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发展模式:共同富裕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构想*
——基于浙江山区14县乡村文化实地调研的分析

2023-02-15徐小洲

浙江社会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 徐小洲

内容提要 在对浙江山区14 县实地调研与241 份样本访谈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生成性归纳法,从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策略三个维度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提炼出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环形结构模型、目标-内容-平台-机制(ACPM)工作模式,归纳出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着人才队伍薄弱、体制机制不顺、发展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薄弱、传播平台欠缺等问题,阐述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思路、发展模式等战略构想,提出构建多元驱动型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机制,以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发挥乡村文化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关键变量作用。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开启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在乡村振兴五大内容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2022年6月,中共浙江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战略目标。在“两个先行”道路上,乡村文化建设能力与水平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均衡发展的核心、充分发展的关键。深入了解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精心绘制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蓝图、积极探索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对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决定性意义。 为此,笔者于2022年6-8月对浙江山区14 县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开展实地调研,试图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剖析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难题, 提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对策。

一、乡村文化建设研究群体选择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选择

本研究选择从事与乡村文化工作密切相关的地方政府、文化场所、企业行业等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探讨其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未来策略。调研组选取浙江省山区26 县中14 县开展实地考察、座谈、访谈,实地考察的14 县包括:金华市武义县、磐安县,台州市天台县、三门县、仙居县,衢州市龙游县、柯城、开化县、江山县、常山县,温州市永嘉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

参与访谈的样本共241 人, 其社会身份来源包括与乡村文化工作相关的省、市、县、乡镇街道、村、行业等六类,访谈样本基本信息具体见表1。

表1 浙江省山区14 县乡村文化抽样调研访谈对象一览表

(二)研究方法与操作程序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生成性归纳法①,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 从原始数据中不断提炼核心概念和范畴,从考察经验数据中建构理论。

本研究具体数据收集方法采用半结构访谈、焦点小组访谈、小型座谈会等。访谈主题部分主要包括7 方面内容:乡村文化建设基本概况;乡村文化建设的举措、特色和亮点;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和成因; 未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路与举措;乡村文化创作、研究、推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乡村文化产业开发与利用情况;乡村文化礼堂建设、利用与管理情况等。所有访谈录音全面逐字逐句转录成文本文件, 研究者对照录音资料对所有文本文件进行核查与校对, 以保证转录的还原性和转录信度。对涉及的重要问题,请对方提供书面材料, 然后对访谈资料采用三级编码,逐级进行开放性编码(Open coding)、主轴性编码(Axial coding)、核心编码(Core coding)。 具体操作程序为:首先,研究者仔细阅读资料,对文献进行识别、命名,使原始资料概念化,并通过不断比较形成具体概念和范畴;其次,将不同概念或范畴进行分类、比较,提炼出主要概念或范畴;最后,分析不同主概念或范畴之间的关系, 确定核心概念或范畴类。

本研究采取两阶段编码的方法, 考察理论的饱和度。扎根理论认为,停止搜集数据的标准是理论“饱和”,即当搜集新鲜数据不再能产生新的理论,也不能提示新的概念范畴时,理论就“饱和”。本研究第一阶段编码130 人, 第二阶段编码111人。第一阶段编码完成后基本不再产生新的概念、范畴和关系; 再将第二阶段的111 个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之后,并没有出现新的概念、范畴以及关系, 说明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理论饱和度。

二、乡村文化建设编码分析结果

从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策略三个维度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分析,结果见表2、3、4。

(一)乡村文化建设现状访谈编码分析

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乡村文化建设现状访谈的质性编码结果

访谈分析结果显示, 乡村文化建设现状主要包括以下3 个特征。

第一,乡村文化体系呈三层环形结构。根据调研编码分析,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呈三层环状结构模型(如图1 所示)。 其中,里层包括文化目标、文化内容、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产业、文化机制等6 个核心板块。中层包括6 类21 个要素,其中,文化目标由宏观目标、具体指标等2 个要素构成;文化内容由物质文化、信仰文化、艺术文化、生活文化、名人文化、特色文化等6 个要素构成;文化资源由文化场馆、文化队伍、文化载体等3 个要素构成;文化活动由艺术活动、综合活动、学习活动、研究活动等4 个要素构成;文化产业由文化品牌、文化业态、文旅融合等3 个要素构成;文化机制由发展机制、服务机制、保障机制等3 个要素构成。外层由21 种262 个元素构成。

