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盐田断裂构造特征及活动性
2023-02-13余成华高玉辉
李 凤, 姜 岩, 余成华, 刘 林, 高玉辉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26)
盐田断裂在区域上隶属于莲花山断裂构造带主干构造之一的五华-深圳断裂带,是五华-深圳断裂带的次级断裂,其发育在沙头角、盐田、上坪一线,呈北东50°方向舒缓波状延伸,南西端延伸至香港。市内长约12 km,宽3~20 m,倾向以南东为主,倾角为40°~70°。前人对莲花山断裂构造带、五华-深圳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的主要活断层做过不少工作及研究,但并未针对该条断裂做专门的精确定位和活动性评价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早期对莲花山断裂研究较多,陈定国等[1]认为莲花山断裂带西南段的新构造活动性主要体现在地震比较活跃,是值得重视的地区。黄玉昆等[2]认为五华-深圳断裂带是新生代的复活断裂带,认为莲花山断裂由于断层产状不同,会出现应力集中,导致地震及断层发展到了晚年,不会发生大地震两种情况。王瑞江等[3]重点对广东五华-深圳断裂带南段构造变形研究表明,该断裂带会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变形带通过深圳特区,并对特区产生影响。
近年来,学者们加强了对五华-深圳断裂带及次级断裂带的研究。曹新文等[4]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北西向断裂活动性明显减弱,部分断裂弱活动或不活动。李新元[5]在对九尾岭断裂带的研究中指出九尾岭断裂为一压扭性逆断裂,次生断裂均为正断裂,其伴随发育的小共扼断裂多为张性断裂。前人对横岗-罗湖断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在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其构造活动弱,地壳稳定性较好,无明显活动痕迹[6-7]。
五华-深圳断裂带的次级断裂盐田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其中有两期活动迹象较为显著,在恩上村西侧1 km处,露头较好,见早期形成的糜棱岩发生强烈硅化碎裂,碎裂面垂直擦痕发育,剖面上表现为压性正断层(两期活动引起的)。此外,在盐田北东1.5 km处见宽20 m的片理化带亦是该时期形成的产物。晚期活动形成的构造岩以硅化压碎岩为主,断裂面上见水平擦痕切割早期垂直擦痕,其规模大、发育好,显示断裂在平面上呈反时针向滑移,力学性质为压扭性[8-9]。
活断层探测方法主要分为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和钻孔联合钻探法3个大类。在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中常使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人工地震测量、配合电法勘探、井间层析成像、重力勘探、天然地震观测和三维地震波探测等地球物理方法[10-11]。目前应用较多的为浅层地震波探测和深层地震波探测法。在城市活断层全部探测中,浅层地震勘探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般采用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12-15]。近年来,在活断层中也经常使用配合电法勘探,效果较好,主要包括地质雷达勘探、高密度电法、大地电磁测深、瞬变电磁法等[16-18]。人工地震测量又称深地震测深,主要用于探测主要活动断层和深部隐伏断层,确定浅部断层的深部延伸情况、浅部和深部不同断层的相互关系[19-20]。井间层析成像,主要适合在城市地区开展,由钻孔深度决定探测深度,可对断层进行高精度定位和检验,包括电磁波、声波和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21-22]。
