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海洋教育实践推进的新视域*

2023-02-15刘训华

浙江社会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海洋战略意识

□ 刘训华

内容提要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是从国家层面在教育、文化、科技、社会等领域面向全体国民特别是大中小学生开展的以提升海洋意识和培育海洋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的总和, 包括专业海洋教育、学校海洋教育、社会海洋教育、科技海洋教育、产业海洋教育、海洋文化教育等内容,总体目标指向培育海洋国家意识、锻造新型海洋观。战略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海洋教育,难点是社会海洋教育,着力点是文化海洋教育。新型海洋观的价值核心是向海定陆、由海向洋,海洋国家意识在于海洋国家的思维意识,“海洋-国家-教科书”是深入推进海洋战略教育的关键逻辑。从儿童启蒙出发,讲好中国海洋故事,构建国民海洋图景。从“愿意听”到“听得懂”建构中国立场的海洋话语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家校社一体的海洋战略教育推进体系。

世界由海洋连接成整体,近代世界史表明,对海洋重视程度往往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能达到的高度。 当今世界是海洋文明而不是陆地文明主导的体系, 有效经略海洋是真正成为海洋国家的基本要求。 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上, 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海洋意识和素养不足的问题, 海洋教育不足已成为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性瓶颈,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重视。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直面的是培育海洋素养, 塑造新型海洋观,从根本上建立海洋国家意识。

一、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基本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认识海洋、关心海洋和经略海洋”及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对海洋教育从政策、实践到成效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十九大、二十大分别加以阐述, 海洋教育作为海洋事业的基础作用不断受到关注。海洋教育是一个世界性话题,由于国内海洋教育意识的薄弱, 常把它窄化为海洋专业教育或者中小学校的一般海洋科普教育。有研究者提出要尽快进行全民海洋观教育, 中国威胁主要来自海洋,①需要加强国家海洋战略学习。 从目前推进而言,在国家海洋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和行政推动等方面总体薄弱, 与海洋强国建设目标和时代对海洋教育的需求有不少距离。 在新时代, 我国亟需建立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和海洋事业发展相匹配的海洋观念、思维、素养的推进机制,以及相关涉海专业人才的成长环境。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是海洋教育的战略性层面,国家海洋战略教育与海洋教育的区别在于:一是突出海洋教育的国家战略属性, 海洋思维是国家在全球视野中的思维方位, 其关涉国民海洋意识基础,又与民族复兴相牵连,与其他一般性专题教育有本质不同; 二是国家海洋战略教育更加突出了国家主体,社会和学校主导的实施原则,强调国家在海洋教育实践推进中的主体性; 三是基于海洋教育实践容易被忽视而言, 中国自古以来长期受陆地思维影响, 惟有将海洋教育从战略层面加以落实和推进, 才能从当前的一般性海洋知识普及中摆脱出来,才能大力提升国民海洋意识、培育国民海洋素养。

1.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概念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是从国家层面在教育、文化、科技、社会等领域面向全体国民特别是大中小学生开展的以提升海洋意识和培育海洋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的总和,包括专业海洋教育、学校海洋教育、社会海洋教育、科技海洋教育、产业海洋教育、海洋文化教育等内容,总体目标指向培育海洋国家意识、锻造新型海洋观。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可以上升到国家、民族和个体思维、精神、品质层面的海洋教育内容,都属于海洋战略教育范畴。它在战略上服务国家发展需要, 在视野上着眼于民族伟大复兴,在措施上重建中国海洋话语体系,是构建国家海洋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资源教育,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通过提升国民海洋意识达成培育海洋素养。 积极建构中国海洋叙事,讲好中国海洋故事,形成愿意听、听得懂的中国海洋话语的世界表达, 增强在国际海洋事务交流中的主动权、引领力。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指向民众的海洋素养培育,海洋素养分为社会素养、人文素养、生态素养和科学素养四个维度。海洋既是公共领域,也是私人领地, 海洋进入是基于与人有关的日常海洋生活。开展海洋探索有利于新时期海洋文明新发现,重塑中国立场中的海洋常识。

