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地课程表的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

2023-02-15叶伊弘黄小莲唐国忠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2期
关键词:课程表

叶伊弘 黄小莲 唐国忠

【摘   要】课程表是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活动得以落地的保证。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衔接校本特色、《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游戏化的形式进行落实。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与学习。

【关键词】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活动;校本特色;课程表

“幼小衔接”涉及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一直都是各国教育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话题。各国都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相应成果。同时,部分研究议题也从原先的“幼小衔接”逐渐向现在的“小幼衔接”进行转变。关于这一教育议题的责任主体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体现为由原先的以幼儿园为责任主体,转变为以幼儿园和小学为双责任主体,再转变为多元责任主体。教育部双向衔接政策的发布,表明关于“小幼衔接”的研究也是我国的教育热点,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此外,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课题组[1]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虽然在观念上认同跨学科课程融合,但其实践能力亟待加强,跨学科融合的理念有待进一步落地。同样地,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活动不仅要在观念上获得教师的认同,更要在实践中加以落实,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一、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落地的时间保障:双向衔接政策及新课标解读

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同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3]。两个教育政策的发布,使得“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这一教育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两个政策的附件中明确提出了两个教育阶段的指导要点,即《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幼儿园指导要点》)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小学指导要点》)。同时,在两个指导要点中,分别提出了对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方面的准备和适应内容,并且每一方面的内容都由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三部分组成,为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衔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体来看,最新出台的教育政策明确提出了两个教育阶段的指导要点,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责任主体的统一衔接方向,使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能够沿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为真正贯彻落实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科学衔接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指引,避免了多个责任主体由于无法统一路径,最终不能实现科学衔接的结果。

《實施意见》在其第三部分的“进度安排”中指出:“2021年12月底前建立区域内双向衔接机制”,以及“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加强在课程、教学、管理和教研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因此,从这一点出发,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协同合作要比以前更加密切,二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多层次地为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贡献力量,共同为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大班过渡到小学一年级保驾护航。

此外,《小学指导要点》指出:在实施此要点时要把握的其中一方面为“设置入学适应期”,即将“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由此看来,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在儿童的小幼衔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入学适应期中,儿童的衔接适应程度可通过这一时期的学习与生活获得有效的提高。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4](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明确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养成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此外,《课程方案》也在其第四部分的“课程标准编制”中明确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因此,《课程方案》也为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时间保障,打开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路,帮助小学一年级的新生逐渐从幼儿园熟悉的五大领域活动转向跨学科主题学习。

课程表是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活动得以落地的保证。基于以上对教育部双向衔接政策以及新课标部分内容的解读,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从课程表时间的调整出发,同步设计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活动。

《小学指导要点》明确指出: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活动主要在“幼小衔接适应期”内展开,时间为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在时间分配上,为了实现使儿童顺利从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过渡到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小学,基于杭州市C小学低段的周课程表,借鉴日本幼小衔接“三个学习时间段的分配”[5],研究团队为杭州市C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设计了第一学期“三个学习时间段的分配”表(如表1),将学生在校一天的时间分为“朋友时光”“活动时间”和“渐进学习时间”,并安排相应的学习活动。

为了使小学一年级的新生逐渐适应从幼儿园到幼升小暑假,再到小学的作息时间,研究团队进行了精心设计:9月第1周至第3周,“三个学习时间段”的时间相等,从9月第4周到10月第6周,第1节课的“朋友时光”逐渐减少,直至10月第7周,“朋友时光”完全变成“活动时间”,而逐渐减少的“朋友时光”则增加到相应的“渐进学习时间”中。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度过“幼小衔接适应期”,使他们逐渐适应后面的小学学习与生活。

二、基于时间节律的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活动系统设计

基于以上对小幼衔接主题落地的时间设计,研究团队从开学第一天、开学第一周、开学第一个月和开学第一学期四个方面分别设计相应的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活动。

(一)开学第一天

研究团队基于杭州市C小学“许孩子一个有梦的童年”的办学理念,借鉴2021年9月杭州市C小学开学第一天的活动与其他小学开学第一天的活动,设计了开学第一天的“我是C小创梦小种子”活动。当天,学校以乘坐航班为活动主线,为学生安排一日活动。学生从“安检”到“登机”,逐渐到达“飞云之上”“开笔之礼”和“C小”,最终到达“教室”。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小学生活充满期待。

(二)开学第一周

基于杭州市C小学“许孩子一个有梦的童年”的办学理念,学校将开学第一个月的主题定为“我是C小创梦小种子”,将“创梦”的理念根植在学生心中。在这一主题的带领下,学校设计了开学四周的项目活动。其中,开学第一周的主题为“初识向往的C小”,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C小,并通过观察、阅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过程,逐步融入班集体,初步适应小学的新环境。学生通过开学第一周的活动初步体验小学校园生活,在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

