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无接触配送”存在问题解析
2023-02-12文颖
文/文颖
作为新兴末端物流配送模式,发展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无接触配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引言
突发的新冠疫情使得民众的购物模式发生巨大改变。“宅经济”模式由此诞生并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快递业业务量持续上涨,据数据统计可知其年增长率已达到32%以上。2020年新冠疫情后,截至2021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共达近1100亿件,同比增长近30%。这一增长量大大促进了快递企业的收入,2021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0332.3亿元,同比增长17.5%。快递企业业务量的急速增长使得消费者对末端物流所要求的服务质量提高。物流是实现互联网消费流程的基础,对电商物流发展起到推动发展的作用。疫情下由于管控措施,生活保障物资等供需渠道受阻,为了避免发生因配送导致的疫情蔓延,提出了“无接触配送”[1]。面对高速发展的电商物流行业,新冠疫情后市场对于物流行业的需求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2]本文根据“无接触配送”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国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无接触配送”现状及存在问题
末端物流是指将物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个流程。当商家收到客户需求后,开始进行订单处理,发放到仓库进行备货,备货完成交由分拣中心分拣,将分拣完成的货物分配给不同的配送员进行配送,最后通过面对面交付货物和间接交付的形式完成一套完整的物流配送。“无接触配送”也是末端物流的一种配送形式。张会云等[3]提出的“无接触物流”是指产品从出厂到最后送到客户手中全程无人员直接接触。王永璐[4]等提出的“无接触配送”是指在配送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员接触次数,在提高物流配送效率的同时保证配送人员的安全。杨双鹏等[5]提出在疫情暴发后,智慧物流之一的无人物流,将会以“无人化”技术来实现物流作业任务。本文所提出的“无接触物流”指的是借助一些技术手段科学减少配送过程中的人员与物品的接触,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有质量的物流服务,减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概率。
2.1 “无接触配送”发展现状。虽然这是几年提出的新兴概念,但是其发展轨迹最早可以从邮政投递信件开始追溯,民众将邮件投递进收集信件的设施内,由配送员统一收集进行配送,这大大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近年来,各个小区和公共区域都开始配备自取快递柜、自取外卖柜,这也是“无接触配送”的体现之一。因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逐渐趋向于智慧化发展,根据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实现物流服务的高速化、精确化。2020年2月,美团发布的数据报告中提到“无接触配送”的订单量占比高达80%,京东、顺丰等物流企业也纷纷开始实行“无接触配送”物流模式。当前我国“无接触配送”更多地应用于酒店内机器人送餐服务等。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如何高效地将应急医疗物资送往需求点也成为一大难题。对此,有相关企业提出由无人机进行作业完成“无接触配送”。季金华等[6]在其研究中提出卡车+无人机的配送效率大大高于卡车单独配送,这种卡车+无人机结合的配送方式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物资配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接触配送”不仅能够解决疫情下末端物流避免接触导致疫情蔓延的问题,还能够进一步降低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人力成本。以外卖配送平台为例,其运营成本大部分是由配送员的薪资占据。相对于其他服务行业,物流服务人员的平均工资普遍较高,针对现在物流业务量的逐年增加,对于配送员的人力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日常开支,企业发展的要素之一就是有效节省开支。因此发展“无接触配送”可以降低人员需求数量,进而减少财务支出。同时,“无接触配送”能够解决人力配送每日固定工作时长的问题。企业只要有配送需求,无人机和机器人都可随时满足配送要求。从长远发展来看,物流企业发展“无接触配送”是必要的。
2.2 “无接触配送”存在问题。“无接触配送”兴起符合需要,这一配送模式的发展也是有利于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目前我国的“无接触配送”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设施及技术还未成型,面临的问题也还有很多。