从学科视域而言,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涵盖了“海洋教育学”内容体系,包含海洋教育学科理论、海洋教育史与海洋比较教育、中国海洋素养体系、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高校海洋通识教育、专业海洋教育、社会海洋教育、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海洋意识与安全、海洋与国家战略等丰富资源库,古今中外与人文社科知识交叉融合,跨学科、跨界是它的典型特点。②

2.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主要内容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是海洋教育的战略性呈现,是海洋教育的发展战略,从具体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专业海洋教育、学校海洋教育、社会海洋教育、科技海洋教育、产业海洋教育、海洋文化教育等六大内容。其中,专业海洋教育是战略教育推进的核心,学校海洋教育是重点,社会海洋教育是难点,科技海洋教育是保障,产业海洋教育是支撑,海洋文化教育是基础, 这些内容形成国家海洋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专业海洋教育是国计民生在海洋人才需求、科技需求最具体的体现, 表现为各中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涉海专业人才培养, 它是战略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专业海洋教育的蓬勃开展,需要在中小学阶段撒下海洋的种子, 需要通过创设环境让更多优秀人才进入。

学校海洋教育是指大中小幼学校开展的基于一般性增强海洋意识、拓展海洋知识、培养海洋素养的教育形式。其中,中小学校是国家海洋战略教育开展的重中之重。利用教科书及相关教学形式,是开展学校海洋教育的主要手段。

社会海洋教育是指通过涉海博物馆、场所等社会机构开展的相关海洋教育活动, 它具有鲜明的社会普及内容,是培育国民海洋国家意识、锻造新型海洋观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社会、家庭等途径开展海洋教育是具体实践方式。

科技海洋教育是指聚焦海洋科技研发、专业化程度较深的海洋教育形式,是海洋科技鼎固革新的重要保障。 聚焦涉海的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研发,也是解决当前海洋领域技术问题的关键。

海洋产业教育是指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知识、内涵及产业布局等融合为主的教育。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柱, 海洋产业教育是海洋经济建设的有效支撑。

海洋文化教育是指以海洋文化作为主要传播内容而开展的海洋教育形式, 是对中华海洋文明的梳理和补充。海洋文化资源是重要战略资源,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要件,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对现有海洋文化开展研究,赓续中华海洋文明,讲好中国海洋故事,需要大力开展好海洋文化教育,同时对其他五个领域起到补充作用。

在六大内容中, 专业海洋教育是国家持之以恒推进和发展的事业, 这从不断增加的海洋大学数量亦见一斑; 科技海洋教育和产业海洋教育是发展国家经济孜孜以求的内容, 虽部分寄托于专业海洋教育, 但其发展根本受限于学校海洋教育的薄弱、社会海洋教育的不足,难以形成有效人才支撑。海洋文化教育是学校海洋教育、社会海洋教育的文化基础,三者间正向联动。从当前国家海洋教育推进情势来看, 需首先把着力点放在学校海洋教育、社会海洋教育和海洋文化教育上,这三者也是海洋教育领域总体薄弱又亟需高度重视的内容。 只有这三者有明确提升, 才能对专业海洋教育、科技海洋教育、产业海洋教育形成真正支撑和促进,见表1。

表1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推进层级

我国通过开展各种类型海洋战略教育, 逐步形成中国海洋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 当前学校海洋教育已有丰富实践,全国3000 所左右的大中小幼学校开展了丰富的海洋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为形成海洋国家意识和新型海洋观奠定良好基础。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海洋教育是开展全民海洋教育的主要渠道。 进行经略海洋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发, 大经略和大航海需要有尖端海洋技术的有力支撑。 海洋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一定比重, 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教育基于中华海洋文明立场,建构包容其他海洋文明的话语体系, 对提升我国民众海洋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具有方向性意义。