图1 乡村文化建设环形结构模型

第二,乡村文化建设导向明确。文化底层结构要素表明,乡村文化建设表现出三个导向:一是政治方向明确,强调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高地、精神富有、精神文明、爱国主义、道德垂范等反映时代特征与需求的重要内容;二是注重赋能乡村振兴,强调以文兴业、以文化人、文化惠民,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家庭新风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普遍追求;三是重视文化内涵建设, 乡村文化内容建设逐步引起重视,高质量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第三,乡村文化建设活力勃发。乡村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创造力展现出发展活力。 文化内容6 类53 个要素既有传统的基因,又有现代的元素,渗透乡村生活方方面面。 文化资源3 类66 个要素体现出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广泛基础。文化活动4 类48 个要素反映出广大群众的文化热情、基层组织的积极作为、艺术工作者无私奉献。文化产业3 类39 个要素反映出乡村文化正探索一条以文旅融合为重点、文创产品为抓手、文化品牌为特色的产业模式。文化机制3 类24 个要素显示乡村文化积极构建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筹集多方面文化资源、打造使用乡村特点的文化服务模式。

调研表明, 具有浙江特色的乡村文化体系正初步形成,并正从重政府投入向重多元投入、重基本建设向重内容建设、重实体平台向重虚实融合平台、重资源利用向重内涵发展等方向转型,其工作路线可归纳为目标—内容—平台—机制(ACPM)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模式图

(二)乡村文化建设问题访谈编码分析

尽管浙江乡村文化发展势头良好, 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对乡村文化建设问题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分析,其结果见表3。

表3 乡村文化建设问题访谈的质性编码结果

访谈分析结果显示,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乡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难以支撑高质量发展要求。 乡村文化人才的数量与素质双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各地对人才需求的呼吁非常强烈,人才不足成为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高频词。乡村文化人才不足尤其明显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乡村工作与生活条件相对薄弱, 乡村文化工作者待遇较差,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成为普遍难题;二是在乡村文化管理人员编制不足的情况下,文化管理人员经常被挪用, 难以专心从事乡村文化工作,乡村文化管理拉郎配等现象比较常见;三是乡村文化干部队伍老化、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比较突出,难以胜任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需求;四是乡村文化建设急需的高精尖人才、复合型人才、文化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着乡村文化发展的水平与质量。

第二,乡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顺,资源保障能力不足。 在体制机制方面,乡村文化管理模式、考核机制、利用机制、保障机制、责任机制等需进一步激发参与主体积极性, 提高广大群众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参与度。在资源保障方面,由于公共文化投入不足,建设经费、运营经费、维护经费、保护经费、设备经费等乡村文化经费不足现象比较普遍。 同时,乡村文化资源整合能力较弱,许多乡村规模较小,缺乏文化事业发展必要的人口基础,散点式乡村自然格局使得组织演出难、组织观众难的问题非常突出, 亟需提升乡村文化整体统筹运作能力。

第三,文化赋能乡村发展能力不足,文化产业效益有待提高。由于对乡村文化要素挖掘不深、文化产业基础薄弱、文化发展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乡村文化场地建设与文化活动存在着单纯依靠政府买单的现象,文化产业投入主要靠政府拉动,市场化能力与自我造血功能较弱, 产业化程度与效益有待提升。在初始阶段,政府主导模式确实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也体现出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 但乡村文化进入运行阶段以后, 如何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第四,乡村文化创新能力薄弱,反映新时代乡村文化作品较少。 调研发现, 受文化创作意识薄弱、艺术创作能力较低、新文化接受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反映新时代乡村文化作品凤毛麟角,许多乡村文化建设尚停留在单纯延续历史传统作品的阶段。 如:传统戏曲大多局限于挖掘、沿袭传统节目的曲调、内容与表现形式,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传统艺术的传承, 但新时代乡村文化不能裹足不前,必须赋予新时代乡村文化新内涵,加强反映时代特征的文艺创作引导与支持, 促进乡村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第五,乡村文化传播平台欠缺,文化传播能力亟需提升。 受经济、科技等因素制约,有些乡村既缺乏传统的大型演出舞台, 也缺乏新媒体传播平台,乡村文化对外传播与拓展能力较弱。 当前,乡村文化主要活动场所是文化礼堂、博物馆、乡村书屋、文化广场,主要活动方式是政府组织巡演、兴趣团体活动、群体广场舞等,由于数字技术使用能力与平台限制,文化数字化活动很少。乡村文化礼堂不平衡不充分现象非常明显, 许多文化礼堂尚处于建起来阶段,需要进一步使文化礼堂实起来、用起来、活起来。

