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黑鲤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2023-02-12何兴农廖东发言天久
何兴农,廖东发,黄 维,言天久
1.广西百色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百色 533000;2.广西田东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田东 522476;3.广西百色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广西百色 533000
百色黑鲤主要分布于百色靖西、那坡等边境县(市),是当地群众经过长期的稻田驯养、繁育而形成的地方特色稻鱼品种,是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百色黑鲤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生长生活习性特征,体色黑白分明、体侧体背亮黑、腹部纯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1]。另外,百色黑鲤又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蛋白含量丰富、肉味鲜美、口感细腻、品味极佳[2],极受人们喜爱,是重大节庆日当地群众餐桌必备的水产品及赠送亲友的佳品。
多年来,由于缺少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经验,缺乏相关稻田鱼苗繁育、选育技术的理论支持和系统研究,延续的传统鱼苗繁育技术理论水平较低,当地群众自繁自育的生产模式导致近亲繁殖现象很普遍,致使该品种的基础群体规模不断缩小,群体的遗传资源不断衰退,品种异质性、鱼苗鱼种生长速度等方面持续降低。为进一步推进当地稻鱼种养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做好百色黑鲤的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及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6 年以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以市、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为主,持续开展百色黑鲤选育、繁育及传统山地稻鱼综合种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将品种选育技术研究报告如下:
1 建立科学的选育技术路线和时间进度表
按照选育技术路线和时间进度安排,课题组通过鱼苗培育选优、稻鱼种养选优、中间试验对比等工作方式开展百色黑鲤遗传研究和品种选育工作。2016—2017 年收集亲本,建立黑鲤选育基础群体,开展遗传多样性与生物学特征研究;2018—2019 年以选育F1 为亲本,建立不同家系或小群体,按雌雄科学搭配进行人工催产繁育和自然繁育;2021—2022 年以选育F2 代为亲本开展F3 繁育和选育工作;2022 年通过F4 代的生产对比试验,进一步总结和完善百色黑鲤选育技术经验。
2 选育目标
体色黑白色。头部及体侧体背纯黑、腹部纯白,背鳍、胸鳍、尾鳍为纯黑色,腹鳍、臀鳍为微黑色。
3 亲本来源
从2016 年起开展百色黑鲤品种选育、繁育及传统山地稻鱼综合种养技术等方面的项目研究工作,并于当年分别从靖西、那坡县(市)当地收集群众育留自繁的亲鱼及2 冬龄左右的后备亲鱼500尾作为选育和繁育的基础群体。
4 选育过程
4.1 亲鱼特征
鱼龄在2 冬龄以上,体重150 g 以上,亲鱼体色主要以黑白色为主,即体侧体背纯黑色、腹部纯白色,鳞片无脱落,鱼体完整,无伤病,无畸形,健康有活力。
4.2 亲鱼选择
雌鱼选择腹部大而柔软,繁殖季节泄殖孔红润而外凸,用手摸鱼体腹部能隐约摸到卵巢轮廓。雄鱼尽量选择个体大,泄殖孔内凹,在繁殖季节时胸鳍、腹鳍、鳃盖上追星明显,用手轻挤压腹部时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从基础群体中选择遗传性好、外观特征明显,性腺成熟、活泼健康[3]、体重大于平均体重15%~20%的亲鱼190 尾作为繁殖的备选亲本,♀:♂=60∶130。
4.3 亲本配组
按照繁育方式不同对亲本进行雌雄配组的方式不同,人工催产繁育按照♀∶♂=2∶1 配组;自然交配产卵繁育由于雌雄个体差异问题,为确保受精率,雌雄按1∶3 配比,每4 组共16 尾构成一个小群体,群体♀∶♂=4∶12。
4.4 鱼苗繁育
在备选亲本中按照♀∶♂=2∶1 的配比构建10 个家系,每个家系和每条亲鱼独立标记,在繁育时通过人工催产注射激素后6~12 h 内自行交配或通过人工授精方式获得受精卵;按照♀∶♂=4∶12 的配比构建10 个小群体,每条亲鱼每个群体独立标记,群体繁育在稻田鱼坑中进行,配好组群后在鱼坑中通过流水刺激20 h 左右开始交配并获得受精卵。
4.5 鱼苗孵化
百色黑鲤个体比较小,雌性个体1 次排卵量为1 万~2 万粒,采用家系、群体单独孵化方法,孵化前用20 mg/L 高锰酸钾药液浸洗鱼巢鱼卵3~5 min,孵化水质保持清新,溶氧量为7~8 mg/L,20 ℃以上水温连续孵化5~6 d,鱼苗开始出膜[4]。