3.由海向洋是改变中国传统陆地观念的第一步

中国人海和洋概念常混淆在一起, 中国传统海洋观念在实质上是大海而非大洋图景, 大洋图像多在神话传说中有所提及, 这也和对大洋的认识有关。无论是海洋文化或是海洋文学,鲜见大洋图像。中国人地理上的海洋主要是指近海,很少真正将视野伸向远洋, 这也造成了中国人海洋观先天不足的一面,当然这种不足的原因有很多。真正意义上的海洋观,既重视海,更重视洋。 中国人只有将视野和关注点真正投入到大洋, 才是在真正意义上改变陆地传统观念。

除了海洋器物、海洋技术等硬核力量外,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对峙中,海洋意识形态的形成,才是决定一个国家海洋实力强弱的关键。 历史上国家拥有海洋硬实力并不能够拥有海洋, 郑和七下西洋虽然在技术、规模和时间上均早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但却没有成为中国崛起的契机,反而揭幕了近代中国由兴而衰, 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缺失了海权的软实力部分。③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基本概念,如对海洋事业发展给予揭榜挂帅式扶持,1714年英国议会通过《经度法案》对在海上精准确定经度的人给予两万英镑的奖励,④从而激励人们积极尝试拓展新事物。海洋是国家地理的自然屏障,海洋国家意识需要探索未知、不断创新。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中曾说:“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⑤也因为此,我国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概念。

海洋强国亟需注重中国在远洋的观念和利益。 海洋观念和海洋技术之间,技术是硬核,观念是地基,没有地基,再好的硬核也无法发挥作用。俄国彼得一世曾在发展初期建立数学和海洋学校,服务国家的发展步伐。 自从世界连接一体后,海洋比陆地具有更为强大的资源动员力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葡萄牙成为第一个海洋国家开始,直到世界从陆地体系进入海洋体系, 全球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和利用就没有停歇,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体也多为海洋国家, 这些海洋发达国家在远洋的进入、开采、研发和占有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二、海洋国家意识和新型海洋观: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总体目标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需积极改变传统海洋思维和观念,真正将中国人由大海带入大洋,建立起基于现代世界秩序的海洋观念。 如何培育国民海洋国家意识和新型海洋观?有研究指出,将正规的海洋理论知识教育和非正规的海洋科普知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系统、全面地建立国民海洋观教育体系。⑥开展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依归,是建构海洋国家意识和培育新型海洋观。

所谓海洋国家, 笔者以为不仅是指具有海洋主权, 并且还应有强烈的海洋拓展意识和运用海洋向世界施加影响的强大能力。 我国存在海洋意识淡薄、海权措施不力、海域争端激烈等问题,塑造海洋观是一种举措。孙光圻认为,海洋观是人类在与海洋打交道的长期实践活动中, 通过不断总结、凝练、思考和升华等理性活动,所形成的认识、利用、开发与管控海洋的主观思维集群,海洋观是人类与海洋辩证关系的核心内涵。⑦在推进海洋观建设方面,有研究提出,将海洋基础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提高青少年海洋意识,鼓励各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文化活动,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全民共同促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局面。⑧人类历史上有以大陆审视海洋的“黄色海洋观”和以海岛含沿海狭域审视海洋的“蓝色海洋观”,前者多为海陆兼备、资源丰富具有广阔陆地腹域和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和地区,后者多为区域狭窄、土地稀少、资源贫乏的海岛或沿海国家和地区。⑨在新时代要跳出中国历史“黄色海洋观”与西方历史上“蓝色海洋观”的时代局限,将两者合理内涵有机整合,并将视野投向远洋。