其中,研究团队在开学第一周设计了“绘本天地”这一活动。这一设计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绘本是儿童在幼儿园时期认识世界的载体之一,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书籍;另一方面,绘本又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喜爱的阅读材料,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开学第一周设计“绘本天地”这一活动来统整部分学科,展开项目活动,是个不错的选择。“绘本天地”统整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与音乐等多门学科,涉及了《让谁先吃好呢?》等既有趣又含有丰富知识的绘本,为小学一年级新生后续真正基于教材进行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些经典的绘本,虽然儿童在幼儿园已经学过,但是这些经典的绘本在不同学段以及不同环境下被不同教师重新讲授,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让学生获得不同的体会。在学习绘本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处于“幼小衔接适应期”,但是小学课堂有其本身的规则,这些规则和幼儿园差别较大。比如,在小学,每个学生面前有一张课桌,学生举手发言要有标准的举手姿势;在幼儿园,幼儿学习时不一定有固定的课桌,发言方式也依据具体的活动而定。经过开学第一周的活动,学生将获得“入学第一周”的成就,并正式开启第二周的“享受欢乐的校园”之旅。

(三)开学第一个月

与开学第一天主题相同的开学第一个月,将按照“初识向往的C小”“享受欢乐的校园”“创造有梦的童年”“养成良好的习惯”四个项目活动依次展开。如图1所示,第一周主要以“绘本天地”统整部分学科展开项目活动;第二周和第四周主要以六个小活动贯通和并行的方式展开项目活动;第三周主要以“绘本、音乐、实验、纪录片”大集合的方式串联部分学科,展开项目活动。其中,开学第一周主要基于绘本展开项目活动,为帮助小学一年级新生逐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这一周基本不使用教材进行授课。从开学第二周开始,学校逐渐将项目活动融入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中,并基于校本课程,如“少先队课”等,开展适合该年龄段学生的项目活动。

(四)开学第一学期

研究团队基于《小学指导要点》,在开学第一学期设计了“幼小衔接适应期”的主题活动与相应的项目活动。开学第一学期主要有四個月,每个月都有对应的月主题,研究团队根据每个月的主题设计相应的四周项目活动。

三、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

研究团队利用小幼衔接跨学科主题活动衔接校本特色和新课标,学校则以游戏化的形式落实这些活动。

(一)跨学科主题活动衔接校本特色

在“许孩子一个有梦的童年”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的整体建设围绕“梦想”这两个字展开,并设计了体现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基于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与主题相同的开学第一个月与开学第一日的“我是C小创梦小种子”主题活动和第三周的“创造有梦的童年”主题活动。以第三周的主题活动“创造有梦的童年”为例,小学一年级新生通过数学学科中的“创梦七巧板”和“创意图形画”以及其他活动中的“名字创梦”和“有趣的手工课”,逐渐在一个个有趣且包含大量知识的游戏中认识更多的图形、创造更多的作品。他们逐渐通过观察、阅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过程,培养自身的想象力,激发自己的潜能,点燃内心深处梦想的火花,逐渐拥有属于自己的“有梦的童年”。与此同时,小学一年级新生在开学第三周的周五获得“入学第三周”喜报和相应的“C小创梦小种子”徽章,标志着小学一年级新生正式成为“C小创梦小种子”,正式开启“有梦的童年”。

(二)跨学科主题活动衔接新课标

《课程方案》在其前言的第三部分“主要变化”中指出:在课程标准方面,其一就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其中的第二条明确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以小学一年级入学第二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为例,基于以上要求,研究团队为小学一年级新生设计了第二周的以“享受欢乐的校园”为主题的项目活动,帮助他们初步了解小学的学校和班级的基本构造与周围环境,帮助他们逐步融入班集体,逐渐适应小学生活。

第二周的主题活动为“享受欢乐的校园”,其中包括“我上学了”“有趣的汉字”“数字乐园”“校园植物记录员”“我的朋友”和“整队啦”6个项目活动,包含语文和数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应知识。以“我的朋友”项目活动为例,该项目活动融合了音乐和美术两门学科的内容,包含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上册《你的名字叫什么?》以及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上册《我的新朋友》等内容。这些跨学科的项目活动并不是一次性一起完成的,而是在一周的相应课时内逐步完成的。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帮助小学一年级新生在快乐的歌唱与尽情的绘画中认识新朋友并交到好朋友,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课程方案》在其第五部分“课程实施”中的“科学规划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必要的入学适应教育,适当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时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对学生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以杭州市C小学低段周课程表为例,研究团队设计了每周一至周四下午为时25分钟的拓展性短课以及每周五下午为时80分钟的拓展课。结合C小学的实际情况,研究团队将周一至周四下午的拓展性短课设计为综合实践活动。

以第一周“初识向往的C小”为例,研究团队在周四下午的拓展性短课中设计了“制作树叶小书签”的活动。由于是开学第一周,小学一年级新生需要一段时间从幼儿园的游戏活动逐步过渡到小学的课堂学习中来,所以开学第一周主要是基于小学一年级新生熟悉的多种类型的绘本来设计相应的活动。“书签”这一形式为绘本以及后续的阅读活动搭建了一座桥梁,“树叶”这一元素则为科学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和美术学科中的“画画叶子”等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

