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02-12陈作松史文文
陈作松,汪 流,史文文,燕 凌
1 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体育关乎青少年个体自身健康,而青少年健康又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将体育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重要基石。中共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2022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总则第十条也规定:“国家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青少年和学校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学者围绕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两大主题,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指出了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有学者认为,当前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存在认知与宣传不足、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政府行政部门协同不深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1];也有学者认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存在主体内生动力缺失、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缺失、后备人才培养渠道不畅等问题[2];还有学者提出,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内容单一、青少年体育赛事影响力不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整体规模偏小、传统体育学校办学特色不鲜明[3]。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正处于多重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过去的旧矛盾、老问题与新时期治理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与新问题相互叠加、相互交织。传统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无法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存在的结构调整、动力变革和水平提升问题。
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政策话语之一。“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色和时代标志。”[4]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时代主题。因应我国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本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首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少年体育的百年发展历程,在对当前青少年体育发展进行问题检视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百年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以来领导的青少年体育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独特的青少年体育发展观。随着对青少年体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及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实施路径在不断清晰,青少年体育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由此,青少年体育活动蓬勃发展,青少年体质不断增强。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少年体育工作(1921年7 月—1949 年10 月)
《天津青年》杂志于1908 年发表文章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成为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也是一代中国青年思考与认识中国体育的新起点。青年毛泽东于1917 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对体育的功能与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学理性思考,并从强国强种、强健国民体魄的角度发出呐喊,此时的强身健体与救亡强国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施关于体育、教育及青年政策的思想主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时期的体育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基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围绕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培养革命力量的现实需要,号召青少年广泛参与体育运动,并以儿童团、少先队、共青团等形式开展有组织和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实施体育教育,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早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建立与健全体育组织,组织制定教育和体育的工作方针与政策,编写体育辅导材料,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先后提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运动要经常”“体育运动军事化”的口号和主张[5]。此时,在陕甘宁边区的学校体育中,以军事体育为主,并辅以当地传统的民间游戏,成为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的一大特色。尽管学校体育基础较差,学校体育工作水平不高,但是当时的学校依然能够按照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的教育工作方针实施体育教育,保障每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推动体育活动在学校广泛开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革命斗争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将军事训练与体育工作相结合,开创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运动委员会、延安新体育学会等多种类型的体育组织和以“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为代表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形成了革命性与人民性、普及性与提高性兼具的红色体育。此时的青少年体育在战争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鲜明的军事化特色,将发展体育运动与救亡图存相关联、将青少年体育与中华民族复兴相关联成为独具时代特色的红色体育的组成部分,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2.2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青少年体育工作(1949 年10 月—1978 年12 月)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和艰难境况,但是并未忽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为了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召开全国性会议、学习苏联青年体育训练管理体系、建立各类业余体校并加强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建设[6]。毛泽东在1950 年初提出“身体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强调“要重视青年学生的体育锻炼”[7]。同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对中小学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作出规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 年印发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要求“尽可能地充实体育娱乐的设备,加强学生体格的锻炼”。为了对学校体育加强组织和领导,教育部在1952 年设立了体育处,并于同年出台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由此开始步入正轨。在1954 年,我国开始推行新中国第一个群众体育制度——“劳卫制”,并在教育系统率先形成了基于“劳卫制”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体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及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在1955 年,原国家体委在参照苏联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了3 所青少年业余体校。共青团中央在1959 年下发了《关于更广泛地组织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指示》,对贯彻落实毛泽东提出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和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作了部署。在20 世纪60 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劳卫制”也停止实施,在1964 年以《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代之。同年,原国家体委印发了《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试行工作条例(草案)》,以此推动业余体校制度化建设。国务院在1975 年批准试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鼓励青少年和儿童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在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抗美援朝、“大跃进”等历史进程中。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表现出较强的国防性特征。中国共产党从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角度对青少年体育工作进行定位,既要求维护青少年的生命健康权,又要求青少年体育为国防服务。特别是基于“劳卫制”的、以身体素质达标为要求的体育制度,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实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青少年体育工作(1978 年12 月—2012 年11 月)
