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霞:“木”也有心“,偶”也有情
2023-02-13王若宇
文/王若宇
里运河勾连着高邮湖、邵伯湖和长江,贯通运河千里。扬州的文明史很长,2500 年前建城,开邗沟,后又通运河,成为南北枢纽,沉淀出扬州木偶戏赖以生存的地域文化根基。水无常形,势无常态,杖头木偶戏同样伴随着扬州城市命运的盛败而兴衰,明清以来,漕运繁荣,扬州重兴,“天下殷富,莫踰于江浙,江省繁丽,莫盛于苏扬”,杖头木偶戏也因为市民阶层的繁荣而再度繁荣。《望江南百调》中描写道:“……凡事由人阴簸弄,此身枉自负昂藏。木偶也冠裳。”
杖头木偶的魅力
迈入新的一年,华美霞的杖头木偶戏演艺生涯已逾一甲子了。1962 年进入泰兴木偶京剧团的场景,华美霞记忆犹新。“虽然只是拨弄木偶,但演员一刻都没有停下来训练。”不要小看简单的木偶操作,演员们不仅要每天在捆子上捆上沙袋练习膂力,还要不断跟随形体老师掌握姿势、技巧。舞台之上,木偶演员尽管藏在挡板之后,但是每个细节都会呈现到木偶的表现上,为了让木偶戏更好地表演出来,学艺生涯其实非常枯燥。不少和华美霞一般大的学生,吃不了这种苦,有的选择了做配器、配音,还有的直接放弃了剧团工作,回家种田去了,只有华美霞坚持了下来。
在老艺人蔡艳秋、孙艳霞的身边,华美霞学习到了很多。因为运河水网连缀,区域文化融通,各地的艺术形式都在这种文化空间之中发展,特别是木偶戏,不仅吸收了花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荡湖船等民间歌舞元素,还汲取了昆曲、徽调、京剧等精品戏曲养料。对于沿运河而生的木偶戏,“水路即戏路”,也是发展之路,水网附近的民歌清曲、田间号子,都被纳入了木偶戏范畴。华美霞深深迷上了杖头木偶戏的多元精彩。
创新与学习的融合
20 世纪60 年代,木偶剧团排演《沙家浜》。当时已是剧团“当家花旦”的华美霞,认真学习剧本后,沉浸到阿庆嫂这个角色中。为了让阿庆嫂更加自然,华美霞和道具师傅一起,对传统木偶进行了革新,用乒乓球做木偶的眼睛,给木偶的嘴巴做了活扣,这样木偶的眼睛和嘴巴都能活动起来,但操作难度也上升了许多。频频练习,不断改进,阿庆嫂真的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视野里,不仅提壶倒水熟练轻盈,甚至给刁德一点烟时,还能凭借预先设置的点火装置点燃火苗。华美霞的阿庆嫂一下出了名,各地学习样板戏的人纷纷来到木偶剧团取经。
“别人在向我学习,而我也在向别人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木偶剧团开始排演神话故事,扬州木偶剧团也在这时成立,华美霞被邀请加入了新剧团。她清楚地记得,为了排演《嫦娥奔月》中嫦娥的角色,她千方百计地找出机会,向江苏省戏剧学校的扬剧名家李虹讨教水袖功夫,翻袖、抖袖、后搭袖、转袖,如今已经年过七旬的华美霞,依然能够准确地舞出各类水袖,“通过舞动的形式,木偶的心思情绪都能更好地表现出来。”华美霞把木偶戏从运河这头带到了大洋彼岸的那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她无数次走到海外,一遍又一遍地表演这一经典剧作。虽然文化有差异,语言有阻碍,但是每个人都能看懂剧中嫦娥翻袖拭泪的悲恸,华美霞用鹞子翻身、水袖微颤的动作,将嫦娥的悲伤情绪表演得极为形象。时任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王鸿说:“操纵木偶嫦娥的华美霞技艺高超,动作优美逼真,使观众感到嫦娥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物,从而被她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所感动,赞叹不已。”
华美霞带伤表演杖头木偶戏
传递热爱传承人的使命
除了嫦娥,华美霞还曾扮演过小青、铁扇公主、白骨精等角色。这些角色性格各异,操作起来也多有不同,华美霞用成千上万次的苦练,拿捏了每个角色独有的分寸感。“那时候,练到双手都是泡,稍不留神就会磨破流血,吃饭时筷子都拿不起来。”她说,“我即使累倒在舞台上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因为我的生命已经交给了我最心爱的木偶艺术。”这份执着的精神让她一直都在台上表演,也正是因为数十年如一日的练习,2009 年5 月,华美霞被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杖头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传承什么?华美霞也在思考。她知道,传承不仅仅是把杖头木偶戏的操作方法教会别人,更多的是将自己最深刻的体会、对于木偶戏艺术的赤诚热爱无私地传递给青年人。华美霞自己给自己定了目标,要做一位忠于职守的木偶传承人,直到自己闭上眼睛。
如今,年过七旬的她依然在剧团里给年轻人上课,有时,慕名远道而来的人想要听课,华美霞更是连夜“开班授课”,对她来说,只要有机会就要把自己会的倾囊相授。演员陈道明曾疑惑地问她,为何没有像很多传统大师那样把技艺只传给自己的孩子。华美霞告诉他,因为真正的热爱是无私的。如今,全国各地的木偶剧团都有华美霞的学生,有的学生成了国家一级演员,有的学生在木偶皮影戏大赛中荣膺金奖,桃李满天下的华美霞非常骄傲,也因此常常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