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墙变迁史
2023-02-15林楠虹应喜杨
林楠虹,应喜杨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030)
以往学者对城墙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天津、武汉、广州等,而对中小城市的研究较少[1-2]。有关温州城墙的研究,如陈钧贤的《温州古城门墙拆毁始末》[3]一文利用部分档案资料梳理温州拆毁城门墙的始末,但未进一步深入研究。郑梯燕的《从谯楼遗址发掘谈温州子城兴废时间》一文结合考古发掘成果和相关文献资料,论证温州子城兴建于五代后梁年间,于1276 年被拆除,而谯楼西侧新发现的晚期城墙兴建于1365 年,于1605 年前废弃[4]。本文通过爬梳温州修筑城墙与拆除城墙的过程,分析城墙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民国以前的温州城墙
温州城墙的建造是利用海坛、华盖、积谷、松台、郭公山等固有的山丘以城墙联结作为屏障,增强城墙的防御功能。宋代戴栩的《江山胜概楼记》记载:“郡城之门十,而北隅居其五,盖屏蔽大江便于守御。”[5]可知当时已有十座城门,其中五座城门位于城北。东边城门初名宜春门,后称镇海门、石窟门或东门。南边城门一名瑞安门,俗称大南门;一名永宁门,俗称小南门,两门西侧各有一座水门。西南城门称作集云门,亦称来福门、山脚门(或作三角门)。西北城门称迎恩门,俗称西郭门。北城门一名永清门,俗称麻行门;一名双门,亦称望京门、拱宸门、望江门和朔门。各城门上有城楼,外有月城。2004年,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位于解放北路北端路口的北城门进行发掘,其建筑遗址的年代可追溯到晚唐五代时期[6]。该门“唐时有双门,取北阴耦之义。钱氏筑城,止存其一,今犹称双门”[7]10。结合考古发现,可知钱氏重建城门时,将双门改为单门。另三座城门在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五《古迹》中有记载:“奉恩门在城中北,俗称‘海坛’。江山门在拱辰门西,旧名‘来化’,俗称‘宝幢门’,明洪武十七年革塞。定安门俗称‘上门’,与来化、永清二门相联,在城西北,宋高宗回銮由此三门而出,其门得名以此,洪武十七年革塞。”[7]412城北城门自东向西依次是奉恩门、拱宸门、永清门、定安门、江山门。
唐乾符四年(877),郑镒筑子城,以柳木为栅[7]139。至后梁开平元年(907),钱传瓘在温州城内建筑子城城墙,其周围三里十五步,设四座城门,上有城楼。2021 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共同对子城西南部康宁小区地块进行挖掘,发现了五代吴越国时期的夯土城墙[8]。此发现确证了钱传瓘筑子城的史实。
宋宣和二年(1120),方腊攻打温州城,教授刘士英令人白天修城,晚上巡逻。其间曾填塞七座城门,只留瑞安门、望京门和集云门[7]468。建炎间(1127—1130)增设楼橹马面,嘉定间(1214—1217)①温州明清地方志无具体记载在嘉定何年重新修建城门,但根据留元刚在温州的任职时间,可判断出大致的时间段。弘治《温州府志》卷八《宦职》:“留元刚,丞相中公之子朝请郎直头谟阁,知七年,陈待制谦修《永宁编》。”又天启《赣州府志》卷九《职官志一》记载留元刚于嘉定十年任赣州知府。故可知道留元刚在温州的任职时间在1214至1217年间。留元刚重新修建十座城门。元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入海作乱。至正十年(1350)十二月二十八日,方国珍遣人进入温州镇海门,于竹马坊放火后出城。左答纳失里、吴世显、黑的儿等人于北门外击退敌寇,敌寇转而焚劫江北一带,郡守左答纳失里便命令府吏孟拭亟召集民众重筑城墙[7]475。