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2023-02-12张鑫陆华良马剑锋

中国储运 2023年9期
关键词:物流专业管理

文/张鑫 陆华良 马剑锋

围绕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基于“互联网+”和国家“双创”计划的时代背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要求和社会需求特点,以贯彻“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为目标,探究国内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新方向,旨在为同类型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路径引导,从而提升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推动产业创新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理念不断涌现,作为经济运行“血脉”的传统物流业迎来发展的新机遇,行业内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现代物流业不论是在发展战略制定、运营模式、企业形象塑造,还是整合模式、社群运作等层面,都对传统物流行业进行着重构,传统物流业已经迈入“互联网+”物流的发展新阶段。在产业变革过程中,业界对物流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开拓能力的专业人才更是成为业内急需。从专业自身发展来看,提升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创业素养,既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产业变革对高层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1],[2]。对于高校来说,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融合[3]。

1.高校物流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剖析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物流的发展模式初具规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在高校发展和专业建设中影响也越来越强。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物流专业人才教育水平仍远滞后于物流业发展水平,与“互联网+”新技术和网络资源的融合方面更是有待加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创新创业素质不够、配套不足、氛围不浓等[4]。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并研究多所院校专业培养体系,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在教育目的上,多数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清晰,大多仍停留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的创新创业比赛如大学生“三大赛”、各层级物流设计大赛,并没有融入对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和指导学生就业等环节,导致在培养方案、师资配置、未来发展规划建设等方面定位不清醒,这也使部分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参加的积极性不够,重视程度也不足。难以实现高校“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

第二,在课程体系上,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首先,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较少,并未覆盖整个人才培养全阶段,对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要求较低并缺乏实践性。其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与专业知识融合,更多仍旧是培养体系的两个不同方向。其三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联系实践环节缺乏,更多仍旧靠教师传授和学生完成商业计划书为主,结合业界发展特点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和商业模式创新等相关课程设计较少。第三,在教学组织上,创新创业教育在多数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过程中仍以班级化教学为主,容易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大多学校在评价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人才培养效果时,也缺乏多元化考核机制,对学生进行项目化实战化的考核相对较少,创新创业课程的内涵和实战特性难以体现,全面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第四,在教学主体配置上,多数创新创业课程任教老师知识背景单一,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把握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5]。此外,目前培养体系中还缺少社会创业导师对课程实践教学给予支持,虽然部分院校已设有企业导师参与机制,但是效果并不佳,社会导师的参与更多是停留在挂职或不定期交流,指导形式也多数以开讲座、专题报告等为主,缺乏长效且深入的师资共建机制。

2.“互联网+”时代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力量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业界、高校行政部门、任课教师及学生个人的不同作用,探索符合多方利益诉求的发展新路径,探索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高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竞争力和培养质量。为实现此目标,社会各方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增强政府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在高校人才尤其是物流管理类人才培养中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6]。“互联网+”模式使得社会公共资源能够开放共享,有利于高效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实施,各级政府可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政策,给予一定的鼓励支持,从而提高创新创业积极性和成功率[7]。例如:可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搭建创新创业项目跟踪服务平台等,对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大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的管家式服务,提供必要的初创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撑,积极引导创新创业项目向“互联网+创业”倾斜。(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更新教学课程体系。在“互联网+”物流时代,高校需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开放创新办学思想,在课程体系中需要注意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融合,构建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如校内仿真实训、校外物流基地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提炼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当前各层级“互联网+物流”“互联网+快递”等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类比赛层出不穷,高校相关专业可组织队伍参加比赛,在比赛中使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也可以积极联系校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参与课程教学和培养方案制定,在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同时也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业界合作资源。(三)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打造数字化教育环境。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可以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案例库,根据学校和专业办学特色筛选合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可按照理论知识、业界发展、创新创业案例等不同模块搭建,并将其纳入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时不定期对内容进行填充和丰富,保证资源的时效性和丰富度[8]。此外,政府或高校可打造包含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物流类协会成员、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业人员以及专业学生的互助交流平台,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方便学生根据个人知识基础和发展目标进行针对性学习和知识获取。(四)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打破了产学研之间的壁垒,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前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时,需要加强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推动校内外导师共同培养的教育模式,校内导师主要侧重理论教学和比赛组织,校外导师可以从多个环节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其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也可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方向引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通过引入校外指导资源,聘请校外导师,也可以为专业开展双创教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

3.结语

为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体系改革升级的重要方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刻不容缓。物流业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服务型行业,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中,传统的物流业也面临新技术新理念的冲击,技术革命势在必行,也对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带来新模式,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整合传统教育模式与“互联网+”的技术要素,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倡以赛促练,以项目支撑课程,实现多维度联动,为国家和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

引用出处

[1]杨芳琼.互联网时代物流业的发展机遇及战略选择——评《创物流:互联网+物流的痛点与拐点》[J].中国科技论文,2022,17(04):471..

[2]张敏.“互联网+”视域下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实践——评《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19.

[3]施敏敏.高校物流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OL].物流科技,2022(16):164-166[2023-02-13].

[4]吴加广.基于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2,44(02):187-189.

[5]张永杰,吴铃,罗忠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2(02):50-56.

[6]任娟娟.“互联网+”时代物流专业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营销界,2020(38):69-70.

[7]张士勇,张黎敏.移动互联网时代山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1):103-105.

[8]安美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立体化”新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0):108-113.

猜你喜欢

物流专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