从总体上看,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是:乡村文化难以满足广大老百姓的文化需求,难以满足新时代文化创新需求。

(三)乡村文化发展策略编码分析

对乡村文化发展策略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乡村文化发展策略访谈的质性编码结果

根据访谈分析结果, 访谈对象对乡村文化发展思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注重发挥乡村文化的目标价值功能。受访者关注乡村文化建设明确目标价值,提出:一方面,重视乡村文化的政治引领与文化赋能,通过乡村文化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乡村经济与社会文明;另一方面,重视高质量发展与文化标识建设,通过美丽乡村、未来乡村、文化精品等措施,打造新乡村文化。

第二,重视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受访者重视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强调人力资源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并从基层文化人才到高层次文化人才、从文化创作人才到文化表演人才、从文化管理人才到文化经营人才、从文化专业队伍到文化业余队伍、从文化当地民间艺人到外地文化名家等5 个层次提出未来设想;另一方面,在吸收以前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进一步改善与优化利用文化礼堂、文化站、乡贤馆等文化场所,提出要通过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文化艺术节、文化传承保护活动、文艺演出等活动,提高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与吸引力。

第三,关注乡村文化机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受访者强调通过优化文化投入机制, 进一步夯实乡村文化建设基础,提升乡村文化实力,并希望通过加强文化考核、规划设计、用人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服务机制等措施, 提升乡村文化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文化治理效能。

第四,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受访者提出要通过文化品牌、一体化发展、文旅融合等措施, 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品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文化产业结构上,强调发挥文创产品、非遗产业、龙头企业等特色,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效益与区域竞争力。

(四)浙江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特点

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政策推动下, 浙江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注重挖掘传统优秀文化, 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 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体现出鲜明的浙江省域乡村文化特点。

1.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

浙江山区26 县乡村文化发展态势良好,从中可总结出以下六条经验:

(1)党委政府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浙江各级党委政府不仅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在制度建设、资源扶持等方面发挥出主导作用。

(2)赓续红色文化基因。各地高度重视挖掘开发红军、新四军、解放军等红色资源,建立红色博物馆、纪念室、纪念碑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基因挖掘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亮点。

(3)开拓文化场所育人功能。各地以文化礼堂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场所在社会教育、文化普及、艺术表演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育人作用。

(4)引育乡村文化人才。各地高度关注乡村文化人才引进与培养, 通过培养培训等方式培育乡村文化管理干部、艺术人才,通过先贤返乡、筑巢引凤等方式引进乡村文化人才。

(5)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开发。政府、社会、村民在文化产业开发上形成共识,促进文化产业形态多样化,尤其是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热点。

(6)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整理工作,许多地方设立专项基金、成立专门队伍、开辟专门场所,鼎力支持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 文物数字化建设取得初步进展。

2.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浙江山区14 县乡村文化考察,大致可归纳出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 乡村文化投入与文化活力成正比。 基础设施投入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在文化基础建设投入较多的区域,其乡村面貌、文化保护、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等比较活跃,乡村文化出现了先发优势,并呈现出马太效应。

第二, 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文化特色呈正相关。文化特色是乡村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乡村文化特色打造的起点往往是文化遗产,其中,非遗文化成为各地文化保护和挖掘的重中之重, 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 文化人才成为乡村文化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人才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乡村文化发展较好的地区,往往有非遗传人、先贤、文化热心人等文化人才的鼎力支撑。其中,文化表演人才、文化创作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在乡村文化发展中显示出关键性作用。