地球化学探测是通过捕捉、识别和确定地层中异常点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来探查活断层的存在,通常采用土壤气汞和土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配套探测[23-24]。
钻孔联合钻探方法主要是对钻孔岩心进行精细地层划分及系统测年和测井,研究第四纪地质演化和环境变迁或者是在地球物理探测和标准孔探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断层定位及断层活动性进行研究[25-27]。
前人对莲花山断裂及其主干构造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深圳市北东向五华-深圳断裂带的次级断裂盐田断裂研究不足。本文通过浅层人工地震、钻孔联合钻探法和第四纪地层测年方法综合应用研究盐田断裂,揭示盐田断裂构造特征,并对其活动性进行探讨。
1 盐田断裂概况
深圳市发生过多次强烈构造变动,形成了性质、活动时代、规模和方向不同的断裂构造。按总体走向,可划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3组。新构造运动使东西向断裂再次复活,北东向断裂继续活动。最为显著的是,这一构造运动导致了新生的北西向断裂和南海北部海域的北东东向断裂的形成。
五华-深圳断裂带是盐田断裂的主断裂,在深圳地区主要由九尾岭断裂(F8-1)、横岗-罗湖断裂(F8-2)、莲塘断裂(F8-4)以及盐田断裂(F8-5)4条主要的断裂组成,在淡水以东的主干构造是多祝-淡水断裂(F8-3)。
盐田断裂南西段延伸至香港地区,可能与沙头角-大屿山断裂衔接。断裂面擦痕阶步发育,构造岩有压碎硅化岩、碎裂岩和糜棱岩等,局部还见宽达20 cm的片理化花岗岩带。在盐田西侧约2 km处见有多种构造岩相间排列出现,糜棱岩化带与硅化压碎带在走向上有5°~10°的交角,显示了不同时期形成的构造产物。盐田断裂主体展布于侏罗纪梧桐山组(J2-3w)地层中,岩性为流纹岩、流纹斑岩、英安质凝灰岩等;断裂两端被第四纪海积物、冲积物覆盖。
2 盐田断裂研究方法
盐田断裂主体发育在工业建设区,自然露头少,但在工程开挖处可见少许露头。断裂西北端植被茂密,天然露头较差,仅可在地貌上见断层垭口。盐田断裂部分出露地表,部分隐伏。虽然对盐田断裂的碎片化研究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其几何结构特征和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的研究程度低,具体位置也不是很明确。
因此,在充分研究各种版本的已有资料,对目标断层的分布与延伸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判定,由宏观到细节、从大到小,逐渐缩小目标范围,从而实现断层的准确定位和活动性鉴定。主要采取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和地面追索(野外地震地质调查)方法对该断层进行初步定为和分析研究,再通过浅层人工地震横波反射勘探和排钻探测进行精确定位,最后对钻取的岩芯采取样品,进行第四纪地层和年代学研究,充分研究盐田断裂构造特征,并对其活动性进行鉴定。
2.1 遥感解译
主要是通过收集探测区的GF-1遥感影像、ETM遥感影像、Google Earth在线影像,深圳SRTM DEM数据、地形图、地质图等作为基本数据源,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过程,对数据进行图像恢复、几何校正、地理编码、图像增强以及图像融合等处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探测区前人的研究成果和遥感解译的经验流程,目标断层解译图。但是由于构造弱活动加之植被茂密、风化强烈和城市建设与改造,遥感解译效果差,对断层精确定位参考意义不大。
2.2 地面追索与地震地质调查