至正十一年(1351)正月,敌寇知城里有守备,故撤出温州港口②刘绍宽在增订叶嘉棆《方国珍寇温始末》一文中评价叶嘉棆将左答纳失里修城时间写在至正十年之时说道:“据《温州府志》寇警及名宦传修,按:原本左守治城缮甲系次年国珍出口,今移此情事较合,即下所谓城中有备也。”笔者认同此看法。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七《窃据》将修城时间写成至正十一年,而卷八《名宦》写的是至正十年。将修城活动移至至正十年,较合《窃据》中记载:“贼知城中有备,遂退舟出港。”参见《方国珍寇温始末》,《瓯风杂志》第1期,1934年,温州市图书馆藏。。至正十三年(1353),子城城墙废为民基,仅存南门谯楼。2013年至2014 年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谯楼西侧地块的勘探结果表明,至正二十五年(1365),浙江省右丞方明善在南门谯楼以东约20 米处重建谯楼,并在谯楼的两侧各建一段城墙,西侧城墙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前废弃[4]。现存的谯楼始建于1365年。
明代倭寇频繁侵扰温州,“其寇温也,盖自太祖驭宇之初,下迄明社既屋以后,兵祸相连,垂三百年”[9]2,修筑府城城墙主要是为防御倭寇攻城。弘治《温州府志》载:“明洪武十七年甲子,指挥王铭增筑。”[7]9府县志、雍正《浙江通志》、康熙《浙江通志》亦均记载王铭增筑城墙在洪武十七年(1384)。而《苏平仲集》载:“(王铭)以七年八月缮城,而陶甓甃之,延袤三千余丈,高视旧益三之一。既崇饰雉堞,改作各门层楼,使宏敞巨丽,与城相称。又每若干步为敌楼三间,环城之上凡五十余楼。……以九年十月增筑外垣,首起海神山,尾属郭公山,为丈二千有奇,其高与阔各十有二尺。由是海水纵暴,患不及城矣。”[10]文集所载筑城的时间是洪武七年(1374)与洪武九年(1376),且内容较详细。前面提到江山门与安定门于洪武十七年革塞,推测它们是在洪武七年王铭“崇饰雉堞,改作各门层楼”时填塞。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攻城,城楼遭毁,翌年,修筑城墙和楼橹,并四面加筑敌台八座。万历二十五年(1597),知府刘芳誉增筑敌台十五座[11]49。崇祯五年(1632)八月,海盗刘香寇温,停泊府城北门,焚劫沿江南北。刘香“造七层高台,上列大炮,下推轮盘”攻城,古生出策破之。敌寇死伤甚众,遂放弃攻打府城[12]。
清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十三日,郑成功军队从厦门启程北征。途中受天气影响,停驻沙关十数日,导致官兵缺乏粮食。故商议从温州界登岸收复郡邑,取足粮食。六月初七,郑成功军队至平阳县,十一日,守将车任暹投降。后继至瑞安,守将艾诚祥投降献城。至十六日,军队进据温州城外,驻营于大南门外巽山,清军坚守城内不敢出战[13]173-175。此次,郑成功军队围困温州达半月,终碍于天时地利因素而未能攻下。温州城被围期间,清军副将杨相申请重修府城城垛[14]647。康熙十二年(1673)底,三藩反叛清廷。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耿精忠派曾养性攻占温州。六月,温州总兵祖宏勋给曾养性作内应,杀害巡道陈丹赤与知县马琾后,迎接曾养性等人进入温州城[15]198。次年,曾养性为抵御清军攻打温州城,将城西一带的城墙增加高阔[14]647-648。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曾养性战败退回福建。雍正七年(1729)正月,知府秦炌遵照浙江总督管巡府事李卫的指示,监督知县重修城墙[16]。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施廷燦再次修筑城墙[17]。