第四, 民间艺术是乡村文化的主要形式。 乡村文化的内容广泛, 艺术文化成为当前乡村文化的主要形式。其中,以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戏剧戏曲、传统书画等传统艺术是乡村艺术的主要内容,阳明心学、浙东史学等传统社会科学的传承与弘扬有待引起高度重视。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理念与策略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也是乡村文明的命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显然,没有乡村文化繁荣,乡村现代化建设就失去精神基础。面向未来, 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厘清新的文化战略思路,确立更高的文化目标,探索乡村文化发展的新路径,以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发挥乡村文化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关键变量作用。

(一)确立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又是长期发展任务。 指导思想是否合理是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要努力把握三个“既要”“又要”。

首先,乡村文化建设既要合理继承,又要勇于创新。于光远认为:“寻根侧重于继承。与继承相对而言的不是抛弃而是创造。 在继承与创造之间存在辨证关系。 ”③新时代乡村文化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 又是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 为此,乡村文化建设要把握好两面性:一方面,乡村文化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抱残守缺,必须走现代文化道路;另一方面,现代乡村文化并非意味着抛弃乡村优秀文化传统,抛弃乡村本土特色,误入同质化歧途。

其次, 乡村文化既要多方助力, 又要自主发展。 乡村文化根植乡村土壤,其内容表达、传播平台、消费群体等具有天然的乡村特性。乡村文化建设要借力发展,但不宜盲目移植都市文化。 当前,送文化乡下等活动对弥补乡村文化空白点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乡村文化建设必须立足长远,适时更新文化帮扶理念, 逐步推动从送文化下乡转向城乡文化共享互动,最终实现乡村文化自主、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再次,乡村文化建设既要加大财政资源投入,又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乡村文化建设本来基础较弱, 现代城市化运动又拉大了城乡文化基础建设差距,乡村文化的物理空间、设施设备等急需基本经费保障, 必须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财力投入。 但是,文化建设的最根本要素是人,乡村文化建设亟需加强管理人才、创作人才、传播人才等人力资源开发,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建设的内核问题。

2.基本原则:把握乡村文化发展的关键点

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主要任务是打造符合时代需求、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高地,并努力创造条件攀登文化高峰。 为此,乡村文化要努力在三个“把握”中明晰发展目标。

首先,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宗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乡村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使乡村沦为城市的附庸。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 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④城市有城市的文化基础与市场,乡村有乡村的文化基因与土壤, 简单的文化移植既缺乏文化适应力,也非文化繁荣之策。只有立足当代乡村实际,才能以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其次,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乡村文化建设重在培养有文化素养的新时代村民, 而不是简单展示传统或现代文化物品。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⑤文化必须渗透人的发展与生活习惯是一个国际共识。 对此,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⑥可见,脱离现实社会人的能力发展与素质提高的文化必然缺乏生命力, 乡村文化建设必须着力发挥以文化人作用。

再次,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乡村文化建设是长期性社会工程,要着力解决乡村文化建设的高质量与跨越式两大难题,避免把乡村文化建设看作面子工程、应急项目等短期行为,以品质化、精品化、品牌化等文化战略引领乡村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尽管乡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基础具有依赖性, 但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不能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 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因而也决不是同彷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⑦

(二)探索乡村文化建设新思路与新模式

1.发展思路: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双向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⑧乡村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根据乡村振兴使命与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厘清乡村发展思路, 在乡村文化布局中实现“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特色发展、双向赋能”。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 毋庸讳言,在阶级社会,文化必然具有阶级性。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阶级消灭之前, 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都有阶级性。”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⑩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必须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添不可替代的优秀思想元素。

其次,守护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⑪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失去乡村文化根脉,就失去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必须在充分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实现守根护脉的文化使命。

再次,打造新时代乡村文化高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要提高政治站位、找准文化定位、提高文化层次。 邓小平指出:“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 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⑬因此,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要勇于推陈出新,促进新时代文化繁荣。

2.发展模式:从单元驱动向多元发展转型

根据乡村文化调研,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主要采用政府驱动模式, 大致表现为以下两种发展方式:一是政府包办型,乡村文化建设的资源投入、文化管理、运行过程等由政府承担,政府是文化建设的投入者,也是管理者与评判者,其它参与主体处于被动地位;二是政府主体型,乡村文化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乡贤、企业、大学等适度参与。