在1979 年5 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这次会议在新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次会议完成了学校体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拉开了学校体育全面恢复和深化改革的序幕。同年10 月,原国家教委针对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分别下发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恢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秩序。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于1985 年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之后,原国家教委在1987 年下发的《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对我国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优秀运动员的人才梯队建设工作作出部署,并批准了53 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力地带动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在1990 年3 月,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正式发布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法规的角度进一步凸显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1995 年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奠定了重要政策和法律基础。在2006 年12 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并于会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2007 年5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学校体育有史以来发文单位行政级别最高的一个文件。教育部为贯彻落实2007 年发布的《意见》的相关精神,先后实施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增加体育课时、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国家体育总局于2010 年5 月成立了青少年体育司,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工作以政策为导向,以素质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增强青少年体质为亮点,逐步迈向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新阶段。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不仅夯实了体育事业的基础,而且完善了政府有关青少年体育的行政管理职能,加大了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赋予了青少年体育以发展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该时期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将青少年体质健康上升到战略高度,并确立了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战略地位。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少年体育工作(2012 年11 月至今)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也有了新的历史方位,多项事关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命题被写入相关政策文件中。例如,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 年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任务。在2013 年11 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由此被写入中央文件中。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 年4 月发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该文件的重点在于“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将学校体育与建设健康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联。国家体育总局等七部委于2017 年11 月印发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中提出了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根本目标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根本宗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在2020年4 月召开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同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国家体育总局于2021 年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专门部署了青少年体育工作。2022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直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问题,将第三章章名“学校体育”修订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扩大了体育法的适用范围,也为破除体教融合的机制壁垒提供了法律遵循。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思路愈发明晰。关于青少年体育的政策法规类型涵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这些政策法规相得益彰、互补支撑、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特别是2020年以来,以深化体教融合为主线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在教育和体育两大系统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以实现教育价值重塑、体育与教育理念融合、体育与教育资源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将“学校体育”修订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不仅实现了青少年体育在立法上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也为不同学段青少年体育的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落实奠定了法律基础。
从新的历史方位回顾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百年实践历程,百年大党始终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使命引领与问题导向的统一、立足当前与着眼未来的统一,将青少年体育工作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青少年自身需求紧密结合,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全方位和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为根本导向、以青少年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坚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改革创新等一系列宝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体育发展道路。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在新的历史起点,对标新时代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根本使命,我国青少年体育还存在短板弱项,尚需面对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正如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新时代的青少年体育工作既要从百年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要依据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青少年体育深层次的改革创新。
3 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实问题检视
3.1 一系列青少年体育政策执行效率有待提升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多项涉及青少年体育的规划,地方人民政府在国家政策框架中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青少年体育发展目标和行动方案,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政策执行过程存在些许不足:一是部分青少年体育政策的落实过程模糊。因政策执行链条衔接不畅,导致部分国家政策难以落地[8]。例如,相关文件中要求第三方体育组织进校园开展培训,但是第三方体育组织在校园体育培训中是何种角色,因缺乏具体的规范操作方式,导致政策实际执行比较困难。二是政策执行效果难以评估。科学的评估应贯穿于政策落实的始终,即政策执行前评估、政策执行中评估和政策执行后评估[9]。青少年体育政策落实涉及多部门,因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利边界模糊,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难以突破。主要体现在监督主体协同落实途径不畅、政策落实监控力度不够、政策执行评价体系和调控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由此导致相关政策落实不及时、不到位[10]。
3.2 青少年学校体育工作困局有待破解
作为教育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同样肩负着为国育人、为党育人的重要使命[11],但是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一些当前亟待破解的困局。一是体育课程一体化应持续推进。目前,大学、中学、小学的体育课程有待深入体系化,3 个学段的课程内容设置处于割裂状态的现象仍旧存在[12],导致多数大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仍然处于初学者状态。二是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师资力量不足。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1 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 亿5 900 万人,专任体育教师人数为770 550 人,全国共有207 200 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按照体育学科课程占总课程比例11%和一名体育教师每周课时为15 节计算,当前体育教师缺编约120 000 人[14]。其中,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缺编问题更为突出。三是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不足矛盾突出。由于历史原因,有很多中小学建设在中心城区,附近的居民住宅区、商业建筑群、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布局已经相对固定,所以缺乏新建或扩建学校体育场地或场馆的空地[15]。因此,学校体育场地数量不足矛盾仍然凸显。
3.3 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功能有待发挥
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是青少年体育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力量[16]。体教融合、“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相关文件均对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作为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协同者的功能作了部署,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较多困难。一是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不足。我国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迟缓,《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7)》的数据显示,全国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为8 217 个,其中有7 638 个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创建的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占比为92.9%[17]。尽管近几年数量有所增长,但是相对我国3 亿青少年而言数量极为有限。此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作为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还存在培训项目同质化严重、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行业标准缺乏等问题[18]。二是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与学校体育融合难以破局。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作为青少年课外体育参与的重要载体,“双减”政策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释放了空间,但是缺乏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的配套政策,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普遍游离于校园外,‘进校园’的‘最后一公里’经常出现梗阻”[19]。此外,学校体育中的运动损伤风险防控度、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等应急处理机制未建立,意味着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进校园可能出现安全隐患[20],从而使得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介入学校体育存在较大阻力。三是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偏弱。我国大部分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成立并参与建设,主要是以赛事补贴的形式进行扶持,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有些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缺乏专业人才、市场化不足,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面临人才与资金都短缺的双重困境。