1.海洋国家意识是推进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基本目标

海洋国家意识是指作为国民所应具有海洋国家的意识、思想、行为等总和,是海洋思维、理念和特征在国民意识中的总的体现。 海洋国家意识体现在海洋领土意识、海洋战略意识、海洋思维意识和经略海洋意识,其核心在于经略海洋意识。国民海洋国家意识需要通过教育、文化、社会等多种渠道加以长期熏陶而成,并深刻烙印在民族性中。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在战略目标上面向全民开展海洋意识提升和海洋素养培育, 总目标是提升民众海洋国家意识,培育新型海洋观。宏观推进目标与具体六大领域,是宏观与微观、目标与载体、根本与抓手的关系。 战略教育推进在内容、目标、方法、平台等需与时俱进,借助国家、学校、社会等资源作为推进保障。

战略教育目标的实现, 还需要借助海洋叙事形成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海洋故事,教科书是最好的向民众讲好中国海洋故事的载体。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是在海边出生、泛海学艺等,都隐藏着海洋的影子。

需要指出的是, 海洋国家意识不是指在海边生活的国民意识或将其确定为国家意志,而是指在思考国家或区域发展中,要将中国视为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置于国家资源运用的重要位置,向海定陆、由海向洋, 积极运用海洋资源经营自己国家,在生活中也有运用海洋资源的这种意识状态。

2.海洋战略教育指向海洋软实力

海洋软实力是重要的国家资源。有学者认为,海洋软实力是指一国在国际国内海洋事务中通过非强制的方式运用各种资源, 争取他国理解、认同、支持、合作,最终实现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一种能力和影响力。⑩韩增林等也都给出了大致类似的答案。⑪笔者认为,海洋软实力的非强制性,不仅体现在海洋资源观、海洋价值观,更体现在其海洋话语权方面。 软实力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话语体系,相较于海洋硬实力,更是影响深远并需要持之以恒加以培育。

向陆还是向海是一道重要选择题,郑和曾说,“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自于海上,危险亦来自海上。 ”该时期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的战术性胜利, 带来的是中国失去海洋近五百年的战略性失误, 以及海洋视野消亡所造成的落后挨打局面。走向海洋是中国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在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下, 中国是世界主要大国中还没有真正成为海洋国家的极少数之一, 俄罗斯是另外一个国家, 但俄罗斯有着传统海洋强国的底子。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从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着手, 有效经略海洋,走向海洋国家。

朝向土地和朝向海洋将造就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性,前者保守、视野向内、严谨慎重,后者则开放、冒险、善于开拓。 朝向海洋是一种改造国民性和国民家国观念的重要路向, 在世界一体化的规则中,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学校海洋教育是开展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主要途径, 社会海洋教育是海洋战略教育实施的薄弱环节, 这些教育内容需要通过国家战略方式加以改善, 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中国虽有漫长海岸线,但中国整个文化特征和文明特征是黄土的,是陆地的。即使在现代交通相当发达的情况下,中国仍有独特的相对封闭性。⑫将中国的国防由传统的三线推向海防, 加强中国战略纵深,实施远洋防御战略,将国家战略前沿大大推向了海洋。 中国如何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比较优势地位, 成为海洋国家只是必须经历的目标之一。 “尽管中国不可避免也必须成为海洋国家,但从海洋国家的历史看,这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⑬惟有保持海洋发展势能、变通海洋发展理念和措施途径,才能更好实现对传统海洋国家的超越。

3.“路口理论”是我国培育海洋国家意识实现新时代赶超的内在逻辑

中国真正成为海洋国家既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核心利益,也是国家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中国将基于“路口理论”寻找赶超现有海洋国家的方式和途径。 从“大航海时期”的葡萄牙、迈向新世界“无敌舰队”的西班牙、“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扎根大陆“蓝百合”的法国⑭、“为出海口而战”的俄国、“脱亚入欧”的日本、“日耳曼战车”的德国、再到如今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这些海洋大国无一例外都形成自己的海洋国家发展模式。