对目标断层出露或上断点埋深很浅的地段,开展野外地震地质调查,沿断裂走向进行追索,初步查明活动断层的展布、产状和活动时代。包括收集和分析探测区内已有的第四纪地层、活动断层、地震构造等研究成果;对断层出露点绘制地质构造剖面图,采集年代样品;采集断层最新活动物质年龄样品;结合探测区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案、野外观测点断层切割关系和地层年龄数据等,对目标断层进行活动性鉴定,划分出距10~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活动断层、第四纪早期活动断层和前第四纪断层。
2.3 浅层地震勘探
结合遥感解译和地面追索,对目标断裂开展浅层地震勘探。通过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查明目标断裂的位置、产状、宽度、上断点埋深及其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位置;为下一步断层钻探验证提供预选孔位。
由于本区覆盖层较浅,本次浅层人工地震勘探陆地采用了横波反射波法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力求在薄覆盖层的地震地质条件下,能够获得基岩面稳定连续的反射波,便于获取第四系内部、基岩面及强弱风化层内部小断距断层的两盘时间差,从而达到提高浅部断点解释的可靠性。
2.4 排钻探测
跨断层排钻是针对覆盖层较厚的地段进行的。在对目标断裂进行详细的地面追索和地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浅层地震所解释的成果资料,合理部署排钻剖面线和孔位,目的是确定断层与上覆第四纪地层的关系,获得断层最新活动的年代信息,进而判断断层未来发震强度。
2.5 第四纪地层与年代学
尽管前人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系进行了广泛的测年,但关于第一次海侵及最老的陆相沉积的年龄仍存在争议。获得高精度的第四纪地层的年龄,是断层活动性评价的基础。
为此,本项目对钻孔岩芯开展了沉积相划分和系列的年代学样品采集。考虑到工作区海相沉积发育,细颗粒碎屑物中富含石英矿物,本项目对晚第四纪沉积采用了14C和OSL两种测年方法,参看文献[28]。14C样品送美国BETA实验室测试,以快速、准确获得测年结果。OSL测年根据矿物粒度的不同,采用了粗颗粒石英和细颗粒石英两种测年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第四纪研究成果,对工作区进行了第四系的划分和对比,建立了区域第四纪年代学框架。为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解释和断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有效标尺。
3 盐田断裂初步定位及活动性分析
盐田断裂带的初步定位主要通过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进行。但是由于构造弱活动加之植被茂密、风化强烈和城市建设与改造,遥感解译效果差,对断层精确定位参考意义不大,在此就不予考虑。因此主要通过地面追索与地震地质调查,揭示基岩区盐田断裂的展布、出露情况、几何结构和地貌特征,进而初步分析其第四纪活动性。
3.1 断裂展布情况
研究区内盐田断裂自北东向西南经过菠萝山西北1 km处、渔业一大队、西山下、塘仁涌、盐田港、派下、海山公园、穿过深圳河后进入香港。断裂走向NE50°~60°,倾向NW或SE,倾角40°~70°。在研究区内长度12 km。
3.2 出露情况
断裂主体发育在工业建设区,自然露头少,但在工程开挖处可见少许露头。断裂西北端植被茂密,天然露头较差,仅可在地貌上见断层垭口。
断裂主体展布于侏罗纪梧桐山组(J2-3w)地层中,岩性为流纹岩、流纹斑岩、英安质凝灰岩等;断裂两端被第四纪海积物、冲积物覆盖。
3.3 断裂结构
盐田断裂韧-脆性变形特征明显,沿断裂发育有3~20 m宽不等的压碎硅化岩、片理化碎裂岩和糜棱岩,叠加在糜棱岩化带上的硅化岩又遭挤压破碎,反映了断裂的多期活动。断层物质释光年龄显示断裂在晚更新世早期曾活动过。沿线自北东往南西重点考察了3处,详见表1。盐田断裂断层破碎带如图1所示,盐田断裂带滑坡体如图2所示。
表1 野外调查点描述
图1 盐田断裂断层破碎带
图2 盐田断裂带滑坡体
3.4 断裂构造特征及活动性
根据野外调查,初步确定了盐田断裂的位置,从盐田断裂的空间展布和其切割地层岩性特征来看,该断裂为形成历史较久的基岩断裂,在香港九龙段线性特征明显,切割基岩,山体的坡脚堆积物,无晚第四系错断现象,总体第四纪的活动性较弱。