从乡村文化建设实践看, 政府驱动模式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乡村文化重要性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在思想引导、制度规范、资源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与促进作用。但是,政府驱动模式由此带来了政府依赖倾向, 乡村文化建设其它主体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 文化建设活力与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高质量发展目标, 浙江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思维重塑、体制创新、模式再造等新时代使命。为此,乡村文化建设要树立“政府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合作、市场有效运营”等新发展观念,通过目标、内容、主体、载体、机制等发展要素的优化融合,探索乡村文化多元化发展模式(如图3 所示),进一步激活乡村文化建设活力, 提高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图3 乡村文化多元发展模式图

(三)构建多元驱动型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机制

根据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与乡村文化发展需求,乡村文化建设可重点推进以下5 项举措。

1.以乡村振兴为使命, 打造特色鲜明的新时代乡村文化。

文化活力在特色, 文化特色是乡村文化生命力的核心。 浙江乡村文化建设具有不少特色鲜明的案例,但也存在着特色不明显、多村一面、多地雷同等文化现象, 进一步彰显文化特色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要把握先进性、辨识度、针对性、有效性等文化要素,着力培育“和而不同”的乡村文化特色。为此,乡村文化高地建设要进一步明晰其建设目标与任务,在守正创新中弘扬乡村传统优秀文化, 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打造新时代乡村文化高地,以新乡村文化赋能提升乡村文化能级。

2.以人才队伍为核心, 提升乡村文化创新能力。

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 没有文化人才便没有乡村文化基础。 由于受区域环境、经济基础、文化渠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才队伍不强是乡村文化建设长期、普遍面临的老大难问题。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在培育多层次、多类型乡村文化人才上精准发力, 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财力资源支持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帮扶,着力培育一批乡村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创新者,着力解决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问题。

3.以文化礼堂为阵地, 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

文化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为了提高乡村文化辐射力与影响力, 要进一步优化文化礼堂、文化场馆、文化广场等文化平台,保障乡村文化展演有场所、交流有空间、传播有渠道。 文化礼堂是浙江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打造的重要阵地。 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各地文化礼堂得到普遍重视,初步形成村村覆盖的文化礼堂网状格局。 但由于受人力、财力、文化资源等发展要素影响,各地文化礼堂建设存在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完善等矛盾。 文化礼堂发展能力还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难以满足新时代文化发展要求。 为此,新时代文化礼堂建设要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加强内涵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内容优化、机制创新,打造文化气息浓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活动活跃、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特色鲜明、文化成果丰硕的新时代乡村文化高地,实现文化礼堂升级增效,赋能未来乡村振兴。

4.以体制机制为关键, 优化乡村文化建设制度环境。

体制机制是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已初步形成县区、乡镇、村三级管理制度, 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显示出制度保障作用。但乡村文化管理链条还存在着上紧下松、上强下弱等现象,文化合力有待加强,管理机制需要优化。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要在进一步发挥党政文化导向作用的同时, 着力健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密切关注群众文化关切,发挥文化制度建设中的群众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有关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激发乡村文化建设活力,打造乡村文化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制度环境。

5.以提高质量为牵引, 打造乡村文化建设协作体。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着缺人才、缺知识、缺技术等难题, 仅仅依靠当地的文化力量难以在短期内破解。为此,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等文化资源要有机整合,协力打造乡村文化建设协作体,共同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其中,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集聚、知识创造、文化创新等优势,以知识赋能乡村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尤其着力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加强人才帮扶,通过人才培养、人员培训、学生实践、干部挂职等形式为文化队伍助力;帮助顶层设计,通过优化乡村文化氛围、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平台设计等方式为乡村文化提质;促进文化传播,通过参与式活动、联合式汇演、推介式传播等方式为乡村文化传播增效。

注释:

①Corbin J and Strauss A,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London: Sage Publications,2014,p.3~11.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 文化发展规划》http://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 5612.htm

③于光远:《寻根是艰巨的文化工作》,《寻根》1995年第2 期。

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选集》第3 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0 页。

⑤新华网:《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lh/2019-03/04/c_1124192099.htm

⑥[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蔡江浓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 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 页。

⑧习近平:《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光明日报》2022年10月17日,第3 版。

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91 页。

⑩求是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11/11/c_1128055427.htm

⑪求是网:《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05/28/c_1128692244.htm

⑫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 页。

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18/content_5232653.htm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