“路口理论” 是指多辆车在通过十字路口时,尽管有红绿灯的限制,但那个维持势能的车辆,即使在一路落后的情况下, 只要能保持势能和坚定不移的目标,由于红灯及车辆等待等因素,该车辆最终一定能够超越其他对手, 并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维持海洋势能需要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理念、思维和路径是决定海洋模式的根基。 后发海洋国家明晰势能和动能所在,改变传统海洋观念,实现完善和超越,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已被历史所证明。

海权是经略海洋的基础条件, 海洋国家是当今世界体系的主要受益者, 经济发达国家几乎都是海洋国家。日本在海洋身份的形成中,政治、知识精英起了巨大的作用,日本海洋身份还是一种文化抉择,满足了近世日本国民的心理需求。⑮当前全球的贸易体系依靠海洋并以国际制度为支撑的开放系统,“海洋国家” 也是一种国与国斗争的重要体系。

4.新型海洋观的核心是向海定陆、由海向洋

海洋观是指人们对于海洋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传统中国的海洋观总的来说是作为陆地的附属,在经济上是可有可无的状态。当前我国提出了陆海统筹的海洋观,虽是并重,但还是以陆地为主。 在未来,新型海洋观应更加重视海洋,向海定陆、由海向洋。 海洋观的核心是人、海与社会的关系,而不单是人海关系。

新型海洋观的价值核心是向海定陆、由海向洋,是推进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思维目标。向海定陆是新型海洋观的第一层级, 涵盖了在陆海统筹基础上优先基于海洋思维的总体认识论, 是定位陆海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 由海向洋是新型海洋观的第二层级, 指在向海定陆基础上需要建立起远洋思维,将中国人对海洋的视野、思维和思想上从大海转向大洋, 经略海洋既包括近海也包括远洋。 海洋观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⑯,价值论包含海洋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海洋战略价值等, 新型海洋观需要回答这些涉及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三、“海洋—国家—教科书”:深入推进海洋教育的关键逻辑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重点是学校海洋教育,难点是社会海洋教育,基础是海洋文化教育。国家海洋战略教育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教育体系的承载,特别是从教科书出发的课程教育体系。教科书特别是统编本教科书是国家事权和意志力的高度体现,需要将国家对于海洋图景、意识和素养等诉求有效融入到教科书中, 把中华海洋文明生动形象的呈现在教科书里, 形塑国民的海洋国家意识,同时为开展好专业海洋教育、科技海洋教育和产业海洋教育形成有效教育基础。 “海洋—国家—教科书”作为战略推进的关键逻辑,是指教科书作为国家意志体现, 有效呈现在六种海洋战略教育内容中,并形成重要的战略推进效果。

1.立足学校海洋教育, 构建青少年海洋教育的学校教育体系

教科书等是承载海洋战略教育的最有效着力点。 世界主要国家在完成国民海洋意识提升和海洋素养培养的过程中, 多进行相应的国家顶层设计, 并形成了相应的国家海洋教育战略思想和推进路线。中国在历史上深受海洋观念淡薄之苦,观念是制约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中国人海洋观念的改变, 需要有强大的教科书作为推动力。与世界大航海同起步的明朝统治者,在张弛交替的“禁海”过程中逐步从海洋上退缩,严厉的“禁海“政策不仅使民间海外贸易沦为非法而逼商为“寇”,并扭曲了原本正常发展的海洋观念。⑰积极做好教科书的国家海洋意识的启蒙工作, 突出教科书中的东海、南海等海洋文明,将海洋图景浸润在青少年潜意识中。 海洋战略教育将落脚于教科书等国家意志形式,比如国土意识教育中的“大公鸡”地图,应容纳进海洋的图景,这些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发力于社会海洋教育, 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