晚第四纪以来,断裂通过的各级层状地貌面未见错位变形;断裂出露部位均未发现明显地貌变形;水系亦未见同步弯曲现象;断裂上覆晚第四纪盖层均无任何构造变动现象;构造岩以碎裂岩和硅化岩为特征,无新鲜破裂面,反映断层后期的活动性微弱。虽然断层活动造成多个剖面揭示的构造岩发育,断层带物质及胶结程度相似,通过构造类比,该地区以往断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研究表明,构造岩电子自旋共振年代测试结果为(21.1±2.1)万~(51.8±5.1)万a,即中更新世晚期活动[29]。初步可得出盐田断裂的位置及活动时代在中更新世,但其精确定位及更准确的活动时代还需采取浅层地震勘探及排钻来进行确定和验证。
4 断层精确定位及活动性分析
4.1 浅层地震勘探
4.1.1 浅层地震勘探线布置
结合遥感解译和地面追索,对盐田断裂开展浅层地震勘探。通过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查明目标断裂的位置、产状、宽度、上断点埋深及其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位置;为下一步断层钻探验证提供预选孔位。由于覆盖层较浅,本次浅层人工地震勘探陆地采用了横波反射波法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获得基岩面稳定连续的反射波,便于获取第四系内部、基岩面及强弱风化层内部小断距断层的两盘时间差,从而达到提高浅部断点解释的可靠性。控制盐田断裂隐伏段的浅层人工地震横波反射部署了3条测线:YT1线、YT2线、YT3线(表2)。
表2 盐田断裂测线参数
4.1.2 地质解译成果
本次以探测区域的目标断裂和布设的地震测线开展资料解释工作。需要说明的是本次CDP间距为1 m,深度解释剖面图中标记的CDP号可作为所在位置的剖面距离长度使用。
1)YT1线。风化壳底界反射波能量较强,连续性好,易于对比追踪。根据解释剖面,风化壳底界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波状单斜,埋深14~37 m,这与东南部为水域相对应。在CDP94-167段,反射波呈一定的不规则反射状,推测为风化壳底界破碎所致,破碎带宽约73 m,埋深17~31 m。
2)YT2线。除海景二路处受车流影响品质有所下降外,其余地段资料品质较好,风化壳底界反射波能量整体较强,易于对比追踪。根据解释剖面,风化壳底界起伏形态与YT1线相似,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波状单斜,埋深24~37 m,测线东南部为水域。在CDP107以小地段,反射波呈一定的不规则反射状,推测为风化壳底界破碎所致,破碎带宽大于107 m,埋深24~32 m。
3)YT3线。风化壳底界反射波能量整体较强,易于对比追踪。根据解释剖面,风化壳底界整体起伏较大,由多个大小不同的凹陷组成,埋深12~56 m。在CDP186-259段,反射波呈明显的不规则反射状,推测为风化壳底界破碎所致,破碎带宽约73 m,埋深31~41 m。
本次部署YT1~YT3线对盐田断裂进行了控制,探测结果表明,该断裂走向北东50°,具有明显的碎裂变形特征,破碎带宽度73~107 m,破碎带埋深17~41 m。根据YT1线排钻YTzk1验证结果,该处存在宽度超过100 m的断层带,断层带内岩芯破碎呈泥状。
表3 盐田断裂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断点一览表
4.2 钻孔探测
排钻布孔选择在野外追索和浅勘结束后所推荐的断层隐伏位置或者根据以往的工程勘察资料所提供的断层信息,并施工条件允许的场地开钻。
4.2.1 地质地貌概况
本区段基岩为侏罗系中晚期梧桐山组凝灰熔岩(J2-3w,火山岩),断层走向北东50°,倾向南东,倾角40°~70°,盐田断裂穿行于侏罗系火山岩和晚侏罗系花岗岩中,形成于早白垩系,为盐田坳断裂组主干断裂之一的南段(深圳编号F1335)(图3)。
图3 盐田断裂地质图及钻孔联合剖面(YTzk1和YTzk2)位置图
4.2.2 钻孔位置选取
