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路径探析

2023-02-12朱秀华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评价

朱秀华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课程思政作为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课程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以下简称《纲要》),以正式文本形式正式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1]。《纲要》实施以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涌现了一大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但还未全面见功见效,其根源在于缺乏正确的认识、科学的举措、有力的保障,为促进课程思政进一步开花结果,亟须正确审视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及其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课程思政建设[2]。

一、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价值意蕴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教育观的忠实传承,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创新,实施好课程思政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其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凸显。

(一)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是落实国家思政战略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三次重要会议对各类课程的思政任务作了精辟的阐述。在2016 年12 月7 日至8 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在2018 年9 月10 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4];在2019 年3 月18 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继《纲要》出台后,2021 年3 月11 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1 号),2021 年12 月22 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教高司函【2021】19 号),都对课程思政作了进一步清晰的总体部署,为课程思政的深度实践明确了方向和思路。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教育部的部署可以看出,党和国家把课程思政上升为重要的教育战略,把它作为“大思政”格局中重要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举措[6]。因此,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就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落实国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政战略的客观需要。

(二)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

高校课程思政的主旨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让大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时代新人,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况且当前我国高校教师中专业教师占80%,专业课程占总课程80%,学生专业学习时间占总学习时间80%,也有80%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7]。所以高校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和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效能,从而有效助力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三)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迫切要求

由于思政教育不到位、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低,再加上当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道德败坏甚至违法犯罪问题层出不穷。有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崇洋媚外,爱国主义观念淡薄,政治领悟力和判断力低,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对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漠不关心;有的大学生法纪意识薄弱,不懂法、不畏法,侥幸心理严重,容易产生故意伤害、吸毒、诈骗、诽谤、交通肇事、违法游行示威等违法犯罪行为;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对亲人朋友人情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大学生生活作风不好,贪图享受,一味攀比,唯利是图,不讲诚信,如吃穿讲究名牌、考试习惯抄袭。这些都给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敲响警钟,迫切需要提升课程思政实效,与思政课程双轮驱动,从而达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效果,大力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素养。

二、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短板

虽然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当前部分高校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具体举措及成效评价还存在不少短板。

(一)课程思政体系立柱架梁不到位

目前,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纳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停留在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层面。没有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和整体实施方案,没有定期研究部署考核课程思政工作;各个二级学院(系)各自为政,课程思政工作无计划、无目标;没有对专业课教师深入动员部署教育,导致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领悟不到位,对“是否要落实课程思政,怎样落实课程思政”把握不透、认识模糊,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做学生工作教师的事情,把教学当作单纯传授专业知识,重“授业”、轻“传道”,没有真正把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计划;没有建立专业课教师之间、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专业课教师单打独斗现象较为普遍;没有提供充足的专项资金保障,使课程思政缺乏有力的物质支撑;而顶层设计的不到位是课程思政工作进展不力的根本原因。

(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不高

部分专业课教师不重视思政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认为这是额外的任务,导致思政素养和课程思政水平不高,难以担当课程思政的重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科学。第一,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专业课教师没有挖掘到或者没有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第二,思政元素挖掘不精准。挖掘到的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没有关联或关联不大,只是把课程和思政简单地进行物理组合,纯粹的“课程+思政”,没有有机融合课程和思政。第三,思政元素时代性不强。课程思政元素内容老生常谈,未与时俱进,未与社会焦点热点相结合,未体现理论前沿。第四,思政案例时常雷同。由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同样的思政案例经常出现在不同课程上,导致学生反复学习同一个思政案例,对课程思政失去新鲜感。二是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法不生动。第一,生切现象。主要指在专业课教师讲授专业课程时,没有顺理成章地延伸到思政内容,而是突然穿插与所讲述专业内容不相关或者联系不紧密的思政内容,或者把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完全分隔,专业内容讲完,留存一部分时间专门讲述思政内容,融入形式较为僵化,造成思政元素和学科知识“两张皮”,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第二,“填鸭式”现象。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机械灌输的方式居多,没有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流于空洞的说教,对学生吸引力、感染力低。

(三)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部分高校组织部署课程思政工作的力度有限,再加上评价该项工作是项复杂、庞大的工程,造成部分高校没有形成专门的课程思政成效评价机制,部分高校课程思政成效评价机制不科学,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对象、评价结果的运用不同程度存在各种样各样的问题,如对专业课教师的评价“唯论文、唯项目成果、唯获奖”论,或者多侧重于静态评价,只看教案有无体现课程思政,不重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评价“重理论成绩、轻日常行为表现”,而且对各项评价指标没有进行量化;评价的主体局限在学校内部,导致评价不全面;评价结果没有和专业课教师的晋升晋级和学生的评先评优挂钩,导致无法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有效的倒逼和激励。