4.6 苗种培育和优选
苗种培育按照家系或小群体单独培育,鱼花出膜3~5 d 卵黄囊消失后开始投喂丰年虫、水蚯蚓、水蚤幼体、蛋黄水等开口料,每天09:00、17:00 时左右各投喂1 次。鱼花喂养7 d 左右,达到0.8~1.0 cm 规格时移入稻田进行培育,稻田面积和水深分别为667~1 500 m2及0.2~0.4 m,放养密度为2 万~3 万尾/667 m2。
1)鱼苗优选。鱼苗移入稻田第2 天便可以适当投喂一些豆浆,日投喂量大概为黄豆0.25 kg/667 m2,随着鱼体长大,投喂量有所增加,大约为0.5 kg/667 m2。经过30~35 d 的培育,当鱼苗达到4 cm左右规格时,视密度情况适当分池饲养并进行优选劣汰,筛选标准为:体色较明显、健康、活力强。按照筛选标准,淘汰体色不明显、弱小、畸形的鱼苗约占总量的25%,剩下的鱼苗按1 万尾/667 m2的密度分池培育,分池后以投喂米糠、麦麸、玉米粉为主,辅以投喂35%蛋白、粒径为1.5~2.5 mm 的小颗粒饲料,日投喂量约占鱼体重的4%~5%,初期日投饵约为0.5 kg/667 m2,分早、晚2 次投喂,颗粒饲料隔2~3 d 投喂1 次。培育期间,视水位、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更换调节,保持水质清爽,田水深度为0.3~0.4 m。
2)鱼种优选。经过25~30 d 的培育,鱼苗基本达到8~10 cm 的规格,此时所有的生物学特征基本显现,在6 月中旬进入稻鱼种养阶段前进行鱼种优选,鱼种优选标准为:体色明显、健康、抗逆性强。按照鱼种优选标准,淘汰体色差或色杂、弱小的鱼种,约占总量的10%。
4.7 稻鱼种养
6 月中旬,水稻种植5~7 d 后,把筛选好的鱼苗以家系或小群体为单位投放稻田养殖,开启稻鱼共作的复合种养模式,稻田放养量为300~500 尾/667 m2,在稻鱼共作期间水稻不施肥、不喷洒农药,水稻分蘖期适当排浅田水,过后重新注水入田,保持田水深度0.2~0.3 m。鱼苗在稻鱼种养期主要以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稻花为食,另外,在天然饵料不足时适当投喂些米糠、麦麸等粗饲料[5-10]。
4.8 成鱼优选
稻鱼种养阶段持续到9 月底10 月初,历时3~4个月的养殖基本达到50 g 以上的规格,收稻捕鱼时再次以体色、生长速度、健康、抗逆性为标准进行优选劣汰,每个基本家系和小群体按照优选标准各筛选成鱼100 尾作为子一代(F1)繁殖和选育的后备亲本进行培育。
2018 年,在子一代(F1)达到2 冬龄时候从各选育的基本家系和基本小群体中挑选体色明显、遗传性好、健康、体重大于平均体重15%~20%的后备亲鱼,作为进行子二代(F2)繁殖的亲本,重复上述步骤,继续进行品种选育。在子二代(F2)繁育♀♂配对时,注意避免半同胞、全同胞或来源于相同小群体内的亲鱼进行配对,防止近交衰退现象。2020 年,子二代(F2)亲本性腺成熟并进行子三代(F3)繁育和选育时,重复上述步骤,继续进行子三代(F3)亲本选育。
5 选育结果
2016—2022 年,经过3 代的选育、繁育,百色黑鲤选育和繁育工作基本结束,也基本完成了选育目标要求,培育了2 000 多尾遗传性状良好的子三代(F3)百色黑鲤亲本,外观特征达到了以下目标要求:头部及体侧体背纯黑、腹部纯白,背鳍、胸鳍、尾鳍为纯黑色,腹鳍、臀鳍为微黑色。在2022 年子三代(F3)的繁育中,后代苗种遗传性状表现稳定,没有出现突变或衰退现象。
6 对比试验和中间试验情况
6.1 生产对比试验
为了进一步评估选育子三代(F3)百色黑鲤的生产性状,2022 年在同一稻田环境、苗种规格及养殖管理等条件情况下,分别在靖西市南坡乡底定村峒那种养专业合作社黑鲤保种繁育基地及田东县鱼梁水利枢纽渔业增殖站百色黑鲤异地繁育基地进行了以选育F3 繁育的苗种(F4)为试验组及未经选育的普通苗种为对照组的稻田生产性对比养殖试验。结果为:放养规格为3~4 cm 的生产试验对照中,以选育F3 繁育的苗种为养殖观察对象的试验组平均重量达到72.4 g/尾、成活率达到85.6%,对照组最大平均重量63 g/尾、最高成活率63.4%;在放养规格为5~6 cm 的生产试验对照中,试验组平均重量达到200.8 g/尾、成活率达到94.7%,对照组最大平均重量131.5 g/尾、最高成活率67.3%。
6.2 中间试验情况
从2016 年起,在选育和繁育期间,持续在靖西市南坡乡、那坡县城乡镇、那坡县百合乡念银村、田东县鱼梁等地开展中间试验养殖。据统计,2016—2021 年间累计繁育百色黑鲤鱼苗约1 400 万尾、培育鱼种500 多万尾,累计开展中间试验养殖总面积296.8 hm2、投放鱼种221.6 万尾,累计总产量214.24 t,单位面积田鱼平均产量48.34 kg/667 m2,累计新增产值419.18 万元。
7 结 语
经过3 代选育,达到了选育既定目的,完成了选育目标要求。根据生产性对比试验以及中间试验养殖,在相同的稻田养殖环境及饲养管理条件下,选育的F3 百色黑鲤苗种在生产性状方面优势明显,品种异质性以及产品生产力显著提高。本项目工作总结出一套百色黑鲤品种选育技术,为百色黑鲤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为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