社会海洋教育是从更广泛的全局视域, 通过相关涉海机构和场所, 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海洋国家不是以海岸线长短为依据,而应以其国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控制能力为准。 凡是不能决胜于海洋的,都会遭到失败。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想冲出北海,一战与英国、二战与美国争夺,均遭遇失败了,而恰恰因为海上失败,最终导致陆地上的溃败。 如果没有全民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的总体提升,今天既有的海洋教育成绩,也可能退回过去。 社会海洋教育虽是整个战略推进的难点,但其教育样态生动、形式丰富,在载体上有大量的涉海博物馆、体验场所,还有图书馆等机构举办的各类涉海知识宣讲活动, 将起到其他类型不可替代的效果。

3.以专业海洋教育为载体, 在科技海洋教育和产业海洋教育发力, 解决海洋事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学校、社会海洋教育指向青少年和全民海洋教育路径问题, 海洋文化教育指向海洋战略教育实施的“根”文化问题,而这三者教育均直面并服务于专业、科技和产业海洋教育,为专业类海洋教育培育优秀人才土壤。在专业人才培养中,重点着力于科技和经济两大领域。在科技海洋教育方面,着力解决相关海洋技术等“卡脖子”领域难题,在产业海洋教育方面,解决如何发展海洋经济,做强做大海洋经济版图问题。 海洋事业发展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人才问题。 中国古代官方对海洋解释注重“天下”秩序和华夷观念,民间是在海洋实践中获得,注重为航海实践服务。⑱要改变对海洋事业“最后一公里”的效力发挥,需要进一步发挥国家意志的效力, 在体现国家意志的各层级教科书等出版物中做好教育文章。

4.基于海洋文化教育视角, 从启蒙处构建中华海洋文明图景

战略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儿童启蒙出发。海洋文化教育需要以文化人, 通过中华海洋文明的现代建构,从启蒙处构建中华海洋文明新内涵,调适蓝色文明,突出向海定陆、由海向洋观念。 中国的图腾“龙”来自海里或者深渊里,这是中华文明根深蒂固的海洋内涵。 正如卜正民在《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中所说的龙见一样,西方汉学家更把龙看作解读中华民族的密码。 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固有资源, 中国和西方在海洋文化的表述上存在极大差异。西方文化对待海洋更为直接,比如卜正民对中国古代的“南海世界经济体”一说,这在中国的官方叙事里是很难体现的。讲好海洋故事,首先是讲给本国国民听,特别是大中小学学生,走由内而外的路径,内外兼修然后形成相应表达效果。中国古代的“海”长期是一种兼具天下与政治、地理及民族认同的感念,海洋想象是人的日常,而自然的海则被认为是因遥远从而被视为世界的边缘。海洋国家意识和新型海洋观的培育,讲好海洋故事、构建海洋图景是最为便捷的方式。

四、基于国家力量的顶层设计: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推进路径

走新型海洋国家道路, 离不开海洋战略教育的基础性支撑。国家海洋战略教育路径有“学校—社会—家庭” 的明线路径和通过海洋叙事调适海洋文明的暗线路径。 实施国家海洋战略教育需基于国家力量全面推进中国海洋教育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

1.构建全国层面的海洋教育工作统一体系

建议由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海洋教育工作委员会,统一从国家层面推进海洋教育工作。整合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等部门资源,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可作为委员会秘书处, 并由目前单纯的宣传职能加上行政推进职能,便于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学校海洋教育、社会海洋教育、海洋文化教育等资源,形成统一的设计、决策和执行体系。国家顶层设计内容包括在全国统一工作体系中,加强海洋教育的政府、学校、社会及研究主体的联系和合作, 逐步推动形成全国性的 《中国海洋素养体系》《海洋教育课程指导标准》《中国海洋教育机构、知识和区域评价体系》,推动相关行业标准出台,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教育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海洋战略教育实践体系。加强中国海洋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研究,并在课程、教材、师资、经费、研究、评价等方面加以落实。

