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雁荡爱河山
2023-02-15心声北京
文 心声(北京)
跟着徐霞客,一览众山小。当我站在雁荡山上的时候,心中由衷地涌满一股真情:我爱旅游,爱雁荡山,爱祖国的大好山河。
读徐霞客的《游雁荡山记》,让我对雁荡山有了浓厚的兴趣,便默念着“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而去往雁荡山,沿着徐霞客走过的山路,寻找他在雁荡山里的踪迹了。
据说雁荡山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山顶有一片碧波荡漾的湖水,湖里芦苇挺拔、蒲草茂盛,是为荡。又因为塞外的秋末天气渐渐转凉,北国的大雁南飞时多在此休息,所以人们便将这片山间的绿水呼为雁荡。就此之后,附近的山岭即名为雁荡山了。
人们历来把雁荡山称之为中国的“东南第一山”,以山奇水秀著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美誉。史书中记载,雁荡山开山凿胜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延续至今而成为盛景,年年月月引来无数的文人墨客:谢灵运、沈括、徐霞客、张大千……并且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墨迹。当然,除了文人墨客喜爱雁荡山,世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游人也喜爱雁荡山,他们在自己的游记里、网络上同样写下了无数篇勾人心魄的美文。
有一位游客在游毕雁荡山之后,写下了一段极好的文字:雁荡山地势峥嵘,形态万千,景色丰富。峰、嶂、柱、墩、岩、洞等一应俱全、奇峰百二,怪石三十,名洞二八,门阙二十,以奇特的形态及巧妙的组合,构成变幻无穷,气势逼人,妙趣横生的景色。并移步换形,昼夜相异,日景耐看,夜景销魂,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灵感。其水体丰富,动静皆绝,瀑、泉、溪、涧、河、湖等无所不包,可谓极尽雄、奇、险、秀、幽、旷等形象之美;古刹罗列,钟声不绝,香烟缭绕,文物众多,摩崖醒目……连三顾雁荡山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也掷笔而叹,“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
这一段文字太好了,为游客们描述了雁荡山的名胜,让大家对雁荡山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比较详细地记录了雁荡山的景色,心中似乎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但是他却没有为游人们指明如何游览雁荡山,从什么地方开始上山,也没有具体的路线,反倒让我不知所踪,更不知道去哪里寻觅美景了。但是我知道,这次去雁荡山,我最好的上山路线,其实就是徐霞客的《游雁荡山记》,循着他老先生的指引,绝不会走瞎道的。
我还是在徐霞客的身后寻踪觅迹吧,他怎么走我就怎么走,于是在飞虹下垂之后,“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如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内自滴,下注石盆……”
有游客说《游雁荡山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是借游抒怀。对此我赞同,并认为徐霞客一生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就是对名山大川的热爱,如果没有对名山大川执着的热情,绝对不能穷其一生而游荡于山水之间。
现代人对雁荡山的关注是强烈的,对徐霞客的关注更为强烈,比如毛泽东同志也关注过徐霞客,曾经称赞他和他的《游记》。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讲道:“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1959年4月5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他又说道:“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祯时江苏江阴人,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徐霞客游记》可以看。”
如此看来,徐霞客确实伟大。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是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是明代的大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因为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醉意于山水之间,经过30年历尽艰辛的徒步考察,撰写完成了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而被后人誉为“千古奇人”。他写下的天台山、黄山、庐山、雁荡山等名山游记,以及《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浙游日记》等多部著作,也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跟着徐霞客,一览众山小。当我站在雁荡山上的时候,心中由衷地涌满一股真情:我爱旅游,爱雁荡山,爱祖国的大好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