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留白”成为个性化教学的根据地

2023-02-15叶玮芳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2期
关键词:前置性作业个性化教学留白

叶玮芳

【摘   要】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留白”,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留足了空间,是试行个性化教学的根据地。锚定铸魂育人的教育大目标,通过“设计精细的教学目标、布置前置性作业、展示前置性学习成果、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可充分发挥“留白”的教学功能。教师应拓展“留白”的教学内涵,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真正起到助力学生明理导行的作用。

【关键词】留白;个性化教学;道德与法治;前置性作业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设置了许多空缺之处,俗称“留白”。这些“留白”为师生留足了教学互动的空间,是教师试行个性化教学的根据地。教师应利用好“留白”,把时政内容或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资源快速引入课堂,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的思想、情感、观点和创意的形成提供契机。

一、探究“留白”的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中段教材是围绕学习活动设计的,设计这些学习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唤醒和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因为教材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各自独有的经验,所以在许多类型的学习活动中都设有“留白”。“留白”的呈现形式有很多,如填空式、表格式、评价式、展示式等。这些“留白”以开放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交流表达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地域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留白”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 因此,要想灵活、充分地用好教材中的“留白”,就要将“留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链接起来,在教学中适时融入时政内容以及学生耳熟能详的案例。

二、发挥“留白”的教学功能

(一)设计精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的方向,是检验教学效果是否达成的直接依据。教材的“留白”部分也要设计教学目标。教师要依据不同班级的学情特点和每课的主题目标,为“留白”部分设计精细的教学目标。

如四年级上册《我们班四岁了》一课,针对二级标题“我们班很棒”下的“留白”,教师可以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班级的优点和不足,并积极参与讨论,为解决班级问题出谋划策”的教学目标。又如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一课,针对活动园栏目中的“留白”——教材人物未说完的话(省略号)和主持人的提问,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两条教学目标:①通过具体事例说一说身边值得尊重的人,真切体会到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②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能使生活和社会更和谐、美好。这样的教学目标十分准确,包含了“谁在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内容。

(二)布置前置性作业

为使“留白”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许多相关学习活动需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如三年级上册《学习伴我成长》一课中,“小调查”和“学做一道菜或学种一种植物”两处实践活动的“留白”,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可以整合本单元中不同课时的“留白”,将其作为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完成。针对本课的“小调查”,教师可以这样操作。

(1)8月30日,学生到校报到,教师带领学生翻阅新书,之后布置学生完成“小调查”作业。

(2)9月1日,教师检查“小调查”作业的完成情况。

(3)从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中各抽取两个进行访谈,了解“小调查”作业的完成情况(访谈记录如表1)。

(4)针对访谈结果,教师进行了补救,改进了“小调查”的表格,并增加了作业评价一栏。

(5)再次布置学生完成“小调查”作业。

(6)再次检查“小调查”作业的完成情况。

8月31日下午,学生在家休息,完成“小调查”作业的时间比较充裕。但第二天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后,发现38个学生中只有5个学生完成了这项作业,而且完成得也不是很认真。总体而言,学生的作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调查范围不够广泛,局限于家人;缺乏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勇气和能力;事先未与家长好好沟通;缺少調查方法的指导;缺少作业评价栏。对存在的问题做出补救后,完成“小调查”作业的人数明显增加,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前置性作业的完成质量,与课堂上“留白”学习活动的教学效果成正比。学生完成得越好,完成人数越多,“留白”教学的开展也越充分。

(三)展示前置性学习成果

创设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的前置性作业展示出来,是对每个学生的尊重。三年级上册《学习伴我成长》一课“小调查”作业的教学展示流程如下。

(1)教师指定每组的一个成员,让其先进行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把问题域广泛的、有示范作用的或有代表性的作业先展示出来,以起到示范作用。(6分钟)

(2)指导学生通过画★对“小调查”作业进行评价。满分为5颗★,完成作业得2颗★,书写端正、记录清晰、内容详尽再各加1颗★。(5分钟)

(3)让学生在组内交换作业,组员之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8分钟)

(4)修改作业和“我的发现”一栏。(2分钟)

(5)要求每个小组推荐一个成员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录音。(6分钟)

经过以上流程,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交流、评价的机会。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又要在无形中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小调查”增加的作业评价一栏,不仅强调了过程性评价,也践行了2022年版课标着重提出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要求。