至清代后期,英国船只在海上窥视中国沿海港口,沿海港口处处告警。道光二十年(1840),温处道陶士霖、知府于鼎培与知县庄葆诚同曾烻、曾矞雲、邓承弼、严思聪、颜冠莪、潘葆珍等人捐款修筑城墙[15]60。同治十年(1871),知县钱国珍奉令修筑城墙,七月开始动工修筑城墙,于十一月完成工事[18]。同治十三年(1874 年),日本入侵台湾期间,再次修葺城墙[19]30。光绪十八年(1892)十月,《申报》报道东门与五十丈①温州民间把九山河与落霞潭连在一起,叫做五十丈。参见朱烈:《温州地理论丛》,2001年,第118页。两处城石,有逐渐倒塌之势[20]。次年,温处道赵展如捐俸修葺华盖山右侧及五十丈等处的城墙[21]。之后,持续的雨天,导致南门附近的城墙部分坍塌,亟须修复[22]。光绪二十年(1894),城墙一律修筑,并在城门上加钉铁皮[23]。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永清门城墙刚修筑完不久后,城墙于五月二十七日倒塌了二丈许[24]。虽然,每次修筑城墙未必都有文献记录,但是从以上温州城墙的修筑过程来看,城墙因其具有防御作用而受到保护。至民国初年温州的城墙仍延续着清末的形制。
二、民国时期的城墙
1921年,浙江省道筹备处计划拆除各县城墙,将砖石用于修筑省道,剩余的砖石则估价拍卖作修筑省道的经费[25]。温州的城墙面临拆毁的境地,当地陈璞等人呈请道县出示禁止擅自议论拆除城墙之事[26]。12 月30 日,沈金鉴省长命令瓯海道尹禁止拆除温州城垣[27]。1924年,省议员陈国俊、梅冷生等人,以城墙坍坏,急需筹资修理为由,向浙江省署请示将永嘉县田赋项附捐作为修理城墙的经费[28]。继而,温州士绅吕渭英、吴璧华等人在育婴堂开会讨论修理城墙的办法[29],并将修城墙的建议提交县议会核议,但未获得多数议员的同意[30]。从后面的新闻报道来看,最终城墙还是得到修缮。1925年2月10日,《民国日报》报道:“上海英文泰晤士报五日温州通信云,重造温州城垣工程,近数月来,在进行中,惟北门与东门间一小段,仍如旧状。温州城建于七峰之上,风景如画,城垣依山跌而筑,高下不齐,此次修城工程,其经费均出自邑绅筹集。”[31]除1937 年7 月24 日《温州新报》报道讨论修理城墙[32]外,此后温州城墙主要是面临着被拆的境地。拆除城墙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28至1931年间的拆城活动
(1)拆城建园。1928年3月10日,温州各机关各法团在省防军团本部集议创办中山公园,并组织温州中山公园筹备委员会。3月22日,筹备委员会以华盖山延寿寺为办公场所[33]。1928年5月10日,开始动工拆除华盖山与积谷山之间的一段城墙[34]。积谷山西面的城墙于1929 年建筑中山公园时被拆除辟为公共体育场[35]。
(2)拆城筑路。1926 年11 月19 日,《时事新报》报道浙江省长陈仪对拆城筑路一事的看法:“查拆城筑路,以及筹设市政各节,在浙省杭州、宁波等处业经次第施行。其余商务繁盛民气开通之处,亦经因地制宜,随时举办矣。”[36]1928年3月5日,《时事新报》报道县党部联席会议通过拆城筑路案[37]。虽然地方人士对拆城筑路有争议,但是浙江省政府仍同意拆城[38]。1929年2月,县长王访渔召集各里长开会讨论拆城筑路事宜[39]。5月,县政府向省政府呈送拆城筑路筹备委员会组织大纲与拆城筑路计划大纲。7 月,县政府成立永嘉县拆城筑路筹备委员会,并于27 日开始启用该会钤记②参见《永嘉县政府奉令会后张俊等书称各节毫无理由拆卸城垣实为今日必要之工作祁□夺示遵的呈:1929-7-27》,温州市档案馆:L205-012-124。。该会将拆城工程分为六期,“第一期自海坦山之南至华盖山之北,西至麻行门;第二期自积谷山之西小南门;至第三期自麻行门至郭公山之东,又小南门至三角门;第四期自小南门至三角门;第五期自象门至郭公山之东;第六期自郭公山之南至松台山之北”[40]。