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媒理论下滨水居住空间微更新策略探索
——以阜新市清水畔小区为例

2023-02-14季贵斌JIGuibin陆新宇LUXinyu

住宅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触媒滨水活力

■ 季贵斌 JI Guibin 陆新宇 LU Xinyu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空间资源愈发紧缺,城市用地从增量压缩开始转变成存量盘活[1]。在存量规划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以及多元主体的需求,城市微更新等模式被提出。城市触媒作为一种城市微更新的新手段,在改善城市面貌、扩大内需的同时,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住户的场所感与归属感[2]。

滨水居住区是我国住宅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景观,注定了滨水居住区在提升城区活力、营造良好居住氛围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将触媒理论和微更新理论相结合,融入到滨水居住空间更新改造中,在明确滨水居住空间发展难点基础上,对社区中亟需改善的区域进行微更新,并利用微更新点作为触媒,促进滨水居住空间的发展,进而达到城市滨水空间协同发展的目的。

1 概念起源及发展概况

1.1 触媒理论

触媒本意为催化剂,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因素。在城市环境中,每个元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存在的,如果某一种元素发生改变,导致其他元素随之发生变化,该元素就是“触媒”。触媒可以改变周围元素的价值,影响城市元素的特色与品质,进而促使城市持续更新发展(图1),并起到激发与引导、控制与指导的作用。

图1 城市触媒作用原理

城市触媒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89 年,由美国的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提出[3]。该理论最初是从美国经济制度和城市设计中的“动态特征”出发,提出的一种符合美国国情的城市设计理念,在之后经欧洲国家引进并用于城市更新实践中,在城市更新领域备受推崇。

中国城市触媒有关研究最早出现于20 世纪90 年代末,相关领域的学者在近二十余年里也做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主要运用在旧城改造、历史街区保护、交通规划等项目中,在一定程度上使该理论得到了挖掘与发展。但目前城市触媒理论在整体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少更系统性的研究,研究体系有待完善。

1.2 微更新理念

微更新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城市更新理念,指对城市老旧建筑和微型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提升,不同于大规模的改动建造,它是一种更加注重针对性、精细化、渐进式的城市更新策略[4],强调以微小的投资对城市进行最优的空间改造,从而实现保护与更新并行。

国外开始对大规模重建这种模式进行反思与批判是在20 世纪60 年代末,众多学者就此展开研究,指出大规模推倒重建发展模式的局限,强调注重人的基本需求。与城市微更新概念较为接近是曼努埃尔·索拉·莫拉莱斯于1982 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城市复兴计划中提出的“城市针灸”理念[4],以精确小规模的改造来提升整体大范围的活力。

我国在20 世纪90 年代才开始反思城市建设中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微更新研究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最早可追溯到1994 年吴良镛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指出要进一步探索小规模改造与整治、探索小而灵活的城市更新的必要性[5],然后在其基础上进行微小改造。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实践开展较少,直到2016 年,上海市首批 11 个微更新试点项目开始全面启动,城市更新才开始转向“小投入、大改观”模式,引起了我国学者关于微更新理念的探讨[6]。

1.3 触媒理论与微更新的耦合性研究

触媒理论和微更新理论的作用机制是一致的,都是以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方式优化城区的公共空间,对城区的发展进行引导,促进城区的活化与再生。同时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若要以微小的更新实现对大范围空间发展的引导,就必然离不开触媒效应的影响,触媒效应的产生又是凭借微更新对环境的改造过程中触媒元素的形成,二者缺一不可[7]。在触媒理论的引导下对城市空间进行微更新,更新后形成新的触媒元素又进一步带动城市的发展,促进更新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由触媒带动微更新,以微更新点作为触媒的改造模式必然实现城区的协同发展。

2 海州区清水畔小区概况

2.1 区位分析

清水畔小区位于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中心城区,东临双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西接矿工大街,南至创业路,北靠细河(图2)。小区占地约12.44 hm2,外部交通便利,内部设有幼儿园、洗浴、超市、卫生服务站等服务设施,生活配套完善。小区作为滨水居住区,周边自然景观丰富,位于小区北侧的细河是阜新的母亲河,干流全长112 km,流域面积为3 083 km2,有极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8]。

