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型探讨
2023-02-12李少微
李少微
福建省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学会》杂志社)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给各个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单一、劳动强度大、创新能力差、技术要求低,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的要求。因此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要转变财务管理的发展思路,使财务工作从以财务会计为主导向以管理会计为主导进行转型。
一、大数据背景
大数据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决策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尤其是推动了我国的工业结构和新的经营方式的转变。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落实新的发展思想,建立现代化的经济制度。“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一体”,中国正在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大幕正在拉开。大数据技术特点包括: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需要的财务信息也在不断地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仅对资金、税务、收入等信息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只有不断提升财务部门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加强信息技术和软件的运用,才能推动单位更好地发展。随着信息化的来临,单位的财务管理也逐步走向了信息化,基础的会计工作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财务管理功能由单纯地提供精确的财务信息转变为对经营活动的决策,其监督作用日益显现,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财务转型趋势
(一)业财一体化
财务工作将从做好财务会计工作逐渐转向决策支持、预算预测、资金统筹、税务筹划、控制评价等方面。首先,业务与财务之间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并通过正确的政策制定来帮助单位实现稳定发展。传统的会计工作是在业务活动后进行会计处理,并对相关的业务进行规范的监管,会计信息与现实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在业财融合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联系紧密、深度融合,财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单位的经营状况,从而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精确的数字信息。其次,业财融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管理的价值。通过业财融合,强化财务对各类业务的监督引导,将经营中的“收益”观念和“价值”观念引入到单位经营活动中,从而提升经营的“价值”。最后,业财融合有助于提高机构整体的竞争力。业财融合使单位的财务管理深入到生产一线,合理运用管理会计工具为业务提供服务,从而发挥了会计的价值和功能,提升了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
(二)信息化平台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财务会计迎来了以会计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二次财务改革,“大智移云”时代来临,尤其是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将会计专业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智能化财务已经越来越趋于现实。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发展,以数据处理、自然语义判断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财务将会是财务领域的发展趋势。财务信息化平台主要包含以下七个部分:财务核心业务管理平台、财务信息交换平台、财务信息发布平台、网上财务服务平台、网上支付平台、决策支持管理平台、财务安全管理平台。财务信息化平台集安全性、实用性、便捷性、高效性于一体,通过该平台实现财务信息的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同时,加强信息共享,提高资源的优化利用,提升财务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为事业单位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
(三)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有预测、规划、决策、控制和业绩评价。单位要适应发展的需求,注重对财务数据的整理和综合分析,加强对财务数据的采集,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管理会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它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之上,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了单位的经营管理,使单位的经营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管理会计能够使会计工作的重心与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联系起来,寻找管理中的问题。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响应时代变化,通过ERP、智能化等手段提高效率,使会计人员从简单的数据、凭证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转向分析数据、应用数据、强化管理,实现从核算到管理的转变,从而可以改善管理,使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更具科学性,从而在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成本控制和业绩管理等多个领域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化发展。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型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意识不足
当前,多数财务人员对会计工作认识不够透彻,只注重会计报表的编制,不能从事业单位发展的观点出发,从而限制了财务人员的开辟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目前事业单位管理层以及单位内部人员都没有充分认识到改革的紧迫性。一是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度不够。从财务会计转变为管理会计,不仅要由财务部门牵头,还要由各部门共同努力,如果管理层对此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支持,很可能就会导致改革的缓滞。二是财务人员对宏观经济状况的认识不够。由于管理会计是一门现代管理学,很多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冲击,事业单位在转型的过程中不愿意进行自我完善与提升,导致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受阻。三是财务人员被“重核算、轻分析”、“重财务、轻业务”的固有观念所禁锢。一方面,我国政府机关的财务工作一直以会计核算为主,注重报告的生成,注重事后的统计和记录,但却没有充分发挥其在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缺乏对业财融合的重视。当前的大部分机关在财务、业务数据上存在着不能完全同源、统一的现象,业务部门则更多地依靠自己的信息来进行决策,而财务部门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却非常有限。
(二)信息沟通不畅
财务人员在财务部门工作时间较长,对其他部门的业务不熟悉,平时缺乏对其他部门业务的参与。财务与业务的脱节、缺少有效的沟通,使得事业单位的数据和信息不能真正地共享,缺少业财结合的基础,使事业单位的财务转型难以实现。
(三)缺乏足够人才
目前财务人员能力不足、缺乏经验、严重缺新是制约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内在动力。其特点如下:一是财务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财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仍然停留在常规的财务核算和分析上,这使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决策的要素,也不能深入地了解决策者所需要的数据、数据的抽取、数据的分析和使用,从而为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二是综合素质有待加强。财务会计的职能是对计量报表的确认,而管理会计则是涵盖管理、沟通、分析、政策研究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三是仍然缺乏适应性。与传统的管理会计相比,财务核算的内容比较单一,重复性、常规性工作比较多,很容易产生系统的依赖性或惰性,很难适应管理会计所面对的许多新问题。
(四)监管机制不完善
