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实践”+“资助”育人工作
——以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为列

2023-02-12谢玉琴刘金飞

中国储运 2023年9期
关键词:资助志愿育人

文/谢玉琴 刘金飞

发展社会实践下的资助育人工作是帮扶学生的重要途径,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因此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非常重要。国家对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愈发重视,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将社会实践作为“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了铁道轨道索道暑运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劳动基地生产性劳动实践、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将“资助育人”+“实践育人”完美融合,建设了“资助”+“实践”育人的共同体。达到学校资助工作的“精准扶贫”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息息相通。从2007年新政策实施以来,历经十多年的努力,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赠、学生自助为“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已基本健全与完善。高校学生资助覆盖面扩大,资助形式多种多样,推动我国打赢脱贫攻坚做出贡献。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为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目标,建立精准资助为工作机制,牢牢抓住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寻找更好的方式创新资助工作新篇章。公运职业学院2010年建设以来,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公运多年来持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断提出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和更多活动,使学生思想和行动上积极上进,提升了社会实践下的资助育人工作效率。

一、“资助”+“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内涵

(一)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从需要的内容属性划分,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国家实施学生资助计划,一方面是为了从经济上给予贫困生完成学业的物质帮助,另一方面也从精神上帮助贫困生树立远大志向”。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奖、助、勤、贷、补”等几个方面基本满足了学生的物质需要、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在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精神需要就变得紧迫起来,学生群体思想观念整体表现积极向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资助体系育人功能的内涵包括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健康发展。(二)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从需要的层次结构划分,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目前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大多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物质帮扶上,能够较好地保障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帮助其完成学业,但是贫困学生比一般学生更渴望拥有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平等,更渴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现实工作中存在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关照不足的情况,学生的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完全满足,学生的发展不均衡,缺乏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困扰,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产生自卑心理,受到资助后成长成才压力过大;勤工助学岗位大多是事务性工作,很难与学生专业学习、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资助体系育人功能的内涵包括以物质帮扶为手段,以引导学生的全面成长为理想旨归,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资助”+“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

“三下乡”即有关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内容知识在农村普及,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的“三下乡”活动,是构建社会实践资助育人的新模式,构建高校教室,学生家长以及和社会交流的桥梁,是公运职业院校构建学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学生在暑假期间开展“铁道轨道索道暑运志愿服务”、扬志愿精神,展现公运风采。“三下乡”社会实践,传递爱与关怀。“乘着绿皮火车寻找铁路文化”的研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播撒母校的情怀。大学生“返家乡”活动,走过东南西北,走过千山万水,回首发现家乡是如此的美。通过这写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祖国的发展,弘扬自身的正能量,更是丰富了大学生的假期生活,增强了时代的责任感。

三、“资助”+“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实践

在了解社会实践资助育人的共同体的内涵和构建的基础上,资助管理中心合理运用暑假空余时间,进行了如下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三下乡”项目。1.宣传科技,卫生方面的内容知识,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2.偏远山区支教活动,增加山区学校的教学内容,注入新鲜活力,播种希望;3.科学助农。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民进行的科学的种植,增产,营收;通过“三下乡”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农村,让青年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后农村建设所获得的伟大成就。下乡可以增强了队员们心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在活动中,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接受考验,在困难中成长。

(二)“返家乡”项目。1.组织学生深入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线岗位,承担具体工作。尤其在党史学习教育、政策宣传解读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2.组织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在农村、社区以及青年之家、四点半课堂等基层一线的公益性岗位,开展扶贫济困、扶弱助残、课业辅导、服务群众等工作,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3.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组织安排符合条件的学生担任乡镇团委及村、社区团组织等基层团组织的兼职干部,参与相关工作,发挥积极作用;4“.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兼任基层工作助理、开展防溺水巡查志愿服务、创建文明城市志愿服务、赴红色革命基地参观学习等形式积极参与到家乡建设中等等;秉承着“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践行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堂为大学生树牢理想信念的大课堂,是一堂招揽人才的宣讲会,更是助力青年成长的最好方式。

(三)“春运”项目。为弘扬志愿者精神,保障春运旅客的安全有序出行,展现青年志愿者的良好风貌,我校组织春运社会实践项目。青年志愿者不为名誉,不为金钱,无私无畏,及时帮助旅客解决当下问题,他们坚信“乘客归家的方向就是他们努力的动力”。通过春运更好地锻炼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耐心,春运志愿者服务对他们来说是难忘的,是无法忘记的时光,体现青年学生的社会价值,通过这样的实践项目,能让学生将自己优秀的品质发扬光大,向社会不断传递正能量,树立良好的公运大学学子的形象。

四、工作成果

三个项目我们已连续成功开展多年,有三千余名学生报名参加,走访重庆市县村众多。利用学校搭建的交流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年活动结束之后,学校会评选优秀个人奖或者团体进行奖励和表彰,对参加活动的个人或团体提交资料推送至校报,充分发挥榜样模范作用。一大批优秀学子通过社会实践平台成长成才,也在今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了方向并砥砺前行。上述成果说明,通过“资助”+“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内涵,构建和实践三个方面,能够激发学生从思想上发生改变并成长,从而达到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优秀人才。这些实践活动是弘扬青春的正能量、彰显学校风气,感恩学校、回馈社会的有效平台。

猜你喜欢

资助志愿育人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志愿……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