2.通过国家力量夯实民众的新型海洋国家道路的认知基础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是提升民众海洋意识和素养的不二法门。海洋国家来自西方,是西方中心的海权论话语,深入挖掘我国海洋文化资源,重构海洋国家话语体系。从地理位置和国际法上看,中国不仅是一个海洋国家,还是一个海洋大国。⑲建构海洋国家意识,需要大力倡导开放、自由、包容的海洋文明, 需要在现有民族性方面进行海洋时代的新建构。 2006年法国政府颁布的《法国的海洋抱负》海洋政策报告显示,法国有许多海外领地,其专属经济区面积居世界第二, 法国海洋产业创造很高的附加值,提供众多就业机会,法国海洋科研在世界海洋科技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法国海军在世界大洋上占有显赫地位。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给予了法国海洋利益的同时,也是建立在法国有意识和有能力保护自己海洋权益的基础上。海洋利益即是国家利益,需要有基于国家利益的自主抉择。 谋求国家利益是海洋战略的核心目标㉑,需要警惕海洋领域意识形态化的束缚, 把海洋所具有的国家性有效构筑起来。

3.海洋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实践体系是战略推进的主要路径

建构新型海洋观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海洋在人文层面构筑人类精神家园,形塑精神世界是海洋人文美的教育意蕴。㉒向海定陆、由海向洋是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具体思维方法,重视海洋科学家,开展海洋资源大发现,是经略好海洋的关键因素, 如魏格纳的探险精神和大陆漂移学说。 世界面积71%是海洋,海洋中只有5%为人类所认识, 海洋世界对人类来说依然是巨大的未知体。 在“学校—家庭—社会”海洋教育实践体系中,学校是主体,社会是难点,家庭则是增长点。中国古代李淳风《海岛精算》、王充《论衡·书虚篇》、王震《南州异物志》中,不凡对人与海洋命运的思考, 在海洋事业发展中, 要优先考虑人的因素。日本将海洋教育作为海洋立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深入推进海洋教育中,形成了涵盖学校海洋教育和社会公众海洋教育的相对完整的海洋教育体系。㉓加强海洋教育实践研究,进行国家层面顶层设计, 有效借助国家力量推动海洋战略教育的有效开展。

4.由海向洋, 通过有效海洋叙事积极调适中华海洋文明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主要是海文化, 洋文化成分较低。充分利用中华海洋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海洋故事。中外海洋叙事方式不一致,中国往往是宏观表达,而西方多从个体叙事进入,是“人—事—海洋” 方式。 中国现代海洋文明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海洋自信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自信。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叙事, 关注海洋故事的本体建构与叙事, 告别悲情叙事, 讲好鲜活生动的中国海洋故事。提高海洋国家意识需要繁荣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人与海洋互动的总和。 培育国民海洋国家意识和新型海洋观, 需要有超常规路径来调适海洋文明,从中华文化的重塑到意识的重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时期海洋国家意识的路径指向,警惕从政治道德与意识形态层面对新事物合法性的否定。提升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中的海洋叙事,是我国海洋战略教育的重要方式。 海洋叙事在世界历史上叙事建构有着很多生动案例, 比如美国开国前的“五月花号”叙事,就是建构而成的海洋叙事,它也成为美国开国精神的重要背景。日本的海洋国家意识主要包括海洋权益意思、海洋战略意识和海洋文化意识。㉔中国海洋故事既不是回到中国传统,也不是亦趋于西方,而是重构中华文明海洋叙事, 形成新时代的中国海洋话语表达。 郑若曾《筹海图编》 就有远洋出击与近洋防御的战略思想,在其《松江府海洋设备》中记载,“查得沿海民灶,原有采捕鱼虾小船,并不过海通番。 且人船惯习,不畏风涛,合行示谕沿海有船之家,赴府报名,给与照身牌面。无事听其在海生理,遇警随同兵船追剿。”㉕深刻反映了因地制宜、兵民一体的海防战术思想。中国提出了共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通过全面参与联合国框架内的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 解决中国未来问题的出路在海洋,基于现实需求的有效海洋叙事,是中国走新型海洋国家道路的重要方式。