图2 区位分析图

2.2 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早期房地产开发追求利润最大化,加之规划管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忽视,清水畔小区与滨水空间联系不紧密,对滨水特有景观和活动的利用较少(图3)。小区存在以下现状问题(图4):①小区内部公共活动空间节点较少,广场设施单一,缺乏休憩设施;②小区内部规划管理有待完善,集市影响道路交通,停车空间不明确;③道路不平整、易积水,路面铺砖破损严重,尘土飞扬;④建筑老旧,立面杂乱;⑤公共空间私有化严重,一层住户随意占用公共空间,空间利用率不高;⑥滨水一侧环境脏乱,与水岸过渡空间衔接不美观、不科学,绿化景观稀缺。总的来说,小区内现有空间触媒量少、质量低,滨水空间活力不足,难以形成多层级触媒体系。

图3 滨水空间分析图

图4 清水畔小区现状

3 微更新原始触媒选取原则

3.1 实用性原则

要解决滨水空间存量规划中的难题,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滨水居住空间发展现状,选取小区中的发展痛点作为更新触媒点,以人为本,优先改造并激活居民迫切需求、发展潜力较大的空间触媒点,采用由强到弱的渐进式更新方式,根据触媒效应最终实现小区的整体活力再生。

3.2 多点式原则

滨水居住区的微更新应是小规模介入、渐进式进行的,这就需要在居住区内选取合适的空间进行更新改造,在分布上应采用多点分散式布局,进行触媒激活。通过对清水畔小区的现状调研分析,选择建筑、小区广场、公共设施等分散在小区内部各个角落的点作为触媒点,进行活力再生,使小区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3.3 就地性原则

滨水居住区的价值在于滨水而建,景观资源丰富,在更新时滨水空间是原始触媒的不二选择。在整合小区土地资源时,充分挖掘空间发展潜力,拆除私搭乱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翻新废弃闲置的空间场地,对区域内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规划,丰富公共空间的功能,增加人们的使用频率和幸福感,同时有效降低城市建设费用,避免大规模拆建带来的潜在风险。

3.4 整体性原则

对于滨水居住区的微更新不应该仅仅是针对某个居住区本身内的触媒点更新,要站在整个滨水空间范围内,保证城市微更新的可持续性[9]。居住区是整个城市滨水居住空间的一个触媒点,应充分考虑居住区内触媒点与周边城市要素之间的联系,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出发,与城市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相统一,打造环境优美、水岸线完整的滨水居住空间。

4 触媒空间微更新策略

4.1 触媒点的激活

点触媒一般指为了激发某地周边活力而建设的某一具体项目,可以是城市中的一个购物中心,也可以是公园中的一盏灯。在更新中首先要选择适宜的触媒点,根据触媒元素的价值与影响力将触媒点划分不同等级,确定具体的更新次序,进行渐进式的更新改造。

4.1.1 建筑立面改造

建筑立面改造是城市更新中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观地展现城市面貌,特别是滨水一侧建筑立面形象,更是展现城市面貌的主要表现。对于小区中建筑立面的改造主要针对居住建筑,以屋面、外立面的升级改造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图5):①建筑屋面防水系统的改造;②建筑立面材质更新,对与建筑主体不同材质和色彩的外墙面进行替换,对有破损以及污染严重的外墙面进行修补;③统一对阳台进行封闭改造,增设空调机外罩,保证建筑立面的完整。

图5 建筑立面改造

4.1.2 植入缺失功能

小区内部公共空间存在功能缺失问题,公共设施相对较少。针对居民需求,对小区内公共空间进行梳理,通过增补公共设施来丰富居民活动,提升小区活力。主要内容包括(图6):①植入城市家具设施,如休憩座椅、棋牌石桌凳等,以满足居民邻里交往需求;②中央广场增设儿童活动场地;③滨水一侧增设活动设施,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保证居民享受舒适、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④增设基础设施,如滨水公共空间的照明设施、垃圾桶、广告信息牌、公共厕所等,赋予小区公共空间场所精神,增加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

图6 缺失功能植入

4.1.3 闲置功能活化

滨水居住区作为开放式居住区会接纳小区以外的民众及暂时停放车辆,需要在小区内部提供充足的公共空间。针对小区内散落的闲置空间进行统计分析,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对周边环境合理规划,赋予闲置空间场所新的功能。主要内容包括(图7):①对小区内边角闲置空间进行规划利用,设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空间,对于人流量大的区域,还可设置垂直立体停车空间,增加小区空间利用率;②将小区东侧滨水处废弃空间打造成集休闲娱乐、共享花园为一体的新空间,促进邻里交往,精确打造优质的触媒点,激活空间活力的同时满足居民需求。

