高出勤率,课堂考勤更需要挖掘学生“定位”轨迹背后的信息,并与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建立关联,进而改之。

六、持续改进建议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关注的是所有学生是否达到了毕业要求,首先必须及时找到需要关注的学生。基于本文的考勤方式,借助中期考试或考核,关联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室“定位”关系,及时找到需要关注的学生,并尽可能主动与学生开展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信心。最重要的是通过关注学生找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否内容太难,或进度太快,等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才是持续改进应该具有的态度。此外,为减少“定位”效应,教师应加强课堂“走动”,离开讲台走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精准互动,提升关注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当然,如果所有学生往前坐,甚至占座、抢座,导致“定位”轨迹与学习效果之间没有规律,可以说课堂学习氛围、学习效果将产生质的飞越。

课堂考勤仅是教学过程管理的策略之一,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教师个人及课程的持续改进留住学生的“心”,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才是最终目的。当然,“定位”式课堂签到方式对于在线学习、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探索更好的途径。

猜你喜欢

考勤座位学习效果
换座位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考勤应用研究
智能人脸识别考勤系统
便携式指纹考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最严考勤”难留学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