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
2023-02-12王悦章沁雯
文/王悦 章沁雯
由于医疗器械行业门槛高、科技含量高,而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资金投入较少,大多数企业只能选择水平较低的医疗器械进行重复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所以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再加上,为了减少医疗器械的流通环节,我国逐步推动“两票制”的改革,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中小医疗器械企业的信用风险较高,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问题一直限制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直到供应链金融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在供应链金融中,风险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医疗器械行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对其风险传导进行理论分析,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民众健康意识与日俱增,以及医保范围逐步扩大,我国医疗卫生需求不断增加,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约为3080亿元、2016年继续大幅度增加,约为3870亿元、2017年突破4000亿元、2018年已达5300亿元。全球医疗器械的需求持续增长。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037.2亿美元,同比增长72.59%[1]。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虽然占比不高,但是增长速度较快,销售增速位居世界第三,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在医疗器械行业供应链中,医疗器械供应商和流通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在供应链中地位不高,在销售和采购阶段都处于不利地位。在销售阶段,下游大型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和医疗机构会拖欠账款,形成应收账款;在采购阶段,上游大型医疗器械制造企业会要求其提前支付采购货款,这都给中小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压力。但中小医疗器械企业以流动资产居多,缺少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规模小、违约风险大,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而供应链金融引入大型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供应链上真实的业务运作作为支撑,通过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对医疗器械融资企业进行资信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小医疗器械企业的信用资质,降低了融资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为那些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中小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
二、医疗器械行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小医疗器械企业在销售环节中,下游医疗器械采购方往往凭借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而延迟付款,从而形成了应收账款,这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上游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过一般大型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和医疗机构的资信情况好,还款能力强,而且有供应链上真实的交易运作为基础,还有下游采购方的付款承诺作为担保和还款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这样上游中小企业以企业销售货物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较为容易。应收账款模式能使融资企业及时获得再生产的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市场集中度,顺应国家政策导向,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高效有序的运作。(二)融通仓融资模式。医疗器械具有使用周期短、损耗较快的特殊性,比如手术刀、针管等。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通常会设置合理的库存进行储备,这些存货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不利于企业进行持续经营。在融通仓融资模式下,中小医疗器械企业可以将符合质量标准的医疗器械存货质押给金融机构以获得融资,医疗器械存货将转移到核心企业或者第三方物流企业专门设置的仓库里进行保存和监管,形成三方制约关系,最后以存货的销售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分阶段向金融机构偿还贷款。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起着评估资产、监管以及运输的作用。医疗器械价值易评估、医疗器械企业库存量又大,与融通仓模式具有天然的适配性。该模式下,有核心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存货进行质押监管,而且当医疗器械融资企业违约时,金融机构对质押的存货具有优先偿还权,大大降低了其所承担的损失和风险。(三)保兑仓融资模式。在医疗器械供应链中,上游的大型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因自身实力及信用评级较高,往往处于强势地位,会要求下游的经销商在采购时预付货款后才能派送产品。而中小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只有通过大批量采购才能获取价格优惠,但若一次性付清大额采购款,在短期内会造成企业缺乏流动资金。保兑仓模式是指在医疗器械采购阶段的前期,下游经销商支付一定的保证金,同时金融机构与上游大型医疗器械制造企业签订回购承诺书,下游企业就能用上下游交易的货品订单、所购医疗器械的提货权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与货款相等额度的短期融资贷款。然后,上游供应商按照采购合同将货物发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最后融资企业以销售货物的收入作为还款来源。该模式下,中小医疗器械企业可以通过分批付款、分批提货,实现杠杆采购[2],减轻大批量采购全额付款的短期资金压力;核心企业可以通过批量销售,来稳定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得竞争优势;融资企业有核心公司作为担保人,物流企业作为监管方,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三、医疗器械行业供应链金融中的信用风险传导机制