图7 闲置功能活化

4.2 触媒线的重构

线触媒指以线的形式作为触媒元素,可以是带状的空间、一支溪流或一条街道。线触媒可强化各个触媒点之间的联系,对更新对象进行缝合,增加整体空间的互动性。

4.2.1 街道空间优化

良好的道路网络系统是保证小区活力的前提。更新改造主要内容包括(图8):①对道路的铺装系统进行升级完善,对小区内车行道路进行修复和硬化处理,步行道路铺装破损处进行翻新,修复盲道,完善无障碍出行系统;②道路两边增设绿化带,使小区内充满朝气与活力;③小区内部道路改造以慢行优先为原则,注重人行道路与公共场所的联系,确保行人能有效率的到达小区内各个地方,同时也满足行人临时休憩、聊天等需求。

图8 街道空间更新意向图

4.2.2 滨水景观活化

开放式的滨水居住区空间形式势必会吸引来细河游玩的群众驻足停留,良好的滨水景观带会增加小区的“知名度”。主要内容包括(图9):①打通小区与滨水慢行步道的联系,打开滨水视线,尽可能增加滨水空间的公共性,通过增加植被绿化来提升滨水开放空间隐形活力;②在滨水步道设置凉亭等休憩空间,并在滨水过渡空间设置长廊,增加驻足点;③在与水间隔的居住区一侧采用半封闭的围墙,既保证小区的私密性同时又不防碍邻里交流。

图9 滨水空间更新意向图

4.2.3 小贩商业整合

在小区中心有一条道路被商户占用,形成集市一条街,道路交通受到影响,需合理整合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图10):①将商贩摊位向两侧人行区域进行退让,规范摊位的大小与距离,并在附近设置固定垃圾箱,营造安全舒适的集市场所,形成新的集市一条街;②打造夜间经济街区,形成固定商贩集合点,提升滨水空间活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③对于沿街商业带进行统一门面更新,使沿街立面更完整,赋予小区新面貌。

图10 商业空间更新意向图

4.3 触媒面的构建

面触媒在形式上可以是大型的购物中心,或是多栋建筑构成的空间,亦可是由许多不同触媒点组成的一定范围。面触媒的形成可对周边产生较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大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滨水居住区的景观资源丰富,是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之一,而清水畔小区位于矿业大道东侧,交通便利,更是人们停留休憩或是消费的不二选择。通过对小区触媒点进行微更新的激活,以及触媒线的重构优化,对小区进行织补,形成两大空间:以早市与沿街商铺两个触媒线十字交叉组成的商业消费主题空间,和以小区公共活动广场与沿江慢行步道所组成的休闲娱乐主题空间(图11)。通过打通滨水空间与小区的内部以及整个城市的联系,提升城市滨水空间利用价值。

图11 触媒面的构建

4.4 软触媒的实施

软触媒是根据无形因素的作用来激发或抑制区域内的活力,它可以是一项标志性事件、一个文化活动,或是区域建设实行的政策,在小区更新中同样会起到聚集人气、发挥小区潜能的作用。

软触媒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图12):①开展小区共建、多元共治,保证居民在小区微更新的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度,让每个居民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加强居民环保意识,增加小区居民场所感和认同感,凝聚小区活力;②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亲水活动,增加人与水的互动,传承细河历史文脉,凝聚民族精神;③政府及公益组织可策划健康晨跑、绿道骑行等事件,响应居民多样的需求,有效引导民众合理使用公共空间,吸引更多的活动组织者,维持长久的热度。通过软触媒的实施使小区成为城市的一个触媒元素,带动整个滨水居住空间的发展,促进共建、共享。

图12 软触媒更新模式

5 结语

在改善滨水居住空间环境质量的建设中,微更新是必要途径之一,在微更新的探索中植入触媒理论亦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滨水居住区的微更新不同于普通形式的居住区更新,除设施完善、立面改造等更新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城市规划下实现水岸线的完整与统一,以及提升整个滨水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在触媒理论下,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由点及线再到面,以及软触媒形式,对滨水居住区进行微更新再创造,强调触媒的协同作用激发活力,打造开放共享、舒适活力的滨水居住空间,引导滨水空间“触媒反应”良性发展,为未来更多滨水居住区空间再创造提供一种有效更新模式。

猜你喜欢

触媒滨水活力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活力
低汞触媒在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的应用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电石法聚氯乙烯氯化汞触媒消耗评估方法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电石法聚氯乙烯中低汞触媒的应用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