2.2.1 内部问题。“无接触配送”首先面临的问题即技术难题。当前我国运用配送机器人和无人机进行配送的企业很少,并且其配送实现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进行。在国外,这种配送方式也是处于实验阶段,没有大规模实施。如果要真正进行“无接触配送”日常化,物流企业需要事先规划建设专用的配送机器人通道,通道周围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道路交通复杂程度极高,想要用机器人完全替代人驾驶车辆运输,需要考虑的突发问题很多,难度很大。同时还面临很多技术上能否实现的现实难题,例如极端天气等。研发成本过大也是其发展受阻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发展“无接触配送”物流模式,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实验,这无异于进一步增加了物流企业的资金压力,使得中小型物流企业无法发展这种物流模式。
2.2.2 外部问题。“无接触配送”基本上是通过无人机和智能机器人完成整个配送过程。这两类机械配送都是通过激光、雷达、红外线等感测装置进行配送过程中的定位以及导航。所以,这种模式对于道路设施的要求极高,需要在尽可能平整,障碍少的道路上完成,否则会造成运输过程受阻。这种情况就已经对“无接触配送”的适用场景形成了很大限制。另一方面,我国多个城市上空都规定了无人机禁飞区域,导致在城市内部无人机是无法单独完成一次完整的“无接触配送”,同样也给使用无人机进行“无接触配送”的推广带来了很大阻碍。
3.解决对策
3.1 完善末端物流硬件设施。针对当前物流网络中的缺陷,进行改善,能够有效、快速地将物资送往需求地点。同时,还需要建设相应的绿色通道,专车专送,可以高效实现物资的有效对接输送。对于物流园区的建设,结合当前“无接触配送”的普及,应该在园区选址前期将便于“无接触配送”考虑在内,合理规划物流园区的地址和仓库建设,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物资仓库。依托当前的5G技术,可以将配送机器人和无人机通过5G信息技术同定位系统有效结合,高精度定位当前行驶点有效优化行驶路线,根据当前道路环境进行预测,规避一些可能的突发性因素。
3.2 做好事前规划。“无接触配送”依靠的核心是智能。当前我国智能设施建设稍逊其他国家,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引进国外的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等技术。我国当前的航空等相关技术在物流上的运用并不广泛,仍需要加大投入。再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将“无接触配送”也应考虑在内。同时,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于无人机和机器人的维护上,需要酌情加大投入。
3.3制定扶持政策。由于发展“无接触配送”物流模式,物流企业前期会购置大量无人配送机械进行试验,购买费用及试验费用高昂。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于这些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开始发展“无接触配送”。对于无人机和配送机器人的使用,会涉及航空管制和地面交通因素影响。解决此类问题,有关单位可以考虑建设物流智慧园区,在园区内大力发展“无接触配送”,逐渐扩大配送范围。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人才的吸收、引进。出具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物流相关人才积极投身建设“无接触配送”物流配送体系。
4.结论
“无接触配送”逐渐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对于物流企业,这也是有效压缩运输过程中人力成本的有效方式。这种配送方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多个生活场景,会逐渐成为末端物流的主流形式之一。本文针对疫情下应急物流末端配送环节出现的“无接触配送”新型配送模式,就其发展现状进行简要阐述,分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可以解决的相应策略。有效运输防疫物资对于防疫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后疫情时代,物流企业应当更加重视低风险、低成本的末端物流配送模式,“无接触配送”无疑成为有效的配送模式之一。
引用出处
[1]胡卉,唐子淇,刘富鑫,王愚勤,何雄飞,赵姣.疫情下医用防护物资“无接触”配送优化[J/OL].中国管理科学:1-11[2022-08-29].
[2]沈雨荷,金琛,黄天利,孙智慧,林慧婷.后疫情时代对电商物流发展道路的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1(17):23-25.
[3]张会云,张琳琳.后疫情时代的“无接触配送”服务[J].综合运输,2021,43(08):102-106.
[4]王永璐,赵谭,袁改利.新冠疫情催生新型物流服务模式:“无接触配送”[J].中国储运,2021(08):82.
[5]杨双鹏,郭秀萍,高娇娇.无接触式“卡车+无人机”联合配送问题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22,27(01):184-194.
[6]季金华,刘亚君,别一鸣,王琳虹.基于无人机与卡车协作的封控社区生活物资配送方法 [J/OL].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1-10[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