3.4 青少年体育竞赛体制与机制有待完善
青少年体育竞赛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体教融合、实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关键手段。近年来,我国以体育赛事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推进。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已基本形成了全国性组织体系,以及由全国青少年单项锦标赛、单项“U 系列”赛事、单项联赛和单项训练营构成的竞赛体系,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境。一是青少年体育赛事质量有待提升。受区域体育发展差异的影响,中学生体育赛事的激烈程度和竞赛水平差距较大。大学生体育竞赛也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现象,处于一部分赛区竞赛激烈和另一部分赛区比赛松散的状态[21],各个体育项目差异也较大。二是青少年体育赛事标准和发展定位不清晰。例如,目前的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年龄分段、组别设置、赛制安排等散乱无序[22]。此外,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同,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在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利益冲突[20]。受体育赛事目标和办赛标准不一致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参与相关体育赛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相关体育赛事的关注度也偏低。甚至有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中出现了运动员资格造假和年龄弄虚作假的现象[23]。
上述问题相互交织,短期影响因素和长期矛盾并存,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已进入深度调整期、瓶颈突破期和动能转换期,所以高质量发展成为应对挑战的不二之选。
4 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诠释
4.1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和内涵
自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以来,“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政策话语体系和理论研究领域的高频词,但是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仍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并且衍生出了多维度的理论解释框架。由于研究者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认识和解读侧重点也不同。
高质量发展从本质而言是发展观的转变。发展观,即人们对发展的主体、目标、路径、方式、动力等所持有的总的看法[24]。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发展,高质量是对发展的“质”进行的界定,也即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而质量的提升有诸多路径,高质量发展只是其中一种路径[25]。总而言之,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体现的是一种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从追求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的目标转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目标,从对结果质量和绩效质量的追求转向对可持续发展质量的追求。
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就是要使各方面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目标是要充分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其一是要实现人的充分发展,其二是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发展尤为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体现为对人们多层次需求的满足,通过对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的解决实现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
4.2 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诠释
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命题,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在凝练发展共识、弘扬新发展理念等方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综观相关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一是从新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的角度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分析和解读。例如:有学者提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26];还有学者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蕴进行了解读[27];也有学者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28]。二是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分析和解读。例如:有学者提出“青少年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是体育教育产业实现从总量增加到结构优化、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变过程。”[29]三是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角度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分析和解读。例如:有学者认为,“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轮驱动下,从发展的基本面往高阶位转向,即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3]。以上观点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也体现了体育学界对中国体育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及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应突出体现在5 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高质量发展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我国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应始终以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二是可持续发展。青少年时期形成健康行为习惯与良好的体育习惯,以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与健康素养和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将会使青少年享受健康人生。三是创新驱动。自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中共中央把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驱动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而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育新发展格局和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重在创新,也难在创新。四是科技赋能。人工智能时代赋予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以鲜明的时代特性。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需打破单向时间、物理空间、现实情境三重时空壁垒,打造信息驱动、人机协同、数据共享的青少年体育智能治理体系。五是多元主体联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青少年体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专门治理,需改变过去以家庭和学校为核心的家校二元治理的传统模式,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多方联动的创新发展新模式。
较之传统发展观,我国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紧密围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多元主体联动等核心特征,紧盯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聚焦关键领域,助力完成使青少年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使命。
5 我国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构建
5.1 加强多元主体联动,促进青少年体育政策深入落实
首先,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基本原则。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推进我国各级教育行政主体的联动,整合青少年体育资源、凝聚青少年体育政策执行合力,进而推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其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青少年体育协同治理格局。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在社会治理方面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当前,共建、共治、共享已经成为“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导理念”[30]。我国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要厘清我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国家卫生与健康委、民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等多部委的主体责任,实现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有机统一,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家庭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大格局,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其次,改进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方法。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是我国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当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已经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的考核评估体系。鉴于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综合性和融合性特征,各地应扩大青少年体育考核评估对象和范围,进一步完善专项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纪检监察机制。