三、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要针对当前存在的短板,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着眼于顶层设计、教师主导作用、成效评价等环节,精准施策,全面发力。

(一)突出党委主抓,着力强化实施课程思政统筹规划

实施课程思政是一项党政工程、系统工程,高校要高度重视,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课程思政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一要成立专门实施课程思政机构。高校要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教学研究中心等专门组织机构,负责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协调、动员部署、调研决策、督促指导,统筹各要素、各层级强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二要加强动员部署。高校要制定和完善课程思政规划或方案,定期开展调研督导,研究部署课程思政工作,规划课程思政的整体进程,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工作举措,特别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核心素养提出总要求,每门课程必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中规定的核心素养完善教学大纲;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各专业课教师理解课程思政相关的会议文件精神,使其改变惯性教学思维,强化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意识,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把育人作为神圣的义不容辞的使命。三要加强支撑保障。要连续、稳定地加强人、财、物资源的支持,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以及配置时间与课程思政建设需求相吻合,为课程思政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如通过严把教师“入口关、政治关”、新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示范观摩、与思政课教师结对、“老带新”、团队教研等措施,特别要加强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水平和课程思政能力;建立课程思政专门的科研基金,推进实施课程思政焦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研讨,破解难题。四要加强典型引领。要营造课程思政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在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通过典型引领,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逐步推进课程思政纵深发展。

(二)突出主体主导,着力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水平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课程思政有效落实的关键在于专业课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思政水平,所以要着力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使专业课教师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

一要全面精准挖掘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与准确度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点。课程思政元素具有专业课程内容的自然延伸、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等特点,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深入、全面、准确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第一,要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以二级院系或教研室为单位,邀请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支部书记等思政工作人员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互通有无,不仅可以提升挖掘水平,还可以避免内容重复。第二,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政元素挖掘要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各专业课程中的主导地位,确保学生不偏离轨道,这是大前提。第三,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挖掘广泛存在于每门专业课程的显隐性课程思政元素,做到应挖尽挖,建立课程群的思政元素库。第四,要精准挖掘思政元素。所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要具有强有力的、必然的科学联系,是专业课程的自然拓展,而不是另起炉灶、牵强附会。第五,要注重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社会现实需求、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关注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努力做到贴近时代、贴近学生,避免落入窠臼、脱离学生。

二要润物无声融入思政元素。价值引领的路径是知、情、意、行相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灌输,所以专业课教师把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不能当作一道简单的物理工序,而要当作一次复杂和精细的“化学反应”,要加强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专业课教师必须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中的育人规定,从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再造性的改革。第一,教学方案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师实施授课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专业课教师要根据学科知识特点、教书育人规律,对思政元素融入的环节、节点、方式等进行科学合理设计,确保思政元素融入恰到好处,这是具体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第二,思政元素融入要顺理成章。要厘清思政元素和专业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找准思政元素融入的切入点,自然融入,使学生达到“吃盐不见盐”的效果。第三,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强化问题导向、师生互动、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激发学生进行思想碰撞,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第四,思政元素融入要注重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体验感强,学生参与热情高,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有利契机,要充分利用实践课程及时融入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第五,新媒体手段要充分运用。要加强新媒体软硬件建设和应用,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提高微课、慕课、在线直播课等线上课堂的使用率,把思政元素以图片、视频的形式更加立体、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及时、高效开展师生互动。

(三)突出多维视角,着力提升课程思政成效评价质量

课程思政成效评价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多层面的内容,需要科学设定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客观反映课程思政成效,同时强化结果运用,以评促教、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增效。一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课程思政育人是多维度合成的过程,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很难直接归因于哪一门课、哪一个主体,参与课程思政教学与学生管理的主体都应该成为课程思政成效的评价主体,多个视角评价课程思政成效,也能使评价更全面。评价主体应该包含校内和校外,包括专业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班主任、辅导员、学生、企业相关人员等。二是评价内容要多层面。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以立德树人为落脚点,从教师的师德师风、课程思政意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学生政治品质、道德素质、劳动观念、专业操守、团队精神、服务奉献、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确定评价指标和观测点,既要评价书面材料,更要评价其行为表现[8]。三是评价方法要科学化。可采取督导听课、同行评课、观察法、访谈法、档案法、关键事件法、评价量表法等方法评价课程思政成效,注重将定性评价、描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切实避免片面化、碎片化、静止化的评价。四是评价结果运用多样化。一方面要与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表彰奖励,学生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实习生)评选及入党等挂钩,对问题严重的实行“一票否决”;另一方面要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使教师和学生及时改进、提升,逐步提升课程思政成效。

四、结语

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对圆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要切实强化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正视课程思政是一项庞大和复杂的工程,需要完善顶层设计,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思政成效的最大化、最优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