(一)直接业务关系传导机制分析。1.通过交易关联的信用风险传导机制。交易关联是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产销交易建立关联关系,从而形成风险传导通道[3]。这种风险传导分为两种:一种是向下传导,当上游医疗器械企业因为原材料上涨,厂商资金紧张或者设备损坏需要维修等原因造成缺货,或者产品缺乏竞争力,会导致下游企业生产资料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进而引发信用风险。但是,这种风险传导在保兑仓模式中影响较大,在其他模式中传导的可能性较低,造成的危害也不大,因为下游医疗器械采购方一般有两家以上的供货商,而且所采购的医疗器械在市场中通常存在可替代品。另一种是向上传导,当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减少或市场价格下降时,下游企业利润收入就会减少,进而造成上游企业订单减少、利润下降。同时下游企业会通过拖欠上游企业的货款来维持企业正常运营,导致上游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下降,企业信用风险增加。该情况下风险传导机制为:上游生产能力不足/下游企业市场收益下降→下游生产资料不足/上游企业订单减少→引发信用风险→下游/上游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下游/上游企业信用资质恶化。2.通过融资业务关联的信用风险传导机制。融资业务关联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通过信用担保和监管运输建立融资业务关联关系,从而产生信用风险传递。首先,当医疗器械融资企业发生违约时,核心企业需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或者回购责任,会造成担保企业的财务问题。随着整个医疗器械供应链中互相担保的企业越来越多,信用风险就会随着担保关联链条进行传导并放大。其次,在融通仓和保税仓模式中,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存货进行监管和运输,如果医疗器械在运输途中或者运输以外造成质押物价值下降,会产生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危机,给融资企业造成损失,且金融机构手中的质押物价值下降,可弥补的违约损失减少。随着物流企业规模扩大,负责监管和运输的企业越来越多,信用风险就会随着监管、物流运输链条进行传导并放大。其传导机制为:融资企业违约/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不力→担保企业被迫偿还债务/融资企业资产价值下降→关联企业信用资质恶化→关联企业违约率增加。
(二)间接传导机制分析。直接业务传导是沿着业务链条按顺序进行传导,而间接传导机制则具有随机性和爆发性。1.宏观经济因素状况。供应链中所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都一样,如行业前景、市场环境、政策导向等。由宏观经济因素引发的信用风险传导具有不可抗性,且传导范围较大,严重的话会使整条医疗器械供应链断裂。就像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政府和社会购买力下降,全球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都受到冲击,造成医疗器械企业的收入下降甚至亏损,影响融资企业还款能力,出现违约风险。因此,为了避免信用风险在供应链上传导就要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2.信息效应。若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渠道不通畅,信息存在不对称,金融机构就很难判断中小医疗器械企业经营发展是否健康。因此,当金融机构发现核心企业的偿债能力下降或现金流紧缩时,就算供应链中其他企业与该企业没有直接的联系和业务往来,也会使金融机构对他们失去信心,从而缩减医疗器械供应链的信贷规模,甚至要求已经融资成功的企业提前还款。这会对医疗器械供应链中那些正常运营、还款能力良好的健康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加速信用风险传导。3.投资者心理。首先,当医疗器械价格下降时,医疗器械中小企业的收入和资产价值会下降,金融机构就会对医疗器械行业失去信心,并开始追回贷款。为了偿还贷款,医疗器械中小企业只能被迫削减开支、降低投资,投资下降会导致收益下降,收益下降后企业缺少足够的资本就会减少下一轮的投资,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供应链信用风险传导。其次,当医疗器械市场经济形势良好时,金融机构会扩大对医疗器械供应链的信贷规模。但如果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使企业的负债高于正常水平,造成过度举债。此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就会增加,金融机构不愿承担这么大的风险,就会要求融资企业提前还款,导致医疗器械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来偿还债款,资产价格急剧下降,市场流动性下降,最终又造成融资企业减少投资或发生违约的结果。
四、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医疗器械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多个环节和通道,信用风险能够传导是因为供应链中企业之间风险存在相关性。不过,不同节点中,信用风险产生的概率和作用程度各不相同;风险发生的阶段不同,对信用风险的防控和处理能力要求也不相同。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要提高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当供应链中某一企业爆发信用风险时,其他企业要及时切断风险传导路径,减少自身损失。
引用出处
[1]褚淑贞,王恩楠,都兰娜.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7,48(06):930-935.
[2]黄宁.基于医疗器械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运营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8.
[3]王定祥,何乐佩,李伶俐.供应链金融中的信用风险传导机制及其仿真模拟[J].金融论坛,2021,2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