(四)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教师应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留白”学习活动相适应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产生共鸣,从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1.教学情境化。以“留白”学习活动为抓手的教学一定要情境化。教师要结合学情以及学生的生活,对“留白”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发挥“留白”应有的作用。

如三年级下册《我是独特的》一课,主持人提问:“假如你并不认同某些人对你的看法,你会以什么方式与他们沟通呢?”但因为该班在教学本课之前曾上过一节班会课,让学生就相关问题展开过讨论,所以授课教师对主持人的话进行了修改,改为:“假如你并不认同某些人对你的看法,你觉得用哪一种方式与他们沟通最有效?”也就是说,教学时,不能完全依托教材,而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地对“留白”学习活动进行二次生产。

2.情境生活化。教材“留白”主要是为了把学生引向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从生活中收集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或时政内容,作为主题活动教育的原始材料。这些原始材料是学生在知、情、意等方面的经验的结合,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从中学习、理解,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以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我是家乡小导游”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学按照如下流程展开。

(1)分组。课前,教师已根据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家乡。全班38个学生共来自6个省。基于此,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了6组。

(2)伴着音乐赏美景。(图片展示学生家乡的美景)教师进行引导:让我们一起伴着音乐静静地欣赏美景,当你看见自己家乡美景的时候,就大声地说出来,让全班同学都知道。

(3)听着音乐找特产。让学生伴随着音乐仔细看画面,看到自己家乡的特产就大声说出来。

(4)分组交流、讨论导游词。请同组的“老乡们”凑在一起讨论、交流,准备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要求交流的时候,相同的内容不重复说。小组成员交流完毕之后,一起讨论导游词,并推荐一人当导游,其余组员则装扮成游客。游客们要认真倾听导游的讲解,然后对导游词进行修改。最后在班内开展“我是家乡小导游”的比赛,让各组比一比,看看谁的家乡最吸引游客。

(5)导游讲解展示。

(6)评比结果。(粘贴★)

(7)汇总结果并公布。(课后完成)

教师从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中了解到学生家乡的分布,然后以“老乡”的名义进行分组,并用语言、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开展小组活动。学生在自导自演的情境中,努力地展示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拓展“留白”的教学内涵

教材“留白”部分的课堂教学,若只是按教材要求呈现教学内容,往往只能达到让学生明理的教学效果,而要发挥其导行作用,还需要用智慧来引导。教师要从学生完成的前置性作业中选取典型问题,尤其是那些道德两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审思、分析。以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从白色污染说起”部分的拓展教学为例,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填写表格,完成“留白”前置性作业。

[探究的塑料制品 类别(在所选选项上打“√”) 性能 困扰 ①卫生用品②学具③餐饮用品④玩具 ]

(2)梳理数据,分析学情。

(3)小组交流前置性作业。

(4)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塑料的性能。

(5)引入故事,认识“白色污染”。然后引导:同学们,塑料制品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是如果不合理使用,又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

·默读阅读角的故事,说说塑料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困扰。

·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困扰的认识。

小结:生活中,我们常使用的塑料制品,如塑料袋、一次性饭盒、塑料水杯等,它们被丢弃后很难进行降解处理,给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种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板书:白色污染)

(6)聚焦问题,辩证看待问题。呈现讨论内容——有人说:“既然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么多的困扰,我们不使用就是了,或者停止生产就好了。”这种说法对不对?请你选择一种塑料制品,和同桌互相讨论。

(7)阅读“相关链接”,寻找替代品。(板书:减少使用、再利用、重复使用、寻找塑料替身)

(8)小组讨论,为减少家庭“塑料制品”的使用出金点子。

(9)拟订“减塑”方案。引导:同学们,这些金点子都很不错,你们回家后再与家长商量下,制订一个可行的“减塑”方案。两周后,我们来做以“我家的‘减塑”为主题的汇报交流,看看谁在家里真正做起了“环保大使”。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塑料制品”,“减塑”才是最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然后引导学生基于小组讨论得出的家庭“减塑”金点子,开展以“我家的‘减塑”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并及时跟进,逐步引导学生将环保行为落到实处。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的“留白”,是服务铸魂育人教育大目标的好抓手。教师要用好这些“留白”,将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结,充分发挥“留白”的教育功能,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娴,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4]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全国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5]陈爱军.深度思维: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1).

(浙江省杭州市丁兰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前置性作业个性化教学留白
高效课堂视角下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设计浅析
中职数学“前置性作业”的类型及其设计要求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探析语文前置性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