5.2 深化推进体教融合,重点培育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
首先,构建大学、中学、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应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将《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完善纳入一体化课程教学综合改革范畴。《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完善应进一步促进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课程内容相衔接,明确不同学段的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界限,形成系统的大学、中学、小学一体化《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其次,切实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不同学段的体育课程应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体素质发展需要,创新《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聚焦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促进体育协同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再其次,要深化体教融合。深化体教融合是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体教融合不仅要求我国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实现目标任务的深度匹配、两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体制与机制的灵活融通、推进举措的靶向发力,还需要遵循“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基本思路,因为体教融合涉及复杂的、系统性的、结构性的调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确定重点融合领域,即在哪些领域中精准和重点发力,进而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5.3 激发我国社会力量发展青少年体育的潜能,推动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一是增强社会力量发展青少年体育的主体意识。建立和健全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的制度化渠道,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青少年体育提供机会,支持社会力量为中小学提供运动训练服务和教练培训服务,以此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二是激发社会力量发展青少年体育的潜能。社区作为青少年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方式进行社会交往、实现社会适应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场域,逐渐成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重要平台[31]。例如当前的“村BA”篮球赛和“村超”足球赛引起了大量青少年的关注。因此,我国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可利用学校寒暑假和法定假日将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向社区延伸,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体育服务,满足青少年学生的假期体育需求。三是推动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加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的孵化与培育,实施“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促进工程”,健全体育社会组织协同育人机制,破解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与学校之间在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合壁垒,促进体育社会组织提高参与学校竞赛训练工作的效率。
5.4 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提高青少年体育工作质量
首先,聚焦“常赛”,逐步完善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常赛”指的是要树立面向全体青少年学生的理念,为青少年学生每个人可以参与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创造机会[32]。当前,我国通过多项政策制定了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的完善措施,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应再进一步制定青少年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办法,扩大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的范围,激发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其次,打破参赛限制,拓宽青少年体育赛事参与人群。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日益完善,但是还应进一步明确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办赛标准和办赛定位,组织举办多层次的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有些全民健身类运动项目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应取消参赛限制,为更多的青少年学生提供参与体育竞赛的机会和展示运动技能的平台。此外,应扩大全国性或区域性青少年冬(夏)令营活动设置的运动项目范围,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运动兴趣,使青少年学生由强制性体育参与变为主动性体育参与。再其次,培育品牌商业性青少年体育赛事。校外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要结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标,在组织常态化体育赛事的同时,商业性青少年体育赛事应加强品牌建设,尽量避免赛事同质化。智能化青少年体育赛事是未来商业性体育赛事的发展趋势,青少年体育赛事可通过融合5G、AI 等数字技术改善参与者的参赛体验,增强体育赛事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提高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受关注度、参与度及工作质量。
5.5 以创新驱动青少年体育工作,构建青少年体育创新发展体系
首先是理念创新。切实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者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现实紧迫感,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遵循以体立德、以体增智、以体赏美、以体乐劳的育人逻辑,畅通青少年身心素质教育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通道,不断夯实我国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其次是机制创新。建立多元主体参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对接机制和不同层级的青少年体育工作评估机制, 健全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的长效机制及清单式的责任落实机制。再其次是实践创新。优化宏观层面的政府治理体系、中观层面的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与资源配给体系、微观层面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及体质健康促进体系,完善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竞技运动技能培训体系、青少年校园体育活动体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最后是资源要素创新。强化资源要素创新驱动,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人才、科技、大数据等核心要素在我国青少年体育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促进资源要素潜能释放,激发资源要素活力。
5.6 强化科技赋能,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新动力
一是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我国青少年体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运用到青少年体育治理中,不断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将治理主体从人的智能扩展到人与机器的群体智能,以数据驱动和人机协同治理替代经验直觉治理[33],提高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完善体育资源供给体系。二是深入挖掘5G 网络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AI 技术与青少年体育的结合点,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数字化载体,丰富青少年体育的内涵、形式与形态。三是运用新的数字技术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伴随式和常态化的建模追踪,为青少年学生量身制定个性化的体育活动策略和提供体育学习方法,帮助青少年学生自主制定体育活动目标和体育学习计划、自我评价体育学习效果,提高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自主驱动体育锻炼的行为模式。
6 结束语
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策略和要求。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牢固树立优先发展、融合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注重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将青少年体育发展置于我国教育和体育的发展全局中考量,挖掘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使我国青少年体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推进,走一条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道路。但是如何将多个维度的青少年体育纳入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体育现代化的学校体育评估指标体系中,如何将青少年体育工作与我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各级学校的考核与评估挂钩,如何推进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上述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