设计两条联合剖面(编号为YTzk1和YTzk2),海山路钻孔联合剖面(YTzk1)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海山路南端(图3左半幅),海山东三街联合剖面(YTzk2)位于海山东三街南端(图3右半幅),二者相距674 m,地质地貌情形类似。所在场地均为填海造地而成。向北约1 km即到梧桐山(挺拔,制高点海拔908.6 m)南麓脚下,向南1 km越过狭窄海湾(土他令口)即是香港岛(坡面高程200 m)。剖面所在地貌部位是一个洼地(剖面地表海拔3 m±),是沿断层走向延伸的海湾,海湾向西自然封闭。
其中浅层地震勘探YT2测线(YTzk1与之重合)(图4)的时间剖面显示,风化壳底界反射波能量整体较强,易于对比追踪。风化壳底界起伏形态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波状单斜,埋深24~37 m。在CDP107以小地段,反射波呈一定的不规则反射状,推测为风化壳底界破碎所致,破碎带较宽,埋深24~32 m。
图4 盐田断裂钻孔联合剖面(YTzk1和YTzk2)及其附近地貌景观
图5 YTzk1剖面图
4.2.3 钻孔孔位布设
YTzk1位于海山路南端西侧人行绿化带,剖面线北西走向,与断裂走向近于直交,与浅层人工地震横波反射勘探测线YT2重合。剖面全长105 m,布设钻孔8个,孔间距3.41~55.38 m,钻孔编号YTzk1-1,3,3(2),4,4(2),5,6,10。
YTzk2未做浅勘,其钻孔布设是根据以往附近工程勘察得到的断层信息,结合YT2和断层区域走向完成的。YTzk2位于海山东三街南端,与YTzk1平行,距YTzk1不足700,与目标断层的走向近于垂直。剖面全长48.8 m,共设钻孔5个,孔间距9.07~15.07 m,钻孔编号YTzk2-1~5。
4.2.4 钻探揭露地层情况
本次排钻(图5)揭露的覆盖层厚度13.9~28.3 m。按其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及土性的不同划分为人工填土层(Qhml)、海陆交互相含有机质粗砂层(Qhmc);冲洪积含卵石粉质黏土层(Qp3apl)和残积粉质黏土层(Qp2el)。下伏基岩为梧桐山组凝灰岩(J2-3w),普遍遭受糜棱岩化。具体岩性描述见表4。
由图5可知,孔YTzk1-4和孔YTzk1-4(2)直接钻遇断层。由二孔揭露的断层的深度算得断层视倾角为84°,倾向南。断层产在侏罗纪糜棱岩化凝灰岩中,钻探编录把断层物质描述为断层泥,厚度达几米。上断点位于间距仅有5.79 m的钻孔YTzk1-5和钻孔孔YTzk1-4(2)之间,埋深15.5 m,被冲洪积含卵石粉质黏土层所覆盖。
上断点两侧邻孔所确定的岩面,虽然有3.1 m的落差,但是,结合钻孔YTzk1-6和YTzk1-10所揭示的Qp3apl底界形态和整个古地貌面的走势,完全可以解释为一个原始的冲刷凹槽的单侧斜坡,与断层无关。断点再向上,土层层面近水平呈现,无构造扰动的迹象。相邻钻孔之间的地层层序、分层厚度、埋藏深度、沉积结构、岩性特征与颜色等均无差异;也没有下降盘细粒沉积层增厚、增多与上升盘同层位地层减薄或缺失的现象,岩面(pre-Qp3)没有被错开。所以,排钻反映了断层没有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的依据。
YTzk2剖面的5个孔所揭示的第四纪地层,分布稳定连续,横向上没有层序的变化,也未见明显的分层厚度和埋藏深度的突变,沉积构造、岩性组成和沉积物颜色无差异,地层组成在横向上无增厚、增多或同层位减薄、缺失,岩面没有错开。钻孔探测显示,没有晚第四以来断层活动的迹象。
表4 钻孔揭露覆盖层岩性
4.3 第四纪地层与年代学
对钻孔岩芯开展了沉积相划分和系列的年代学样品采集。考虑到工作区海相沉积发育,细颗粒碎屑物中富含石英矿物,对晚第四纪沉积采用了14C和OSL两种测年方法。在海山跨盐田断裂土层钻孔YTzk 2-1,2,3,4中找到少量木屑、泥炭或较干净的中细砂,用作14C或OSL测年,共获得14C样品年龄4个,OSL样品年龄4个,测年结果详见表5和表6。14C法给出第四纪地层的最老年龄是4万年(接近其测年上限),OSL法给出第四纪地层的年龄为1万~4万a。
表5 盐田海山东三街钻孔岩芯14C年龄
表6 盐田海山路钻孔岩芯OSL年龄
海山跨盐田断裂土层钻孔YTzk 2-1,2,3,4中14C法给出第四纪地层的最老年龄是4万年(接近其测年上限),对应于晚更新世后期,断层没有对这个时期的地层造成切割或扰动。
4.4 盐田断裂活动性综合探讨
