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值模拟的堤坝渗流和位移分析
2023-02-13李沛沛郭金林吕丹宁
李沛沛,郭金林,吕丹宁
(威海市水文中心,山东 威海 264009)
1 概 述
在水利工程中,堤坝工程的作用十分重要,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李向阳等[1]利用COMSOL对土石堤坝的渗流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体破坏后,土体的电阻率会有明显变化,通过土体电阻率的变化可对土石堤坝的渗漏进行判断。朱峻[2]对土工膜在堤坝防渗层中的防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工膜密封系统增加了通过坝基的流动路径,使进入大坝的孔隙压力较低,进而达到防渗的要求。刘俊谊等[3]通过数值模拟对装配式堵口装置的封堵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堵口装置的布置方式,对于封堵水流的效果有不同的影响。武慧芳等[4]研究了高强度塑钢板桩在堤坝边坡的支护效果,结果表明塑钢板桩若贯穿滑动区,则能够有效地对堤坝进行支护。蒋晓君等[5]对地震作用下堤坝边坡的防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浸润线会发生一定变化,导致边坡的稳定性降低。伍明兆等[6]对堤坝的瞬态渗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堤基、堤身和岸坡是堤坝的防渗重点区域。刘华等[7]对堤坝土体内部孔隙的渗流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体的孔隙率越小,孔隙通道连通性越好,对应的渗流流速越大,孔隙率与渗流流速呈反比例变化关系。赵丹[8]对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堤坝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逐级支护工况下堤坝的稳定性效果最佳。
以上研究均未涉及堤坝的位移分析。因此,本文结合MIDAS GTS数值模拟软件,对堤坝的渗流、位移和塑性区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堤坝工程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
2 工程概况
某水库大坝控制径流面积5 km2。水库原设计总库容约300×103m3,水库主要为周边灌区供水水源,排灌干渠渠道全长11.49 km。堤坝主要由坝体、心墙、反滤层组成,堤坝建于基岩上,堤坝长100m、宽150m、高30m(图1),堤坝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
图1 堤坝三维实体图
表1 堤坝物理力学性质
3 数值模拟
3.1 模型参数
对堤坝材料进一步提取渗透条件下的力学参数,心墙的饱和容重为21 kN·m-3,渗透参数kx、ky和kz均为1.92×10-5m/s,黏聚力为30kPa,内摩擦角为35°。反滤层的饱和容重为22 kN·m-3,渗透参数kx、ky和kz均为1.0×10-4m/s,内摩擦角33°。坝体的饱和容重为22 kN·m-3,渗透参数kx、ky和kz均为1.5×10-2m/s,内摩擦角39°。基岩的饱和容重为23 kN·m-3,渗透参数kx、ky和kz均为1.2×10-5m/s,内摩擦角43°。
3.2 模拟步骤
建立模型,并对心墙、反滤层、坝体和基岩赋与参数。对坝体赋与初始水位20m水位值,再赋与72s时间段内5m的水位值,最后赋与100s时间段内5m的水位值,当水位值稳定在5m时,可认为坝体处于渗流稳定状态。当坝体水位值赋与完成后,对坝体实现渗流初始阶段、瞬时阶段和稳定阶段的建模。数值模拟计算至模型稳定时截止。
3.3 隧道开挖后位移
数值模拟计算完成后,坝体的位移见图2。
图2(a)中,大坝在施加渗透水压后,最大压力水头值为47.1m,主要集中在坝体右侧底部,该区域占整个坝体的0.6%,超过30m压力水头的区域占整个大坝约2.4%。由该比例数值可知,压力水头并没有发生集中现象,不会对大坝的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坝体左侧压力水头值为负,最大值为21.1 m,说明该区域为溢流面,模拟结果与实际工程相符。
图2(b)中,总水头最大值为15.4 m,超过10 m水头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右侧坝顶处,该区域占整个坝体的27%;最大负水头值为26.1 m,超过10 m的负水头区域约占整个坝体的24%,该区域主要集中在坝体左侧底部区域。以上总水头数值及所占区域与实际工程一致,且均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不会对坝体工程造成不良影响。
图2(c)中,水头流量值范围为2.23×10-4~8.31×10-3m/hr,流量值分布在整个坝体范围内,分布较为均匀,且流量值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图2 大坝流量分析
由图2可知,渗流作用下水坝的压力水头、总消减和水头流量值与实际相符,且均控制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不会对坝体的安全造成隐患。
3.4 基坑开挖后受力
基坑开挖后,锚杆和围护桩所受应力见图3。
图3 坝体的位移
图3(a)中,最大水平位移主要集中于坝顶处,数值为13mm,超过10mm的区域约占整个坝体的14%,说明水平位移并没有发生位移集中,且以上数值均小于坝体的预警值20mm,从水平位移角度分析,坝体的建设满足工程要求。
图3(b)中,最大总位移主要集中于坝顶处,数值为15mm,超过10mm的区域约占整个坝体的16%,说明总位移并没有发生位移集中,且以上数值均小于坝体的预警值20mm,从总位移角度分析,坝体的建设满足工程要求。
由图3可知,坝体的水平位移与总位移数值接近,发生位移区域也接近,说明坝体的位移主要为水平位移。另一方面,坝体的水平位移和总位移值均不超过20mm,从位移的角度上分析,坝体的建设满足工程要求。
坝体建成后的塑性区见图4。由图4可知,塑性区主要集中于心形墙右侧区域,但塑性区没有贯通,坝体的滑动面并没有生成,说明坝体的设计满足工程要求。后期若需要对坝体进行监测,心形墙右侧区域是监测的重点。另外,由图4可知,坝体右侧将是后期防护的重点。
图4 坝体的塑性区
4 结 论
本文利用MIDAS GTS对堤坝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论如下:
1)堤坝最大压力水头值为47.1m,该水头区域主要集中在坝体右侧底部,没有发生水头集中现象;最大负水头值为26.1 m,超过10m的负水头区域约占整个坝体的24%,该区域主要集中在坝体左侧底部区域,以上结果与实际工程相符。
2)水头边界产生的流量值范围2.23×10-4~8.31×10-3m/hr,流量值分布在整个坝体范围内,流量分布较为均匀,且流量值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坝体的最大水平位移主要集中于坝顶处,数值为13mm;坝体的最大总位移同样也主要集中于坝顶处,数值为15mm;坝体的水平位移和总位移值均不超过20mm,从位移的角度上分析,坝体的建设满足工程要求。
4)坝体塑性区主要集中于心形墙右侧区域,但塑性区没有贯通,坝体的滑动面并没有生成,说明坝体的设计满足工程要求。后期若需要对坝体进行监测,心形墙右侧区域是监测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