与行政单位相比,当前的事业单位在执行管理会计上仍有一些外在条件不足的问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当前,我国的有关会计政策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管理会计制度,但是还没有形成专门的会计制度,这就导致了各部门在认识、要求和操作上的困惑。一是财务监管体制不健全、机构不完整。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体系,没有能够及时掌握国家的政策规定和变化,没有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总结和剖析,缺少专业的机构来进行监督,造成了各种工作的不规范,严重地制约着单位的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监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事业单位一方面没有从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发,在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收益等方面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一些单位设置了独立管理机构,但由于缺乏人手,缺乏经验,管理人员缺乏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容易受到人情、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对资金使用、国有资产管理和违法违规情况没有及时全面客观地进行查处,问题检查流于表面,没有发挥监督工作应有的职能。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机制还不够细致,没有与情况同步化完善相应的制度,内部运行影响因素较多,不利于财务监管工作的有序运转。
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型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业财融合,促进财务人员思想转型
在财务转型时期,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敢于承担责任、积极进取、专业化、能够为管理层提供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撑的队伍。要强化学习和运用管理会计,推动事业单位团队职能转变;强化会计理论,学习最新税收法规;针对系统与控制需求,深入到事业单位的实际环境,通过对其可行性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执行要求及控制准则,并将其延伸到业务活动的最前线,能够更好地利用财务报表的功能,利用信息的优势,挖掘出改善潜力,为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达到业财融合、协调共进的目的。事业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强化信息管理体系,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实施等多维信息系统,通过收集、整理、运算、分析,实时反映单位经济业务运营实际的数据信息,为管理者提供直观的数据可视化展现平台,最终为业务管理、决策支持提供有效数据信息支撑。
在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的财务转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它可以拓宽财务的工作范围,改变财务的工作模式,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通过不断创新财务模式、创新工作内容、创新服务功能,运用好大数据,重新定位会计工作,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为事业单位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借鉴国内外财务转型的成功经验,财务转型必须以价值为核心,通过理念、职能、组织、人员、信息技术转型,构建战略财务、经营财务、共享财务和专家团队四位一体的价值管理体系。“四位一体”的价值管理系统必须在变革中得以实现。通过建立和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使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资产管理向资本运营转型、财务管理向价值引领转型、决策执行向决策支撑转型。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做好会计业务的同时,应把工作重心转向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评价,为事业单位创造价值提供支持。
(二)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财务转型工具
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统一的、标准化的、端到端的会计处理,从而提升单位的财务信息品质;规范业务流程,强化风险控制,加强事业单位经营的一致性,加强业务与财务的联系,提高事业单位的基础管理。以提供标准化服务、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以系统整合等手段,实现终端对终端数据的互联互通,促进事业单位之间的深度融合。以精益为核心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建设必须积极改进其组织架构,通过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制度,简化程序,实现管理效能与服务品质的双提高并进行高效的业绩评价,向精益化要效益。建立财务共享信息共享系统,是加强财务管理,推动财务转型的一项重大举措,实现财务共享标准化、专业化,并在内部实现规模效益,为单位发展提供强大财务支持。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都是独立的,主要集中在业务流程、基础数据等方面,而各个系统又隶属于不同的软件制造商,因此在业务流程、业务规则、应用系统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数据孤岛”。各系统的概念没有得到一致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流程。在财务变革的早期阶段,必须进行数据管理的最上层,明确其控制模式、关键任务和演进路线,从源头上消除数据管理缺乏标准、责任部门不明确、管理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从而达到统一数据标准、规范管理流程、提高数据质量、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等目标,构建完整的数据管控体系,包括组织、人员、流程、制度、标准规范等。为实现财务转型,必须夯实运营的根基,提升运营水平,为单位财务管理转型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三)加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转型环境
从财务共享的推进来看,各单位都要实现统一的在线共享。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才素质,可以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更好地参与到事业单位的业财融合之中。第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基础知识的培训,确保财务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需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对业务的配合程度,并能在业务的发展过程中获取更多高质量数据。在高品质数据的支持下,事业单位的业财融合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对事业单位员工的基本财务知识进行培训和宣传,使其能够根据财务数据提供准确、详尽的财务资料,减少财务数据的管理。第二,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指导,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在业务和财务融合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质量。
(四)完善监督机制,促进财务管理转型全面落地
事业单位的财务变革应从总体预算管理的视角,从战略规划、目标设定、预算编制和管理、滚动预测、日常监控和偏差分析等多个层面为管理部门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以绩效评估的要求为指导,以顾客需要为导向,通过对绩效指标的实施和多个层面的差异性的剖析,来改善问题,实现绩效目标,为单位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同时,财务监管部门在单位的经营活动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对各项经费进行严格控制,不断优化会计核算方式,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确保资源合理利用,使单位效益最大化。同时在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中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资金的筹集、分配、运用等各环节进行监督,提高各部门人员的管理意识,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税务管理工作能够对单位的涉税事项进行有效的管理,并能根据税收法律和机关的具体情况对涉及单位业务的涉税事项进行测算、审核、管理,组织协调事业单位的税务管理工作,与税务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并能通过合理的税务筹划,降低事业单位税负,为事业单位创造价值。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大数据的普及和应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信息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需求,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资源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对财务管理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事业单位都意识到了大数据对于自身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进行了全方位的财务管理改革,从而提升了事业单位的经营效益。