但由于欠缺经费,拆城工事停顿数月[41]。经第十次会议讨论后,决定拆城的经费从地方公款项下挪用或向银行钱庄商借三万元垫用,在标卖城石或城基后,将所获的资金分期归还③参见《永嘉县拆城筑路筹备委员会为函知议决筹捐经费议案请照办见复的公函:1929-12-16》,温州市档案馆:L205-012-124。。1930年2月,拆城筑路筹备委员会决定先标卖华盖山以北的城石,筑造康乐坊一带的马路,定10 日在中山公园召开投标会①参见《永嘉县拆城筑路筹备委员会定本月十日投标卖建筑康乐坊街一带马路请派代表监视的公函:1930-2-5》,温州市档案馆:L205-012-124。。由于定价过高,无人接标。在将每丈城石降低标价之后,才于3月14日召开的会议上投标成功②参见《定三月十四日投标当场开标请莅会监视由:1930-3-13》,温州市档案馆:L205-012-124。。至1931年2月6日,拆城筑路筹备委员会奉令结束。
2.1934年至1936年的拆城活动
1934 年,县政府又计划拆除城墙,此次拆除城墙与当时实行拆让街道的政策密切相关。“窃查本县各城门原属狭窄,所有月城两旁皆通设商铺,不仅车马往来兹生阻碍,即行人出入亦拥挤不堪。况查是项铺基大都原属公有,际前正谋路政建设,着手拆让街道时期,拆改月城事难宕缓。经派员提交建设委员会第三次常会讨论,该各城城基拆进,地面拍卖,并在前面建造铁栅以资防卫。”③参见《呈为呈送拆改城门图说祁核鉴赐核准由:1934-4-2》,温州市档案馆:L205-007-0380。县政府并未将所有的月城都拆除,而是在主要城门先拆月城城墙,并拓宽城门。其中东门是往来益利、宝华等码头的要道;小南门是往来第二、三区及瑞安县的要道;大南门是往二区、飞机场及瑞安县的要道;朔门是往来海关及招商码头的要道。但在6月25日,行政督察专员许蟠云指令永嘉县县长张感尘修筑城垣以巩固城防④参见《今发修治城垣议案仰遵照办理由:1934-6-25》,温州市档案馆:L205-007-0380。。7月7日,张感尘向许蟠云提出拆改城门拓宽路基。19日,浙江省第三特区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指令改字第899 号内开载:“该县拆改城门拓宽路基,既有赶速举措之必要,可即着手进行,除呈省厅备案外,仰即遵照。”⑤参见:《据呈送拆改城门拓宽路基图说祁转请迅赐核准施行由:1934-7-19》,温州市档案馆:L205-007-0380。8 月8 日,在建设委会第七次常会上,一致通过先拆宽朔门和小南门的决定⑥参见《为拟先拆宽朔门小南门城门月城以利交通祈望核备案指令遵照由:1934-8-24》,温州市档案馆:L205-007-0380。。8 月21 日,浙江省建设厅、财政厅与保安处指令761号内开载:“该县此次所拟改筑城门,应以不碍防务为原则。”⑦参见《据呈送该县拆改城门图说祈鉴核等情仰遵指声复以凭核夺,所需改建费用未便以拆卸砖石及基地变价移充以本官产并仰遵照由:1934-8-21》,温州市档案馆:L205-007-0380。县府拟将城基标卖作为拆城筑路的经费,因为没有得到浙江省第三特区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的同意,所以改从建设经费积余项下垫支⑧参见《县邑为拟先拆改朔门小南门月城以利交通祈鉴核等情指令遵照由:1934-9-8》,温州市档案馆:L205-007-0380。。9 月24 日,县府公开投标拆宽小南门与朔门⑨参见《招标拆造朔门小南门由:1934-9-17》,温州市档案馆:L205-007-0380。,徐南山以一百九十九元五角中标。9月27日,小南门率先动工拆造⑩参见《为令饬保管拆卸之城砖城石由:1934-9-30》,温州市档案馆:L205-007-0380。。
1935 年1 月,永嘉县县长徐用呈请省建设厅在建设经费项下开支四百余元以垫付拆城之款。2月20日,省建设厅在公函答复中拒绝了徐用的请求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