以第二周“享受欢乐的校园”为例,研究团队在周二至周四的拓展性短课中设计了“校园探险①②③”的活动,包括“文明如厕”“校园植物大搜索”和“课间文明行为”。同时,研究团队在周五的拓展课中设计了“小小艺术家之校园地图”的活动,让小学一年级新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入学两周来对校园的了解,由此帮助他们更快地熟悉小学,更快地适应小学的新环境。

(三)开展游戏化的跨学科主题活动

《课程方案》在其前言的第三部分“主要变化”中指出:在课程标准方面,其一就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其中的第五条明确指出: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基于以上理论,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设计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身心发展水平。小学一年级新生与大班幼儿的学习时间跨度较小,在各方面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因此,设计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学习活动要合理借鉴大班幼儿的学习活动,将合适的内容与形式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活动中,让他们在新游戏与新活动中回忆幼儿园大班的美好时光,并逐渐喜欢上一年级的活动,享受小学生活与学习的快乐。

以开学第一周“初识向往的C小”中的音乐学科为例,第一周的活动主要以“绘本天地”串联多门学科。其中,音乐学科基于绘本设计了相应的音乐活动,如“有趣的音乐绘本”“好玩的音乐游戏”和“哇!奥尔夫音乐”等,帮助小学一年级新生逐渐从幼儿园的艺术活动转向小学的音乐学习活动,使其在熟悉且有趣的音乐绘本、音乐游戏和奥尔夫音乐中渐渐适应小学学习。

在语文学科中,也可适当加入“游戏化”的元素。如在讲授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日月水火》时,教师可以引入手脑并用的操练活动,比如与本节课知识点有关的小游戏,帮助小学一年级新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使他们进一步巩固对“日、月、水、火”的认识。此外,在讲授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的《对韵歌》时,教师可采取“师生互对对子”“同桌互对对子”“男女生互对对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对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对子”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手势帮助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小学课堂。其中,在开展“同桌互对对子”的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有些小学一年级新生不清楚自己的同桌是谁”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应抓住机会,以“认识同桌”为契机,在课堂上成功地生成一个适合本堂课的教学环节,以此了解本班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发展水平。比如,在发现学生不知道自己同桌是谁时,可随机生成一个小游戏,即指名一个学生说出自己同桌的名字。这一游戏环节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同桌,也能够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还有利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一是“识字”,语文园地二才开始正式学习“汉语拼音”。这是为了给小学一年级新生提供一个提前适应的机会,让他们先认识一些汉字,再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以语文园地二的“汉语拼音”为例,某教师在学生学习“u”时,让学生“开火车”,一个接一个地读“u”,在读的过程中进行随机指导。在“开完几列火车”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将“u”的发音从轻到响,再从响到轻读出来。这样,教师既和学生一起玩了一个小游戏,又让学生再一次巩固了“u”的发音。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了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产生了继续学习的兴趣。

聚焦核心素养的形成,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关注生活视界的聚合”,要观照儿童的现实生活[6]。小学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后会有专属于自己的姓名牌,在学习一部分拼音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拼音制作专属于自己的拼音姓名牌,也可以带领学生制作带拼音的商品牌。这些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美术知识等学科知识整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根據《实施意见》和《小学指导要点》中提及的“教学游戏化”,每门学科的主题活动设计还应参考本学科各学段相应的课程要求。以语文学科为例,第一学段有“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和“梳理与探究”四部分的课程要求,因此教师在准备这四部分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游戏部分的内容时,应考虑相应的课程要求,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并获得相应的学科知识。

总之,以上这些落地课程表的小幼衔接主题活动以及相应的策略,都是基于国家政策、学校实际情况使用的。这些策略基于儿童立场,旨在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实现有质量的小幼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课题组,郝志军,杨清,等.中小学跨学科课程融合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60-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EB/OL].(2021-03-31)[2022-09-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104/t20210408_525137.html.

[3]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实施意见[EB/OL].(2021-08-25)[2022-09-08].http://jyt.zj.gov.cn/art/2021/8/25/art_1532986_58917914.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横浜市こども青少年局,横浜市教育委員会.横浜版接続期カリキュラム平成29年度版[EB/OL].(2017-02-16)[2022-09-08].https://www.city.yokohama.lg.jp/kurashi/kosodate-kyoiku/hoiku-yoji/shitukoujou/renkei/20170216154302.html./0001_20190304.html.

[6]袁丹.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意蕴辨读与行动路向[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70-77.

(1.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2.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小学)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学前课程改革循证决策提质研究”(课题编号:BHA21013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表
超萌小鹿课程表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9年注册会计师培训课程表
“孔子曰”之孔子的课程表
青年课程表
我家的日程表
课程表
黑马学院2015年下半年超级课程表
做生意
自制课程表
受欢迎的“方便课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