研究目标区范围内没有破坏性历史地震记录,断层沿线及附近小微震稀疏且并不集中成带,地震活动性不强。盐田断裂沿线没有发育控制晚第四纪沉积和现代地貌的线性地貌变异带,古老的基岩断层已经在地表显露,没有理由判断其深部具备晚更新世活动的可能性。如果将此弱活动区的断层,保守地鉴定为中等强度的发震构造,从安全角度出发,是可以被接受的。
在研究盐田断裂的过程中,尽管充分地注意了是否可能存在属于具有一定的构造背景、且控制晚第四纪沉积和地貌发育的线性地貌变异带的情况,或者它们可能是现在正在发育的构造活动带,并且注意沿带是否发育中等强度地震及现代小震活动,可实际的情形,正如上文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测的结果,并不支持这一想法,事实上,断层在第四纪以来基本上是稳定的。
在研究区内,沿断层迹线的追索发现,盐田断裂均表现为破碎带固结的基岩断层(那些地表调查被描述为断层泥的情形,是地表水浸泡或外泥带入的结果。因为钻孔揭示的新鲜断层物质多是固结的),在发育硅化构造角砾岩的地段,由于抗蚀力强而呈正地形。在破碎带内的最新断面上,发育厚度几十毫米固结的细断层物质(碎粉岩或断层泥岩),反映老的基岩断层的特征。
在跨断层并有一定厚度的土层覆盖地段进行了横波反射勘探,其结果显示,断层没有断错土层。已固结的白垩纪地层、侏罗纪地层、石炭纪地层和花岗岩以及其间的断层岩,它们的物性(密度和速度)差异小,浅层地震的方法很难找到断层的位置。另外,本区覆盖层厚度小,基本上处在浅勘的盲区或接近盲区。
盐田断裂钻孔联合剖面所揭示的第四纪覆盖层同层位地层或岩面在相邻钻孔间没有断错落差,相邻钻孔之间地层层序、分层厚度、埋藏深度、沉积结构、岩性特征与颜色等均无差异;也没有下降盘细粒沉积层增厚、增多与上升盘同层位地层减薄或缺失的现象,更不存在古土壤层及其不等同发育的情形。
海山跨盐田断裂土层钻孔YTzk 2-1,2,3,4中14C法给出第四纪地层的最老年龄是4万年(接近其测年上限),对应于晚更新世后期,断层没有对这个时期的地层造成切割或扰动。早-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前期的正常沉积地层(除却残坡积)缺失。在断层活动性鉴定时缺少了这段地质时期的直接的年代依据。
盐田断裂与深圳一期控制的目标断层莲塘断裂、横岗-罗湖断裂同属五华-深圳断裂带,其断层物质及胶结程度相似,形成时代、活动性质大致相同。深圳活断层一期项目对后二断裂的鉴定结果是,最新活动时代是中更新世晚期,其构造岩及断层泥ESR年龄为(21.1±2.1)万~(51.8±5.1)万a。
综上所述,盐田断裂所处的地震活动环境和构造背景、各种尺度的地质地貌特征、裸露地表的断层结构面特征、物探、排钻和第四纪测年结果,均未显示目标断层是活动断层的迹象,不能满足活动断层的定义。通过综合分析和构造类比,认为盐田断裂是早-中更新世断裂。
5 结论
1)根据地面追索及地震地质调查,初步确定盐田断裂自北东向西南经过菠萝山,最终穿过深圳河后进入香港,在香港九龙段线性特征明显;根据出露情况,盐田断裂韧-脆性变形特征明显,反映了断裂的多期活动,初步认为盐田断裂的活动时代在中更新世,其在第四纪的活动性较弱。
2)根据浅层地震勘探结果,盐田断裂在盐田一带呈隐伏状,具有明显的碎裂变形特征,在不同的测线位置,破碎带宽度不同,局部超过100 m,破碎带埋深11~46 m。经验证钻孔揭露,破碎带内断层泥发育。
3)根据排钻揭示地层情况,相邻钻孔之间的地层层序、分层厚度、埋藏深度、沉积结构、岩性特征与颜色等均无差异;也没有下降盘细粒沉积层增厚、增多与上升盘同层位地层减薄或缺失的现象,岩面(pre-Qp3)没有被错开。因此,排钻反映了断层没有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的依据。
4)海山跨盐田断裂土层钻孔YTzk 2-1,2,3,4中14C法给出第四纪地层的最老年龄是4万年(接近其测年上限),对应于晚更新世后期,断层没有对这个时期的地层造成切割或扰动。
5)通过盐田断裂所处的地震活动环境和构造背景、各种尺度的地质地貌特征、裸露地表的断层结构面特征、浅勘、排钻和第四纪测年结果分析得出,晚更新世以来盐田断裂没有过活动的迹象。
6)本研究断层物质ESR年龄为(21.1±2.1)万~(51.8±5.1)万a,盐田断裂是早第四纪(Qp1-2)断裂,断层性质为右行(逆)走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