5.传习海洋思维, 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

海洋思维具有典型的开放包容、互动交换、协同合作、勇于创新等特征,是高水平海洋教育、高质量发展英才、高层级海陆发展的重要标志,海洋教育的核心是海洋思维的教育与传习。㉖关注海洋文明主体可能给民族文化、心理和长远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 国家海洋意识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投资, 全面提高海洋国家意识, 就要少谈康乾盛世,中国要重返海洋。关注海洋可以舒缓人们对陆地上地价、房价的关注度,积极从利益层面保证海洋从业人员的利益, 改善从事海洋工作人员的待遇,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和热爱海洋事业。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展的海洋教育, 服务于全体国民海洋素养提升,服务于大中小学生的海洋素养培育,服务于人才培养中的“立德树人”与“家国情怀”,海洋教育贯穿于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全过程, 是新时代的海洋观、劳动观和实践观的重要资源载体。海洋专业教育所需的优秀生源和海洋科技创新所需的优秀人才, 只有在国家海洋战略教育推进到一定阶段,社会形成众多共识,才更能为我国海洋事业源源不断的提供。

海洋技术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海洋意识和海洋思维是海洋事业稳健发展的核心保障,意识、观念和思维层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途径加以解决。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作为新时期海洋教育实践推进的新视域, 是保障我国海洋事业长远发展和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依托。

注释:

①胡思远:《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五大对策》, 见胡思远《中国大海洋战略论》,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13~33 页。

②刘训华:《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推进向度》,《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 期。

③张炜:《海洋变局5000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4~5 页。

④皮埃尔·鲁瓦耶、让·巴蒂斯特·德·帕纳菲厄:《海洋之美》,郝王乐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第68 页。

⑤李鸿章:《李鸿章全集》(第六册),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160 页。

⑥高建平:《论国民海洋观教育体系的建立》,《浙江学刊》2012年第1 期。

⑦⑨孙光圻:《中国海洋观的历史形态与创新发展》,《人海相依: 中国人的海洋世界》 会议论文,2014年,第138~152 页。

⑧胡正塬:《海洋命运共同体引领新型海洋观》,《学习时报》2020-06-26(002)。

⑩王琪、季晨雪:《提升我国海洋软实力的战略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6 期。

⑪韩增林、岑贝、刘旭:《海洋强国战略下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对策研究》,《海洋经济》2020年第5 期。

⑫马小军:《中国是海洋国家吗?》,《世界知识》2009年第8 期。

⑬郑永年:《未来三十年——新时代的改革关键问题(修订本)》,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第275 页。

⑭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格致出版社2019年版,第76~95 页。

⑮苗吉:《“他者” 的中国与日本海洋国家身份的建构》,《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7年第3 期。

⑯胡素清:《以人海关系为核心的海洋观》,载《浙江学刊》2015年第1 期。

⑰黄顺力:《地理大发现与中国海洋观的演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 期。

⑱黄纯艳:《中国古代官方海洋知识的生成与书写——以唐宋为中心》,《学术月刊》2018年第1 期。

⑲陈东有:《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 期。

⑳李景光、阎季惠:《主要国家和地区海洋战略与政策》,海洋出版社2015年版,第94 页。

㉑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第349~350 页。

㉒刘训华:《海洋人文之美的教育意蕴》,《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5 期。

㉓马勇、胡丝具:《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实践与进展》,《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1 期。

㉔廉德瑰:《狭隘的日本海洋国家意识》,《时事报告》2012年第7 期。

㉕郑若曾:《筹海图编》,李新贵 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219 页。

㉖宁波,郭新丽:《海洋教育重在传习海洋思维》,《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2 期。

猜你喜欢

海洋战略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战略
爱的海洋
意识不会死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